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甲板有多厚?

儒子牛66


航母的主體一般設置8~10層甲板。例如“尼米茲”級航母飛行甲板還敷設有防護裝甲,甲板厚度是50毫米以上鋼板和複合裝甲材料。

“尼米茲”級航母通道甲板厚約14毫米,機庫甲板板厚約38毫米,其餘各層甲板和平臺板厚度在4~7毫米。

外底板板厚約28毫米、中層低板約12毫米、內層底板約18毫米厚。

水線以上舷側外板厚約38毫米,水線以下舷側外板厚約24毫米。

此外該級航母某些部位還敷設有64毫米厚的凱夫拉板,可防禦半穿甲彈。5道防護縱壁板厚從內至外是13毫米、16毫米、16毫米、32毫米和13毫米。

1967年7月29日,佛瑞斯塔號航母因艦上武器誤發,擊中艦上飛機引發大爆炸。事故共造成134人死亡,161人受傷。21架飛機損毀和航母艦身嚴重受損。經調查發現,當時一架F-4幽靈II式戰鬥機的祖尼火箭走火,誤發的火箭擊中甲板上一架A-4天鷹式攻擊機的外掛油箱,從而引發劇烈的爆炸。從下圖中我們看到甲板被破壞的場景能感受到甲板的厚度。美國原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差點在此次事故中喪命。

航母艦體強度由飛行甲板、機庫甲板和舷側外板及縱艙壁搭建強力箱結構來保障,飛行甲板、機庫甲板、舷側外板和底部外板為縱骨架式結構,可以加強總縱強度和外板的穩定性。甲板開口處還有跨距大、強度高的橫向框架結構。航母機庫甲板以下是水密結構,水線以下船體在3層低外側設有5道縱艙壁。沿艦長方向設置23道橫艙壁,每隔12~13米設有一道,將全艦分隔成2000多個水密艙室。


航空之家


比想象中的要薄,目前主流航母的甲板厚度通常在50~60毫米左右,美國最新的“福特級”航母,從公開的資料來看,平均甲板厚度為55毫米,而“尼米茲”級航母的甲板厚度也差不多,在50毫米左右,至於有人說的航母甲板有幾百毫米厚,純粹是扯淡,想想航母甲板的面積有多大,如果甲板的厚度真的有幾百毫米厚,那單單是甲板的重量可能就超過10萬噸了,所以,仔細想想就知道“航母甲板的厚度有幾百毫米”是完全不現實的!大家可以看下圖,甲板的厚度也不過如此:

對於航母來說,甲板使用的鋼材其技術含量是非常高的,大家想想,航母飛行甲板的厚度才幾釐米,除了要面對幾十噸重的艦載機在高速降落時的強大沖擊力,保持不形變之外,戰機尾焰的高溫炙烤也同樣是個很大的挑戰,所以,航母甲板對所使用的鋼材強度要求是嚴格的,屈服強度(指金屬材料的抗形變能力)必須大於500MPA,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平時見到的那些工程用高強度鋼材,比如廣泛使用在橋樑、建築、民用船舶等建造中的,屈服強度通常只有300多MPA,跟航母的甲板用鋼材對比起來差遠了!

當然,上面說的厚度只有幾十毫米只是航母甲板的平均厚度,在不同的部位,甲板的厚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像跑道部分的甲板厚度相對於機庫部分來說,要稍微厚一點,這是因為跑道部分的甲板是要直接硬抗戰機起飛、降落時造成的強大沖擊力的,不過也不會厚到哪裡去,肯定是在50毫米這個厚度之內的,絕對不會誇張到幾百毫米的厚度。除非是航母的艦島或者是內部的動力艙、武器庫等重點部位,這些地方用高強度、高厚度的裝甲覆蓋還說得過去,至於甲板,最厚的地方應該也不超過10釐米!


哨兵ZH


現代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厚度普遍就是50毫米左右,有的地方可能略微薄一些,沒有某些網友想象的達到300毫米以上那麼嚇人。下圖為美國“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在1967年10月26日的爆炸事故炸出的大洞,“福萊斯特”號是8萬噸級的大型航空母艦,當時搭載的是28噸重的F-4“鬼怪”戰鬥機,70年代又改裝33噸的F-14“雄貓”重型戰鬥機。這種級別的飛行甲板實際上完全足夠抵禦頻繁的重型艦載機起降衝擊。

