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亥好歹做了二十幾年的大妃,並生了三個兒子,為何最終一點還手機會都沒有?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女真一族在明朝萬曆年間逐漸興盛起來,其時主要分三大部落。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又稱野人女真)。阿巴亥本是海西女真烏拉部首領滿泰的女兒。父親滿泰意外被殺,死於非命。叔父布佔泰遂成為了烏拉部首領。此時,努爾哈赤所統領的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雄心壯志,而且還有一統女真各部的實力。布佔泰擔心烏拉部被努爾哈赤所吞,為了拉攏努爾哈赤,保全自己。叔父布佔泰做主,將年僅12歲的阿巴亥許配給了努爾哈赤。



正值妙齡的阿巴亥,丰姿綽約,美貌可愛,聰慧非常,這也因而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努爾哈赤的大妃葉赫那拉-孟古哲哲病逝。阿巴亥順理成章被封為大妃。此時阿巴亥年僅13歲,此後,阿巴亥為努爾哈赤陸續生育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子。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被明軍袁崇煥部隊大炮擊中,身受重傷,不久便駕鶴西去了。


時年37歲的阿巴亥面對的是四大貝勒咄咄逼人之勢,皇太極等人聲稱努爾哈赤留有遺命,要求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想抗爭,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是努爾哈赤的遺命,也是聖旨。阿巴亥敢違抗旨意嗎?


她不敢,皇太極與其他三大貝勒已形成默契,形勢比人強。皇太極已經勝券在握了,為了保全自己的兩位小兒子多爾袞與多鐸,阿巴亥要求皇太極恩養照顧他們,在得到皇太極的承諾後,這位母親自盡而死。

那麼,阿巴亥的長子阿濟格當時已經22歲,為什麼不去救母親呢?這裡要說明的是努爾哈赤生前確實說過要阿巴亥殉葬的話,只是不能確定是否是遺命。阿濟格雖為鑲白旗旗主,手握重兵,卻並不敢輕舉妄動。因為自己的母親阿巴亥曾與大貝勒代善相好,此時四大貝勒卻聯手處置母親阿巴亥。更加證明努爾哈赤遺命的真實性。阿濟格也不敢違背聖意。



至於弟弟多爾袞,此時還是15歲的少年,更別提多鐸了,只有13歲。有心無力,這又怎麼還手呢,四大貝勒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聯手處置阿巴亥,這說明阿巴亥的死不僅僅是努爾哈赤的遺命那麼簡單,這更是當時政治形勢需要。

當然,這其中肯定也有阿巴亥自已的原因,所謂高處不勝寒,阿巴亥是個嫉妒心和慾望都很強的人,她與大貝勒代善曾經關係曖昧,又有執掌重兵的虎子阿濟格,如果努爾哈赤傳位皇太極,努爾哈赤要求殉葬阿巴亥的遺命很可能就是真的,只有阿巴亥的死,才能換來某種政治平衡。這也說明了古代宮廷鬥爭的殘酷與無情。


風雪夢不逝


一個大妃,地位再尊榮,也不過是對比其他女人來說的,她所有的尊榮,都只是依附男人得來的,並不是她本身具備的,她手裡沒有一絲兵權,又沒有孃家的支持,你讓她拿啥反擊?哭鼻子抹眼淚麼?

她是有仨兒子,但是年齡都太小,一個剛成年,倆個未成年,仨兒子手裡倒是有幾旗的兵權,但是屁用沒有,三個毛頭小子,怎麼跟那些拳頭鋼硬的哥哥們比?

