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張同天


古代的皇帝,對身後事是十分看重的,而且,這已經不再是一種個人的行為,更是一種國家的行為。古代的皇帝認為,如果死後,沒有葬的很好,會影響到子孫後代。古代皇帝靠的是自己葬禮來實現這樣的願望。

墓葬文化,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他們不再隨意的埋葬自己的親人,尤其是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物,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部落首領,或者是在部落中有著特殊威望的人。

在龍山遺址、仰韶遺址以及更遠的山頂洞人的遺址中,已經看到了一些完整的墓室,雖然這些地方沒有啥太多值錢的東西,卻也出土了不少具有部落特點的陶器、骨器、石器和少量的玉器。

這些陪葬也從一個側面證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中國大地上生活的人們,已經開始思考生死這樣的事情,並且開始重視死後的事情。

從厚葬到薄葬的漫長演變

從原始部落開始,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墓葬的重要,一些有權有勢的人,貪戀生前的富貴,想要死後也享受。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慾望變得更加明顯,同時墓室也變得更大更豪華。

從殷墟中看到的一些墓室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器,青銅器越多,越精美,墓主人的身份越高。甚至在墓室裡,還出現了主墓室、側墓室,殉葬坑,這些墓室明顯有功能區的劃分,像極了生前享受的東西。

但解讀甲骨文的工作依然還在艱難的進行著,因此,沒有太多的資料來證明,商朝的墓葬到底有什麼樣的標準和講究。但從出土文物看,這裡面一定是大有門道的。

從書面上對墓室的規格進行劃分,還是要到西周時期,周禮中嚴格的劃分了天子、諸侯、士大夫的墓葬級別,通過這些墓葬級別,來顯示等級的高低。周禮的墓葬制度已經相當的完善,但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有理由相信,商朝已經有了足夠墓葬規格的要求。

整個西周、東周、戰國、一直到秦朝,厚葬成了主流。而且,統治者對墓葬非常痴迷,很多人從一當皇帝(或者諸侯王)就開始尋找風水寶地、設計墓室形狀,安排陪葬物品,最後還要設計一層又一層防盜措施。

秦始皇把這種厚葬發展到了高峰,從史料上記載,秦始皇從即位開始,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這種行為,在現代人看來,有些晦氣,但對於統治者而言,這不是晦氣,而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更希望通過選擇一處風水寶地,來保佑子孫千秋萬代。

前無古人,後大概也無來者的秦始皇墓

秦始皇的墓,到現在都是一個千古之謎,大家都知道秦兵馬俑。實際上,能夠給人們參觀的,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而整個秦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陪葬的一部分。秦始皇陵墓,無論從規模,陪葬數量,陪葬質量,都是前無古人,也許也可能是後無來者,至少從現在發現的古墓看,沒有哪個可以望其項背。

而秦始皇墓,除了前面說的一些東西,在史記上記載的防盜技術,也讓人驚奇,史料上記載甬道里佈置了機弩,墓室裡還有水銀,甚至還說了用寶石來仿造天上繁星而製造的墓室頂。

這些東西,還沒有得到全面證明,但經過專家檢測,秦始皇陵墓範圍內的土壤中,汞的含量,確實有些異常。

為了防止墓室的機密洩露,秦始皇陵墓在製造時,據史料記載,一些機關,像是閘門一些的,不單是為了防止外面人進來,也防止裡面的人出去。因此,大量工匠在竣工前夕,也被當做殉葬者埋在了墓室裡面。後來,這種手段被很多後世統治者利用。因此,一些工匠為了活命,往往也會留一手,給自己找一條後路,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畢竟每一次修墓,都會動用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皇帝不可能把這些人都殺了,只會秘密處理掉一些核心的人物。

秦始皇的墓並沒有讓秦朝千秋萬代,卻耗盡了國力,因此,從秦朝往後,兩漢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都是以薄葬為主流,無論從墓葬規模還是出土陪葬的數量,都與秦始皇陵,甚至不能與西周戰國的陵墓相提並論。而且陪葬也從陶俑,青銅器,變成了一些陶器和漆器以及少量瓷器。

