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房價如果下調百分之50,那國內的實體經濟都會活起來嗎?你怎麼看?

傻不拉幾麼麼噠o_O


更不行。房價高只是一方面因素。比如之前我在江蘇一個小城市,持續很多年房價不漲不降,算是比較適合居住的。但是實體經濟也越來越不行了。比如零售業,隨著淘寶京東越來越普及,我上班時間買點東西第二天第三天就收到了,也不用再去商場跑樓梯到處比較,節約時間,我喜歡養牛,實體店的牛仔褲又貴又少,我直接在網上買大品牌的就可以,的確方便,網絡經濟帶來的是便捷。時代在發展人的觀念也要隨之改變,以往的習慣是我想去商場買個什麼東西,逛了一天時間,餓了可以再吃個飯,再買點奶茶,這樣就把整個商業街都帶動起來了,但是現在是我需要什麼在網上買,想吃什麼直接去那家店,不拖泥帶水,提高效率,再說了現在火鍋都可以送外賣了。

我那個城市是工業城市,有很多工廠給國外生產訂單,出口貿易受環境的影響很大,比如這段時間跟美國關係緊張,人家訂貨量就少,很多小廠就倒閉,我老爸在工廠打雜,經常被炒魷魚,時間久了也習慣了。

實體經濟如果想不被淘汰就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有了競爭力人家排隊找你,如果你就指望著掙點快錢摟一把就跑我覺得還是倒了更好。我樓下有個小飯館一年轉手三四次了,都是想掙快錢結果發現客流不夠就趕緊撤了,都是抱著這種目的去做生意怎麼可能有誠心,我總跟我身邊的人說那個小店儘量別去,幹幾天就跑了用的什麼油都不知道,吃出問題你找誰去。

說了真麼多我覺得房價高的確讓我們生活壓力大了,但是導致實體經濟不行的更多是自身原因,當然換過來想,如果我們一邊在網上購物一邊住著兩三千塊一平米的房子也不現實,太貪婪了


聰明的白痴let


很難了,為什麼這麼說。

人可以吃一次虧,上一次當。房地產高漲,對實體經濟的傷害是很沉重的。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吧。

人是需要信心的。我最先有一朋友,在重慶這邊開了個火鍋店。

由於選址不錯,味道也還可以,生意一直挺好的。除掉所有開銷後。每天純利潤3000元。雖然是三個人湊錢開起來的,三個人分錢。

但對於總投資才50多萬的火鍋店來講。無異於暴利,一下就讓他們膨脹了。在他的生日宴會上,拉著我喝得一塌糊塗。

講了很多東西,要準備開一系列軍旅題材的火鍋店。我雖然沒有做過生意,聽思路也是不錯的。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只是幫忙分析了一下基本面,似乎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人算不如天算,火鍋店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他們三兄弟幾乎傾盡了所有精力和金錢。想要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緊隨其後的是黃奇帆市長高升了。離開了重慶,這位領導是正在懂經濟的,從履歷上可以看到,是一步一個腳印爬上來的。

對於經濟非常敏感,他對重慶經濟有著非常準確地判斷,堅決不急於求成。把重慶的房價穩控得非常好。

好到什麼程度呢?重慶怎麼算也是直轄市。人口超3000萬,主城區1000萬人。但是房價被穩控在了人均收入水平,5年不吃不喝能買一套房。

他高升前一套70坪,主城區茶園地區的房子總價不超過35萬。

這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沒有房地產的暴力侵蝕,重慶的經濟在幾年內由慢向快,經濟增速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經濟總量也在逐年增加。

他剛剛高升,房價突然就呈現爆發性增長。從5000-7000-12000-17000最高的地方60000+,均價15000。

按官方公佈的人均月收入7000計算。一下就需要13-15年不吃不喝買下一套房。

許多成都地區的人都湧入重慶抄底,連忙出臺了限購政策,但仍然沒有拉住發瘋似的房價。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房子。

7000元的月收入,除去3500的房貸之後。再除去水電通信物業,財米油鹽,讀書看病,交通出行哪一樣不要錢?

