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用戶3708573157


三國時期,有兩個人因為長相問題而成為眾矢之的,這兩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司馬懿和魏延。司馬懿是“鷹視狼顧久後必反”,魏延呢,是“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司馬懿後來果然反了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而魏延,卻是因為這個“反骨”背了莫大的黑鍋而屈死。




據《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合記載:劉備攻取荊襄九郡,在攻打長沙郡時,時為劉表帳下長沙守將的魏延做內應讓劉備取了長沙,劉備進入長沙後,於中軍帳中封賞有功之臣,諸葛亮卻指著奪取長沙首功之臣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如果不是劉備苦苦求情,這魏延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雖然免於一死,可是“腦後反骨”這一黑鍋卻伴隨了魏延一生。現在從科學角度去看這一件事情,什麼“腦後反骨”完全是無稽之談毫無科學依據。




魏延背劉表而投劉備,可以被視為是“良臣擇主而適”。事實上魏延也確實忠心耿耿,出身入死奮勇殺敵,魏延對漢室之忠誠,從兩件事上可窺一二,曹操在兵出斜谷時,魏延引伏兵而來,曹操陣前高官厚祿利誘,魏延不為所動,張弓射箭打掉曹操一顆門牙,曹操滿嘴是血狼狽而逃。這一箭讓魏延名垂千古,他是蜀漢唯一一個傷過曹操的將領。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染病不起,魏延沒有臨陣變節,而是忠心耿耿殺退司馬懿派出的夏侯霸。此等忠義之大將,最後卻落得被自己的好搭檔馬岱陣前斬殺,身首異處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可惜。




魏延之死,實際上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魏延是除五虎大將之外最早一批追隨劉備的將領,五虎大將全部病故之後,魏延實際上成為了蜀漢將領中的核心人物,魏延個人能力突出,既能帶兵做戰也勇敢還很有計謀,蜀漢第二次北伐時,魏延還獻兵出子午谷直搗長安的奇策。但是魏延本人性格孤傲自詡,桀驁不馴,與當時身為中軍長史的楊儀關係更是向來較為緊張,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軍全軍有序撤離,但魏延顯然對撤軍有微詞,曾公開說不能因為丞相病故了就廢了國事,伐魏還要繼續不能停。可以說魏延是明顯反對撤軍的,但這並不能夠說明魏延有反相,相反的,他正是從大局出發,以“興復漢室”為重反對北伐草草中止。




魏延的性格是導致他下場悲慘的重要原因,當諸葛亮臨終前將軍國大事託付於資歷威望都遠不如他的楊儀的時候,魏延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情緒反彈更是讓楊儀感到十分的“不爽”,諸葛亮在死後還要順便“帶走”魏延,用楊儀來主持撤兵大事,這是在有意無意的刺激魏延 ,最終魏延鋌而走險被馬岱斬殺於陣前,楊儀更是不念同僚之誼直接把魏延夷滅三族。作為蜀漢後期唯一的智勇雙全的大將之才,魏延的死宣告了蜀漢那個將星閃耀的時代的結束,從此以後就真的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大國布衣


魏延墓現如今是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據說是蔣琬在擔任蜀國丞相之後,為魏延立的墓葬,還雕刻石馬在魏延墓前,這是兩個下跪的石馬,一個指的是楊儀,另一個指的是麻袋,石馬鄉也是因此得名。

現如今兩座下跪石馬像,一座殘破一座完整,已經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據說魏延墓前原本還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低頭想魏延做出懺悔的狀態,這個文官很顯然指的就是諸葛亮,這又是為何?

