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仍犧牲30萬人進攻,這是為什麼?

小魚愛養花


1945年4月,蘇聯紅軍經過16個晝夜激戰,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一舉攻克了柏林,那麼斯大林不惜重大犧牲搶佔柏林有什麼原因呢?

過去的觀點認為,斯大林讓蘇軍攻克柏林,是為了證明蘇聯在大敗德國法西斯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有利於與英美爭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但是根據資料解密小油瓶找到了答案,當時的蘇聯機構獲得的情況表明,1945年英國丘吉爾首相在對德作戰即將結束時,考慮新的戰爭,那就是對蘇聯作戰計劃,英軍準備在1945年夏季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根本原因-震懾以丘吉爾為首的反蘇分子

丘吉爾在人們印象中是一位堅定的反法西斯鬥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戰分子,作為資本主義的代言人憎惡共產主義形態和共產主義蘇聯。到了二戰末期,美英兩國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上萬兩坦克和飛機,將近500萬的部隊,自諾曼底登陸以來,盟軍未進行過大規模戰役,因此他在戰爭末期積極行動妄想把美國捲入反蘇戰爭,在他的眼中,蘇聯國力極大削弱,是美英的輸血使得蘇聯才能挺過艱難時期,現在就是消滅共產黨人最好的時機。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一直奉行對蘇友好政策,不贊同和蘇聯開戰,但是羅斯福卻在1945年4月12日,也就是柏林戰役的4天前突然去世,杜魯門上臺後以他為首的美國統治集團暗中支持對蘇宣戰,美國的一些好戰分子積極推動與蘇聯進行戰爭,特別是以巴頓為代表的軍隊勢力。

斯大林通過情報部門得知反蘇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正在準備對蘇作戰以後,特別是反蘇的杜魯門上臺後,他認為同美英的戰爭風險大大增加,本來的柏林戰役由兩個方面軍已經綽綽有餘,但斯大林又調來一個方面軍,共計3個方面軍來攻打柏林展示實力。

於是大家都看到了這麼一幕,250萬大軍,6000多輛坦克和7000多架飛機開展了對柏林的總攻,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一次合圍、分割、殲滅了將近百萬的敵軍,柏林戰役也充分表明了蘇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地震懾了英法盟軍,主張對蘇作戰的英國人也洩了氣,英法盟軍在地面作戰能力方面與蘇軍差距巨大,不得不打消了對蘇戰爭的念頭

搶奪德國的工業、軍事科技成果

率先佔領柏林的蘇軍對城內的所有德國工廠開展了洗劫,V2導彈,虎式坦克等二戰王牌武器,柏林軍工廠裡的先進武器包括德國工廠設備都被蘇聯人搶先佔有了,後來蘇聯在戰機、導彈、潛艇的發展中都有著德國武器的技術。但是相比於蘇聯人的搶“成品”,更聰明的美國人是直接將數千名德國科學家運回了美國。



小油瓶侃歷史


柏林戰役的勝利也就標誌著二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其實戰爭進入到這個時候來說,柏林戰役的意義已經不大了,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是敗局已定了,防守柏林的也就只有維斯瓦集團軍群全部及大量獨立部隊,共約55萬人,以及中央集團軍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團軍約15萬人,還有柏林衛戍部隊共約12萬人,合計約80萬人,看似人很多,但是很多部隊都是不滿編的,而且缺乏重武器,根本就防守不住蘇軍的進攻。蘇軍出動了大約兩百萬人進攻柏林。六千多輛坦克,四萬多門火炮,還有七千多架飛機。面對這樣的進攻德軍很顯然是防守不了的。

1945年4月16日,蘇軍開始對柏林發起攻擊,25日就把柏林基本上包圍了,蘇軍在包圍柏林之後就馬上發起了攻擊,27日就進入了柏林市區29日就攻克了德國的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2日會戰結束。

此戰雙方傷亡也是非常大的,蘇軍傷亡三十多萬,陣亡的就達到了8萬多人。當時艾森豪威爾在戰後就說了盟軍不進攻柏林的原因就是不想看到數十萬的孟軍士兵葬身在柏林。但是蘇聯為什麼那麼積極的進攻柏林呢?

