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惠帝朱允炆?

妖嬈夜話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太子朱標的兒子,出生於明朝建國後的第十年,是明朝第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過過苦日子的皇帝。他從小長在紅牆內,生活在太監和宮女周圍,受的是正規的儒家教育,所以很想做一個仁君聖主,建立一個與民休息、共享共治的大同世界。他16歲被祖父朱元璋立為皇太孫,當了5年皇太孫之後,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接人皇帝。改年號建文,建文建文,一是想以文治國,結束祖父朱元璋剛猛治國的風格,二是想想法漢文帝,建立大明朝的文景之治。

這些觀念與朱元璋的治國理念相去甚遠,彎也轉的太快,但是對黃子澄和方孝儒等飽讀詩書的文官而言,建文帝的風格無疑是正中下懷的。文官們對朱元璋分封眾多兒子為藩王本來就惱火,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文官們對這些藩王沒有什麼辦法,因為不是所有文官都不怕朱元璋的人快刀,輕易說藩王的壞話,會被朱元璋按上離間朱元璋父子關係的罪名,輕則下監獄,重則殺頭。



朱元璋去世後,文官們認為整肅藩王的機會來了,一些地方官也看出了風向變化,開始積極舉報各地藩王的惡行,這些藩王本身就幹了不少壞事,證據確實。但是,年輕的建文帝一開始也不敢對叔叔們輕舉妄動,怕引火燒身。但是,文官們勸建文帝快刀斬亂麻,以免藩王尾大不掉。翰林院學士黃子澄就說,削不削藩,藩王們都會反,晚不如早,早削更容易。建文帝說,如果藩王起兵反抗怎麼辦?兵部尚書齊泰說,朝廷有百萬大軍,不用怕,誰反滅誰。



聽了這些話,建文帝下定決心整肅這些違法亂紀的叔叔們,十個月內,幹掉了五位叔王,逼死克其中一位,效果很明顯。但是,把沒有劣跡的燕王朱棣逼到了牆角,只好起兵反抗,名義是清君側,就是說要幫助皇帝把身邊的小人齊泰和黃子澄等消滅。三年後,朱棣就成功了,建文帝不是四叔朱棣的對手,朱棣進入南京的時候,建文帝絕望了,點過自焚,以悲劇收場,此後,朱棣成為皇帝。

建文帝太年輕了,對形勢把我能力有限,輕易聽信別人,是個好人,不是個好皇帝。


坐看東南了




朱允炆畫像

我個人對建文帝朱允炆的評價是:

一代仁君無愧是,奈何尚有四叔在!

崇文尚儒能絕代,可憐還有四叔在。

削藩自有削藩論,嘆息四叔更厲害。

心慈人善無他用,到底政治是小白。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一一道來:<strong>

一、一代仁君無愧是

說他是一代仁君一點問題到沒有。

首先,從他的成長來看。朱允炆的成長曆史類似於他那苦命的爹,都是那種典型的從小到大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朱元璋在培養朱標方面就像現在望子成龍的家長,先是下大力氣找好的家教,是當時很有學問的宋濂,然後找全套的高質量的教材,就像四書五經之類的,關於學習的補習班一個接著一個。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朱允炆從小就耳聞目睹,也是下大力氣學這些東西,可以說朱允炆和他爹朱標一樣,是一個典型的儒家學派治國者,具體來說就是仁政。早在朱元璋時期,他就像他爺爺提過修改大明律,他感覺大明律中有那麼幾十條太苛刻了,而且據說老朱同志還真的改了一些;他上臺後,很重用他爺爺給他留的三個儒家大學者,天天受修齊治平的薰陶,再加上對《周禮》的,使他把仁政推崇的極高;上臺後還將他爺爺定的那些律法苛刻的地方基本都進行了修改;而且最終再和他四叔打仗的時候還是放不下寬厚仁慈。所以說,朱允炆幹下去,我們無從知道大明的國力是否會變得更強,他會不會成為一代英主,但是至少他會是一代仁君。



二、崇文尚儒能絕代

朱允炆的爹朱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儒家信仰者,因為他的私人家教宋濂最出名的就是講五經,就是個“五經師”出身。朱標從有學習能力的時候,這個“五經師”就是他的私人家教,可以說儒家思想就是他的信仰,而他的兒子朱允炆自然也是在這種儒家的薰陶下長大的,也是這個信仰的忠實信徒。當一個人成了一種思想的信徒,那麼他的做事方法,結交的朋友自然都是於這種信仰相關的。就像他上臺後的三個私人顧問,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個人都是大儒生。一個儒家老闆,帶著三個儒家顧問,肯定是提倡文官統治,經過八股文的篩選,都是博學儒家文化的人才會有出路。所以能夠想象的到,如果朱允炆的皇帝能夠一直當下去,那麼天下的讀書人將無比的收益。