從秦朝以後,除了隋朝和唐朝安史之亂之前,還曾經有過厚葬的風尚,但整體墓葬,雖然規格很高,但相對來說,顯得寒酸很多。

各種繁文縟節,寒酸其實只是相對而言

說起後來的墓葬寒酸,其實也只是相對而言的,我參觀過十三陵中的定陵,幾十個人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直通到地下,看到了萬曆皇帝和他兩個嬪妃的巨大石棺,這樣的工程量已經是令人歎為觀止。

相傳,萬曆皇帝雖然很“宅”,但他對自己死後的事情,像其他皇帝一樣,十分重視,多次到現場監督工程進度,據說,這個陵墓,花費了超過八百萬兩。

而定陵外面的地方,也是非常大,簡直像是一個皇家花園。據導遊說,這原先有著大規模的建築群,後來因為戰爭而毀掉,所留下來的,只是數量稀少的一些城樓亭臺而已。我們在這個園子裡轉了大半天,才轉了一個大概。可見,雖然後世沒有像秦始皇陵那般恐怖,但也十分驚人。

除了這些令人讚歎的地上地下建築以外,古代皇帝的葬禮,也是異常奢華,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講究,從一些清朝野史資料上看,清朝皇帝送葬過程中,光抬棺槨的民夫,每班就有128人,分三班倒,前面打招魂幡的有六十四人,儀仗隊超過一千人,後面還要跟著八旗貴胄以及禁衛軍。

這些人加起來,足有數千人之多,何況還有文武百官皇親國戚,這樣一個浩浩蕩蕩的隊伍,趕得上一場小規模的戰爭了。

從駕崩,到葬禮結束,至少也要一個月,其中還要包括選擇吉日的時間。這樣的耗費,難以計數。而皇帝死後,一般情況下,還會要所有百姓百日內不準有娛樂活動。

當然了,這些也只是在清朝全盛時期,至於後來,其實歷朝歷代都一樣,國力衰退時候,墓葬自然就不會講究這些排場了,對於很多末代皇帝而言,別說葬禮,有個棺材,已經是不錯的了。


小小嬴政


人生最大的事是生死,王朝最大的事是皇帝繼位和駕崩。歷朝歷代的陵墓都是皇帝繼位中期甚至早期都開始為自己興建。歷朝歷代喪葬禮儀(下葬過程)不盡相同,較為詳盡的是清代。故而福垊先談談清代建陵的最後一名工匠如何出來,然後再談談清代皇帝的下葬過程。



建陵工匠累死累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最終陵成人死。建造皇陵時間最長花費最大不是秦始皇陵而是西漢的茂陵。劉徹在位54年,光修建皇陵都用了53年。當然福垊這裡說的是清代,清代建設皇陵用時都沒漢武帝那麼久。修完陵墓殺死工匠的目的有二:第一保密原因,防止盜墓。第二、下葬後,需要工匠封鎖墓門。那麼工匠甘心就這樣死掉嗎?他們怎麼逃出?




當然不甘心!他們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採用上面的抵墓門的方法固定墓門。首先,他們事前在兩扇墓門上打孔。其次,將拐釘鑰匙套在抵門石條上方。再次,困在裡面的他們挪動抵門石條。然後打開墓門,偷偷逃離,關閉墓門後,用拐釘鑰匙將抵門石條向前拉,最終抵住墓門。這樣墓門就成了形同虛設,後來被皇室得知,工匠全部處死,並堵死了他們出來的一切可能。想出來,不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的。

不過總有例外。當年孫殿英盜東陵,就是找到當年的石匠才找到墓門的。那麼這個石匠是如何逃生的呢?他知道自己完成慈禧的陵墓會死,於是提前“死”了。他被扔到了郊外。其實孫殿英盜慈禧、乾隆的陵墓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原因。

