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薙刀”是怎樣一種武器,為何會成為女性和僧兵的常用武器?

蘆方文


薙刀,是日本的一種長柄刀,其形狀類似於中國的眉間刀。

標準的薙刀是刀刃長一尺(約30 ~ 60釐米),杆長3尺—6尺(約90 ~ 180釐米)。但三尺(約90釐米)長的刀也有,柄頂端是七尺(約2.1米),這種薙刀被稱為大薙刀。

薙刀這種樣式的武器在鎌倉幕府時代特別盛行,其作用最早是用來對付騎兵的,日本人還有專門的薙刀武藝。薙刀在武士中也有使用,規模並不小。事實上武士使用的兵器種類很多,有打刀、太刀、薙刀、長槍、十字戟、鬼金棒和弓箭。只不過和僧侶相比,薙刀在寺院的標識度要更高。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這個道理日本人也是懂得的,相對於日本武士,僧侶的護甲要差很多,因此對於長兵器的依賴就更深。在日本的禪修中,也有類似於少林寺的武宗修行。在個人博弈中,很多僧侶也擁有高超的薙刀博弈技巧,而且在單兵作戰中,薙刀的殺傷力卻是要強過日本的長槍。

但凡是都有個興衰交替,在應仁之亂的時候,因為不適合密集型戰鬥,而被槍替代。

在這之後,江戶幕府嚴格的提出了禁止對大薙刀的使用。不過對於較小的薙刀,武士家庭依然有人使用,而且特別的演化出了“武家的女子必修的武術”。之所以薙刀也會受到女人的青睞,還是因為薙刀較為輕便,而且價格便宜,易於保養。在大正至戰後為止,新薙刀術作為女性的武道,被稱為“新しいなぎなた”現代作為比賽項目也很興盛。


火器工坊


武士刀和武士道是日本的特色文化,腳上塔拉著人字拖,腰間插著脅差,雙手高舉打刀的日本武士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作為武士代名詞的武士刀,卻並不是某種刀的名稱,確切來說武士刀是武士使用的所有刀的統稱,就像中國的唐刀一樣,都只是統稱,並沒有這種刀具。

各類武士刀的刀條

武士刀包括:太刀、薙刀、脅差、打刀等,與大家的傳統印象不同,最常見的打刀其歷史並不久遠,是最年輕的武士刀,成熟於日本戰國末期和江戶時代。

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迫切需要一種能和西方騎士文化相對應的本土文化形象,至此攜帶打刀和脅差的武士形象才被推舉出來。

武士形象

打刀最初定位是武士的替代武器,當手中的弓箭、長槍、薙刀、太刀等長柄武器損毀、掉落以後或者身處狹窄戰場時,武士才會使用打刀。

戰爭畫面

日本武士在戰場上使用最多的就是薙刀、長槍之類的 ,今天我就來說一說日本的特色武士刀——薙刀。

日本武士形象

手持薙刀的僧兵

薙刀 'tì dao' ,是日本長柄武器的一種,也可以寫成眉尖刀,其刀柄長,刀幅寬,有很大弧度。

薙刀標準刀刃長一尺(約30 ~ 60釐米),但三尺(約90釐米)長的刃也有,在刀身的中段有短血槽,配有刀鞘,刀刃弧度大的一般稱為薙刀,弧度小的稱為長卷,但長卷刀身和柄的長度比例大約是1:1,刺擊功能強於一般薙刀。

長卷

配有刀鞘的薙刀

通常,薙刀柄長3尺六尺(約90 ~ 180釐米),柄杆多用木製或者竹製,少有鐵製。長約七尺(約2.1米)的薙刀被稱為“大薙刀”,日本甚至還有3.6米長的超大型薙刀,不得不說日本人對巨型武器具有特殊情感,估計是想缺啥補啥(笑)。

身高抱歉的日本武士

薙刀自日本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大都為寺院僧兵使用,用以守護寺院。後來從鎌倉時代末到室町時代逐漸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要武器,出場率和使用率比打刀高很多。在應仁之亂也就是日本戰國時代時,由於薙刀刀刃太短太細,整把刀太輕,攻擊手法以中遠距離斬掃為主,刺擊功能弱,不適合密集型戰鬥,而被槍替代了,但也在戰場上還是有很高的使用率,日本的僧兵尤其喜歡使用。

江戶幕府建立後,大規模的野戰基本絕跡,有一段時間幕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禁止日本的武士攜帶薙刀,但薙刀卻並沒有因此絕技,反而作為女性的防護武器而廣泛存在,是武家女子必修的武術,日本至今仍然有人研習。

武家女子,姬武士

知識整理不易,加個關注吧!


