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幾乎所有蘇系戰鬥機載彈量都比西方戰鬥機的要少?是技術問題還是戰術思想不同?

軍史吐槽君


其實呢,對於很多國家來講,他們自己的軍隊使用方法都有自己國家的一套規矩,或者是自己的一套理念。比如說在美國軍隊看來,空軍那當然是寶貝疙瘩,每一個空軍都是一顆顆金蛋,對於國會來講,空軍的錢從來都不欠,路軍,你還是自求多福吧。

但是對於前蘇聯的軍隊來講,最寶貴的當然是自己的陸軍,自己陸軍什麼東西都不能虧欠,至於說空軍那一直都是陸軍的附屬產品,所以說在正常情況之下,都是以自己陸軍的推進作為所有一切的前提和基礎,空軍是配合陸軍的。

這也就造成了在空軍上面的投入,前蘇聯實際上比起美國來講還是欠缺了一點,很多時候,前蘇聯的空軍就像那個算盤珠子,美國空軍要是不拿出點兒什麼新東西來,前蘇聯空軍根本就不想去弄。

當然,空軍上面的投入所佔比重比較小,都造成了空軍的武器戰機的研發並不是像美國人走的那樣高大上的路線,而是走的一種怎麼說呢,簡單粗暴,大力出奇跡就這種,有很多的空軍裝備看起來就有一點兒。工業化的產品不像美國人那樣,一個個都像藝術品一樣,比如說蘇15,北約代號細嘴瓶,但實際上為了能夠多裝油,本身苗條的身材立刻就變得扁平了。

所以前蘇聯的空軍一方面要配合陸軍作戰行動,事實上更多的是承擔的國土防空的任務。另一個方面,前蘇聯空軍所裝備的飛機一般都是輕型飛機,比如說像米格25或者蘇二七這樣的,那完全就是另類。

當然這兩個原因一分析出來,蘇聯空軍載彈量從同時代的戰績來講,普遍偏小的,這一個原因也就能夠看得出來了。

第一點投入比較小,這也就造成了前蘇聯的空軍大部分的本身的重量就比美國的戰鬥機要輕,而且很多時候前蘇聯的空軍在對抗美國的戰鬥機的時候,通常都是要差一個代差的。

第二點,前蘇聯空軍所承擔的任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國土防空,你面對的敵人能有幾個,頂多一兩家偵察機或者一兩家戰鬥機逼近你了,你能裝一兩發導彈能夠命中敵人那就行了,如果敵人大規模畢竟那我沒有導彈部隊,或者是多製造一些你這樣同類型的戰鬥機,以數量取勝,而且完了嗎?

所以造成了前蘇聯除了一些特有的戰鬥機載彈量比美國的戰鬥機要強以外,其他的戰鬥機基本上都是一些多快好省為主。


漩渦鳴人yy


這個說法是不爭取的,這裡我先審個題。提問者說指的蘇系戰鬥機應該是相對於西方戰鬥機來說,也就是涵蓋蘇聯的各型戰鬥機,而不是侷限於蘇霍伊設計局的戰鬥機,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

蘇聯戰鬥機比美國戰鬥機載彈量少的問題是不存在的。我們來比較一下。

第一代的美國F-86戰鬥機和蘇聯的米格-15戰鬥機。其中F-86戰鬥機裝備6挺勃朗寧M2HB12.7毫米機槍,每挺機槍300發彈藥。而米格-15比斯型裝1門37毫米航炮和2門23毫米航炮,共備彈200發。這看上去F-86裝彈遠遠超過米格-15比斯,但是要知道,3門航炮射擊的威力遠遠不是機槍相比,1~2發航炮炮彈就能夠幹掉一架戰鬥機,而機槍有時間子彈打光了,對方飛機還帶著彈孔在前面飛。

而同時第一代後期型飛機的美國F-100戰鬥機和蘇聯的米格-19戰鬥機,基本上都是火炮戰鬥機,只是後期型號中,F-100D戰鬥機可以攜帶4枚短距空空導彈,而米格-19PM型也可以攜帶4枚空空導彈進行截擊作戰,所以都差不多。

第二代戰鬥機中,美國F-8“十字軍”戰士戰鬥機攜帶4枚近程格鬥導彈和4門20毫米機炮,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基本上也能夠攜帶2門23毫米機炮和4枚近距離格鬥空空導彈。同期的蘇霍伊設計局蘇-11截擊機還能夠帶4枚中距的AA-3空空導彈呢。