那就是當年乾隆在修建自陵墓時,曾以對明陵進行修葺的名義而“偷樑換柱”和破壞式的修葺。他這種做法主要是為更好地建設自己的陵墓。福垊認為,乾隆皇帝的陵墓被孫殿英盜竊,也算是報應吧。那我們就以乾隆為例看看皇帝的下葬過程吧。

乾隆皇帝的下葬過程

乾隆皇帝的裕陵耗時9年,用銀203萬兩銀子。其實清朝前期實行火葬,喪儀簡單。雍正皇帝時命令皇帝以後實現土葬,基本採用明朝喪葬儀式。



乾隆去世之後,稱大行皇帝還是大行太上皇呢?福垊認為應該還是大行皇帝。去世三日後,沐浴入殮於梓宮,蓋棺定論尊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尊廟號高宗。然後在乾清宮停靈,清朝皇帝停靈時間不一樣。停靈最長的是順治皇帝,有25天;停靈最短的是光緒皇帝,僅11天;乾隆皇帝停靈為20天。

20天后,將乾隆的梓宮(棺槨)由乾清宮移動到壽皇殿,有的皇帝的梓宮則移到觀德殿。壽皇殿、觀德殿統稱為殯宮,在殯宮的時間也不統一。最長的是福臨——兩年兩個月;最短的是胤禛——一個月;乾隆的是半年。

一個月後,乾隆皇帝的靈柩入葬於裕陵。在裕陵也要停放一段時間才封墓門,這個時間也不統一。最長的是同治皇帝——停放五年,最短的嘉慶——停放一週,乾隆皇帝則是10天。

謝謝大家,敬請評論指教。如果喜歡還請點關注和贊哦。


福垊


在民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事情:孫殿英光明正大的盜了慈禧的墓。在孫殿英去世之前,他道出了一個秘密:他們設計了一個長石條從陵墓內部將整個門頂住,這樣就沒有人可以從外面推門而入。但是這樣做的話,就必須有一個人留在內部關門,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個人要留在墓中出不來。其實呢,是門上有一個非常細小的縫,工匠們會根據這個細分的大小,作為一個特殊的開門工具。這樣就可以在外面將石條放倒,從而頂住門。這樣一來你就不用有人專門留在裡面關門了。當然了,這種設計是十分精密的。它保證了只能往外拉,不能向裡推。

其實每個朝代每個墓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說都是一樣。孫殿英所說的是清朝慈禧的墓。但是基本上也是大同小異,筆者就順著慈禧的講一些有關清朝的皇室下葬制度。

首先是是出靈那天,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儀仗隊,有1628人甚至更多組成。儀仗隊舉著各種兵器翻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燒活”就是燒給死人用的紙品,比如紙做的衣服啦啥的。在後面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扛夫每班有128人,分3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接著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們身穿法衣手持法器,不斷的吹奏誦經。

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餘里,從北京到林地沿途幾百裡在一些地段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不是簡簡單單的茅草屋,而是仔細修建的工程,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如此看來皇室和普通百姓的下葬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規模更加宏大、參與人員更多、用品更加奢靡。

等到了陵地之後下葬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一般來說,先將皇帝遺體裝入“梓宮”,再抬入地宮,最後封閉。如此一來一個皇帝的下葬過程基本上算是結束了。其實除了元代皇帝是“密葬”以外,歷朝歷代的帝王下葬的制度以及規格都是差不多的。

至於有人說會把工匠關在墓宮裡面,筆者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如果真的把工匠關在裡面的話,修建整個陵墓的是工匠,工匠肯定知道整個陵墓的構造。保不齊他們會對陵墓進行破壞,甚至勾結盜墓賊,進行盜墓。

他們肯定有自己的辦法出來,而皇室也不會對他們進行過多的殘害。至於筆者剛剛提到的細小的門縫是一種方式,工匠們那麼聰明,肯定會有自己更多的方法。所以是不可能會留在裡面的。那些說把工匠留在裡面殺害的,應該是誇張了封建統治的殘暴。