其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認定魏延後腦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做的這個決定在正史裡是沒有記載的,之所以認為魏延會謀反,全憑自己的猜測,當然還有兩人之間微妙的關係。

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他重用的人來看就知道,像費禕、董允、蔣琬、姜維等人都是循規蹈矩之人,沒有和魏延那樣冒險的,魏延時常認為諸葛亮膽小,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有時候故意和諸葛亮作對。後來諸葛亮認為自己將星隕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時在軍中威望甚高,擔心自己死後沒人鎮得住他,於是去世之前不惜毀掉蜀國棟樑,設計讓馬岱斬殺魏延,所以才有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於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因為,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自己帶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之後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在長安會師,魏延認為這一奇謀必將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諸葛亮認為“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不應該冒險,子午谷雖說是捷徑,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狹窄,萬一魏軍在此地設伏,全軍覆沒就得不償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會投降,長安也未必守得住,總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計謀,所以才出現了諸葛亮拿著漢中地圖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麼歷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諸葛亮設計謀害的嗎?

顯然不是,魏延被害與諸葛亮有關係,但是並非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殺害魏延的人雖然是馬岱,但是幕後操縱的人是楊儀,魏延和楊儀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楊儀又自負,二人見面誰也看不起誰,《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常為此事鬧心,楊儀有才能,魏延作戰勇猛,二人又不對付,自己又不想偏向於哪一個人。

但這只是諸葛亮內心的實際想法,從實際行動上來看,他還是傾向於楊儀的,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獲得最高指揮權,魏延負責斷後,這就是偏心,所以說魏延的死和諸葛亮多少有些關係。想想劉備在世時,魏延深得劉備信任,還加封他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以說是獨當一方的大將,絲毫不亞於五虎上將,現如今,劉備去世,諸葛亮又去世,他和楊儀的矛盾上升到極點。

魏延不願受到楊儀的束縛,在退軍途中將棧道燒燬,反攻楊儀,然而部下不服,他們只聽從後主劉禪和諸葛亮的命令,可此時劉禪與楊儀站在一邊,認為魏延是謀反,部下自然不願追隨,魏延自己則在敗逃時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斬殺,馬岱拿著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還踩著魏延的腦袋並嘲笑。

綜上才有了楊儀、馬岱、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現如今這些石像已經保存到漢中博物館。


羽評郡主


魏延在歷史上的戰功比馬超和黃忠要高,在蜀漢武將中僅次於關羽、張飛和姜維(個人觀點),五虎上將中趙雲大多數的時間是扮演保鏢的角色。記得小時候遊戲廳中有一款經典三國遊戲,遊戲中的主人公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80後的男生應該都記得)。當時還以為製作遊戲的老外不懂中國歷史,錯把魏延當成馬超了。以後才知道,製作遊戲的人是懂中國歷史的,因為在正史中,魏延的戰功確實比馬超高。<strong>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把魏延塑造成了“腦後有反骨”的形象,好像魏延老想造反似的。再加上《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太大,就導致了魏延這位蜀漢大將在讀者的心中有了瑕疵,甚至多少有點小反派的印象。

筆者認為,在小說中把魏延塑造成“反骨”形象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三國演義》是以劉關張為主線寫的,主旋律是“扶劉滅曹”。所以把蜀漢集團的人物都寫成了“正面人物”。在這些“正面人物”中,尤其突出美化了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不但是絕對的“正面人物”,而且還是神仙般的存在。

第二,諸葛亮始終都對魏延不放心,老防著他造反,諸葛亮死後,用“遺言”斬殺了魏延。

所以。在小說中,既然諸葛亮是絕對的正面人物。那被他懷疑的,最終死在他手裡的為魏延,就必須是有瑕疵的人物了。

在歷史上,戰功赫赫的魏延確實是死在諸葛亮手裡的,但並不是像小說裡寫的那樣,先大聲叫囂三聲“誰敢殺我”,然後被馬岱從背後砍掉了腦袋。

諸葛亮和魏延兩人同朝為官,但是兩個人不太對付,隨著時間日積月累,兩人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魏延可能人緣不太好,在朝中不光是諸葛亮 看他不順眼,楊儀也和魏延水火不融,這就給魏延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劉備死後,蜀漢集團風雲突變,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這時候,楊儀就對魏延下手了。楊儀在蜀漢地區散佈魏延有心造反的謠言。起初並沒有什麼效果,可是時間長了,這種謠言就散佈開了,在民間百姓的心中就烙下了“魏延要造反”的烙印,這時候,這種“謠言”變成了致命的殺人利器。