第三代戰鬥機中,美國F-4“鬼怪”戰鬥機開始向大載彈量發展,可以攜帶4枚中距空空導彈和4枚近距格鬥導彈,早期沒有帶機炮。而蘇聯同時代的是米格-23戰鬥機,攜帶2枚中距空空導彈和4枚短距空空導彈。截擊作戰的米格-25和蘇-15戰鬥機則都攜帶4枚中距空空導彈。所以攜帶的彈藥也不少。

第四代戰鬥機中,美國的F-15戰鬥機當時標準搭配是4枚中距彈和4枚格鬥彈外加3個大副油箱。而蘇-27戰鬥機是6枚中距彈和4枚格鬥彈,比F-15要多。輕型的美國F-16戰鬥機是2枚中距彈和4枚格鬥彈,而早期型號只有4枚格鬥彈,當時的米格-29戰鬥機是2枚中距彈和4枚格鬥彈。

所以從上面四代戰鬥機來看,蘇聯戰鬥機的載彈量並不比同時期的美國戰鬥機少。之所以出現蘇聯戰鬥機載彈量少的假象,主要是蘇美戰鬥機對抗多數是美國打裝備蘇式戰鬥機的第三世界國家空軍,出現了代差,比如用F-4戰鬥機和米格-21戰鬥機打,用F-15和F-16戰鬥機去和米格-23戰鬥機打,這才出現了蘇聯戰鬥機比同期對打的美國戰鬥機裝彈少的假象。


虹攝庫爾斯克


關於蘇式戰鬥機外掛武器少的問題,著和戰術和技術都有很大的關係。自從二戰接近末期。德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速度0.96馬赫。二戰後期,蘇聯第一架米格21 噴氣式也誕生了。速度接近2.1馬赫。同時誕生的還有比斯15和米格19戰鬥機。比斯15最大速度1.75-1.8馬赫,最大升限15000米。米格19最大升限19000米,速度接近1.9馬赫。但是,在同一個時間裡,美國的戰鬥機F86-104-105系列噴氣式戰鬥機也誕生了。這三種戰鬥機無論是是速度上還是爬升高度上,都比蘇聯的戰鬥機高一頭。從技術角度來說,美國戰鬥機發動機比蘇聯戰鬥機推力大多了。為了獲得最高的機動性。蘇聯戰鬥機空戰的時候都把副油箱仍掉。使得戰鬥機過得最佳的攻擊模式。主要靠著飛機上的機關炮。而美國戰鬥機由於有足夠的推力,通常只把副油箱扔掉,而航空炸彈仍然保留著(而且不失速度和爬升能力)。尤其是在朝鮮戰爭中。特別能說明這種問題。當時的蘇聯戰鬥機比斯15-19戰鬥機對抗美國的F86-104-105制空戰鬥機。一種兩用多功能的戰鬥機,恐怕只有美國空軍能做到。











aircraftone


蘇系戰鬥機載彈量普遍比西方戰鬥機要少,這一說法大致是對的,至於為什麼,既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也有戰術思想的原因。

戰鬥機的載彈量,設計時以戰術思想來決定,定型後則由機體性能來決定。

先看戰術思想,其實不光是蘇系,1980年代之前的各國戰鬥機普遍都“專機專用”,戰鬥機只負責爭奪制空權、不負責對地攻擊,空戰需要的就是高推重比、機動靈活,載荷自然不能高,空空導彈的重量一般也不大,戰鬥機的載彈量都偏小,普遍在2000~3000公斤以下。

這其中,蘇系戰鬥機的載彈量更少一些,因為都是輕型機。

到了1990年代至今,“多用途戰鬥機”的概念逐漸流行,戰鬥機開始掛載大型空對地武器、多功能吊艙,副油箱也越來越大,載彈量數據當然一路走高。

其實飛機還是那些飛機,無非是犧牲機動性、SEP等指標,爭取多掛彈藥而已。

基於上面的原因,新一代戰鬥機的載彈量指標,普遍大大優於舊戰機,而裝備蘇系戰鬥機的國家普遍缺錢,戰鬥機更新換代不及時,大家看新聞時往往不自覺的把老舊蘇系戰鬥機和新一代西方戰鬥機進行比較,兩代戰鬥機的設計思路、作戰模式都不一樣,自然會覺得雙方載彈量懸殊。

譬如幾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都是蘇系二代機與西方三代機的對抗,載彈量肯定沒法比,這並不公平。

除了上面的一個誤區外,同代的蘇系戰鬥機,載彈量指標也遜於西方戰鬥機,多半就是技術上的差距:同級別的戰鬥機放在一起,蘇系戰鬥機的機體結構更大、更重,發動機推重比、推力卻更低,同樣的最大起飛重量,裝同樣多的燃油,前者的載彈量必然要比後者低一些。