稷下學社


古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所以皇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為自己修建陵墓,以秦始皇為例,當他13歲剛登上皇帝的寶座時,陵園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到秦始皇去世還沒有完全峻工,於是秦二世繼位之後又補修了一年。皇帝生前哀榮無限,生後的排場並不比生前遜色,所以下葬過程往往都極其隆重,除非遇到戰亂年代,自然也就顧不上那麼多講究了。


歷朝歷代,帝王下葬的過程及方式都大同小異,除非一些少數名族政權,會按照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而選擇比較特殊的喪葬方式。比如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傳說他的下葬過程是採用一種“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如平地”的習俗。

傳說成吉思汗生前就選好了自己的墓地,他死後消息也不能外傳,親信們在運送其靈柩到陵地的過程中“遇人盡殺之”。到了地點後把靈柩深埋,並將墓穴填平,把草仍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然後讓群馬在上面踩踏。等到第二年青草長出,與茫茫草原沒有區別,才將軍隊撤走。為了能找到祭祀的墳地,人們牽一隻幼駝過來,然後當著駝母的面殺掉並將血灑在墓地,每逢祭祀時,人們再把駝母牽來,它徘徊哀鳴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而清朝皇帝下葬的過程最為繁瑣,也有比較細緻的記載,我們可以借鑑一下網上的資料:

皇帝嚥氣之後(稱晏駕或駕崩),要擇吉時良辰入殮。入殮之後,還要不斷地舉行法事和弔唁活動。在德勝門還要演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時,還要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靈那天,先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滷薄儀仗隊,有1628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裡,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裡,第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那麼,最後一名工匠是怎麼出來的呢?


通常工匠都能出來,墓道的大門後都有一塊巨大的封門石,當把皇帝棺槨安頓好後,裡面的工匠全部退出,然後在關閉墓門的同時拉動機關,封門巨石自動落下,將墓門從裡面頂死。但是埋葬完皇帝之後,工匠的命運就不好說了,為了防止墓葬被盜,工匠做為熟悉墓葬結構的人,都成了陪葬品。這就是封建階級的的殘忍之處,當然工匠的家人會受到相當豐厚的優待。以漢景帝的陽陵為例,考古人員在其陵南邊發掘出數里長的殉葬坑!坑中屍骨不計其數,很多骸骨的手腳上還帶有鐐銬,據推測都是修陵墓的工匠。

感謝朋友們點選、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工匠都會掛掉嗎?

《史記·秦始皇》記載胡亥把知道秦始皇陵秘密的人全部都屠殺了,有些人就認為替皇帝修陵墓的和埋葬皇帝的工匠都得掛?若是後世皇帝都是效法如此,那麼誰還願意替皇帝修建陵墓?那麼這些修建陵墓工藝如何傳承?難道還被硬逼傳給徒弟之後,自己等著被殺?一代接一代如此?這樣的技藝誰會願意去學?所以這修建陵墓的工匠很多都能活下來,除非是死刑犯或者遇到想殉葬的君主還差不多,或者勞累致死。


不識字的聾啞人來封墓

越往後世,其實陵墓越來越趨於只能找到墓道才能盜墓,不然很費勁。所以在封墓的時候一般找的都是不識字的聾啞人,他們封了墓口之後,也會留在那裡守陵。古來皇家陵墓都是重兵把手,再加上自己不識字又不會說話,所以他們這秘密也很難帶出去。至於有些工匠,他們都是世襲傳承製,只供皇家驅使,外人也接觸不到,所以也難有洩密的風險。


至於這個問題問的皇帝下葬之後,把皇帝靈柩送進去的那些工匠,當然都是原路返回出來,至於封墓的和下葬的工匠是不是同一批人,就不得而知。萬曆皇帝的墓被考古過,也並沒有發現裡面有其他人的屍骨,乾隆皇帝的墓被盜,也是由於守陵人洩露了墓道口所在,如果這些都被殺了,又怎能找到墓道口所在,故工匠怎麼進去,當然還是怎麼出來,就這麼簡單。