在這樣的情況下,火鍋店買張了。我也去捧了場。搞得還很有創意,味道嘛,中等偏上。

但這一次不是等著分錢了,而是當頭一棒。每個月的房租2萬,員工的工資。

最先以為是宣傳的問題,做活動,請電視臺,發微信號,發傳單,表演節目,收效甚微。

堅持了大概不到1年。實在頂不住了,只好把店子盤了出去。

賺錢的時候是兄弟,虧錢就成了仇人。他一度告訴我人情冷暖。表示這輩子都不想做生意了。為了借錢,親戚朋友得罪完了,到頭來落個這個結果。

其實現在房價降下來,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只會讓人們又瘋狂地想抄底買房。

而傷到的人心,害怕創業失敗的人心,就很難再扶起來了。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並不是人人都有信心被打在地上還能重新站起來。就如同現在的誠信,有些東西丟了,想再撿回來,還是任重道遠。

不希望痴人說夢,只希望國家能把關係民生的行當都穩控好。有些東西可以炒,有些關乎民生的東西就不要讓那些昏頭巴腦的人蠻幹。


九門提督坎震離


如果直接下調50%,實體經濟不僅活不起來,還會陷入可怕的經濟危機當中。



江西上饒,原本一萬的房價降到7000元,馬上引發業主大規模維權,打砸售樓部,一時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紛紛響應,房鬧風靡全國,輿論一片譁然,喧鬧不斷。


這便是房價大跌的後果,而且只是跌30%,便會有打砸售樓部的事情發生。


試想,中國人民的情緒如此容易受價格變化影響,那麼下跌50%,引發的購房者觀望情緒和有房者拋售情緒等經濟問題就不難預測了。


如果市場情緒嚴重,高負債的房地產行業將直接面臨資金流短缺的問題,從而影響銀行、建築等一系列行業正常運營。


不僅如此,由此只會帶來房價的繼續下跌,高槓杆炒房者債臺高築,低首付買房者棄貸拋房,銀行壞賬指數級增加,各行業難以得到貸款,政府收入隨之減少,教育醫療等民生項目壓力加大,整個經濟陷入一片混亂。


都危機了,哪還有享受型消費?


不過還好,有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前車之鑑,也有美國08年次貸危機的後車之師,國家這次的調控便是使部分地區的房價緩慢下跌,而不是暴跌。


本次漫長的樓市調控就是一點一點把房價穩住,再小幅回調,如果下跌50%真能振興經濟,國家何不一紙令狀直接強行調控,還用這樣慢慢限購限售各種政策?原因便在於暴跌的影響更為恐怖,橫盤迴調才是健康合理的做法。



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洋蔥先生哦~


洋蔥先生投資APP


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歡房子跌成狗,但是你要考慮到一點:你的房子是不是全款買的?

如果是,那麼好,別說下跌50%,就算下跌70%,那都無所謂。

如果不是,那就完蛋了。

凡是說房子斷崖式下跌是所謂的“去槓桿去泡沫”的,都是不負責任,或者說什麼都不懂的。。

為什麼全款和不全款有這麼大的區別?聽我解答。


首先,現在的房貸一般都是三成房貸,首付30%,然後慢慢還貸款,也就是說你從銀行貸款了剩下的70%去給開發商,開發商從銀行獲得了貸款,而你同時把房子的70%抵押給了銀行,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假設下跌了50%,你會怎麼辦?

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這房子我不要,首付款我也不要了。

為什麼?因為即便是我不要了這房子,首付款我也不要了,也不過損失30%,而房子都下跌了50%,就是說,這裡面依然有20%的空間對不對?

傻子才不會賺這20%,100萬的房子就是20%,200萬的房子就是40萬,誰不賺誰傻。


其次,假設你不要了這房子,拒絕還款,會出現什麼情況?

首先銀行收走你的房子, 銀行雖然收走了你的房子,但是銀行要這房子也沒有用,銀行會把這些房子怎麼辦?當然是拿去市場拍賣。

本來房子就下跌了50%,結果銀行大量的收走了房子,大量的拍賣,會造成什麼情況?

就是市場上的房子太多,而錢太少,最後房子會劇烈下跌。

你會覺得,哎?劇烈下跌好啊。

但是對於銀行來說,就不好了,本來已經虧了20%,下跌可能虧到30%甚至更多。

一棟房子都虧這麼多,這麼多房子,得虧多少?

銀行會大面積負債,甚至破產。

然後市場沒錢,沒錢怎麼辦?兩個辦法:

第一,濫發鈔票,把鈔票借給銀行,造成人為通貨膨脹去抵消。

第二,等待外資進來接這個盤。


好像不管哪種都不是什麼好主意。外資接盤了,外資也不是慈善家,最後房子還是會慢慢上升,然後老外拋盤大賺一筆走人。濫發鈔票更是不行。

你覺得會對中國有多劇烈的影響?

