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適合遠海作戰嗎?

風捲大地


當然可以!刀劍都一樣,就看是哪個武林高手來使。現在我們在南海的機種就是由飛豹跟殲10來執行常規的巡航任務。這是因為這兩款戰機便宜耐操!飛豹承擔掛彈對海攻擊任務,殲10承擔護航跟防空巡邏任務。

在南海高鹹度地區,空氣中鹽度太高,對發動機跟戰機機體的腐蝕損耗很大,戰機壽命普遍只有陸地地區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這使得其他款式的戰機部署到這裡性價比太低,而殲10在造價便宜這方面很有優勢;在維護方面,部署在這個地區的戰機需要經常清洗,殲10的單發發動機的清洗維護又比較容易。

其次,殲10雖然有載彈少的短板,但是在本土自衛的情況下並不會顯現出來。在本土自衛的情況下,殲10是擔任空優戰鬥機使用的,掛載的是4+2(4枚中程空空導彈跟2枚近程格鬥彈),剩下還有5個外掛可以攜帶副油箱,以這種作戰任務來看殲10的掛載絕對夠用了。至於說對遠海攻擊任務,我們有殲11有殲15還有殲20,不需要殲10來既當爹又當媽。

這也是殲10能夠成為常駐軍的主要理由。至於其他款性能優越的戰機,完全可以在戰時或者有高強度作戰任務的時候臨時換防,增加我對海權控制能力。


優己


其實海軍都是不怎麼喜歡單發戰機,而更喜歡雙發戰機,因為雙發戰機有著航程遠、載彈量大、安全性更高的優點。畢竟在茫茫大海上多一個發動機級多一份保障,一旦單發戰機的發動機損壞或者空中停車,那麼這架飛機就毀了。而雙發戰機就算壞一個發動機,還有一個起碼能保證飛回來。所以並不是海軍對單發戰機不友好,而是因為海軍的作戰要求對戰機有著更高的要求。



所以無論殲-10升到多少代,只要還是一個發動機都不適合遠海作戰。雖然殲十掛載副油箱航程可以增大並進行遠海作戰,但是本著安全性的要求是不會派殲-10去進行遠海攻擊。畢竟一個飛行員的價值遠遠高於戰鬥機。不過對於空軍來說背靠祖國大陸驅趕12海里以外的飛機還是可以的。而殲-10現在更趨向於類似F-16的多用途中型戰機。側重更多是在空戰和對地攻擊。


在70年代美國海軍在選擇一款多用途中型戰機的時候正好趕上YF-16和YF-17這兩款飛機,於是兩家公司分別作出了兩款方案供海軍和空軍選擇。最終空軍選擇了單發的YF-16,並命名為F-16,而海軍則選擇了雙發的YF-17,在確定後命名為F-18。所以全球的海軍都是這個樣,都喜歡雙發戰機。至於F-35為了兼顧垂直起降,只用了一個發動機,雖然單個發動機推力大,但是總感覺很不穩。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不適合,海軍憎恨單發戰鬥機,裝備的殲-10摔的很慘

本世紀初,正是我國三代機缺口最嚴重的時期,而且外部形勢也相當嚴峻。所以得知殲-10服役後,空軍讚不絕口,超過預期期望後,海軍也試裝了一個團的殲-10,部署在浙江台州。想在東海較為狹小的空域用來對付WW的F-16和日本的F-2,並利用殲-10較出色的截擊性能,保護舟山基地和長三角經濟區。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就這僅僅一個團的殲-10,承包了殲-10公開的6次墜毀事故的2次。兩次都是低空起降過程中與海岸飛鳥相撞,發動機吸入飛鳥殘骸導致故障停車墜毀。這個問題跟飛機設計和發動機可靠性等都沒關係,誰都沒辦法解決。



這就是世界上所有海軍都憎恨單發戰鬥機的主要原因,發動機故障是最常見的重大故障,單發戰鬥機遇上了就只能跳傘。我國海岸線還往返遷移候鳥眾多,這些小鳥又不聽你航空管制。