淡看天上月


古代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

其實也有很多人好奇這個,因為在清朝末期時,很多讀者曾看見光緒以及慈禧太后的葬禮流程,非常好奇,古代帝王在登基後不久就會給自己的陵墓選址,開始建造,皇帝駕崩後就開始裝入棺槨,抬入地宮,最後開始封閉。

其實古代帝王下葬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木槨地宮,這種陵墓的規格是十分宏大的;二是以山為陵,就是利用山丘為墓地;三是寶城寶頂,就是在地宮上砌築宏偉的磚城。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皇帝的棺木必須是雲南的金絲楠木,棺木做成之後還要刷四十九道漆,在皇帝駕崩後就開始選擇吉日吉時入殮,隨後開始舉行法事以及弔唁活動,尤其是皇子皇孫跪拜。

而在這之前最累的恐怕是槓夫,他們要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進行練習,用和棺木同等重的木頭,上面放一碗水,練到走路時水不會灑出來才算合格。

在出殯的那天,由槓夫抬出,皇室宗親以及大小官員傾巢出動,百姓在兩旁表示哀悼(觀看),後面會跟隨一些車輛,裡面裝的全是一些紙人或者是陪葬品,還有許多人收執法器,奏哀樂、誦經,直到抵達下葬位置,這才開始下葬,最後封墓。

說到封墓,很多人又有疑問,在皇帝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又是如何出來的?

當然自古以來帝王就有殉葬、陪葬制度,倘若是陪葬,那麼工匠或者宮女自然是出不來的,但是很多工匠並不會這樣做,作為修建皇陵的工匠,他們對整個陵墓的走向以及其他信息應該是非常清楚的。

據說工匠發明了“自來石”,就是一整塊大石頭,皇帝下葬後,這塊巨石會自動封閉墓門,運用的就是槓桿原理,先用另一頭頂起來,在撤掉槓桿另一頭的物品時就會自動擋住石門。

但是這種做法並不可靠,因為往往有時候槓桿會被壓壞,導致裡面的石頭過早掉下來,所以後來工匠又發明了一個“拐釘鑰匙”,就是設計出一個條石,在裡面將石門頂住,外面是無法打開的。等到皇帝下葬後,工匠自己站在門外,先關掉一扇門,將條石慢慢傾斜挪移,然後將另一扇門小心翼翼的關上,這樣自己就不用在裡面了。

所以說一般皇帝不要求工匠陪葬,這些工匠是不可能會在裡面出不來的,然而古代帝王大多不願意自己的陵墓被發現被盜掘,就會下令處死這些建築的工匠。

還有傳言說,負責建築的工匠都會在地宮挖一條通道,可以通往外界,即使封墓之後,這些工匠也可以通過這條密道出去,這樣便可以保證自己被活埋,一般來說工匠也大多沒有好下場。

據記載慈禧去世前就下令用81名工匠為自己留下來做最後的封墓工作,工匠都知道命不久矣,當時有個工匠叫姜石,他因為自己喜得貴子,在封墓的時候不小心被石頭砸中,眾人以為他死了,就將他扔在了亂葬崗,之後姜石卻醒過來,連夜跑回家,因禍得福,後來他還帶領孫殿英挖掘清東陵。


羽評郡主


我看很多答主已經介紹了墓穴關門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畢竟還是很少的。
▲其他答主供圖

皇帝在人間貴為天子也願意相信自己死後到了地下也能夠享盡榮華富貴,所以皇帝死後的陵寢絕大多數都是按照帝王的規格來。

把人間所有的一切自己曾經享受過的都帶到地下,繼續魚肉百姓。

皇帝是如何下葬的?這個問題的範圍實在是太廣了,自秦始皇登基稱帝以來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真的是太多了,說實話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