三、削藩自有削藩論

早在朱元璋還在的時候,朱允炆就對朱元璋說過,外敵入侵,叔叔們會把他們擋住;當時叔叔們有了異心,我怎麼對付他們?朱元璋反問,你說怎麼辦?朱允炆的回答是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再不行就削減屬地或者改變封地,實在不行就刀兵相向了。儘管說他在操作上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甚至說他在削藩的時候就沒有使用這套理論,直接就很暴力的幹掉了他的兩個叔叔。但是這套理論是一套很好的理論,為什麼這麼說呢?詳細看看朱棣後來是怎麼削藩的就知道了,朱棣就是用的這套理論,先用了爭取幾個藩王和他一起鬧革命,成功後用立法約束了幾個沒實力的兄弟,有實力的兄弟要麼被削減了屬地,要麼被對調的屬地,所以說這套理論的套很好的理論,就是他這個操作者是個失敗的操作者。



四、到底政治是小白

朱允炆儘管天資聰穎,飽學經綸,但是在一刀一槍的政治鬥爭中終究是個小白。在玩弄權術,搞帝王之術上沒有任何建樹。本來扣下了朱棣的三個兒子,這就是最好的籌碼,朱棣本身在是否鬧革命的問題上同樣是飄忽不定著,畢竟造反也是需要成本的,但是把三個叔伯兄弟放回去,成本一下就降低了不少。而且一直的儒家經典思想,讓他陷入了深深的儒家烏托邦社會,在同叔叔們的政治鬥爭中,一直在揮霍自己的資本,最終是自己的資本耗光了,就是輸掉了這場殘酷的政治鬥爭。使他在明朝一直都沒有廟號,沒有諡號,到了清朝乾隆才給他提了明惠帝。


以上均為一家胡扯之言,如有雷同,不甚欣慰。同時也希望能有感興趣的朋友在評論裡發表一點看法,讓我們在交流中提升自己。


一刀皇帝


朱標早死,這讓朱元璋大為心痛,隨即立朱允炆為太子。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子。之所以這樣快的立朱標的兒子為太子,是因為朱元璋十分喜愛朱標,愛屋及烏。

朱標為人寬厚,屬於佛系。又是馬皇后所生,深得朱元璋喜愛。他的兒子朱允炆自然隨了他爸爸的性格特點。

可是朱元璋還有個兒子朱棣,他不是個省油的燈。他是朱元璋與一個婢女所生,也就是奴女,沒什麼社會地位。正是母親這個身份,讓朱棣內心充滿了苦澀,對他產生了深深地影響。

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膽略和智慧,卻在身份上低人一等,(這是指朱標)。可以說這讓他痛徹心扉。

朱標早死,朱允炆根基不穩。年輕人,閱歷不夠深,為人又寬厚仁慈,不能抓住問題的根源,出臺了一些不靠譜的政策。特別是事關生死的大事上,欠考慮,而且太仁慈。當然他事先不會知道這些,可他給後人留下了教訓。

朱允炆的去向也成為了歷史之謎,朱棣奪得大位後,時刻在關心朱允炆的下落,至死也沒有找到。

朱允炆本可以經過朱標的耐心的培養,成為一代明君,可他天命難違,成為了最具悲劇的角色。

朱允炆當政時期,頒佈了減稅政策,不再動用殺戮手段對付臣子,使國力得以恢復,國家能休養生息。

最終得了個惠帝的稱號!




雪濤剛


1392年,大明太子朱標去世。朱標的去世讓大明儲君空缺,明太祖朱元璋出人意料地沒有選擇他剩下的兒子做太子而是選擇了朱標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自古以來,廢長立幼取禍之道也。朱元璋放棄兒子立孫子為儲君本身就存在較大隱患。

我來談一下朱允炆的優缺點吧。

優點,性格比較柔弱,(具有兩面性,可以說是優點也可說是缺點),為政比較寬和,聽得進諫言。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嚴法治國,動不動殺人,什麼剝皮充草、五馬分屍啥的。朱允炆上臺就寬仁執政,執政期間基本沒有了朱元璋時期的牽連很廣的案子。他對百官的建議也能夠虛心受教,儒家思想比較厚重。

缺點:識人不明。像李景隆這樣的草包被授予大軍總指揮的職務;像黃子澄這樣的腐儒身居高位在朝堂指手畫腳。

性格懦弱,心腸軟,不夠果斷。在削藩之前,他有機會拿下藩王卻顧念親情下不去手;李景隆打了敗仗卻不忍心追究責任等等都能體現一個年輕君王的不夠強大內心,可能是沒上過戰場的原因。