可以看到柏林會戰進行的非常迅速,這個時候蘇軍有明顯的優勢,這個時候蘇軍只要圍住柏林就可以讓德軍投降了,為什麼蘇軍還要果斷髮起攻擊呢?

首先來說蘇軍發起進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時間問題,當時歐洲戰場的結束誰都知道已經是近在咫尺了,這個時候美國和蘇聯也都是開始籌備戰後的秩序了,所以這個時候都想在全世界樹立自己的威望,當時艾森豪威爾說出那樣的話也只是吃不到葡萄而已,如果給盟軍機會的話,也是一樣。只是蘇軍更快一步而已。

其次就是德國和蘇聯的仇恨,當時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在蘇聯境內燒殺搶掠,蘇軍對於德軍也是恨之入骨,所以蘇軍在進入柏林之後也是燒殺搶掠,蘇聯軍方還有盟軍也都是不管的,目的也是讓蘇軍發洩心中的仇恨。從這點來說蘇軍進攻柏林也是為了發洩蘇聯對於德國的仇恨。蘇聯在二戰的時候傷亡了三千多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是德軍在進攻蘇聯的時候被德軍殺傷的平民。

然後就是震懾歐洲反蘇分子,我們都知道在整個西歐都是極其反對蘇聯的社會主義的,雖然當時英國和蘇聯是盟友,但是英國是非常反感蘇聯的,蘇聯也是一樣非常仇恨英國的。蘇軍對於柏林的果斷進攻也是為了給英國和美國以震懾。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德國的工業,在二戰的時候德國的工業可以說世界最領先的,蘇聯馬上進攻柏林也是為了搶奪德國的這些工業設施還有人才等等。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個問題要從柏林戰役說起。

柏林戰役是發生在1945年4月16日到5月19日,這場戰役一共是打了三十多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的最後一次,由蘇軍實施的戰略性的進攻戰役。

柏林戰役是蘇軍主動發起的戰略性的進攻戰役,請看下方雙方戰鬥力對比圖。

這場戰役的結果是,蘇軍陣亡8萬,受傷27萬,德軍傷亡加投降一共40萬,這場戰役是直接導致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

這次戰役的傷亡雙方都很大,但是為什麼蘇軍一定要打下柏林呢?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的一次很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粉碎了納粹德軍的意志,企圖想要通過柏林附近的軍事力量來消耗蘇軍,死守柏林。通過死守柏林將戰爭往後拖延,等待美國英國的到來,或者是將柏林交給美國,或者是等美國英國與蘇聯發生衝突,這樣就能保全更多的德國戰敗的利益。那麼蘇軍攻打柏林就有著很多意義了。

一、報仇

既然是戰爭,那肯定是雙方有仇,報仇是肯定的,作為世界聞名的戰鬥民族,拿250萬兵力打80萬兵力,打一個月肯定是要攻下柏林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句話在戰爭中,一般都是有仇就立馬報仇,蘇軍本來就要贏了,肯定是乘勝追擊。況且在與德軍的戰鬥中蘇聯將近死了兩千多萬人,只有拿下柏林才能祭奠死去的亡魂。

上圖德國坦克

二、利益

其實二戰末期的時候,在利益劃分上蘇聯和美國英國之間出現了分歧,德國敗局已定,而這時候雙方的矛盾則是越來越大,美國和英國不想蘇聯擴張,而蘇聯打下柏林自然就不想美國和英國來分一杯羹。蘇聯搶先攻佔柏林就是想拿到利益。

上圖為德國巨炮,高20米,長70米,重量一千噸。

三、搶技術

個人認為這一點是最關鍵的原因。報仇的因素有,但是攻打柏林蘇軍自己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在技術面前利益一樣是次要的。當年的德國在軍事技術方面是非常先進的,蘇聯搶先打下柏林就會先於美國英國拿到技術,例如V2導彈、虎式坦克,再例如十分震撼的古斯塔夫巨炮(歐洲當時的超級武器),還有噴氣式飛機、彈道導彈、雷達等等。蘇聯後來的武器技術都是根據德國的這些技術來的,蘇聯是直接搶武器,而美國則是直接將德國科學家運回了美國。

震懾反蘇份子

典型的反蘇份子就是英國丘吉爾。丘吉爾這個人很有才的,是英國的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這麼多標籤於一身,足以說明他的本事。曾被投選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英國人。蘇聯堅決攻打柏林的原因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震懾英國。在二戰末期,雙方已經開始有很大的矛盾了。

柏林戰役中希特勒自殺,德國的最高統帥代表德國投降,戰爭結束,這是反法西斯重要的里程碑。


四十五度軍報


文史頻道第60期之柏林會戰



1945年4月16日,蘇聯開始了德國首都柏林的進攻。

當時的德國敗局已定,為什麼蘇聯仍然選擇強攻柏林呢?