絕大多數帝王自登基的第一天就開始準備身後事,一座陵寢的修建往往要修建數年甚至於數十年的時間,動用數十萬人的勞動力才能將這陵寢修完。

在歷史上沒有一位皇帝的陵墓不宏大,沒有一位帝王的陵墓不耗費巨資。在這裡我想注重的給大家介紹一下漢初的皇帝是怎麼下葬的。


漢初的時候剛剛經歷了秦末的戰亂,推崇黃老之學所以漢朝的皇帝節儉的有些嚇人。

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時候,國庫富裕到穿銅錢的繩子都爛掉了,糧食在國庫中堆積如山新糧壓著舊糧食。但是即使如此在厚葬成風的古代社會,按照現代的眼光來看漢文帝的下葬過程依然是有些奢侈。

漢文帝以山為陵、力求節儉,修建陵墓也沒有用什麼金銀裝飾,用的都是些磚瓦之類的。

古人都有為皇帝守孝的禮節,但是漢文帝卻說讓天下百姓只需要服喪三日,三日之後脫去孝服就可以了。

在皇帝死後的一段日子裡需要禁止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但是漢文帝卻要求各級官府不得禁止百姓嫁娶、祭祀、飲酒食肉等各種各樣的活動。

皇帝死了這可是天塌下來的大事情,守孝三年都是一般情況。但是在漢文帝的囑託之後,皇宮中服喪一個多月就行了,就可以脫去孝服了。


當時漢朝的嬪妃分為:夫人、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但是夫人以下的全部都放回孃家。

這要是放在其他的朝代,估摸著全部都得進去陪葬了。

但是即使如此根基史料記載出喪動用人力達三萬一千人,其中長安徵發一萬六千人,關中徵發一萬五千人。

漢文帝力求節儉都如此,更別提後世的皇帝了。

1:小半個國庫都得填進去,而且不一定能填滿。

2:上諡號,在沒有諡號之前都叫大行皇帝。諡號就是根據皇帝生前的功績來定的,絕大多數都是使勁兒的吹捧。

3:子孫穿孝服,百官之類的祭拜得有一個月的時間。

4:皇子們說不定守孝三年。

5:人殉制度自古都有,秦朝就不用說了。▲成吉思汗衣冠冢

但是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到了宋代就已經徹底廢除殉葬制度了,但是後來由於遊牧民族的崛起和入主中原殉葬制度再次興起。

明朝中期明英宗廢除殉葬制度,清代初期殉葬制度再次興起,最終人殉制度終止於康熙年間。總結一下

1、皇帝也是人,就是想讓自己死後也過得氣派一點兒,所以得修個好的房子。

2、給自己的臣子和兒子一點時間祭奠一下自己,然後給自己留點人間美名。兒子們和臣子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忠孝這個時候肯定會好好地表現表現,怎麼變態怎麼來,哭暈才能證明你孝順。

3、皇帝死了民間也得做做樣子,不能皇帝剛死你家就娶媳婦不是?所以……你懂得。

4、生前被人伺候著,死後也得讓人伺候,以前喜歡誰死的時候一併帶走。

皇陵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類似於明十三陵那樣的陵墓。這樣的陵墓匠人基本上不用擔心,都有斷龍石之類的機關,基本上都能出來,朝廷也不會說瘋狂到屠殺匠人的地步。


還有一種類似於成吉思汗的那種陵墓,誰也不知道它修在那裡了,所以一般修建這種陵墓的時候也不用擔心,人家是不會讓你活著出來的。

事實證明,絕大多數這種不為人知怕後世盜竊的帝王皇陵,修建帝王皇陵的工匠們都是被殺死的然後埋在皇陵之中。

不要擔心活不活的問題,先要讓陵墓地址永遠藏匿的辦法就是讓所有知情人都死,尤其是那些能工巧匠們。

人家也擔心那些能工巧匠們先倒斗然後再出來……


史之策


傳說在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葬的時候,曾經搞了一個迷魂陣。被稱為是南京民間最為經典的段子之一。這也可以說明皇帝下葬的過程是非常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談資。大家都很好奇,皇帝是如何下葬的呢?