夏蟲欲飲冰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400字,閱讀需2分)


“薙(tì)刀”是日本的一種長柄武器,如果僅從名字上說,發音類似今天的“剃刀”。不過這兩者還是差別挺大的。

剃刀

薙刀

日本的這種薙刀,刀刃長約一尺,有長柄,刀刃鋒利修長,可砍可刺。

在明朝東南倭患之時,日本浪人所用之武器裡面,薙刀就佔有重要地位,因此這種刀也被稱為“倭刀”,因為輕便好用,殺傷力強,還被明朝仿做。

但是這種武器還是有缺點,就是刀刃太薄,容易折斷,只能用來中遠距離橫掃,刺都比較困難。所以逐漸被長槍這種武器替代。

說起薙刀,就會有人說它與日本僧人與日本女人的關係。

薙刀與日本僧人的關係,與日本奈良的兩個寺院——比叡山延暦寺與興福寺的僧人有關。日本的寺院都有僧兵,不同於我國的僧人用棍,日本的僧兵多用薙刀這種武器。上述兩個寺院一度僧兵眾多,動輒數千人的“薙刀大隊”,讓人們深深記住了揮舞薙刀的日本僧人。

而薙刀與日本女人也有一段不解之緣,因為薙刀木柄鐵刃,整體質量較輕,適合力量弱的女子使用,因此也就成為日本女性常用的武器之一。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日本女性以嫁給武士為妻為榮譽,還要從日本第一美女靜御前開始,她是日本三大美女之首,傳說她美的可以感動上天,有一年日本大旱,靜御前因為太美,感動了天地,求來了雨,(顏值高都可以把人感動哭了……)所以被日本天皇封為第一美女。她和源義經的愛情故事,深深的影響了日本後世女性的愛情觀。


(靜御前的飾演者)



靜御前的愛情,日本認為和中國的“霸王別姬”有些相似(你們也配和霸王虞姬相提並論?日本有個遊戲人物靜御前,被指模仿的好像是關公的刀,具體忘了,有知道的告訴一下,謝謝),所以日本女人的夢想愛情就是可以嫁給武士。

嫁給武士是第一步,作為武士的妻子,武士打了勝仗回來,會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教給妻子,由妻子給首級化妝。(內心是有多強大,日本果然從古至今都是bian tai,卡哇伊的女人不是這個樣子吧……)然後作為戰利品展示起來。畫面太美,不放了。



(日本女子右手扇子左手刀)

當然,如果丈夫不幸戰死,她必須要拿著刀,和打到家門口的敵人決一死戰,而薙(ti)刀是日本武家女子必修的武術,它重量不沉,刀柄很長,而且薙刀術對於持刀者的力量早死不高,原本這種武術就比較簡潔,沒有那麼多招式,往往幾招過後就能分出勝負,所以對女性來說十分合適。



對於日本僧兵用薙刀,是為了護寺,江戶時代,有段時間不允許使用大薙刀,但是來自於各個傳統的武術流派以及各座山寺中的護寺僧人,為了延續大薙刀術的傳承,在流派武術練習時仍會使用木製的大薙刀,而木製武具是不受限制的。


風雲一點通


薙音替,這個字兒很少見,根據字典的解釋,這個字的意思類似於割草,換句話說,這個字兒跟農業勞動有很大關係,而薙刀也跟不少兵器類似,都是從農具中演變而成的。

從薙刀的歷史看,其最早是寺院僧人的自衛武器,日本的佛教流派跟中國不太一樣,有很強攻擊性,在戰亂時代,僧人們要想保衛寺廟,是不能指望官府的,只能靠自己,棍棒面對有兵器的敵人基本無用,這個時候,從農具轉化來的薙刀就成為最佳選擇。