謠言順理成章的傳到了諸葛亮的耳中,憑諸葛亮的精明是不會相信這些沒有根據的謠言的。但這是除掉魏延的一次絕佳機會,這時候“信不信”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於是,諸葛亮和楊儀就達成了一種“無言的默契”。

最終,渾身是嘴也說不清的魏延想跑,在半路被諸葛亮設計斬殺,而且還滅了魏延的三族。一代蜀漢名將就落了個這樣的下場。殺魏延這件事,給諸葛亮一生漂亮的功績中抹上了一絲陰暗。很多人認為魏延是被冤殺的,是政治鬥爭失敗的犧牲品。<strong>

魏延一生,平定廣漢、鎮守漢中、大破郭汜費曜、滷城之戰取甲首三千等等戰績,是不應該死在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上的。 魏延的“粉絲”們一直為他不公,於是,在魏延詞的對面就出現了三尊下跪的小石像,其中一尊就是諸葛武侯。寓意就不言而喻了,無非就是說:諸葛武侯欠蜀漢鎮北將軍及其家眷一個”解釋“…….

本文只是個人觀點,歡迎有不同見解的讀友在評論區交流 、指正。


無筆史官


魏延並沒有被諸葛亮設計陷害,他的墓前並沒有跪著諸葛亮的石像,除非是現代人看了《三國演義》後專門立的。

現在魏延墓位於漢中市,墓前有兩個下跪的石馬,據說之前還有一個文官的跪像,有人說這是諸葛亮。這顯然是胡說八道。

首先,魏延根本沒有被諸葛亮設計陷害。按照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前只是安排魏延帶兵斷後。諸葛亮死後,魏延違背遺囑,企圖發動兵變奪權,失敗之後更直接焚燒棧道,差點害死全軍,最後弄得眾叛親離,孤家寡人,被楊儀派馬岱殺死。魏延之死雖然是蜀漢內部奪權引發的悲劇,但魏延自己違背諸葛亮遺言,挑起內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即使按照三國演義,諸葛亮也只是料定魏延日後必反,這才安排下馬岱在身旁,如果魏延造反,就將其斬殺。但決定權還是在魏延自己手上。如果魏延自己不造反,馬岱是不會殺他的。既然造反了,被殺也不冤枉,這哪裡又叫“設計陷害”呢?

再說,魏延墓傳說是在三國時期由蜀漢大司馬蔣琬給主持修建的,算是對魏延的一種平反。但蔣琬本身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接班人,對諸葛亮非常尊重,他怎麼可能在魏延墓前放諸葛亮的跪像?整個蜀漢時期,朝廷對諸葛亮都無比尊崇,李邈說了諸葛亮幾句壞話就被劉阿斗砍了。誰這麼大膽敢在魏延墓前放諸葛亮的跪像?

所以,這個所謂魏延墓前的諸葛亮跪像,無非兩種可能。一種是今人的附會(硬要說,這個跪像是楊儀倒還可能,畢竟楊儀殺了魏延全家,後來還揚言該投奔魏國,被蜀漢朝廷賜死)。如果真是存心雕刻的諸葛亮跪像,那至少也得到近代以後,看了三國演義的人才會來搞這種譁眾取寵的玩意。


巴山夜雨涮鍋


諸葛亮臨死前留下錦囊妙計,埋下馬岱這一枚棋子在魏延身邊斬殺魏延,這是出自《三國演義》的橋段,而非真實的歷史。



因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魏延在民間的口碑不太好,天生反骨、撲滅諸葛亮續命的七星燈,都讓人對魏延產生了不好的印象。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魏延是蜀漢集團戰功最大的將領,僅次於關羽和張飛。魏延長期鎮守漢中,為蜀漢抵禦來自曹魏的威脅,可謂功不可沒。