在茫茫大海上跳傘生存概率向來堪憂,比如說當年的王偉烈士。雙發戰鬥機壞掉一臺,即使無法安全降落,掙扎到陸地或艦隊上空跳傘也可以保證想當大生存概率。


殲-15: 不就是撞只小鳥麼?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這也是為什麼空軍不喜歡殲-8,超視距能力到殲-10的1473雷達技術回饋才解決,還不如用殲-7湊合。但海軍硬是要了將近一半數量的殲-8,原因就是他是雙發。現在殲-11BH和殲-15服役的情況下,海軍自然不會要殲-10進行遠海作戰能力。


五嶽掩赤城


短腿再加上發動機可靠性問題,殲10確實不適合遠海使用。

殲10是航空工業成飛方面自主研發的一款單發、輕型戰鬥機,自2004年服役以來,已經發展出A、S、B、C等數個型號,產量在500架上下,是中國的主力戰鬥機之一。

殲10對於我國來說是一款劃時代的戰機,它的誕生使得我國擺脫了仿製蘇聯戰鬥機的路徑,真正獨立自主的實現了現代戰機的研製。在殲10身上,我國掌握了一系列先進技術,例如鴨式佈局、電傳飛控、現代化的航電系統以及西方設計和製造標準,這些經驗也成為殲20一飛沖天的基礎,使得我國從戰鬥機研製領域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在中國軍機研製邁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殲10是一座偉大的豐碑。而目前殲10的最新改型殲10C已經形成了戰鬥力,以其高超的機動性能、優越的多用途能力以及良好的可維護性能,深受部隊好評。

但是,這麼一款優秀的戰機在我國的海軍航空兵種卻“不受待見”,目前海軍航空兵只裝備了一個殲10團,共24架。

海軍航空兵的這個殲10團,原來與大名鼎鼎的“海空雄鷹團”同屬一個師。與知名度甚高的“海空雄鷹團”不同,這個殲10團一直默默無聞,甚至有點夾著尾巴做人的感覺。畢竟,這個團曾經創下一個非常不光彩的記錄:全軍從接裝到形成戰鬥力用時最長的殲10部隊。而且,在之後的日子裡,這個團已經損失了2架殲10。

殲10不適合遠海使用與它的定位和缺陷有關,簡單的說就是一下兩點:

1、作為一種單發輕型戰機,殲10航程較短,本身就不適合遠海使用。

上圖是珠海航展期間官方披露的殲10CE性能指標,其中最大空空作戰半徑是1240千米,最大轉場航程是2950千米。這些理論數據看起來還行,但是在執行實際作戰任務時,由於需要掛載副油箱和武器載荷,而且為了完成任務需要選擇複雜的飛行路線和任務剖面,其真正的作戰半徑一般不超過800千米,這在執行遠海任務時捉襟見肘。

所以,我國的殲11、蘇30/35這些雙發重型戰鬥機才是執行遠海任務的不二選擇。蘇27系列有著戰術飛機中最出色的載荷航程性能,最大內油裝載量9.4噸以上(蘇30/35更是超過10噸),其最大航程超過3500公里,典型任務條件下的作戰半徑超過1200公里,這些大長腿比殲10這樣的小短腿更適合執行遠海任務。

2、殲10採用單發構型,而且殲10採用的發動機可靠性不佳,這使得殲10在執行遠海任務時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目前所有交付部隊的殲10,都是採用了俄製AL-31系列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推力強勁、潑辣好用,但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頑疾:軸承潤滑可靠性差。殲10自研製以來所有的墜毀事故中,除了一次是由於飛行員雲間錯覺引起外,全部是由於發動機問題導致的。發動機可靠性的缺陷使得殲10這款本身可靠性不錯的飛機有著較高的事故率,目前已經有10起左右的墜機事故。殲10這樣的單發飛機出現發動機故障,在陸地上還好一些,能迫降就迫降,不能迫降就跳傘。但是在茫茫深海,殲10飛行員一旦因發動機故障而不得不跳傘,基本就生死由命了。王偉烈士的犧牲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啊!