筆者認為,斯大林考慮了幾方面的因素,最終不惜犧牲30萬代價,佔領了柏林。

第一,民族主義



歐洲戰場其實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希特勒宣傳除了雅利安人,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包括日耳曼人。

蘇聯強攻柏林,就是要向世界證明,日耳曼人才是歐洲最高貴的民族。

戰勝雅利安人,能夠讓蘇聯人的民族主義情緒達到高潮。

第二,報仇雪恨



德國人在蘇聯境內肆虐數年,首都莫斯科差點淪陷。

蘇聯付出了巨大傷亡,有數學統計是2000多萬人。

作為回報,蘇聯覺得即使付出再大傷亡,也要拿下柏林。

只有拿下柏林,才能讓死去的蘇聯人安息。

第三,勾心鬥角



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美英兩國和蘇聯的矛盾越來越大。

他們已經在考慮歐洲戰場結束後,利益的劃分。

美國和英國不想蘇聯擴張,想要搶在蘇聯前面,對軸心國控制地區進行劃分。

蘇聯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們搶佔先機進攻柏林,就是為了能夠在歐洲劃分更多的利益。

第四,戰局未定



當時的柏林還有80萬軍隊,加上正在路上的德國軍隊,還有數百萬的生力軍。

希特勒寄希望於非洲軍團和各路援軍,只要有援軍趕到柏林,戰場的局勢就走扭轉的可能性。

為了防止出現變故,蘇聯決定強攻,犧牲30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第五,德國科技



德國人在軍事技術方面,出於領先地位,他們研製的v2導彈,虎式坦克等,都是非常先進的武器。

蘇聯人佔領柏林以後,把這些文件和技術搶劫一空。

後來蘇聯的軍事技術,很多都是借鑑的德國人。

總之,進攻柏林有著巨大的利益,不然蘇聯肯定不會選擇強攻。

—End—



文史頻道


二戰中被稱為“救火隊員”的朱可夫元帥曾這樣描述蘇軍的作戰熱情:“我們全體將士鬥志昂揚,都希望親眼看到攻佔柏林的那一天。這同時也是我的願望,我全身上下都洋溢著這種熱情。”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人類浩劫中,蘇聯死亡的人數最多,達到了2200萬人,也有人說是2700萬人,其中平民傷亡1000萬左右,德國對蘇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由於德國人對猶太人的種族屠殺政策,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後,德國人專門組建了4個特別行動隊,部隊佔領後,跟在後面屠殺猶太人,僅僅在烏克蘭娘子谷就屠殺了將近10萬猶太人,其他被德國屠殺的蘇聯猶太人更是不計其數,大約在100萬人左右。



並且由於蘇德大戰的前期,蘇聯方面對戰爭的估計不準確,對戰爭準備不充分,導致剛開戰蘇聯損失慘重,不得以進行遊擊戰,德國人對這種戰術深惡痛絕,每被游擊隊員擊殺一名德國人,德國人就會拿10個蘇聯人報仇,造成的傷亡也不少,還有德國人抓了將近80萬勞工回德國,這個死亡率也不低。德國對蘇聯犯下的種種罪行,致使蘇聯人對當時的德國人具有極大的復仇心態,復仇最直接就是攻佔德國首都柏林。所以說當時如果不攻佔柏林不光軍官不答應,士兵也不答應。

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政治因素,斯大林也知道脆弱的同盟關係不堪一擊,一旦戰爭結束,同盟關係頃刻間就會土崩瓦解,所以說要儘可能的侵佔勢力範圍,以便以後會美國方面進行對抗。