我看評論裡有些朋友對“長度”和“重量”這兩個概念不太瞭解,不少網友感覺應該是50釐米而不是毫米。我們可以算一筆賬,一塊長度300米,寬50米,厚0.5米的鋼板(飛行甲板)重量大概在5.88萬噸(密度取7.85g/cm^3),而“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也不過8.1萬噸,所以一塊飛行甲板的重量佔到整個航母的73%?顯然這個“釐米”單位顯然是錯誤的。

二戰時期出現過“裝甲航空母艦”,甲板厚度比現在略厚一些,大概90毫米左右。因為當時的航空母艦由於要抵禦俯衝轟炸機的俯衝轟炸,所以在重點位置(機房,油料和彈藥庫等等)都要敷設裝甲。下圖為“中途島”號改造時對飛行甲板進行切割,他的厚度達到89毫米左右。

戰後一段時間內航空母艦的威脅沒有二戰時期那種俯衝轟炸,所以甲板也不需要再專門使用那麼厚的裝甲鋼。現代工程講究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去實現最穩定的結構”,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也是如此,而且航空母艦對重量是十分敏感的,厚度的增加帶來的是重量的增加,重量增加對動力系統的拖累是非常厲害的,動力不富裕就會影響艦上電力、彈射器的輸出。而且大量重量都分配被飛行甲板的話勢必會擠佔彈藥、飛機、燃油攜帶量。所以飛行甲板的厚度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儘量做到“薄”。理論上你做成50釐米絕對符合要求,但是這樣的航空母艦有什麼用呢?其實不光是飛行甲板,全艦其他部位的鋼板都要在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做到“薄”

其實“鋼材”這種常見的材料根據不同的要求是分很多種的,比如:碳素鋼、合金鋼、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彈簧鋼等等。不同種類的鋼材有不同性能等級,使用在不同的領域,特別是表現在屈服強度、延展性、韌性等等。航空母艦一般使用低合金高強度鋼來建造,這樣在同樣尺寸條件下的強度會更高,帶來“減薄”的目的。下圖為美國“福特”號航空母艦使用的HSLA-100鋼的各元素含量,“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使用的是HSLA-80鋼,這兩種鋼屈服強度都在550MPa以上,已經能夠滿足艦載機頻繁的日常起降要求。如果再用更高牌號的鋼材,雖然性能上絕對符合要求但是成本上勢必帶來明顯的提高。


雛菊西瓜Peterpan


首先,瞭解一下軍艦艦體使用的鋼材類型,航母甲板多為結構用鋼材,鋼材屈服度要求更高。

軍艦使用的鋼材通常是特殊質量的高強度低合金鋼、合金結構鋼和低磁奧氏體結構鋼等。這類鋼對質量要求特別嚴格,不但要對化學成分、力學性能、低倍組織等檢驗,還要進行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產品超聲波探傷等。一般而言,軍艦使用的鋼材可分為船體板、裝甲板及結構板3 大類。

船體用鋼板:水線以上的板厚約22~28 mm,水下部分為了防魚雷與潛艇導彈的轟擊,鋼板厚度達150~203 mm。

裝甲用鋼板:多用於防護核心部位,如航母指揮艙室使用甲板最厚達330 mm。另外,動力艙也採取了裝甲板附加保護。

結構用鋼板:主要用於飛機跑道、隔倉及船體結構等。尤其是航母飛行甲板使用的結構用鋼材,對於材料的屈服度要求很高,飛行甲板用鋼板厚度多為40~60 mm。

其次,瞭解軍艦甲板的基本概念。飛行甲板只是航母甲板的一種。

甲板是船體的重要構件,由板與骨架構成,對保證船體強度及不沉性有重要作用,為佈置各種艙室、安置武器裝備和機械設備提供了平臺基礎。甲板有多層組成,通常小型艦艇有1~3層,中型艦艇有3~5層,大型艦艇有5~10層。按作用可將甲板分成:強力甲板、遮蔽甲板、艙壁甲板、幹舷甲板和量噸甲板等。

實際上,我們平常提到航母甲板,更多的是指航母起降飛機的飛行甲板。航母飛行甲板厚度多為40~60mm。

航母飛行甲板用鋼,主要取決於艦載機的重量,這是由於飛行甲板除了作為艦載機停放的平臺,還要經受飛機降落時的巨大沖擊,飛機的自重、降落速度對航母甲板的強度要求是不一樣的。法國的戴高樂級中型航母甲板用的是550MPA的HY-80鋼,美國的尼米茲級大型航母甲板用的是690MPA的HY-100鋼。 這兩種鋼也用於潛艇,但HY-80是德國209級常規潛艇上用的,HY-100則是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用的。法國最新的“凱旋”級核潛艇耐壓殼體用980MPA的HLES100鋼,而美國最新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用的是890MPA的HY-130鋼。也就是說,核潛艇使用的鋼材的標準比航母飛行甲板的要求更高。這是因為航母畢竟體積大,可以用厚度和結構來彌補強度的不足。