正是因為以上兩個原因,殲10不適合遠海使用。目前無論是海軍航空兵,還是負責海空方向的空軍航空兵,都是以雙發重型戰鬥機為主。海軍航空兵寧可要比較費拉的殲8系列,也不願意要更多的殲10。

負責南海方向的6旅用蘇35替換掉了殲11,而負責東海方向的9旅用殲20替換掉了蘇30,無論怎麼換,都是妥妥的雙發重型機。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我們的海軍航空兵只訂購了24架殲-10戰機,就不再訂購了。這就足以說明殲-10戰機存在的缺點是短期內無法彌補的。殲-10戰機不進行重大改進是不太適合海軍的遠海作戰使用的。
海航的殲-10戰機

一,我們海疆寬廣,需要大航程作戰飛機。按照我們國家擁有的四大海域,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這裡面渤海自然不用說黃海和東海,都在300到400公里的區域,而南海最遠處卻高達2000公里以上。這對於我們戰鬥機的要求,就是要擁有,至少在2000公里左右的作戰半徑,尤其是我們南海沒有修建機場之前。
海航殲-10戰機發射PL-12空空導彈

二,殲-10戰機的作戰半徑太短,這是殲-10戰機的主要不適合遠海作戰的缺陷。殲-10戰飛機的作戰半徑只有1250公里,這樣的作戰距離對於東海這樣的海域還沒問題,可是對於南海來說,那就是巨大的問題,根本無法到達南海海疆,無法完成區域的巡航。而且海域上巡航還需要在某海域巡航一定的時間,這一點殲-10都無法做到。即使是殲-10戰機加裝保型油箱的方式來增加航程,但是同樣的道理,其彈藥攜帶量也是一樣的減少。這樣的問題是遠海作戰相當忌諱的。


海航的殲轟-7A飛豹戰機

三,海航有更好的選擇,畢竟我們國家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在戰鬥機的應用上同樣與美國一樣,採用高低搭配的方式。而我們在三代機的配置上,是以引進俄羅斯的蘇-27系列戰機的改型,作為海軍航空兵的主力。比如我們在2002年以後引進的78架蘇30MK/MK2,而如今我們又有了殲-16戰機,再加上之前海航裝備的殲轟-7A戰鬥轟炸機都是擁有2000公里的作戰半徑的飛機。雖然說海航還是缺少大航程作戰飛機,但是依然希望擁有殲-16這樣的戰機,而不想要殲-10這樣的戰機。


降落在永興島上海航的殲-11BH

所以,對於殲-10戰機而言,真的不適合我們這樣擁有最遠2000公里的海疆作戰需要。不過隨著我們在南海的人工島礁建設,殲-10戰機腿短的毛病將會得到很大緩解。殲-10戰機可以完全利用南海島礁上的機場進行修整和補給只用,小司覺得以後這是必然要發展的一個方面。我們也會在南海島礁上進行戰機的駐防輪換,以提高對南海海域的控制。大家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海航是否會採購殲-10戰機嗎?


淡然小司


殲10戰鬥機是一種單發動機的輕型戰鬥機,雖然機體偏小,飛行成本低。但由於尺寸小的原因,其載油量受到了限制,如果要飛到遠海大洋作戰,航程夠不夠是個疑問。除此之外,遠海作戰還要看它適不適合,有的飛機對地對海的攻擊能力很一般,就不適合執行這類任務。殲10現在有三個型號,根據型號的區別,不是所有殲10都能執行海戰任務。

去年的珠海航展相信讓大家記憶猶新,眼鏡蛇機動動作真的太帥。玩出這個動作的是殲10B,殲10B型是一款很優秀的多用途戰機,能力很全面,飛遠海配合海軍作戰是可以的。但需要加油機伴隨飛行,沿途加油,要是僅靠自身攜帶的燃油,似乎顯得不夠用。

緊接著就是最先進的殲10C了,它的性能比B型還要好。可以這樣講,B和C都是多用途戰機,只要能夠保障中途加油,出遠海基本沒問題。

殲10A可就不行了喔,這款飛機是殲10系列裡速度最快的,超過了2馬赫。尤其強調截擊和空戰功能,有網友奇怪了,這個A型是三種裡最不好的,怎麼還說能力強。A型不如後面的改型,主要是因為它沒采用DSI進氣道。這進氣道確實先進,但它並不完美,它的中低速性能很不錯,比老式進氣道好多了。但在高速性能上就不行了,不如傳統進氣道效率高。所以說A型憑藉其高速截擊對手,是它勝過後面改進型的因素。