帝王喪葬的心機與規模

貴為皇帝,富有天下,那麼下葬的過程自然也是非常繁瑣的,就拿朱元璋來說,據說他下葬那天,南京城的13個城門同時出棺。《皇明大政記》上記載關於朱元璋下葬的事情:

而發引,各門下葬。

自古以來有很多名人,尤其是王侯將相都是採用類似的迷魂陣,比如曹操的72墓,目的都是為了掩人耳目,害怕墓穴位置被盜墓賊知曉。

那麼皇帝的駕崩之後,一般都是以山為陵。比如朱元璋就選了南京鐘山作為他的孝陵的位置。這個陵園規模非常龐大,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園之一。他用了20多年時間調用了10萬多人建造了這種“依山為陵”的規模陵寢。朱元章與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名為寶城,是一個直徑大概為400米的圓形土丘,4周有豎條17形成的石壁。


孝陵的地宮位於孝陵的圓形寶頂的下面,建築面積,根據現在的探測結果,竟然達到了4000多平方米,差不多是大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地宮建築全部採用石材構築而成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築。

出殯下葬的過程

那麼皇帝是如何下葬的呢?在明代,皇帝死了之後,要根據他的遺照,讓禮部加上翰林院和內閣,共同新繼任的皇帝進行“大行皇帝喪禮儀注”。也就是告訴新皇帝,先皇喪事接下來該怎麼辦?一番嚴肅又繁瑣的禮節之後,包括什麼“小殮,大殮,上尊諡”,最後才來到了我們要說的梓宮發引,也就是出殯。

太祖皇帝朱元璋死後7天即葬孝陵,一般來說都會將大行皇帝的梓宮(棺材)抬到陵園後,先放在享殿之中,此後再舉行一次哭奠儀式,抬入玄宮(地宮)之中,然後再把皇帝的些東西,冥器和寶印,和一些珍寶玉器等文物玩意放進去(盜墓的最愛)。然後再舉行一次“享禮”(哭喪),眾人有序退出,封地宮門,然後喪葬儀式結束。

當然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比如清朝時期實行“停靈”制度,得數十天方能下葬,不同的時代和皇帝,儀式和規矩也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一致!

活人殉葬制度

至於建造皇陵地宮的工匠們,是否會被殉葬?其實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結局的。在歷史上有記載的,那就是秦二世用活人工匠給秦始皇修墳墓,以成吉思汗的墳墓也是有工匠殉葬的,這樣的一般是出不來的!除非有的工匠心眼多,提前在完工之前給自己找好逃生之路,比如假死,偽裝成屍體被扔出去!

而大部分朝代其實很少採用工匠殉葬,除非是比較暴戾的君主。否則他們一般採用較為溫和的方式,比如將工匠蒙面帶進地宮之中,然後把他們分割在不同的區域,安排好乾自己的事情,屬於流水化作業!

尤其是在明清兩代發掘的陵墓中,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例,並沒有發現大量的工匠骸骨。所以說一般來,說是不會被殉葬的,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修建帝王陵墓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一般大的都需要數十年來建,巨大的工匠用量,會促使統治者們考慮過於龐大的殺戮會造成人心不穩的現狀。

那麼最後的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其實在最後,所有人都退出之後。由封門的工匠來卸下機關,放下封鎖墓門的那塊千斤石,這樣地宮就無法被打開了。而工匠們也可以得以安全了!但同樣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採用了活人殉葬的制度。據載:

按太祖孝陵。凡妃嬪四十人。俱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當然,後來這種后妃殉葬的制度也被取消了,幹了這件好事的是“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朱祁鎮!他在萬曆之前,所以萬曆皇帝墓中也就沒那麼多骸骨了!