根據鋼材技術水平和航母技戰術要求,不同時期航母的飛行甲板厚度也有差異。

英國光輝級航母,建造於上世紀40年代,為了降低航彈攻擊的損害,加強了飛行甲板厚度,達到76毫米。

日本信濃號航母,建造於上世紀40年代,採用了雙層甲板結構,包括20毫米特殊甲板與75毫米CNC甲板。

美國福萊斯特級航母,建造於上世紀50年代,飛行甲板厚度約45毫米。

美國企業號航母,建造於上世紀60年代,飛行甲板厚度約50毫米,關鍵部位加裝了裝甲。

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建造於上世紀70年代,飛行甲板平均厚度50毫米。

中國遼寧號航母的核心位置的甲板厚度,如指揮中心、動力艙室甲板厚度大約350mm,水線下鋼板厚度大約200mm。遼寧號的飛行甲板厚度約60mm。

航母飛行甲板除了底層鋼板外,上面還會噴塗具備防鏽、耐鹽、耐潮、耐曬等性能的多層材料。一方面增大摩擦係數,另一方面,抵抗大洋中的高鹽高溼風吹日曬雨淋的環境。如果算上這些各種塗料,航母飛行甲板還會再厚一些。


軍備解碼


CVN-80“企業號”航母開工儀式,用繩攔圍著的鋼板切割機上面的就是航母用鋼板。
CVN-79“肯尼迪號”的開工儀式上也進行了鋼板切割,從兩艘航母用鋼板來看並不厚,首塊鋼板應該是艦舷鋼板,厚度在50毫米左右。

航母用鋼板並不是業界外人士想象的那樣越厚越好,理論上來說航母用鋼板在不影響性能的條件下反而是越薄越好!過厚的鋼板重量會很大,會增加航母的“死重量”,航母主機的輸出功率就白白的消耗在自身重量上,而不是為了提高航速和航程,所以航母用鋼板、型材(球扁鋼)都是採用低合金高強度鋼來製造。
這張表格當中的HSLA-100就是目前“福特級”

航母所用的鋼材化學成分表,對比於“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使用的HY-100鋼在化學成分上略有差別,性能不如HY-100鋼,畢竟每噸價格相差3000美元,兩種鋼碳(C)含量和其它有色金屬的含量不高,是為了保證焊接質量,碳和合金元素越高越難以焊接。磷和硫(P、S)必須要很低,這兩種成分是有害的,磷會使鋼材冷脆、硫相反會使鋼材熱脆,必須降到最低。

而早年間的“尼米茲號核航母”建造的時候則完全採用了HY-80鋼,後來又新研製了HSLA-80鋼用以替代和減少建造成本,並且大量的使用在航母和大型兩棲攻擊艦的建造上,減少美軍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成本。

這兩張圖片是美軍“福萊斯特號”常規動力大型航母(8萬噸級別)1967年7月29日在越南戰爭期間執行任務時航空彈藥(127㎜航空火箭)誤發射引爆了其它彈藥,引起了飛行甲板上的重大的爆炸事故,經全力撲救“福萊斯特號”雖沒有沉沒,但整個飛行甲板三分之二報廢…從大火燒得扭曲的飛行甲板來看,厚度要在50㎜以下,並是不想像當中那麼厚。

通常情況下飛行甲板的鋼材要求的是超長、超寬,寬度要在5米以上、長度要超過20米,只有這樣在焊接和鉚接工藝中才能減少焊縫和鉚接工作量,飛行甲板整體才會平整!否則焊縫太多、鉚釘太多就會增加高低誤差,每一個焊縫都有誤差最後積累起來誤差就會很大,直接影響到甲板的平整,這會帶來艦載機起降的安全隱患!至於飛行甲板的厚度要考慮不影響性能是條件下儘量減薄,上萬平米的飛行甲板要是太厚了死重量增加的會更多。

通過上面這些簡述就會知曉航母各部位、各層甲板、艙室隔層…所用的鋼板厚度不一樣,總體來說都算是厚度適中的中板,而非想象當中的厚板,當然也有鋼板厚度超過350毫米的地方,比如:指揮艙室、動力系統艙室、彈藥艙室…這些要害部門是要重點防護的!必須要防2000磅航彈的直接打擊才行。