當然也有例外,蘇-30/蘇-35系列的載彈量就超過F-15E/F-15C,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順便說明一點,戰鬥機的載彈量、尤其是最大載彈量數據,實戰價值有限。

實戰中,戰鬥機幾乎沒有哪一次是掛滿載彈量出擊,那這指標的意義是什麼呢,載彈量大的戰鬥機和載彈量小的戰鬥機,都掛同樣多的彈藥,前者的作戰半徑會更大一些,這才更有用。

盲目追求載彈量,不可取,載彈量並不能決定戰鬥機的優劣。

——


炎黃軍武


玩過戰爭雷霆的同學應該知道,蘇系戰機基本裝備的是20毫米機炮,而戰鬥機的機炮的載彈量量一般都不高。最高的也就120發,標配是兩門機炮,也就240炮彈,而美系戰機的標配一般都是6挺12.7毫米的M2機槍,每每一挺機槍標配250發子彈,6挺機槍的配彈量是1500發。


至於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作戰思想不同。蘇系戰機裝備機炮主要針對的是德軍的轟炸機,他們一般不與德國戰機纏鬥。看到德軍轟炸機直接撲上去,而對付轟炸機用20毫米機炮傷害更高,而蘇系戰機最大的缺點就是腿短,沒有一架戰機的航程是超過1000公里的,所以蘇聯戰鬥機主要作為截擊機使用。
許多蘇聯王牌飛行員都是駕駛美製p39飛機成就自己的

而美國戰鬥機無論是海航的還是陸航的飛機航程都超過1000多公里。作為艦載機的f6f航程超過1500多公里,而陸航的p47跟p51更是大航程的代表,而p51的2751公里的超大航程更是逆天了。因為它需要為轟炸機護航,所以護航戰鬥機大航程是必須首選的參數。而護航戰鬥機只需要將攔截的飛機區裡即可並不要求擊落,因為為戰轟炸機護航才是主要任務。而且六挺m2重機槍的火力也十分兇猛,在歐洲上空以及太平洋上空完全足以應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所謂西方飛機載彈量多,主要是指美國戰鬥機。這和作戰指導思想有關。

蘇聯飛機採用作戰任務分類設計方法,一種飛機執行一種任務。作戰飛機分為轟炸機、攻擊機、防空截擊機、前線戰鬥機。用於空戰的戰鬥機只負責和對方戰鬥機作戰,不承擔對地攻擊任務。所以不需要較大的載彈量,用較輕的飛機在空戰中爭取優勢。截擊機只負責攔截轟炸機,要求速度快,爬升性好,裝備雷達和導彈,全天候截擊。這種飛機比較重,但是也不需要對地攻擊,也不需要較好的機動性。只有對地攻擊機才需要較大的載彈量。

美國把空軍作為攻擊力量,戰鬥機歷來比較重視航程,機體比較堅固,根據二戰的經驗,所有戰鬥機都可以攜帶一定數量炸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50年代發展的戰鬥機都把攜帶炸彈、甚至核彈作為主要性能指標。F-105戰鬥轟炸機就是為運載核彈準備的。

英國只研製了一種超音速截擊機——閃電。瑞典是一機多型的思路,一種飛機可以當截擊機、也可以做攻擊機、偵察機。法國的幻影最早也是截擊機幻影IIIC,後來發展出戰鬥轟炸機幻影IIIE。正是以色列的主動攻擊精神,讓幻影IIIE名聞天下。

蘇聯一直採用專機專用的方式,直到蘇27。由於蘇27有巨大的載彈量,才開始改成多用途戰鬥機蘇30 。

中國也一直是照搬蘇聯模式。直到殲十轉向西方。


天明遙遙山海關


這個說法是錯的!蘇式戰機的滿載掛載量遠比美式戰機的掛載量來得大,這是因為蘇式戰機的航發推力更大,這使得他們的載重量可以比美式戰機來得大。但是呢,由於設計理念的不同,蘇式戰機側重於格鬥性,他們需要通過減輕掛載來提升機體加速度,這是蘇式戰機常規掛載會相對較少的主因。

其次,副油箱問題。同樣是因為格鬥的作用,戰機在格鬥狀態下需要大量的燃油,這使得蘇式戰機往往需要保持更多的機體內部載油,蘇式戰機在巡航狀態的時候往往會掛載比較多的副油箱。這些副油箱會佔用到機體武器掛載,而扔掉副油箱後這些戰機的戰鬥重量又可以減輕不少。

