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爭進入白熱化,四百年郢都失陷,楚國頹勢難挽

一代更比一代弱

楚懷王受張儀欺騙,單方面斷絕了齊楚聯盟,其後楚懷王怒而興兵伐秦,卻接連敗績。眼看楚國霸權衰落,秦國乘勝進軍,接連攻佔了楚國的郡縣,將楚國西部盡收囊中。齊國惱楚國無信,聯合韓、魏兩國,垂沙之戰給與楚國致命一擊,中原之地,亦不復為楚國所有。楚國實力從此再難恢復,從虎視天下,變成了困守東南。為贏得喘息之際,楚懷王親赴武關與秦國和談,卻被秦國扣押,囚與秦國三年,最終病逝咸陽城。

秦楚之爭進入白熱化,四百年郢都失陷,楚國頹勢難挽

楚懷王囚於他國,楚人推舉懷王之子繼承王位,後世稱作楚頃襄王。楚襄王早年曾作為質子留於秦國,按照現在的說法,至少應該算是個秦國通,可惜縱觀他的所作所為,其天真之程度,比起他的父親來,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是在他在位期間,大楚四百年郢都,為秦國所佔,楚國從此沉淪,直到走向宿命的終點。

內外交困顯敗象

楚懷王之所以親赴武關與秦國和談,當時身為太子的楚襄王和公子子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眾大臣,本來是不同意楚懷王親身赴險的,但是楚襄王卻極力贊成,最終楚懷王選擇相信自己的兒子,從此一去不復返。等到楚襄王繼位,他的父親還在秦國受苦,可楚襄王既不派人要回自己的父王,也不號召楚國上下報仇雪恥,他非常沉默,好像在秦國受罪的人,並不是自己的父親,甚至不是一個楚國人。

秦楚之爭進入白熱化,四百年郢都失陷,楚國頹勢難挽

楚襄王自己可以選擇遺忘,但是楚國臣民卻深以國君被囚為恥,為了平息朝野議論,楚襄王和令尹子蘭想出了一條妙計,殺雞儆猴。這個可憐人就是屈原,屈原任三閭大夫,因為他時常提出很多楚王不喜歡的建議,所以被免職流放。一個正直的大臣被流放,是楚國的損失,卻是全體華人的幸運。正是這漫長的流放歲月,使得屈原能夠遍遊楚國,寫下那些瑰麗的辭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

眼見屈原被免職流放,大家都沉默了,因為為國盡忠雖然重要,但是誰也不願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既然如此,大家就只好得過且過,楚襄王的日子是好過了,楚國的日子卻更加艱難。因為你可以原地踏步,別人卻是加速前進。楚國自甘墮落,齊國事不關己,其他各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好任由秦國一天天坐大。

秦楚之爭進入白熱化,四百年郢都失陷,楚國頹勢難挽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楚國雖然想保持低調,可是現實他不允許,因為秦國的最終目標是一統天下,天賜良機能夠削弱楚國,秦人自然不會放過。就這樣隔幾年秦國就來一趟,有時候心情好,一年來幾趟,每次楚國都要損失幾座城池。楚國雖大,也經不起這麼折騰,而且秦國的胃口也越來越大。

蠶食變作鯨吞

人比人氣死人,國比國也差的多。當時天下形勢,秦獨強而六國皆弱,弱且不和,和而心不齊。韓國正面秦國,大氣不敢喘一口,魏國被打成了半身不遂,趙國勉力支撐,燕國專注於放趙國的冷箭,齊國坐在家裡吃瓜,楚國比較有意思,他給秦國補充損失。楚襄王十九年,秦國大將攻楚,略上庸、漢北之地。明年,秦將白起引軍復來,取鄧、西陵等地,攻破鄢陵,楚國軍民傷亡達數十萬人。

秦楚之爭進入白熱化,四百年郢都失陷,楚國頹勢難挽

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同時防止楚國絕地反擊,秦國玩起了老把戲,耍詐。按說不同在一個地方絆倒三次,但是楚國國君做到了,秦國佔盡優勢,卻主動提出要與楚國和解。準確的說,是要以秦國宗室之女和楚國聯姻。既能達成和平,又能得到一個漂亮媳婦,楚襄王很是動心。既然都準備辦喜事,自然就不搞備戰了,秦將白起再次引軍攻楚,一戰而破楚國郢都。郢,楚之國都,前後約四百年,雖然之前也被攻陷過,後來又收復了。自此之後,楚國遷都於陳,郢都再未收復。

秦楚之爭進入白熱化,四百年郢都失陷,楚國頹勢難挽

楚襄王同志,早年曾兩度為質子,算是為楚國做出過巨大貢獻,成為楚王之後,不思進取,眼看楚國進一步沉淪。在位二十多年間,楚國西部之上庸、漢水、巫郡、黔中等郡,乃至郢都、夷陵等地,盡數被秦國攻佔,向東結怨於齊國。楚國從雄踞南方,到偏安西南一隅,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