不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對於魏延其實都是非常重視的,畢竟魏延是蜀漢集團最有能力的將領之一,特別是關羽張飛這一波人先後去世後,魏延就成了蜀漢頭號將領。

但是魏延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不會處理和同僚的關係,基本上蜀漢集團的高層中,沒有幾個人喜歡魏延,特別是文官集團,諸如楊儀,和魏延勢同水火。

諸葛亮也很清楚這一點,一旦魏延掌權,整個蜀漢集團的官場恐怕要進行一次大地震。所以在五丈原病逝前,諸葛亮把軍權交給了楊儀和姜維等人,想讓權力來一個平穩的過度。

但是諸葛亮死後,蜀漢集團已經沒有筆魏延資歷更老的人,魏延本以為自己能接替諸葛亮,沒想到卻沒自己什麼事,於是想通過武力的手段除掉楊儀,奪回大權。(請注意,魏延並不是想要造反,只是想除掉楊儀奪回大權而已,實際上,魏延一直到死也沒有想過要謀反或者背叛)


但是前面也說了,魏延跟同僚的關係極差,當魏延和楊儀同時向朝廷告發對方謀反時,根本就沒有相信魏延所說的話,於是大家都認為魏延是謀反,就連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敢繼續跟著魏延。最後魏延身邊只有幾個人跟著他逃亡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魏延,並且殺了魏延。

也就是說,魏延根本就不是諸葛臨死前用計謀殺的,馬岱也不是一直埋伏在魏延身邊,而是被楊儀派遣去殺的魏延。

魏延在漢中被殺之後,有幾個忠心耿耿的部下冒死的把魏延的屍體偷出來進行了安葬。後來到了蔣琬當政期間,可能蔣琬覺得魏延之死卻是是有點冤,重新給魏延修了墓。在魏延的墓旁,修築了兩匹石馬和一個垂首站立的書生雕塑。

有人認為,這兩匹石馬代表了殺害魏延的楊儀和馬岱,而這個垂首站立的書生則是諸葛亮,之所以垂首是因為諸葛亮在懺悔當時沒有沒有聽從魏延子午谷奇謀。

不過,我覺得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依據。石馬應該是蔣琬命人修築,蔣琬作為蜀漢四相之一,不太會用石馬去暗指楊儀和馬岱。楊儀人品不怎麼樣,但是馬岱卻是沒啥問題的,他是奉命行事。魏延是武將,墓旁邊修築馬匹應該屬於正常情況,就像霍去病墓旁同樣修築了馬匹。(目前魏延墓旁邊的兩匹石馬已經移到了漢中博物館)

這個垂首站立的書生,應該不是蔣琬命人雕刻,而是後人所為。大概是象徵這楊儀,畢竟魏延之死也是楊儀一首促成的。而且楊儀也不是一個什麼好官,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滿自己沒有接替諸葛亮掌權,多次出言不遜,最終被捕下獄,於獄中自殺。



諸葛亮沒有理由在魏延墓前懺悔,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聽起來確實美好,但是極其冒險,難度係數也很大。諸葛亮小心謹慎,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並沒有什麼錯。就因為一個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就要站在魏延墓前懺悔,這是對諸葛亮的侮辱。


小鎮月明


首先說一下,諸葛亮並沒有設計謀害魏延,所謂諸葛亮謀害魏延是小說《三國演義》虛構的,正史中魏延的死和諸葛亮基本沒有關係。其次魏延的墓前也沒有諸葛亮下跪的石像,不過據說有一個諸葛亮懺悔的石像。



魏延之死

魏延死因實際上是與楊儀不和,在兩人的爭鬥中魏延失敗,最終被殺。

公元234年,諸葛亮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但在五丈原前一病不起。看著蜀漢最後的家底,諸葛亮希望在自己去世後,這些兵馬可以安全的退回蜀中。於是諸葛亮召來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在諸葛亮的安排中楊儀、費禕負責統帥大軍退回蜀中,姜維和魏延負責斷後,並且說如果魏延不從命,就隨他自便吧。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人詢問魏延意圖,魏延毫不客氣的說:“丞相雖然去世,但我魏延尚在,如何能因為一人之死而荒廢平定天下的大事呢?再者,我魏延是何人,如何能受到楊儀的制約,為他斷後?”