銀行都破產了,你還跟我談資金流入“實體經濟”?您在搞笑?哪來的資金?你以為實體經濟是不需要銀行貸款的?


李建秋的世界


房價別說下調百分之五十,就是下調百分之二十五,中國經濟馬上就完蛋了,馬上就回產生大量斷供的房子,銀行大量虧損,國有四大行銀行還能扛得住,一般商業銀行全部倒閉,企業搞不到貸款,物價飛漲無法經營,大量企業倒閉,員工失業,失業的人多了,無法刺激消費,沒有消費,商場倒閉,網商都逃不過去,貨賣出去,企業倒閉,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然後物價飛漲,你以為房價降百分之五十以後你就可以買房了?那個時候你手裡的錢可能連一個月飽飯都吃不上了,飯都吃不上了你還有心買房子呢?有錢人依然會靠手裡的資源屯黃金來對抗通貨膨脹,囤積糧食和生活必需品繼續賺錢而且是大發橫財。而希望房價下調百分之五十的你,就會變成路邊的凍死骨,連個包皮棺材都沒有。


紐扣奢侈品


且不去討論房價能不能跌50%,假設一下房價跌了50%,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吧。

最先出現的應該是房產拋售,但是一旦開始下跌,購房人失去信心,那麼成交量也會斷崖式下跌,房價不可能停留在下跌50這個線上,而是會繼續持續下跌。

然後會出現斷紅潮,當房價已經跌破首付比例,那麼有很多人會選擇斷供,甩盤給金融機構。

銀行因為斷供,因為抵押資產估值不足,會產生大量的壞賬,貨幣投放會被持續壓縮,反過來影響實體經濟的貨幣供應。實體經濟因為流動性不足,被壓貸抽貸,可能加快死亡的速度,剛回來帶來更大的壞賬,銀行也會因為核心資本的消耗而可能面臨倒閉;

緊接著就是社會總投資的萎靡,不光是房地產企業,包括實體也會面臨無錢投資的局面,gdp會大規模縮減,政府的財政會急劇縮水,大量基礎建設項目可能面臨停滯;

和房地產相關的所有行業(我估計怎麼也有一兩千個行業)會受到波及,你身邊可能有大量的朋友面臨失業;失業人口帶來的極度不穩定,

隨著失業人口的增加,內部消費也會萎縮,我們消費升級和轉型的空間也被壓縮;

然後絕大部分的人隨時都面臨破產的風險,雖然我們國家沒有個人破產的說法,

然後可能的就是通脹,因為解決危機的辦法之一就是增加貨幣供應量,這樣帶來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上漲可能會加劇瀕臨破產人口的痛苦感;

最後最重要的,買不起房子的人群會最先感受到這個危機帶來的寒冷;

所以我不贊成房價這樣大幅度的下跌,哪怕這個過程的時間足夠久,但帶來的傷害也無法估計,國家從來沒有說過要房價下跌的說法,而是要控制房價過快增長,強調房子的居住功能

我個人也就一套房子,但我既不希望他跌,也不希望他漲,最好是穩定下來,這樣預期的收入上漲就可以足夠抵消房屋按揭當下給我帶來的壓力。還有就是北上廣這樣的城市由於供求關係(這些城市集中了全中國的最優資源)他們房價因該是市場化的,如果感覺在那裡住房已經不堪重負,那麼人就可以考慮回自己的老家了,他們那裡房價裡包含的公共資源太多。而後面的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和縣城應該有嚴格的房價控制機制,因為這裡才是我們最後的容身之所,這些地方不能也不應該房價過快增長;


粗心的鴨子


如果房價下調50%,會導致國內經濟大亂,民不聊生。

因為中國有太多的是貸款買的房子,一般首付的30%,有的還會是20%,如此一來,房價假設從100萬下調到50萬,那麼房子的實際價值只有50萬,但買房子的人卻還要為100萬的房子而還貸款,買房人寧願不要30萬,把房子丟給銀行,這樣就不會多欠20萬的債。

因為房價下調的部分都是由購房者承擔,目前的購房合同是這樣寫的。

銀行回收了棄房者的房子,要快速賣出去,因為銀行的錢都是儲戶的錢,是有資金成本的,數量多了,不能賣出去,銀行將破產,多家銀行破產就會引起金融性系統風險。如果真的下調50%,就出出現馬太效應,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像2008年美國一樣的次貸危機!