其後,薙刀被應用於戰場上,但在戰國時代,單打獨鬥的作戰方式已經落後,薙刀被長槍所取代。江戶時代,大概是出於禁武的考慮,薙刀被禁止使用,畢竟,只有武士階層才能使用兵器,一般的農民和城市市民沒資格,如果他們能夠隨手拿到兵器,這對任何統治者都不是什麼好事。

不過,薙刀最終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允許武家女子練習薙刀術,一方面,武家女子打仗的時候也要上陣,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種修行,這裡得說一句了,雖然日本不像朝鮮那樣受到中國儒家更多的影響,但在保存傳統文化方面,日本在東亞地區明顯做的更好,很多日本傳統文化都能找到儒家的影子。

如今,薙刀術在日本有了很多流派,還有全國性的規範比賽,朋友們如果有興趣,可以看最近的一部新電影《薙刀社青春日記》


鷹眼防務觀察


薙刀是日本極有特色的長兵之一。

“薙”等同於“剃”,本意是去除野草。關於它的起源,據悉和太刀類似,是在唐大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為了實戰,對刀身進行相應的改進。

在室町時代以前,薙刀是步兵主要的武器。後來,武士主要使用太刀和弓,簡陋的步兵則使用薙刀。

由於佛教在日本擁有國教的地位,因此寺廟在日本的地位更高,薙刀是僧兵主要使用的武器;薙刀相比太刀和槍,使用比較容易,因此薙刀常為女性武家學習。在安土桃山時代以後,薙刀術是日本女性武家必學的科目。

如今,“新薙刀術”作為日本女性的武道,被稱為“新しいなぎなた”,它作為比賽項目在現代很興盛。


五味社


薙刀是一種長柄武器,柄長為三尺到六尺,也就是90—180公分,一般稱柄長超過100公分的為大薙刀。刃長約為一尺到兩尺,30—60公分,刀刃較寬,有一定弧度。

薙刀柄一般用樫木等材料製成,因為是木柄,所以橫掃揮擊還可,若是用力下劈,刀柄很容易折斷。但若是集團作戰,是沒有機會給足輕橫掃揮擊的,所以最常用的方法是刺擊。也因為它並不適用於集團作戰,所以漸漸被矛、槍、長卷等武器替代。

但它並非沒有優點。薙刀最大的優點,就是長而重量輕,若熟悉武道,在單打獨鬥中,女子和體弱的僧人也可運用自如,保護自己,所以漸漸成為僧兵和武家女性常用的武器。當然,僧人們有更強有力的寶藏院流槍術之後,薙刀就純粹成為女性的武器了。

薙刀究竟是如何誕生的並不清楚,按時間和使用範圍來推測,可能是奈良時代的遣唐僧人將中華武僧習練的刀法帶回了日本,也帶回了武器形制。薙刀的模本,可能是中國的朴刀或眉尖刀。

使用薙刀的名人,有這麼兩位。一位是跟隨源義經的武僧武蔵坊弁慶,另一位是立花宗茂的妻子立花誾千代。發動慶長之役時,豐臣秀吉要求大名們送家人來肥前名護屋城作為人質,立花誾千代貌美,知道此去難免被色猴子惦記,就和侍女手持大薙刀,腰插脅差前去參見,有力地保護了自己。

江戶時代,薙刀術成為武家女子必修的武術課程,後來更成為日本九大武道之一。


鍛彰趣義


薙刀

是日本古代的一種長柄武器,其刀幅較寬,刀刃部分有很大弧度,平時以刀鞘收藏。


普通薙刀刃長30~60cm,柄長90~180cm。

大薙刀刃長通常超過90cm。

薙刀體長而重量輕,刀刃短且細,攻擊方式以中遠距離斬掃為主,適合女性或力量不足者使用,缺點是殺傷力不足,不能下劈,會很容易折斷。


薙刀的來源

有兩種說法,一是從鎌倉時代的手鉾改造而來(如下圖)