還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二戰德國可是黑科技頻出,像V1 V2導彈,自動步槍,MG42通用機槍,柏林作為德國的首都必定有很多先進武器的圖紙和技術人才,所有蘇聯想的是都搶佔過來,以後對美國形成技術優勢,但是沒想到的是美國人派出一小股部隊,搶先行動,把大量的人才,以及先進武器的圖紙藍圖洗劫一空,等蘇聯人到了的時候,大部分已經不存在了。


軍武小咖


這個問題並不難解釋:蘇軍對德國不能做圍而不打的錯誤做法,必須的一鼓作氣的攻克柏林,決不能給德軍喘氣的時間。否則的話,付出的代價會更大。因為二戰期間,一開始是德國軍隊入侵蘇聯,而蘇聯打得是衛國戰爭,德軍是侵略者。蘇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才將德軍趕出了蘇聯,再加上盟友軍的幫助,蘇軍為了報仇才和盟友軍隊一起攻到了德國首都:柏林。而此時此刻,德國人反而成了保衛者,必然拼死抵抗,而德國的精良武器又全部都集中在了柏林,包括德國的重要工業。如果蘇聯盟軍對柏林圍而不打,德軍一旦喘過氣來。極易把蘇聯盟軍拖進長期作戰的泥潭裡,而蘇聯軍隊因為戰爭的撞傷,經濟已經到了近癱瘓的地步。此時假如德軍把蘇軍拖進戰爭泥潭的話,蘇軍不僅傷亡更加慘重,而且經濟也不允許。所以蘇軍必須的不惜一切代價,儘快的攻克柏林。明白了嗎?


用戶6205376837


在二戰結束前,三巨頭國家開了兩場會(中法在這裡就先不計),第一場會議是1943年底的德黑蘭會議,美英蘇三國的態度大相徑庭,英國提出的通過意大利進攻德國的提議無疾而終,可以說是英國影響力的進一步下降(加里森敢死隊中有一集就是到意大利策反黑手黨的故事)。真正的關鍵是美蘇兩國達成的協議,協議的內容為:

一,美英兩國半年內開闢第二戰場,也就是後來稱之為“D日行動”的諾曼底登陸;

二,蘇聯負責拖住東線德軍主力,以保證諾曼底登陸成功。

顯然,美英兩國低估了德軍的戰鬥力和意志力,連續兩場戰役的失利使美英不得不重新思考對德的作戰計劃(一場是“市場花園行動”,後拍成影視劇《遙遠的橋》,一場是“阿登戰役”)。

蘇聯經過幾年的對德作戰,對德軍的戰鬥力和意志力準備的相當充分,在美英受挫的同時,蘇聯已經攻到德國境內。

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戰爭勝負的問題,而是用什麼方式取勝?取勝後的利益如何分配?的問題。誰都知道,現在是一條戰壕裡的朋友。戰爭一旦結束,那勢必是水火不容的兩個陣營。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三個國家又在雅爾塔召開了二戰的最後一次會議。

這次會議直接導致了戰後陣營的形成,這是後話。

關鍵是會議實質內容是由蘇聯進攻柏林,美英等國同意蘇聯的德國問題(戰後德國分解為東德西德,並享有獲得德國先進科學技術的權利)。基於此,在蘇聯進攻柏林時,美英法國隔岸觀火,而二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與劃分,其實是作為交換條件在兩次會議中就已經決定了的。

而美國在戰爭期間派遣秘密機構去德國搶到了大批的高級人才,為二戰後美國的強盛做出了巨大貢獻!


無謂風流


我是武備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拿下柏林,結束歐洲戰局那可是至高無上,當時別說是蘇軍,就連盟軍做夢都想拿下柏林,丘吉爾極力主張盟軍拿下柏林,想讓米字旗飄揚在柏林,卻被羅斯福拒絕了,羅斯福不打柏林不是不想讓美國大兵送死,那是因為一旦盟軍拿下柏林,在雅爾塔和斯大林談好的就崩了,蘇軍不但不出兵日本,說不定還會和盟軍起衝突。

這時的蘇軍已經將柏林作為了一個至上的榮耀,各部隊已經為了這個榮耀不擇手段了。我們來看看當時最有可能拿下柏林的三支蘇軍:

1,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的部隊,羅帥很悲慘,因為當時他的部隊離柏林最近,不過他是個波蘭人,柏林怎麼能在一個波蘭將領的帶領下被攻克吶,所以他被遠遠地調走了。