邱股長


這種聲討論調,時常在各大媒體上出現,在民間也一直盛行。認為“房地產綁架實體經濟”、“房地產吸血實體經濟”。認為“錢都流向房地產而不投資實體經濟!”

而現實是怎樣的?實際上房地產就是超級實體經濟,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一片片樓房如同水泥森林。這需要多少沙子、水泥、玻璃、門窗、電線、瓷磚、儀表、灶具、鋼鐵、銅鋁、橡膠、鞋櫃、傢俱、家電、家紡、印染、裝修等等,還影響著包括煤炭、運輸等等無數的間接行業。可以說房地產實際上是極大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如果沒有房地產對製造業產品的天量需求,到底要死掉多少製造業可想而知,至於多少人從業者失業,經濟增長降低多少更是不敢想。所以,房地產是大大有恩於製造業為首的實體經濟,有恩於經濟增長,有恩於全球每一個人(尤其有工作的人)。

教授自2008年畢業後,曾在實體經濟做了整整8年,涉足煤礦、冶金、電力、石油、石化等工礦業。對整個工業、製造業情況也略知一二。

06年前,我們的工業水平很低,很多很簡單的產品製造技術也掌握不了,產品嚴重短缺,能生產出該產品的工廠即使開足馬力生產都供不應求,自然利潤豐厚。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煤礦液壓支架(大千斤頂)都要從美國進口,兩臺支架從下訂單到安裝完畢都要半年多時間,價格是多少呢?一百萬元左右。每次採完一個工作面之後都要將設備回收,費時費力搬運到另外工作面繼續使用,為啥?因為貴呀!2006年前能生產出該產品的國內外企業都賺得盆滿缽滿。而2006年後,特別是2008年後,我們的隨隨便便一個小作坊都能輕而易舉生產這種煤礦液壓支架,每週就能生產10套,眾多廠家進入了惡性競爭階段,紛紛殺價論斤賣,利潤越來越低。這時候,我們在一個工作面使用完畢之後,懶得回收,直接填埋,因為回收成本都不夠人工費用。德國瑪珂支架電液控領導到了鄭煤機參觀後感慨:中國人太厲害了,進了工廠如同進了屠宰場。中國人效率太高了,而且產品做得很好。這個時候,再繼續做這個產品就很難賺到錢。大家紛紛呼喊,這個行業衰敗了,完了。其實,衰敗即繁榮。說明我們完全掌握了該產品並且生產效率極高,自然而然也難以獲得高利潤,因為不再有門檻。

至於大家呼喊的資金都進了房地產,影響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這個說法更加錯誤。

首先,房地產本身就是實體經濟,而且利潤尚可。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追逐利潤無可厚非。

其次,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並不是缺錢、缺人。恰恰相反,製造業裡面的資金過多,從業人員太多。造成了產品嚴重過剩。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垃圾是放錯地方的寶貝”,同樣,生產出來別人不需要或嚴重過剩產品不就是生產垃圾麼?

人有369等,而行業也同樣分貧富貴賤行業,以製造業為首的實體經濟只能是最底層的貧賤行業。我的意思不是說實體經濟不重要,也不是歧視實體經濟,但是進入實體經濟的門檻確實門檻越來越低,從業人員眾多,在社會分工中處於低端。這個行業只會越來越走下坡路,直到互相競爭到雞肋,甚至倒閉。

幾個員工花300塊錢買個產品複印圖紙就算是開業了。由於生產太簡單,全國無數的人搞點錢搞點圖紙就可以參與其中,別人賣100塊錢,她賣50,我賣20,也有不要錢的,靠機器壞了換配件賺錢。銷售靠玩悲壯苦情,雖然公司就5個人,但級別一個不少。老闆把總經理管成孫子,總經理把副總經理管成孫子,副總經理把北方大區經理管成孫子,北方大區經理把北方大區主管管成孫子。公司上下發揮“白+黑,五加二,雨加晴”精神,用自己的可憐感動完老闆再感動客戶。(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週一到週五上班週六日加班,晴天上班雨天還上班)。多少小老闆+業務員就盼望颳風下雨天,淋成孫子出現在客戶辦公室,因為這樣可以把客戶感動的不要不要的。。。

今天,BAT等朝陽行業大企業的員工,在市場上的身價通常要明顯高於和他同一職位的同行,他們毫無疑問會有高於平均水平的經驗,但他們比起那些夕陽產業的同行,一定能有更好的水平嗎?或者說,把他們與夕陽產業的同行位置對調,他們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現嗎?