當時的局面就好比一個眉清目秀的壯年母狗帶這仨小奶狗,有倆狗還在吃奶中,可她們面對的是一群聞過血腥,吃過人的成熟的野狼,你叫她們母子怎麼反抗這群狼?她們娘們幾個太稚嫩了,無力反抗。

所以阿巴亥一點反擊的機會都沒有,面對權力花容月貌沒有用,有用的是拳頭,是實力,是軍功,可惜她都沒有。

好多野史都傳,努爾哈赤要立的是多爾袞,被皇太極搶了,我感覺真是笑話一個,怎麼可能立多爾袞呢?一個小屁孩都未成年,寸功未立,怎麼可能立他為汗,他拿什麼領導那些上過戰場殺人無數的哥哥們侄子們?怎麼引領以後的戰爭局面?即便多爾袞做新汗,有幾個人會服?說努爾哈赤的遺囑是多爾袞為汗的純屬扯蛋。

這就好比一個跨國的大公司,一個世界頂級的財團,遭遇了經濟危機,在發展前景不明朗,阻礙重重,需要能人扭轉挽救,帶領公司走出困難的時候,且有能力的繼承人眾多的情況下,會被一個未成年的什麼能力都沒有的小屁孩繼承麼?能分到財產就不錯了。



溫柔的瘋子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而這也給了大妃阿巴亥“母儀天下”的機會,但是最終卻以被逼殉葬的悲慘結局收場。

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寧遠之戰中被袁崇煥打敗的努爾哈赤含恨而終,終年68歲。由於努爾哈赤在生前並沒有對繼位人的人選做出安排,因而在努爾哈赤死後,後金大汗之位虛懸。

儘管努爾哈赤沒有明確指明汗位的繼承人,但是努爾哈赤在生前做了一些列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大妃阿巴亥的兒子多爾袞順利登基。

努爾哈赤時期,滿洲八旗的勢力分佈是這樣的:正黃旗(45牛錄)、鑲黃旗(20牛錄)由努爾哈赤親自掌管;正紅旗(25牛錄)、鑲紅旗(26牛錄)由代善及其長子嶽託掌管;鑲藍旗(33牛錄)由阿敏掌管阿敏;正藍旗(21牛錄),由莽古爾泰掌管;正白旗(25牛錄)由皇太極掌管;鑲白旗(15牛錄)由褚英長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爾哈赤長子,初被選定為繼位人,後被努爾哈赤處死)。

在這些旗主貴族中,除了努爾哈赤本人和他的兩個孫子嶽託和杜度,剩下的四個人便是我們非常熟知的“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

努爾哈赤到了晚年,卻對八旗的勢力分佈做了如下的調整:


第一步,將親統的兩黃旗中授予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的20個牛錄自己統帥做親軍;

第二步,努爾哈赤明確的指示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這樣一來,多鐸在努爾哈赤死後將統領35個牛錄,將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旗主,阿濟格還是統領15個牛錄;

第三步,努爾哈赤計劃著重新賜一旗給多爾袞,而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爾袞繼任鑲白旗旗主,這樣一來多爾袞就將統領原屬鑲白旗的15個牛錄以及努爾哈赤劃給自己的15個牛錄,共計30個牛錄。

第四步,努爾哈赤向代善留下遺言,要在自己死後將大妃阿巴亥以及他與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託付給代善。


努爾哈赤所以有這樣的安排,就是為了能讓多爾袞繼承汗位。如果努爾哈赤的計劃能夠全部實施的話,多爾袞繼承後金大汗,他與他的兩個親兄弟阿濟格、多鐸三人,將掌握正黃、鑲黃、鑲白三個旗共計80個牛錄,再加上代善家族掌管著的兩紅旗共計51個牛錄的強力輔佐,坐擁131個旗支持的多爾袞的大汗之位也會非常的穩固。

而與此同時,伴隨著多爾袞的即位,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也將憑藉著“母以子貴”而在後金政權中“母儀天下”,這對於服侍了努爾哈赤二十多年的烏拉那拉·阿巴亥來說,是莫大的獎勵與榮耀。

但是事與願違,多爾袞最終沒有繼承後金大汗之位,而大妃阿巴亥非但沒有“母儀天下”,同時還被逼殉葬,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作為多爾袞兄弟最大的依靠,大妃阿巴亥在爭奪汗位最為關鍵的時刻,接連出現了三個致命的失誤,不僅葬送了多爾袞的汗位,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阿巴亥自12歲嫁給努爾哈赤,服侍努爾哈赤25年,是陪伴努爾哈赤時間最長的妻子,也是他最為寵愛的妻子,因而努爾哈赤對於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才會另眼相看,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計劃著將後金大汗的位置傳給多爾袞。