眾人知道了魏延的意圖,所以也不再理會魏延,楊儀便帶著軍隊撤回了蜀中。聽說大軍返回蜀中,魏延因此大怒,帶著自己的部隊星夜兼程感到了楊儀前面,並且燒燬了棧道,上書劉禪說楊儀謀反。

楊儀也不甘示弱,同時上書劉禪說魏延準備謀反。劉禪詢問蔣宛和董允的意見,他們都擔保楊儀不可能造反,言外之意說魏延有謀反意圖。楊儀和魏延在南谷口對峙,最終楊儀擊敗了魏延,並且為了洩私憤,命令馬岱斬殺了魏延。魏延死後,楊儀割下了魏延的頭顱,用腳踩著說:“庸奴,你還能作惡嗎?”後來楊儀更是誅殺了魏延三族。



魏延墓葬

魏延死後,一些忠心於魏延的士兵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收屍,將魏延安葬在了陝西省漢中市的石馬鄉。

楊儀回到蜀中後因為沒有接替諸葛亮的職位,所以對諸葛亮的安排心生不滿。後來還經常抱怨蜀漢朝廷,甚至說出了當年不如投降魏國的話,因此被貶為庶人。成為平民後依然不改作死性格,誹謗蜀漢朝廷,最終被逼自殺。

楊儀死後,蔣宛為魏延建造了墓葬,並且在魏延墓前立下了兩個跪著的石馬,如今兩個石馬一個破損,一個完整,據說石馬象徵馬岱和楊儀。



另外據當地人說,曾經在魏延墓前還有一個文官石像,手中拿著一份地圖,貌似在向魏延做懺悔。所以人們猜測這是諸葛亮不聽魏延子午谷奇謀而後悔的表現。


我是越關


魏延的死從來不關諸葛亮什麼事,有人因為諸葛亮棄用了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加上受演義中有諸葛亮用計讓馬岱斬魏延這一回的影響,認為諸葛亮很嫌棄魏延,以至於即便在自己死後也要整死這個頭有反骨的魏延。


其實正史上諸葛亮已經算比較包容魏延的了,魏延性格高傲,不怎麼懂與文臣相處,曾多次與楊儀差點打起來,但諸葛亮因惜才也並沒有怪罪他們中任意一個。在諸葛亮死後,他對魏延的安排是“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也就是說諸葛亮深知魏延性格,猜測他或許不會聽從自己班師回營的計劃,但他也沒有強迫魏延一定要回去,而是隨他的便。

所以魏延之死與諸葛亮一點關係沒有,魏延之死是他與楊儀之間的矛盾激化,導致兵戎相見,而蜀漢內部又紛紛都站隊楊儀,導致之後魏延兵敗,然後逃往漢中,最終被楊儀派去的馬岱給追上,最終被殺了。


而魏延被殺後,一些親信為他收了屍,並將其葬在了南鄭外的荒野之中,即現在陝西漢中市石馬鄉。這些親信們將魏延安葬好後,便在魏延墓旁定居了下來,為魏延守墓。

在魏延墓前確實是跪了石像,但不是石人像,而是兩個石馬像,兩個石馬如今是一個殘破,一個完整,於1973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

這石馬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墓葬禮儀,放了石馬錶明是級別比較高的墓葬,代表著墓主人身份不一般,這也是對魏延生前功績的一種肯定。一般將軍墓都會放一兩個的,其實魏延放也屬正常。


不過到了後來原石馬的意思就變了,慢慢的人們賦予了石馬更多的含義,尤其是跪著的秦檜石像出來了。同理,有些為魏延抱不平的人就將跪著的兩石馬用來代指害魏延的楊儀與殺魏延的馬岱,表明對魏延的惋惜。但不管是代指誰,石馬都不可能會是受人尊重的諸葛亮。