我舉這樣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一個高利潤、高門檻行業,必然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小土豪,而一個停滯甚至衰落的行業,幾乎不產生土豪。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一個高利潤、高門檻的行業,最賺錢的往往都是早期加入的骨幹。比如阿里巴巴,你能認為早期那些像瘋狂推銷員一樣的老員工,水平一定就比後來加盟的精英水平更高?

古代尚有良言: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更何況對於一個企業?既然選擇了底層、低端、毫無技術跟資金門檻的製造業,如果趕上風口發一筆橫財,算運氣好。難以進取,不思改變,跟越來越多的競爭者打價格戰、偷工減料競爭,就要好好安貧樂道,就要好好感謝國家。擱別的國家,這樣的製造企業早死掉了。

我們不需要同情心無限氾濫,不需要給予這些實體經濟從業者太多的同情與可憐。。

但是這些垃圾低端製造業還得活著,因為裡面從業者大多是50,60,70後等中老年從業者,他們思維固化,這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的讓他們找不到北了,改變又無所是從。總得給他們留口飯吃。

太多太多的製造業早該死掉了。之所以尚能苟活著,好好感謝房地產吧。

同時,如果你還年輕(或自己覺得自己年輕),如果你還上進、不服輸,那就不妨好好學習,勇敢地跳出日漸衰退的實體經濟,去做高門檻、有技術含量的軟件、IT、金融吧。


京房子


我覺得不會都活起來,但是大部分優質實體和普通人民會活的更好。

之前看到有位大神說什麼房價跌了,就都棄供了,然後銀行又收繳,又不貸款了,又什麼大家失業經濟蕭條的。真心說一句,誰信誰傻。

什麼邏輯?房企動輒百分之七八十的負債率,房貸動輒30年的期限,就變成了所有企所有個人都是這麼高這麼長的負債?說的好像實體現在又變成親孃養的一樣。

說房價不能下跌?房子是剛需。要照這麼說,大米白麵還得漲上天呢。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沒見過麼?正常了沒有?一個人可以風餐露宿,但是不能不吃飯。糧食是妥妥的剛需吧。誰一個月不吃飯我看看,死透了沒。

現在說回來,說房價下跌帶來的一系列後果,但是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

房價跌了50%,難道就沒人買房麼?

現在電器行業利潤如此的低,明顯的還在升級降價,也沒看到誰家不買電器。如果當價值高於價格的時候,不會大家都看不到。一套房子,本來一百萬的,我買不起。現在50萬了,我夠得著也值這個錢,那我就會買。因為我買的不是這一套房子,我買的是進入一個城市融入一個城市並且享受到這座城市的公共服務醫療服務社會服務。這些都是一套房子的價值。要是一漲價大家都買房,一掉價大家都賣房,實體經濟早就死透了。人民把錢都搭在房子上沒錢吃飯,社會早在房價上漲的時候就動亂了,還用等到房價跌?

房價跌50%,大面積壞賬,一定的麼?

銀行是會出現一部分壞賬。暴跌50%的結果是一部分人拿出別的資產來補齊抵押,一部分人選擇棄供。不是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徵信看做可有可無的,你以為都跟炒房的呢。銀行的風控又不是吃乾飯的,法拍的房子也沒說銷聲匿跡。現在說房價不能跌的要麼說房子總是剛需,沒有的想買,有的想改善。現在銀行把一部分壞賬的房子拿出來給你們剛需啊改善啊,怎麼,現在又不是剛需了,不是改善了?

房價跌50%,大眾失業?笑話!