而努爾哈赤去世後,汗位的爭奪明面上是四大貝勒與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之間的競爭,而實際上這在皇太極與多爾袞之間的爭奪。

四大貝勒中,大貝勒代善,因為當年與阿巴亥的謠言,為努爾哈赤所厭惡,又因治家無方,失去了繼位資格;二貝勒阿敏,本身就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天生就不具備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赳赳武夫,曾為了討好努爾哈赤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不僅是努爾哈赤,就連滿洲貴族所有人都極力反對莽古爾泰;所以在四大貝勒中,剩下的只有皇太極,一方面皇太極戰功卓著,聲望很高,另一方面,不得不說皇太極的心計是四大貝勒最重的。

反觀阿巴亥的三個兒子,當時的阿濟格22歲,赳赳武夫,有勇無謀,多爾袞和多鐸,一個14歲,一個只有12歲,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妃阿巴亥不僅是多爾袞三兄弟得以保全的靠山,也是多爾袞能夠繼位後金汗位的最大支持與依靠。

可是在努爾哈赤死後,阿巴亥只顧著悲痛傷心,沒有做任何的部署,這也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最終接連出現的三個致命失誤,不僅自己身死殉葬,自己的兒子多爾袞也從此失去了汗位,葬送了前程。

首先,讓原本奉努爾哈赤命支持自己的代善,轉而支持了皇太極。

前文曾說,努爾哈赤生前曾表示,自己死後將阿巴亥與多爾袞兄弟託付給了代善,代善也是欣然接受的,這就確定瞭如果是多爾袞繼位,代善攝政王的輔政地位。

但是,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與薩哈廉極力反對代善支持阿巴亥的兒子登基,畢竟當年與阿巴亥的事件讓代善家族失去汗位爭奪資格本就令二人不滿,加上二人戰功卓著,自然不會服氣從未有尺寸之功的多爾袞等人,所以強烈反對,並且表達了堅決支持皇太極繼位的態度。而此時的阿巴亥並沒有向代善進行許諾和拉攏,而代善也在家人的勸阻和建議下,放棄了支持多爾袞,轉而支持皇太極。

而隨著代善家族帶著兩紅旗放棄對於多爾袞和大妃阿巴亥的保護與支持,直接導致了雙方實力對比的天平瞬間傾斜,皇太極瞬間扭轉了弱勢局面,而這成為多爾袞最終失去後金汗位最為直接與最為重要的原因。

其次,沒有拉攏阿敏和莽古爾泰。

努爾哈赤死後的汗位爭奪,有兩個人是自始至終沒有資格的,這兩個人就是阿敏和莽古爾泰,而他們兩個則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同時更多的也是在觀望,畢竟兩個人手中握著的是正藍旗和鑲藍旗兩大勢力,是可以完全左右局勢發展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更加看重的是利益與地位,誰能給予他們的更多,他們就支持誰。

而此時的阿巴亥,並沒有對於阿敏和莽古爾泰進行拉攏,也沒有向二人進行求助,更沒有進行政治利益的許諾與交換,也使得阿敏和莽古爾泰也站在了皇太極一邊。

再次,就是缺乏對於皇太極行動的掌握。

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阿巴亥也沒有及時的關注皇太極的動向,沒有了解到皇太極以及其他三位貝勒的情況,沒有做到知己知彼,因而就在僅僅幾個小時之後,當四大貝勒站在她面前的時候,等待著阿巴亥的也只有被逼殉葬的事實了。

而伴隨著阿巴亥的殉葬,當時只有十四歲的多爾袞根本無力同四大貝勒相抗衡,即便真的是努爾哈赤留有遺命將汗位傳給多爾袞,也是無濟於事了。最終,皇太極登基為後金大汗。


如果大妃阿巴亥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及時應對,或許將會呈現完全不同的結局。

如果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大妃阿巴亥能及時的聯繫到代善家族,要求代善兌現他對於努爾哈赤的承諾,鞏固與代善的關係,同時與代善家族進行利益的交換,安撫代善和他的兩個掌權兒子的情緒,或許就能讓代善家族堅定的支持多爾袞,而不是倒向皇太極。