總體來看,殲10可以執行遠海作戰,但需要加油機補給油料。未來的殲10說不定會更好呢。


兵說


殲-10是否勝任遠海作戰,這要看“遠海”兩個字是怎麼定義的。在六七十年代,中國保衛領海領空的空中作戰,大都數發生在國境之內,最遠也就是領海線。到80年代,國土防空的防衛線在領海線以外幾十公里。到90年代和新世紀初,我們的國土防空作戰外推至距離領海線一百多公里。這時使用殲-10戰機出海作戰是比較合適的。從2013年開始,中國劃定了東海防空識別區,最遠邊界距離領海線800公里。同時中國還多次舉行轟炸機的遠海戰巡,再加上南沙幾個人工機場的修建,中國已經能夠將國土防空線外推一千多公里,這時殲-10就有些不夠看的了。

另外,中國空軍一直喜歡發重型戰鬥機,目前最大的挑戰是護航戰機滯空時間不足,就算採取接力式護航和空中加油,仍然無法獲得良好作戰效益,畢竟那是離大陸沿海一線空軍場站1500公里以上的遙遠空域。中國空軍主力雙發重型戰機有已經退役的原裝蘇-27,現役的蘇-30MKK,國產的殲11A/B,殲-16,進口的蘇-35,都執行過轟-6K巡航導彈轟炸機的護航任務。這些飛機都以蘇-27為基礎研製,蘇-27戰機就是以高達9400公斤的巨大載油量成為三代機裡內油航程之佼佼者,所以深得中國空軍喜愛。

不過,殲-10的續航性能在單發三代機裡是比較遠的。儘管殲-10的機內油量偏少,但由於能夠外掛大型副油箱,再加上空中加油,殲-10戰機的航程其實並不短,殲10戰機可以掛載3個1700升大型副油箱,每個副油箱能夠裝載大約1700升的航空燃油,最大航程可達4000公里,作戰半徑超過1250公里。

在2018年5月的雙戰區雙向繞飛臺島的遠程戰鬥巡航行動中,中國空軍的殲-10戰機就掛載著大型副油箱,為空警-2000預警機伴飛護航,但還是沒有出遠海,為轟-6K轟炸機護航的則是最新進口的蘇-35重型戰機。

單發戰鬥機執行遠海任務具有一定的風險,雙發戰鬥機具有天然優勢,如果一臺發動機出現故障,還有另一臺發動機可以工作,不至於徹底失去動力,可依靠單臺發動機返航。對於像殲-10這樣的單發戰鬥機,對於發動機的可靠性有較高要求,如果唯一的發動機突然空中失靈,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殲-10戰機很少承擔遠海護航任務,這對於殲-10這種先進的三代戰機來說頗為尷尬。


科羅廖夫


珠海航展上,裝上矢量發動機的殲-10B戰鬥機,在萬眾矚目中,表演了眼鏡蛇、落葉飄、極小距離筋斗等高難度的機動動作,顯示出此款戰鬥機的高性能,可謂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但殲-10是用來執行國土防空作戰的戰鬥機,儘管有非常漂亮的鴨翼,提升了此型戰機的氣動性能,但殲-10卻有與生俱來的先天性不足,在全球主流戰鬥機追求雙發重型的當下,殲-10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搞的是單發戰鬥機。

單發戰鬥機儘管省油,較之雙發戰鬥機,在整個服役期間,不知道要省下來多少燃油,都是大把的人民幣,但卻是飛不遠的短腿先生。


常見殲-10上天,每次都是3只副油箱,是殲-10起飛的標配,被國內軍迷戲稱帶了三隻奶瓶,非常形象的比喻,殲-10每次執行各式各樣的任務,必須得攜帶“三隻奶瓶”,才能勉強完成任務。

短腿先生,跑不遠的,滯空時間非常短,執行空戰的時間非常緊缺,是殲-10戰鬥機最致命的弊端,因此,殲-10只能充當國土防空任務,作為一型前線戰鬥機使用。

此外,單發動機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不保險,一旦發生空中險情,譬如發動機突然停車、起飛或降落過程不幸和飛鳥相撞,對戰鬥機和飛行員來說,面臨九死一生,都得到鬼門關走一遭。

