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量一定練不出大維度嗎?

鬱一文


沒見過,輕重量把肌肉圍度練的很大(比如健美那樣的);

肌肉的生長原理,肌纖維需要不斷、適當負荷的鍛鍊刺激,

通過休息期間營養補充,得以增粗增大,緯度得以增長。

(圖片源於網絡)



身體的適應能力很強的,若是一直所謂的自身輕重量,很難使得肌肉組有新的突破。

就比如,大書以前在家裡鍛鍊,小肌肉組胳膊練的還可以,但是背部腿部大肌肉組,

卻顯得薄弱,後來這半年去了健身房,增加重量,型體改變很大,提高很多,

大書不能完全,否定輕重量練出大緯度,

但是大緯度是需要大重量的(這裡大重量是適合自身的)。

(個人圖片)



鍛鍊有個強度——這個強度包括重量與動作反覆組數。

若是對於身材追求不是那麼高,自身適應的輕重量也可以把身材練好,

重量不夠,組數➕多動作來湊。

但是,若是需要突破緯度,是離不開大重量的刺激撕裂肌纖維,

給身體一個增長的信號,從而來得以增長。

(圖片源於網絡)



個人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更多健身內容,關注——書上沒有說;

健身與思想,有型有趣有態度。


書上沒有說


輕重量也可以練出大緯度,但是這個“大”非常的有限。

力量訓練之所以能增肌,主要是因為訓練造成了肌纖維撕裂和代謝壓力,輕重量是可以實現這兩個目標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訓練強度。

肌肉所做的功越多,訓練強度就越大,如果我們用大重量訓練,做幾個反覆就可以達到很大的強度,如果用輕重量訓練,就需要連續做很多個反覆才能達到大重量相同的強度。

另外骨骼肌的特點是不盡相同的,比如三角肌由三塊小肌肉組成,它們的特點是對輕重量反應更好,所以輕重量更容易讓三角肌增長(推舉除外)。

胸背腿屬於大肌肉,所以對大重量訓練反應更好。

另外身體有一個特性,就是適應性特別強,如果我們一直用輕重量訓練,身體很快就會適應,因此增肌的效果就會減慢。

所以如果我們想練出大緯度,就要了解肌肉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訓練,而且還要不定期的改變訓練模式,比如1-6rm,8-12rm,12-20rm三種模式,都要去練,以防止身體產生適應性。


冷風談健身


首先,我們要知道,肌肉的生長原理。

肌肉增長的原理其實就是超量恢復。在肌肉纖維受傷之後,會有一段時間低於原先水平,隨後超出原先水平,最後恢復正常。如果練的太勤,肌肉水平只會降低。小肌肉群至少需要48小時恢復,大肌肉群則需要72小時。如果超量鍛鍊,那隻好等到肌肉完全不痛了再進行下一次。運動是製造肌纖維輕微損傷的方式,當這種損傷通過營養的攝入會慢慢的修復,隨後肌纖維的傷口癒合也就是肌肉生長,道理類似於結疤。

新手剛開始健身,對於鍛鍊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迷茫的。他們認為肌肉鍛鍊必須得是大重量,在健身時什麼動作都要上大重量。

這樣的鍛鍊方式對於剛開始鍛鍊的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很多人初期鍛鍊時,對於動作都沒有很熟悉,鍛鍊的感覺也沒有形成,這時候就大量的使用大重量鍛鍊,會很容易讓你受傷。

可能很多新手剛開始鍛鍊時,有些人會跟他們說,想鍛鍊大肌肉,就上大重量,讓肌肉得到最高效刺激。這種觀點常常會誤導新手,肌肉的刺激是需要大重量沒錯,但這是需要建立在動作的熟悉度和感覺都成型的基礎上。

很多人鍛鍊一個月時間沒到,臥推就想上60KG了,雖然有些人可以推起來,但多數都是有人輔助完成的。推起一次後就很累,每一次動作完成都很勉強。

這樣的大重量鍛鍊方式對於你的肌肉增長效果是很差的。首先你在鍛鍊時不能很好的感覺到肌肉的伸縮,因為每次動作都是很勉強完成。其次動作多數存在錯誤,重量過大,會讓你身體在無形中出現變化,你會很難感覺到。最後是重量過大容易產生借力,這對於主要鍛鍊部位來說效果是極差的。

所以,新手初期健身的時候,千萬別沉迷於大重量鍛鍊,小重量的鍛鍊才可以讓你更加完美。

一、 小重量鍛鍊可以更好的找到鍛鍊感覺

新手初期鍛鍊時,小重量鍛鍊可以幫助你更好找到鍛鍊的感覺,這在健身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總是認為大重量鍛鍊才是肌肉增長的方式,但你沒法找到鍛鍊感覺,都是在做無用功。