房價上漲的時候也沒看到帶動大眾就業,那麼多行業也都有就不上的。千萬別說帶動什麼中介啊建築工人的就業。人家建築工人不單單就只建造房子。建造房子少了那就建造道路橋樑,那就鋪路修軌,那就裝修維修,有地的回家還能種地,沒地的可以打工,不是就這一個獨木橋。中介就更別說了,房價漲就告訴你現在不買就又漲了,要趕緊買;房價跌就告訴你現在不賣就又跌了,要趕緊賣。人家要的是成交,不是漲跌。上下游企業?鋼鐵還在去產能,水泥混凝土也不單就能造房子,家電建材一樣也可以改善商業環境、改變工廠面貌、改良生產技藝,不用替人家發愁,靠譜的企業不會依靠著不靠譜的房價。

現在說說為什麼會活的更好。

產品價值不是泡沫,說沒就沒了。勞動是創造,是生產,是改進。我們生產的產品,提供服務的技能,不是地球毀滅,一般沒不了。價格可能暴跌,價值還是那些價值。社會上有100塊錢,一百畝地,那麼一畝地一塊錢。現在就50塊錢了,那就兩畝地一塊錢。不管大家怎麼分的,地還是那些地。

社會環境會更好一些。炒房就跟投機倒把一樣,靠著某些不能明說的緣由造成的房價爆漲,跟著順風車就輕易的到達了財務自由的彼岸。不靠艱苦奮鬥,也不靠腳踏實地,就靠著漲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幹,反正房價一穩定就算是既往不咎了,還有一幫傻子填坑,何樂不為?房企更是如此了,錢銀行出,材料供應商出,產出還能買個好價錢,空手套白狼的把戲一出接著一出,還有人捧場,多好。房企要不就動輒百分之七八十的負債率,要不就欠各種材料商的錢,要不就各種出事故各種質量不過關,要不這些就都占上。有人管麼?我也沒看見萬科怎麼樣了,也沒看見碧桂園怎麼樣了,該賣賣,該摟錢摟錢。也不明白哪家會要這麼個支柱,也不怕砸著。

對於實體急需的資金有利好。如果房貸不靠譜了,你要是銀行你怎麼辦?一方面是房貸有動盪了,但是還沒說一個都收不回來,謹慎一些好吧,還能賺錢,風控嚴一些。一方面我還要付利息給儲戶,不然錢哪裡來?利息不能停。瞅來瞅去,實體這個後孃養的能賺錢,肯吃苦還缺錢,那好吧,就你了。就算你不行了那些廠房設備寫字樓也不會比住宅更差了,畢竟是能生產能賺錢的玩意。房價跌那麼多了,能買得起的人多了,就算你觀望,你還得租房吧,壞賬的房子打包,找人經手出租去吧。

實體能帶動就業和經濟。不管怎麼說,一個國家的經濟是要靠著實打實的生產製造銷售流通,錢生錢只是結果,不是方式。炒股賺錢那是虛的,有人賺有人賠。勞動那是大家都賺錢還滿足消費者需求。實體帶動就業,更多的實體帶動更多的就業。

房地產當然也是實體,那麼多行業產業都跟它有關。但別說高房價是合理的,別說它不能降。


七月流火253753740


我一直好奇一個事情,房地產到底牽動著多少產業?

之前總看到一句話,房地產牽涉到太多行業,房價一降會引起大的經濟危機,會導致更多的失業潮等等。

但是反過來講,蓋一棟房子需要多少鋼筋水泥,好像並沒有蓋廠修路消耗的多。人員呢?工人呢?一個實體的製造廠好像可以解決更多的崗位,並且是長期解決。家電?剛需自助好像還會買這些東西,炒房客好像買了房也是放著,根本不會添置東西。投資客,他們只會用便宜的或者二手的東西來給租客吧。那到底房地產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崗位或者消費呢?

在我看來,房子現在更多的是金融屬性,買房=投資=賺錢。如果房價跌了,可能會引起小部分產業的低迷,但是釋放出的資金流入實體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崗位和消費。但是為什麼房價沒有跌?很簡單,政府和銀行不能讓房價跌,房價跌了地方政府不能賣地賺錢了,銀行也會出現大量爛賬,畢竟無論是房地產商從銀行拿出來的錢還是炒房者貸款出來的錢可能都會成為爛賬,而銀行為了不把自己之前因為監管不力胡亂放款這筆爛賬放到自己身上,所以只能由老百姓來接盤。

其實在我看來,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改革,不能說一屆地方領導來了胡亂賣地賺錢撈業績自己是得到了升官發財,但是剩下的爛攤子由老百姓承擔。我們要的不是一個通過賣地賺錢把原本好好的路拆了又修撈政績的官員,我們要的是一條可以十幾年不壞的路和一個安穩的社會生活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