第三點,作戰方式不同導致美式戰機必須承載更多的彈藥掛載量。美式戰機相對而言會更多采用超視距來作為戰鬥的主要手段,超視距導彈本身的戰鬥重量本身就會超過非超視距武器的重量。這一點很好理解,一枚射程300公里的空空導彈大約是100~150公斤,而普通的20~40公里射程導彈的重量也就20公斤左右。


優己


從二戰時期開始,面對著如同炸彈卡車般的美歐等國戰鬥機,蘇系戰鬥機的載彈量實在有些上不了檯面,甚至讓人覺得有些不夠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蘇聯人造不出載彈量高的戰鬥機嗎?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作戰理念和戰場要求的不同所造成的。毛熊一貫是口徑即正義的堅定支持者,20mm的機炮算是開胃菜,37mm、45mm的大根也是輪番上的。那經典的米格-15為例,雖然機體大小與美國的F-86差不多,但是23mm和37mm的火炮單論彈藥體積就.50機槍的數倍乃至十數倍了,這樣一來載彈量自然少很多。

與美國空軍那套以空制地承擔戰場多面手的作戰方式不同的是,蘇聯空軍的作戰任務要相對單純一些。蘇聯人更喜歡用自己的戰車和重炮去碾碎對手,而不是待在天上一個勁的扔炸彈。而且蘇聯當時的主要作戰方向是西歐,那裡離前線機場較近,彈藥補充比較容易,不像美軍戰機要來往上千公里,自然可以少帶一些彈藥了。

另外,在當時那種隨時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蘇聯軍隊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容易生產的消耗品。毛熊們喜歡用數量的優勢來抵消敵軍的質量優勢,這也是衛國戰爭給蘇聯人的寶貴經驗,因此戰鬥機如果帶太多彈藥的話總感覺有點虧本了。

不過,蘇系戰鬥機也不都是低端消耗品,經典的蘇-27系列就絲毫不比美國的同代戰鬥機差,特別是近年來,俄羅斯諸多設計局也搞出了不少載彈量高的飛機。說到底,自己覺得好用才是硬道理。


楠竹一


蘇聯戰鬥機的機炮備彈量的確是比美製戰鬥機的要少,不過導彈可不少,同時代的戰鬥機美蘇戰鬥機的攜帶數量差不多。

不過對於機炮來說,這個就是兩者的戰術思想不同了,美軍的作戰思路是遠程進攻,飛行時間長,飛行的時間長了什麼事都有可能碰上,所以備彈還是多備點,備彈數量肯定要多,我記得美軍的備彈數量是要可以打多少秒,好像是10秒。而蘇軍認為6秒就夠了。

蘇軍剛進入噴氣時代時,米格戰鬥機還都是按照前線戰鬥機設計的,航程短,所以炮彈少點問題不大,而且真的是一發是一發。

對於機炮來說,蘇軍的看法是一發就是一發,這一點有點像過去法國海軍的重炮一樣,口徑大,射速不快,但是捱上一發你就受不了,而美國的做法是英國海軍的,一堆小快炮,把你打的燒起來,所以蘇軍飛機的機炮口徑普遍比美機要大,象米格15這種把37炮都給搬上去的只此一家 別無分店,不過後來蘇聯人也發現37炮這東西后座力太大,放在飛機上不合適,所以蘇軍飛機後來普遍使用30毫米機炮,不過一發還是一發,這個思想是沒有變化的。

美軍也繼續著小快炮把你燒起來的思路,不過12.7機槍是威力太小了,抗美援朝曾經有有米格15被打了一百多個窟窿,居然還飛回來了,所以美機現在也用20毫米加特林機炮了,而且還是備彈量很大。

這兩種思路也說不上誰好誰壞,都有道理,不過現在空戰已經進入了超視距狀態,機炮的備彈量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現代空戰重要的是看誰能先發現對方,誰就能先發射導彈,從而擊落對方。對於機炮這種類似於手槍的自衛武器在空戰中已經用處不大了,但是必須要有。


有痰


前蘇聯的飛機針對性特別強。戰鬥目的特別明確。他會為對手飛機的性能針對性的突出自己飛機某一項指標去無限的擴大!當年米格15帶了30毫米機關炮戰鬥中最少用一發擊落美軍f82。志願軍最多被美軍23毫米機關炮打中21發都沒有墜毀。前蘇聯的米格25它的雷達非常的簡單用的還是二極管,傳動也都是機械的。那是為核戰爭準備的!如果核戰開打美軍飛機的雷達還有電子系統都會癱瘓。但前蘇聯都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