皇家橡樹1972


看了好多網友的回答,我只想跟大家說一個難以置信的答案,航母的甲板是航母上鋼材最薄弱的地方,平均厚度在20毫米左右。

首先我們要了解航母的構造,在航母水下部位是航母鋼材最厚的部位,厚度超過30毫米以上,目的是為了讓航母有一個穩定的向下的作用力,同時也具備較高的防潛能力。航母的水上部位鋼板厚度理論上不超過30毫米,油庫和彈倉部位會有幾層鋼板隔離。而最上層的甲板則是鋼板最薄弱的地方。目的是為了避免航母頭重腳輕,減輕航母自重增加自身機動性,更重要的是給艦載機提供一個不太顛簸的起降平臺,減少事故發生率。

通常平臺甲板只要能提供艦載機的正常起降受力標準就可以啦,航母以及航母編隊對空防禦能力是最強的,想從甲板上攻擊航母也自然是最難達成的任務。所以再大排水量的航母甲板平均厚度一般都不會超過20毫米,只不過航母上的鋼材都是經過鍛壓的特製鋼材,跟普通鋼材有著天壤地別的差別。

特別提出的是現在航母損管技術越來越先進,一艘航母在未受到致命襲擊的情況下,挨幾發炮彈都通過損管補救保證航母儘快撤離戰場,返回航母基地維修,畢竟直接炸沉一隻航母是哪個國家都不能輕易承受的損失。


老兵帶我學軍武


航母甲板就是航母艦面上供艦載機起降和停放的上層甲板,又稱為艦面場。早期飛機由於起降速度不大,可以從軍艦首部或主炮塔上部鋪設的小型甲板上起飛,從艦尾的短小甲板上著艦。但現代航母都是貫通全艦的大面積的上層甲板。飛行甲板要承受飛機著艦時的強烈衝擊載荷,所以要用高強度鋼板製成。二戰時航母飛行甲板表面要鋪設一層木質甲板,而現代航母的飛行甲板表面都是金屬的了。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航母甲板厚度的變化史。

二戰時期航母甲板厚度

航母甲板厚度巔峰期是在二戰。尤其是日本航母,日本自中途島海戰後十分重視航母甲板厚度。提出了裝甲航母概念。鋼製甲板厚度越加越大,直到最後的信濃級,總排水量7萬多噸,裝甲就佔了5萬噸,飛行甲板厚度也達到了79mm,上面再加一米厚的水泥,以防止美軍500公斤級炸彈的打擊。

二戰時期,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受限於技術水平,甲板厚度10釐米。美軍的“中途島”級航母飛行甲板厚達89mm。英國光輝級航母,儘管著重考慮了航彈的攻擊問題,特意加厚了甲板的厚度,也不過才76毫米厚。

現代航母甲板厚度

現代航母用的鋼板其實分三種:第一種是裝甲鋼板,用在重要防護的部位,厚度在30釐米左右。第二種就是船體鋼板,這個和普通的船體鋼板沒太大區別,普通位置鋼板厚度在3釐米左右,水下為了防止襲擊可能在20釐米左右,而且可以分層加強防護。第三種就是結構鋼板,主要是甲板鋼,厚度在5釐米左右。它是使用最頻繁的地方,所以鋼製要求很高,耐磨、耐高溫、耐腐蝕等,最重要的是為了減少焊縫,需要鋼材平面越大越好。中美俄航母甲板使用的鋼材其實厚度都不算大,都在50毫米左右。

全球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的飛行甲板採用了厚度達到50mm的SH-60高強度鋼製成,“尼米茲”級航母的飛行甲板則採用HY-100合金鋼,厚度約為50mm,“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飛行甲板則稍厚一些,約為60mm。


兵器世界


航母的甲板分為很多種。主要的分為航空甲板和裝甲甲板。有的是二者合一的。二戰美軍最核心的夾板是機庫甲板,機庫是開放式結構,日軍則是飛行甲板也為裝甲甲板。裝甲板的厚度為30cm上下。


深藍艦隊


謝謝妖氣!真是一個好問題,行雲小答一下,帶一波兒的節奏!