夏目歷史君




首先說明一點,魏延不是諸葛亮設計謀害的。魏延是在諸葛亮死後,他和中軍師楊儀爭功,帶兵襲擊楊儀,楊儀歷數魏延的罪責,士兵認為魏延要謀反而散去。魏延帶著兒子逃跑,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三國演義描述的更加形象:楊儀對魏延說,你敢說一句“誰敢殺我嗎?”魏延哈哈大笑,說,“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勒馬,於馬上大叫:“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馬岱斬魏延於馬下。

不管怎麼說,魏延是和楊儀爭鬥失敗被殺的,二人之前就有矛盾,楊儀小肚雞腸,魏延高傲自大,都不是好鳥。魏延之死和諸葛亮無關,魏延被殺是做自作孽不可活,這是他晚節不保造成的結果。



▲魏延

魏延原籍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固縣鎮魏家小河村。他的墓卻在陝西漢中。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魏延和楊儀爭功失敗後帶著兒子逃跑,楊儀派馬岱追殺於漢中北門外。魏延的屍體後來被部下乘黑夜偷埋到了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

到後來蔣琬任丞相期間,感念魏延前期有功,於是為他重修墳墓,並立了兩個石馬和一個文人模樣的書生低頭垂手做懺悔的樣子,並沒有題主所說的“諸葛亮的跪著的石像”。拜託,諸葛亮怎麼會給魏延下跪呢!

據說這個文人書生模樣的石像暗指是諸葛亮後悔沒有采納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計謀。

兵出子午谷是否能突襲魏國成功,這在歷史上爭論不休。有的指責諸葛亮太謹慎,有的說魏延這計策太冒險,莫衷一是,多年來爭論不休。



▲楊儀

既然“兵出子午谷”有爭論,諸葛亮是否應該懺悔還另當別論,更遑論給魏延下跪了。拜託不要玷汙諸葛亮的人格了,魏延根本就不配讓丞相為他道歉。諸葛亮何錯之有?何來的懺悔,何來的下跪呢?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魏延墓是怎麼回事。魏延墓在現在的漢中市的石馬鄉,據傳是蜀相蔣琬所立,墓前有兩個石馬與一個石人,有人認為這兩個石馬楊儀和馬岱,而這個石人手拿漢中地圖向魏延做懺悔狀。

而這個石人很顯然是諸葛亮,意思是說,歷史上諸葛亮一直不聽從魏延的子午谷之計,所以北伐一直沒有成功,但其實這個是不符合邏輯的,既然這個墓是蔣琬所立,那麼怎麼可能會讓諸葛亮的石像跪在魏延面前呢?

我們這邊就不討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個根本就不需要討論,這個子午谷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鄧艾的陰平之計,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魏國比蜀國強,而且這次徵蜀之戰,魏軍出動了二十萬。

如果諸葛亮有率二十萬北伐,不說分給魏延一萬,分給他五萬都不成問題,而魏延雖然是有軍事才能,但是最後卻鬥不動楊儀,落了個身死滅族的下場。

如果從三國演義,魏延確實是被諸葛亮設計殺害的,因為他看出魏延有反骨,而且會反蜀投魏,不過,這個畢竟是演義,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不是諸葛亮設計殺害的呢?


諸葛亮臨死之前,他留下了兩個方案,第一個,魏延斷後,姜維次之,第二,如果魏延不斷後,那麼大軍自拔,完全不管魏延。為什麼諸葛亮會這樣安排呢?原因也很簡單,他太瞭解魏延了,魏延自視甚高,認為自己的才能不比諸葛亮差。

即使諸葛亮死了,他完全可以代替諸葛亮繼續北伐,但是這個只是魏延的一廂情願,所以的蜀軍將領並不認可,他們都認為,當務之急,是將大軍帶回去,避免被魏軍給殲滅。

魏延做了什麼事情呢?他棄諸葛亮的遺命不顧,然後先行南歸,並且把蜀軍的退路棧道給燒了,然後據南谷口攻擊蜀國大軍,看起來,這是魏延與楊儀之爭,但是這是諸葛亮死後的關鍵的時候,魏延怎麼可以如此做事。