2,下面兩支部隊一起說,因為很難分開。當時蘇軍攻克華沙後已經距離柏林60多公里了,於是佔領柏林的任務就落到了科涅夫和朱可夫身上,斯大林規定誰先到達柏林,誰就拿下柏林。很不幸朱可夫被德軍重兵擋在了塞洛高地,科涅夫倒是迂迴向柏林進軍,也沒遇到太大抵抗,這時候朱可夫想通過科涅夫打開的通道繞過塞洛高地,但是科涅夫說了一大堆理由沒同意,真正的理由就是想比朱可夫提前到達柏林。

不過他沒料到朱可夫硬是突破了塞洛高地,直接拿下了通往國會大廈的安家爾特火車站,科涅夫這時候急了,最後兩支部隊在柏林外圍發生了一些矛盾,雙方都想拿下柏林,最後斯大林讓朱可夫打國會大廈,讓科涅夫打柏林的一部分。

此外蘇聯人還做了9面旗子分發給攻擊國會大廈的部隊,由此可見蘇軍對於攻克德國國會大廈已經是迫不及待了。最後蘇軍150師把5號旗子插在了德國國會大廈。

所以各方都想獲得攻克柏林這一殊榮,斯大林還曾要求羅斯福讓蘇軍攻克柏林,所以柏林這時候已經是一個象徵,一個職高的榮耀,蘇軍那麼大的傷亡就是為了這一刻。怎麼可能圍而不攻吶。


武備營


蘇聯以犧牲30萬人的代價一舉攻克柏林,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信心需要。二戰蘇聯付出了慘重的犧牲,一度被希特勒兵臨城下,危如累卵,後來通過浴血奮戰反敗為勝,為反法西斯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法西斯德國行將滅亡的最後時刻,蘇聯需要一場徹底的征服性的勝利來重塑民族的信心。歷史也證明,戰後至今,德意志民族在俄羅斯人面前始終無法昂首挺胸。

二是政治需要。二戰過程中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但在反法西斯陣營中,同樣存在兩個陣營,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隨著二戰收尾,反法同盟兩大陣營也在加緊搶佔地盤,擴大自己的版圖。誰先佔有柏林,誰就能在戰後資源配置中佔據主動。事實上,戰後東西方對抗就是以柏林為分界線。本來蘇聯在資源搶奪上有先發優勢,只不過沒有美國人聰明,搬走的都是值錢的物件,讓美國在人才掠奪中佔了大便宜。

三是天性使然。俄羅斯人被稱為戰鬥民族,在歷史上很少吃過其他民族的虧。二戰中期因為疏忽大意差一點被滅族,以戰鬥民族的天性,此仇不報,誓不為人,不計代價,拿下柏林也就很好理解了。事實上與二戰蘇聯整個的犧牲相比,這30萬人也不算什麼。快意恩仇,在今天,戰鬥民族也是說到做到。

生命是寶貴的,但在國家民族大義需要的時候,生命也是用來犧牲的。


等您1660年


當時的局勢可能並沒有我們現在想象的那麼樂觀。對美國來說蘇聯始終是個威脅,而日本還沒停止抵抗,在歐洲戰場局勢已定的情況下停止攻勢用德國拖住蘇聯對美國是個不錯的選擇。對英國來說支持德國政變並加入英國陣營同時挑起美蘇爭端能為自身爭取最大利益。對蘇聯來說德國人的抵抗還未停歇,柏林只是暫時軍力不足,而蘇軍的戰線已經很長了,一旦希特勒政權放棄柏林蘇軍戰線將更加深入德國,到時候傷亡可能比強攻柏林更大,如果德國政變加入英國陣營蘇聯最輕是獲利減少,最重英美甚至能憑強大海軍登陸蘇軍後方截斷蘇軍後勤並全殲蘇軍主力,雖然最嚴重後果的可能不大但蘇聯冒不起這個險,另外戰爭不止有人員的傷亡還有物資的消耗,戰線越長消耗越大,早一天擺脫戰爭就能早一天擺脫消耗投入經濟建設,所以對當時的蘇聯來說強攻柏林迅速結束戰爭真是最好的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