開宗明義:航母是比核彈還要複雜,還要難造的東西~是真正的戰場殺手鐧,所以有可能可以研究出核彈,但是航母如果沒有足夠的國力、人力、知識與技術,你是根本不可能製造與形成戰鬥力的。

題主問航母甲板有多厚,行雲看了其他答主的答案,已經回答的非常好了,行雲就不要再給題主炒冷飯了,行雲只是強調一下,航母甲板多厚對於航母本身來說並不是重點,航母甲板的材料與強度才是真正航母的“重點”!

所以題主請不要介意行雲在這裡沒有細聊甲板,而是聊一下航母究竟難在哪兒?為什麼那麼難造?

題主或許就明白對於一個航母來說,強度要高於厚度……


先來看看美國。許多人覺得美國海軍10艘左右的超級陣容證明航母也可以大量建造,畢竟有些國家連十艘軍艦都湊不齊。對航母的理解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飛機上船,而是把空軍基地打包下海,這樣想來是不是就對航母更形象的瞭解呢。

航母最大的難度就是把空軍基地縮小打包到一艘船上

空軍基地跑道又寬又長,機庫也是又寬又長,彈藥和燃料等等也都更加方便的佈置。航母就不同了。單純的說尺寸重量,340米長77米寬排水量10萬噸的超級航母在超級民用船面前就是個護衛艦的級別。比如諾克耐維斯(Knock Nevis)號油輪,淨重564,763噸(經重建後)舷寬:68.86米,船長,458米。所以說航母難造是因為大是不對的。

中國在航母發展方面比美國晚了幾十年,所以中國一直都想發展航母但又受制於自身的實力一再受打擊。

前期中國購買的幾艘退役航母也只是讓中國對航母有了一個大概的概念,因為無論是之前的哪一艘航母,都不能算是現代航母,只有最後一艘瓦良格號是真正意義上的航母。

可以說中國也是在燈自己的經濟和技術到達一定的高度後並且也對航母有足夠的瞭解後才選擇了改裝,但即便是在這樣一個相對較好的基礎下,改裝進度依舊用了很久。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航母的關鍵設備,艦載機身上。

墨爾本號航母,對中國的意義也僅僅是知道航母是個什麼玩意

基輔級壓根算不上個航母,只不過較大的噸位還是具有參考價值

殲15的研製歷程早都不是秘密,中國作為一個對航母絲毫不懂的小白國家第一次上手就選擇了6萬噸級的滑躍甲板航母和殲15這種重型艦載機,難度可想而知。

航母雖然很大,但是對於殲15這種長度22米高6.6米翼展14.7米的大傢伙來說,遼寧號還真不能說大。

試想一下,這樣大的飛機在海上緊張有序的起飛降落,裝彈攻擊,檢修維護,還只在一艘小小的6萬噸袖珍航母上,困難可想而知(殲15墜毀的例子就是結結實實的腳印,誰都躲不掉)。

所以歷史上航母事故也是相當多的,尤其是航母最多,經驗也最多的美國海軍。

殲15是目前最大最重的艦載戰鬥機之一,以殲15和遼寧號開始的中國航母事業起點很高,難度也是相當巨大的。

殲15墜毀

美國的航母事故更是數不勝數,但也正是這些事故讓美國擁有最強大的航母戰鬥群

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真正體現,不僅是技術,還有使用經驗以及各個行業當中最頂級的建造支持,否則就無法在300多米的艦上整合出一個完善的空軍基地。

所以航母建造之難也就可見一斑,不僅僅是太大不好建造的原因。

能把艦載機這種複雜武器從頭到尾研發製造並把使用方法玩轉的國家本來就不多,只有五大流氓(印度就算了)。加上需要強大造船業的支持,會發現剩下的依舊是五大流氓。

航母這種大國玩具就像普通民眾公里的超跑一樣,買得起的人不多,養得起的人也不多,會開的就更少了。


——————————————我是高行雲的分割線——————————————————

PS◆ANSWER: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這段話來:1993年,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此時報告道:“‘瓦良格’號不可能再完工了……”大家問道:“為了將艦完工,工廠究竟需要什麼?”馬卡洛夫回答道:“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馬卡洛夫繼續說,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不復存在了。

所有在場的人終於明白——在國家解體的情況下,再要將“瓦良格”號建成已經沒有可能。

PS◆XINGYUN:這就是我的回答!我就是這樣的秉性!我就是這樣的漢子!

PS◆POINT:建造航母,我們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還好我們有,我們自己已經有兩艘了……

PS◆ADC:歡迎沒事兒常來看看“高行雲的小書房”看看,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耐得住了(liao)歲月,精彩得了(liao)年華!


高行雲的小書屋


尼米茲起飛甲板500毫米,其他部位不足300毫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