總的來說,朱允炆符合儒家對於明君的期待,但年輕人的經驗和內心都比不上朱棣。如果沒有朱棣,朱允炆可能會成為一代明君。


PS:關注歷史的縫隙與你一起探討歷史問題


歷史的縫隙


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孫。他的父親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祖父朱元璋立為皇太孫。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而且生長的環境也是富裕,接觸的都是一些理想主義的人,所以他的性情和朱元璋的剛毅暴戾形成鮮明對比,他溫文儒雅,以寬大有雅量著稱。

他出生時腦袋長得頗偏,朱元璋用手摸著說:“半邊月兒。”一年除夕,他與父親朱標陪同朱元璋,朱元璋叫他父子作詠月詩,朱允炆作詩曰:“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裡,蛟龍不敢吞。”朱元璋看後沉默不語,因為詩中透漏出不祥之兆。

朱元璋死後,他繼位成為新君,他寬厚的性格也在他的年號上有所體現,“建文”可以認為是“洪武”的反義詞,他不想繼承祖父朱元璋的那一套嚴刑峻法,改為施仁政。他在位期間囚犯人數僅僅是朱元璋在位期間的三分之一。

他是一位能夠聽取他人意見的君主。他又一次因病上朝晚了,御史尹昌隆直言皇帝不該懶惰,有人勸他以病情相告,他認為這樣的大臣難得,沒有爭辯,而是虛心接受了批評,還表揚了尹昌隆。

朱元璋為了保障自己家族統治可以延綿下去,把自己的子侄輩都封為了藩王,這些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他們不僅沒有為中央政府帶來好處,卻成為中央政府的心頭大患。

朱允炆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

在應對燕王朱棣時,由於朱允炆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引發了朱棣先發制人的念頭,隨後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揮師南下。

朱允炆的軍隊在前線節節敗退,朱棣的軍隊勢如破竹。在朱棣攻克南京之後,朱允炆在宮中舉火,隨後下落不明。有稱其從地道逃亡,也有稱其離宮後出家為僧。

總之,他並非人們傳說的那樣懦弱,但是由於年幼缺乏政治經驗,在他的叔父朱棣面對才顯得不堪一擊。


詩書君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嫡長子朱標冊立為太子,並對太子朱標寄予厚望。朱標也確實沒有辜負期望,具備成為優秀帝王的潛質。沒想到1392年,太子朱標在奉旨巡視西北地區歸來後染病去世。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重新冊立儲君。傳統的繼承禮法,“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深入中國人的思維中去,雖然這一繼承禮法有一定缺陷,但在實際中卻可以最大程度地明確繼承順序,避免家族內部紛爭。所以,自周代以來,這一繼承製度得以較好地執行貫徹。因此,朱元璋為體現復興漢家禮儀,也為了避免諸子紛爭不休,最終不出意料地選擇了由長房一系(朱標)繼承皇位,冊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而將其餘健在的諸位成年皇子排除在外。

總體來看,朱允炆為人仁厚,講究以仁治天下,這也符合“大破大立”的原則,在經歷了洪武皇帝苛政之後,反向而行之,一張一弛,可以更好地使帝國發展。正如《明史》所做的評價:

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於中外。又除軍衛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後,紀年複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

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帝王,光講究仁義是幼稚蒼白無力的,朱允炆為人仁厚的另一面就是性格優柔寡斷,缺乏殺伐決斷的銳氣,講究仁義使得建文帝怕擔上殺叔的罵名,不敢果斷處理。不但被燕王裝瘋賣傻騙過,還把作為人質留在南京的燕王兒子放回北京,使得燕王沒有後顧之憂,並有時間整備軍力,建文帝錯失良機。

此外,建文帝識人不明,用人不當,對不堪大用的文臣武將不能堅決處理。雖然老將耿炳文在山東戰場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也遏制了燕王攻勢,時間拖延下去對朝廷有利,但此時建文帝屢出昏招,由草包李景隆代替出戰,此人葬送了朝廷五十萬大軍,逃回南京後,建文帝並沒有嚴厲處理李景隆,李景隆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反而偷開城門獻降,把建文帝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滄海拾遺錄


漢恵帝受制於母親,明恵帝一手好牌打的太次了,漢,明恵帝都是好人,心存仁厚,不適合做皇帝,特別是建文,一句不要傷害我叔,估計朱元璋氣的要把棺材掀翻了,建文削藩太早了,應該等幾年再說,削的也太晚了,朱元璋一死,命令諸王及後代全部來京弔唁,一網打盡


藍天白雲吳子榮


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空有重造天下宏志,而無再平天下大才,可惜了!他若成功,則明朝不是什麼朱明朝,而是大明朝;天下家主就成了天下共主。大明皇室,或屹立至今!所以,朱允文,是朱明朝唯一的好皇帝,只有才差了少少,百尺標頭,就差那麼一點,甚惜,也為天下惜!


安平144796971


弱侄遇到強叔,生不逢時!


臥雲軒之歲月如歌


政治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