歷史好奇怪


說到皇帝的下葬過程是怎樣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了慈禧,這個晚清垂簾聽政的女人,不是皇帝但是卻勝似皇帝,在慈禧離去之後,她的葬禮無比的奢華,更是把她生前那種奢靡的生活體現的淋漓盡致,為慈禧送葬的人居然綿延幾里,很多人手中捧著慈禧生前喜歡玩的東西,還有大量的陪葬品,當然這只是描述了慈禧送葬隊伍的龐大以及陪葬品的眾多。



那麼古代的皇帝駕崩之後具體的下葬過程是怎麼樣呢?在皇帝確認駕崩之後,一般會進行沐浴入殮,一般來說這要選擇良辰吉日,然後會停靈十幾二天,至於時間的長短也不是統一的,有長有短,停靈之後一般會轉換到殯殿,之後再行入葬,但是送至陵墓之後也不會立刻關閉陵墓的門,一般會停放一段時間,也是有長有短,之後再關閉墓門。



那麼最後一名工匠怎麼出來呢?說到這裡就會自然而然的就會涉及到古代殉葬的制度,如果是那時候的工匠,不要說最後一名工匠了,估計大部分的工匠都出不去了,直接被活生生的關在裡面,當然被關在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皇帝的陵墓的建造不是一天兩天完成的,大的陵墓需要幾十年才可以完成,就是快的也要長達數十年,所以在這些工匠對於陵墓中的機關和設置是很熟悉。



古代盜墓賊盛行,如果這些工匠在瞭解陵墓內部情況又知道陪葬品眾多的情況下,難免會在揭不開鍋的時候有盜墓的想法,所以為了保護陵墓的安全,一般都是選擇殺人滅口。當然那是在比較坑的時代,一般來說在開明的時代,即沒有陪葬,自然而然也就不會出現把那些辛辛苦苦工作了數十年的工匠殺人滅口的情況。



一般來說在所用的東西都已經佈置完畢之後,大部分的工匠會預先撤出陵墓,最後還是由熟悉操作的工匠來關閉宮門,為了最後一個人也可以出來,最後的一道門是直接封死的,一般來說都是有機關控制的,在安全退出之後,封門的石頭會自動關閉,直接頂住了,從外面是很難打開的,但是後來郭沫若考古時發現了打開這種門的訣竅,很輕鬆的打開了定陵的石門。


史中醉


在古代,修建皇陵的工匠一般是無法存活的。修建皇陵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在皇陵問題上,沒有哪一個皇帝會掉以輕心。有的皇帝甚至會直接參與到陵寢的選址以及督建。

工匠在古代是比較吃香的,但是一旦參與到了皇陵的修建,則意味著人生到了盡頭。當然,工匠雖然不幸,但是能夠被選作修建皇陵的工匠,一般都是技藝高超,出類拔萃的匠人。

其實,能夠參與到諸如皇陵的修建這樣的事,也是一些工匠畢生追求的目標。因為這是其價值的體現,同時可以澤被後人,至少可以犧牲一人,而致使家族繁榮。不過,這個只針對真正的工匠,還有一些苦力,就沒這麼幸運了,這些苦力甚至就是在死刑犯或者俘虜之中產生的,命運可想而知。

歷朝歷代,雖然工匠是稀缺人群,同時也不乏一些寬厚的明君。但是對於修建皇陵這樣的大事,歷代帝王的做法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因為工匠清楚皇陵中的各種機關和構造,為了防止皇陵被盜,皇帝都會對這些工匠狠下殺手。

皇陵修建完成以後,一些工匠會在完工的時候被賜死,或者出了陵寢以後,被朝廷秘密處死。還有更殘酷的,就是在皇帝入葬以後,被直接關在墓室中,成為皇帝的殉葬品。

不過,也有的工匠明知死路,因此會在修建皇陵的時候留下秘密出口。這種做法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成功的機率非常小。因為監工的存在,工匠很難秘密修建備用出口。而即便修好了出口,也難以逃出生天。因為工匠永遠不知道朝廷會給他們送來什麼樣的死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