新手只要務實即可,從易操作的小重量開始,讓自己找到鍛鍊的感覺。當你對於這種刺激很熟悉後,你在後期的增加重量時才會知道什麼鍛鍊感受是正確的。

二、 小重量鍛鍊可以準確刺激到肌肉

在新手初期鍛鍊時候,小重量的鍛鍊對於肌肉的刺激,是非常高效的。因為這種鍛鍊刺激更準確,對於主要鍛鍊部位會有更好的效果。

大重量鍛鍊時,你會各種部位借力,對於主要鍛鍊部位的刺激就很差。所以,要特別的注重小重量鍛鍊對於肌肉的刺激。

三、 小重量鍛鍊可以形成正確的鍛鍊習慣

在小重量鍛鍊時,可以讓你更容易形成正確的鍛鍊習慣。你的每一個動作的感覺和細節,都是在小重量鍛鍊階段形成的,這是一個正確習慣養成的過程,要特別的注重。

其次是你的訓練容量

訓練容量 = Work Capacity

訓練量 = Volume

訓練量指用來測量你總共做了多少功、訓練容量則是你接受訓練量的能力。如果你訓練容量低,那麼你只能承受略低的訓練量的訓練方式,如果你訓練容量高,那麼你能承受的訓練量也會更高。

舉個例子,用87%的重量做3下,小明能做3組,小剛能輕鬆做6組。那麼訓練的時候,小剛相比小明就有一個很明顯的優勢:在同一個強度,他可以做小明兩倍的訓練。因此無論是堆肌肉還是提升神經適應能力,小剛的訓練成果都會比小明快。反之,小明如果在沒有培養自己的訓練容量之前,嘗試小剛的訓練方式,會極度疲勞、力竭,反而獲得不了任何進展。

如果你訓練容量低,想培養自己的訓練容量,那麼答案很簡單:如果你想在更高的強度有能力做更高的訓練量,先習慣在低的強度做高的訓練量。

國內很多力量訓練愛好者的訓練容量都很低,因為他們喜歡衝重量,比如做3X3這樣的衝極限的訓練方式,因此缺乏適應高訓練量的能力,做組的時候不得不用比預期低很多的重量。要培養訓練容量,和培養肌肉量的方法同理:用更低的重量,做高組數、高次數。只有當你習慣了在低強度做高組數的訓練方式,你才能慢慢提高你在高強度下的訓練量。

說到這裡,我再介紹一個技巧,可以在不改變你的訓練方式之下就可以瞬間提高你的訓練容量 。這個技巧其實所有力量舉愛好者都應該遵守,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訓練容量,而且是為了保證自己動作的質量以及安全:leave reps in the tank (保留實力)。

假設150KG的重量,這對於小明小剛來說,都是一個深蹲5RM。他們的訓練容量相同。我現在再說一個故事,大家自己看著、可以決定自己目前的訓練方式是小明還是小剛:

小明一上來就掙扎著做了5下,休息5分鐘之後再做一組,掙扎著,可是這次只能做4下了;他又休息了5分鐘,再掙扎著做了一組,可是這次只能做2下了;他又休息了5分鐘,想再做一組,可是剛剛出槓腿就累的發抖,怕自己受傷就沒再做了。小明總共做了3組,訓練量為11下。

同時的小剛,第一組做了3下、在還有兩下實力的情況下就停了,然後做了5組,每組都做了3下。訓練完畢後,他的訓練量為15下。

實力相同、訓練容量相同,為什麼小明在更疲勞的情況下,訓練量還低於小剛?因為他每一組都要接近力竭,導致自己還沒能發揮自己所有的實力就歇菜了。不僅如此,他每組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這對於他動作的質量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小剛每組保留實力,這樣給自己足夠的精力保證自己每一下深蹲都儘可能的完美。因此,小剛力量的提高肯定會比小明會更快,而且他肯定也可以訓練的更久,避免因為動作問題的傷損和不適。

在你自己訓練的時候,只要能夠在每組保留1-2下的實力(比如,能勉強做8下的一個重量,做6下就停止),你會發現自己的訓練容量瞬間能夠提高很多。事實上,現在國外一種非常熱門的訓練方式(RTS訓練法)的精髓就是在於每組保留一定量的實力、從而準確測出自己每次訓練是否起到效果!


築型師_飛雨


分部位,像單關節運動都需要輕重量,像大肌群輕重量明顯是不可能練成肌肥大的,肌肥大是需要把骨骼肌破壞,然後用營養物質蛋白質,去回覆,造成超量恢復的結果,如果一直用小重量可以維持身材,可以讓身材緊緻一些。


楊蹦兒


分部位,像單關節運動都需要輕重量,像大肌群輕重量明顯是不可能練成肌肥大的,肌肥大是需要把骨骼肌破壞,然後用營養物質蛋白質,去回覆,造成超量恢復的結果,如果一直用小重量可以維持身材,可以讓身材緊緻一些。是的,分部位的


健身教練阿貴


回答

輕重量很難練出大圍度!

肌肉的生長是肌纖維破損,修復!輕重量很難達到這一點!

建議每週安排一次大重量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