海航裝備了一個殲-10飛行團,為何不再繼續擴充殲-10的規模,原因就是殲-10發生過與飛鳥相撞的事故,損失了2架殲-10戰鬥機,讓海航對單發的殲-10非常感冒,不願再冒風險了,所以掉了2架的海航現僅有22架殲-10戰鬥機。

發生空中停車、飛鳥相撞等險情時,儘管都非常危險,但雙發動機的戰鬥機,有著比單發動機更遊刃有餘的優勢。

前段時間,兩架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空軍蘇-34戰鬥轟炸機,因為在空中擦碰,導致其中一架墜毀,另外一架掉了一臺發動機,但卻憑藉另外一臺發動機安全在機場著落,倘若是單發動機,那就極其危險了,大概率也是從空中墜毀。

綜上,機內燃油僅3.5噸的殲-10戰鬥機,所謂1200公里的作戰半徑,也是有水份的,那是高空飛行模式狀態,倘若換成低空超低空突防試試,其作戰半徑又是多少,最起碼得把原數據攔腰砍成一半,滯空時間也砍掉一半。

因此殲-10只適合執行國土防空作戰,以及充當當前線戰鬥機使用,不適合遠海作戰,單發的殲-10沒有這個本錢,因為腿短跑不遠,這也不難解釋每次空軍的轟-6k前出西太平洋溜灣,或繞寶島飛行,都是蘇-30/35,或殲-11等蘇系列戰鬥機保駕護航了。


國平軍史


不存在適合不適合,戰爭面一律平等。

戰爭來了,單發還是雙發同樣要上,不可能雙發戰鬥機打完了單發戰鬥機再上,所以殲10可以海戰,需要上的時候一定會頂上去。

從安全性和航程來說,雙發和重型戰鬥機有天然的優勢,可以突入更遠的遠海,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空戰,一發故障也不會危及安全,只要有一個發動機工作,安全返航不成問題。但我覺得安全性在戰鬥時歸於次要地位,即使是雙發戰鬥機,一個發動機發生故障了,也不能遂行作戰任務,必須要返航,等同於失去了戰鬥力。

就我國的周邊形勢而言,突破第一島鏈即為遠海。美軍在西太平洋最大的空軍基地為日本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嘉手納空軍基地駐紮各式作戰飛機200餘架,第一島鏈存在與否,完全維繫於嘉手納空軍基地。更遠的遠海作戰對我國來說還沒有意義。

嘉手納空軍基地距我國前沿距離也就500~800公里,根據公開披露的資料,殲10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完全覆蓋。殲10戰鬥機即使滿掛載起飛,不進行空中加油,也可以突入800公里的遠海,實現既定的作戰目標。如果進行空中加油,則可以在戰區內長時間保持空中力量的存在。


進行空中加油是增加航程的有效手段

根據公開披露的新聞,殲10戰鬥機甚至進行過南海範圍內的戰鬥飛行,當然在過程中要進行數次的空中加油,這說明殲10完全有能力進行遠海作戰。

適不適合進行遠海作戰,我覺得討論的意義不大,完全根據海軍需要研製戰鬥機或艦載機也不太現實。與殲10戰鬥機存在相同問題的還有F35,也是單發短腿,這並不影響F35擔當世界各國的下一代主力戰鬥機,想買還得排隊!



要進行遠海作戰,再遠的航程都比不上航空母艦的作用,想擁有遠海空中力量,航空母艦也是不二之選!


一坑四彈


簡單的來說,不適合,因為殲十是類似於美國F-16的單發、中近程多用途戰鬥機。空軍喜歡用這樣的飛機因為成本較低、維護相對也簡單。對於海軍來說,氣象條件多變的海上飛行,只有一個發動機風險過大。

所以,雙發的YF-17在美國空軍競爭中敗給了F-16,卻被美國海軍選中成為F-18大黃蜂,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了。蘇聯的蘇33艦載機,源流到我國現在的殲15艦載機就不用說了。俄羅斯和印度現在的米格-29K當然也是雙發。

總之,雙發動機戰機一般在安全性、航程、載荷等指標上都要勝過單發動機,這基本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