所以王平的一句話,直接讓魏延的士兵都散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魏延做得不對,而且在朝中的蔣琬等人都認為錯的是魏延,而不是楊儀。諸葛亮的安排是想讓蜀大軍順利回去,並不是真的想要設計殺死魏延。

最終殺死魏延的,其實是魏延自己,是他的自負。


歷史簡單說


魏延墓前確實立有跪像,不過並非人像石雕,而是兩座下跪的石馬雕像(現僅存一座,另一座殘缺),魏延墓所在的地方‘石馬鄉(位於陝西漢中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那麼這兩座石馬跪像是否其特殊含義呢?確實是有的,但與諸葛亮到並沒多少關係,至於說魏延墓前立有諸葛亮跪像實屬無稽之談,不過也不能說沒有一點根據,相傳魏延墓前曾還立有一手拿漢中地圖,低頭向魏

延做懺悔狀的文官石像,而這座文人石像在不少人看來便是諸葛亮。那麼魏延墓前的兩座跪馬像到底有何含義呢?魏延墓前又是否真有過文人懺悔的雕像呢?

魏延被殺之謎

小說演義中,毫無疑問,諸葛亮便是殺害魏延之死的真兇。早在魏延歸附劉備時,諸葛亮便曾有言,說魏延有“反骨”,後來諸葛亮臨終時授楊儀馬岱密計,終於將魏延除之。然這畢竟是小說之言,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反骨”,至於諸葛亮有沒有授意讓楊儀殺魏延呢?這個不好說,為什麼這樣說呢?據《三國志》記載: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死前曾留有遺言,令長史楊氏帶領大軍退回漢中,但在於眾將商議時,卻並沒有叫魏延,而且諸葛亮也似乎早就看出來魏延不甘心就此撤軍。所以歷來有人懷疑諸葛亮密計殺魏延也不是沒有根據的。至於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真想殺魏延呢?個人認為還是沒有的,這段記載中寫到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可見諸葛亮死前還是交給了魏延部分兵權的,魏延忠心蜀漢毋容置疑,這一點諸葛亮深知,若真有心除之,還給他兵權幹嘛呢?好讓蜀軍自相殘殺?想必諸葛亮雖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兵,但還是希望他日後能知難而退吧。

那麼魏延最後怎麼死的呢?其主要原因還是與楊儀之間的矛盾爆發,當然這與自己沒能審時度勢,孤傲的性格有關。魏延和楊儀向來不和,之前有諸葛亮的調和並沒起大沖突,但諸葛亮死後,魏延則坐不住了。楊儀領軍撤退,而魏延竟選擇了這種非常時刻與楊儀“攤牌”,時魏延拒絕退兵,但見楊儀等人撤兵,不相隨則罷了,反而阻礙其退兵。據《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如此一來,魏延便是處處理虧了,而這則恰好給了楊儀反擊的機會,楊儀告魏延謀反,而當時魏延雖無謀反之心,但那種舉動卻是有目共睹,最終反被楊儀所殺,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據《三國志》記載: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

所以魏延之死,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他與楊儀的私鬥,至於馬岱,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劊子手的角色罷了。

石馬的含義

魏延死後,其家族皆被楊儀所誅,自己更是屍首異處,無人埋葬。直到蔣琬主政,楊儀沒落時,其屍首才得以被當年的心腹手下埋葬,相傳魏延墓前的石馬便是那時所造。由於魏延是被楊儀陷害,為馬岱所殺,故魏延墓前所立的兩座石馬跪像一指代楊儀,而另一座則指代馬岱。至於魏延墓前有文人雕像一說,個人認為應是謠傳。所說魏延後來得以平反,但其在後世的名聲卻並不顯著,而諸葛亮則作為忠臣的形象為後世歷代君王所推崇,不至於有人立諸葛亮懺悔的雕像於魏延墓前。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