同樣的,如果阿巴亥能夠用同樣的方式,照顧阿敏和莽古爾泰的情緒,保證他們的現有利益,也會贏得這兩位貝勒的支持,即便是他們二人不會明確表態,只要他們保持中立,就是對於多爾袞繼位最大的支持。

如果能及時瞭解皇太極的動向,發現這個最危險敵人的動向,及時的做出對策,在當時絕對的實力優勢面前,多爾袞並非沒有勝利的可能。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也沒有留給大妃阿巴亥足夠的時間和翻盤的機會,最終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也有史料記載是四大貝勒用努爾哈赤的弓弦直接勒死了阿巴亥,與此同時,多爾袞也因為徹底失去了靠山,而失去了汗位,徹底敗北。

經過滿洲貴族議會的推舉,皇太極最終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聰,起初朝政繼續由四大貝勒共同治理,“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在相繼除掉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後,皇太極“南面獨坐”,開始獨掌大權,並於1636年在盛京(今遼寧瀋陽)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雍親王府


阿巴亥殉葬,是皇太極逼迫,還是順手推舟?皇太極是不是一直在背鍋?

1、皇太極在那個時候是不是可以一手遮天?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登基為汗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這也算集 體 領導吧,皇太極位列在末,是否可以一手遮天。

在這四大貝勒中,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根本沒有機會繼承汗位;代善之前是努爾哈赤屬意的汗位人選,但因為連續幾件錯事,包括與大妃的不清不楚,失掉汗位爭奪的機會;蒙古爾泰因為太積極汗位,曾“親手弒母邀寵”,被努爾哈赤厭棄,也沒了掙儲的機會。

這三個人排位都在皇太極之前,又都沒掙儲的機會,他們支持誰都一樣。如果支持一個弱的,還有擁立之功,為什麼一定要死心塌地地支持一個強勢的皇太極?從後面的走勢看,阿敏和蒙古爾泰都涉及到謀反事件。他們不是死心塌地地臣服於皇太極!

2、殉葬是不是努爾哈赤的真實意圖?

年僅12歲的阿巴亥由嫁給比自己大31歲的努爾哈赤,第二年就被冊立為大福晉。這個小姑娘得多麼明媚可人。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和第十五子多鐸。愛屋及烏,努爾哈赤非常喜愛這三個兒子,將八旗軍隊中的三旗交給他們分別掌管。

但,阿巴亥也有過了一年多被休棄的日子。努爾哈赤對外公佈的大福晉罪狀是“偷盜”。大老婆偷盜,可信嗎?偷情還差不多。

然而,努爾哈赤太喜歡這個女人了,一年後就召回被休慼的阿巴亥,將其重新立為大妃。

努爾哈赤是真離不開這個女人,但心結是否放下?

也許,為了讓自己放心,也許,是為了封住悠悠眾人之口,他公開場合表達過自己死後讓阿巴亥殉葬的意思。

3、從多爾袞三兄弟之前之後的表現

阿巴亥殉葬的時候,阿濟格22了,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那個年代,15歲不算小,已經可以帶兵打仗。在母親殉葬的時候,三個兒子都不說話,不是一個小可以解釋的。

之後,皇太極對他們兄弟三人依舊信任,帶重兵打大仗。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那殺母之仇就可以忽略不計?皇太極不會有那麼大心胸。只不過,這都是老爸的意思,他皇太極只是執行,這三兄弟怨恨也怨恨不到他身上。

綜上,我認為阿巴亥的殉葬,是努爾哈赤的真實意思,阿巴亥雖然做了二十幾年的大妃、擁有手握重兵的三個兒子,也沒有任何還手能力。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阿巴亥的死,並不在皇太極,而在那個萬惡的殘忍的人殉制度,阿巴亥是許許多多這種制度下的犧牲者之一,這與她是20年的大妃地位無關,這與她生了三個貝勒無關,只要這個惡政存在,只要這個惡政下的惡人與時勢需要存在,只要惡人們的惡念存在,她隨時就會被推上祭壇被推下殉坑。

1626年八月的後金,正好出現了這種劫數巧合的“需要”:天命汗努爾哈赤剛剛駕崩,留下了巨大的政治權力真空地帶,四大有實力的貝勒(阿敏、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開始爭奪汗位繼承權;阿巴亥有三個孩子,在八大貝勒中團隊勢力強大,成了這四大貝勒首先共同對付的對象;努爾哈赤在死前幾天,只有阿巴亥近身侍奉,努爾哈赤最後有無遺言只有阿巴亥知曉,假如她亂說些什麼,就徹底打破了皇太極們的奪汗計劃。以上三點疊加柔合,阿巴亥必須死,而且要死的合法合情,於是皇太極們偽造了努爾汗赤的遺詔,逼令阿巴亥遵囑天可汗之遺命,不死也得死。

那為何作為大妃,她毫無抗爭之力呢?三點原因:首先,當時,爭奪汗位的四大貝勒們,首要清除的共同“敵人”是阿巴亥及他的三個兒子多爾袞等,而這四大貝勒又掌握著八旗中最精銳中的六個旗的兵力,勢力強大,鎮定朝局;其次,阿巴亥雖受努爾哈赤寵幸,但只是在後宮地位尊崇,加之一代政治強人努爾哈赤眼皮底下,她絕無參政的可能,她在朝中幾無任何政治勢力可言,沒有強有力的靠山,這就象~只有一支翅膀的大雁,是飛不上高空的;最後,關鍵是她的三個兒子中,年齡都較小,多爾袞與多繹則更小,屬於幼童或少年,既無軍功可言,又沒掌握一點兵權,勢單力薄,在那些強悍的手握八旗雄兵的四大貝勒面前,不堪一擊——就在努爾哈赤死後第二天,還沒超過24小時,阿巴亥就被逼懸樑自盡。即使她在生命最後時刻有啥話要說,皇太極們也不給她說話的機會;即使她最後想見兒子們一面,也被皇太極們斷然拒絕。可努爾哈赤的葬禮是在18天之後才舉行的。看看,即使殉葬,有這麼十萬緊急嗎?這種迫不急待的背後,深藏著汗位爭奪的驚天秘密。

接下來的,就是這四大貝勒之間的較量,採取排除法:阿敏是侄兒輩,血緣較遠,第一個出局;代善曾與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關係暖昧,涉嫌亂倫,道德有汙點,自己舉手投降了;莽古爾泰曾經酒後親手殺了自己的母親袞伐,弒母,喪盡天良的幹活,還有臉服眾?苟活著已屬僥倖。這樣,最後只剩下皇太極人品貴重、品學兼優、眾望所歸了。



書生腳短


阿巴亥完全沒有任何機會。

雖然努爾哈赤做出了很多鋪墊,問題在於阿濟格三兄弟根本不是四大貝勒的對手。

滿清初創,是軍事貴族共和制。當時,21歲的阿濟格,14歲的多爾袞,12歲的多鐸沒有軍事經驗,沒有政治能力,沒有基本班底,根本不可能得到貴族王公的認可。

最重要的是,三兄弟掌握65牛錄,如果加鑲白旗就有80牛錄,佔據滿八旗總兵力的40%,加上阿巴亥的太后地位,其餘貴族還怎麼活呢?

而四大貝勒中,代善已失去機會,阿敏是努爾哈赤侄兒,莽古爾弒母喪失道德,所以只有實力最小的皇太極才有機會得到大汗地位。

阿巴亥註定就是一個死。誰叫她兒子還太小。


四川達州


阿巴亥的孩子都太年幼,她也想過反擊,可是代善他們不幫他!阿巴亥大妃雖然是皇后,但是她沒有兵權,所以不可能反擊,為了自己三個孩子能夠活命,她只能去死!保護自己的孩子!阿巴亥就是個犧牲品!這都是皇太極一手策劃的,就怕阿巴亥等幾年帶領自己的三個兒子造反,以除後患!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