第二種說法,是奈良時代的遣唐僧人將中國禪宗寺院習武使用的朴刀帶回日本,經過發展,根據倭人體型改造為兩種輕量版朴刀,一為薙刀,一為長卷(如下圖)


薙刀在戰爭中的使用

在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日本的僧兵所裝備的刀多為薙刀。薙刀在源平合戰中被廣泛使用,這是薙刀使用的鼎盛時期。

進入鎌倉時代以後,武士們使用太刀,而足輕使用的武器多為薙刀。

此後的南北朝時期,相繼出現了矛、槍、長卷等武器,薙刀的使用開始逐漸減少。

戰國時代,由於戰爭模式由武士個戰轉變成足輕集團戰,長槍開始變成主要武器,薙刀逐漸退出戰爭的歷史舞臺。

江戶時期,因規定苗字帶刀轉為僧人和婦女平民的武具。江戶時代武家的婦女必須學習薙刀術。

(注:苗字帶刀是指稱苗字(名字)和佩刀,是武士的特權,部分御用商人也有稱苗字或允許佩刀者)


如圖:武士家眷在練習薙刀(江戶時代末期,浮世繪師歌川國芳作)


明治維新以後,薙刀術又被列為日本的九種武道之一。如下圖:明治44年高校運動會上的女子薙刀術表演


最後說一下中國的大刀

個人理解問題中的大刀是指的中國古代長柄刀,宋代的《武經總要》中介紹了七種屬於長柄刀的刀具,如棹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

中國長柄刀的分工比較明確,如偃月刀較沉重,主要用於軍事訓練或宮廷儀仗等。

從精專角度來看,中國長柄刀是優於薙刀的。




萬里長空夜未央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薙刀是日本的傳統武器,起源可追溯至遠久前的平安時代。它和女人沒半毛錢關係,倒是僧兵確實會使用。

薙刀類似於中國的朴刀或者眉尖刀,下面是長木柄,前段是鋒利的彎刀。

這是一種長兵器,遠比武士刀甚至太刀要長,以往是步兵對付騎兵的武器。

薙刀屬於特種武器,在戰場並不常見。

主要如果遠距離作戰,完全可以使用更為有效和廉價的長矛,沒必要打造這種長刀。

相反,僧人們在亂世多用這種薙刀,也是在寺廟的牆上砍殺入侵的敵人而已,也是很特殊的。

實際上,戰場上的步兵的長柄刀具本來就很少見。這主要是長柄道具不容易訓練,也不容易使用。它們的揮砍往往需要很大力量,戰場上一旦砍空基本就性命難保,不實用。

薙刀主要用來對付騎兵,但隨著火繩槍的普及,騎兵已經不需要薙刀來對付。而在戰場上實戰,薙刀華而不實,造價高昂,沒有這個必要。

所以戰國時期開始,薙刀就逐步被淘汰了。

至於所謂女人用刀。

對不起,古代的日本女人只有在家生孩子和照顧孩子的權力,絕對不需要練武的,更不可能用刀。

武士的老婆最多配有一把匕首短刀,這是防止被俘後遭受強姦用來自殺的。

所謂薙刀是日本女人的武器,都是影視作品的胡咧咧。


薩沙


日本的“薙刀”(“薙刀”讀如“剃刀”),日本人所謂的這種“薙刀”向來有班門弄斧,弄巧成拙,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感覺,如果你無法想象“薙刀”的形狀,那麼不妨想想“青龍偃月刀”,其實“薙刀”就是縮小版的大刀。


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所謂的“薙刀”。



日本的薙刀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質輕、柄長而刀短。作為日本風靡一時的武器,薙刀出現在奈良時代(710-794)和平安時代(784-1192),奈良時代因為國家極力推崇佛教文化,也讓整個國內的寺院林立,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國家的主導,寺院的林立,卻讓佛教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相互之間的競爭反而成為了最為重要的著火點,為了能夠有效的保護佛教文化,薙刀這玩意應運而生,因為薙刀的輕巧便利,很快成為了寺院僧人們的稱心如意的武器。


但是,題主所說的“薙刀”為女性的常用武器有點言過其實了。


薙刀到了江戶時代已經被國家強制管控甚至是禁止使用大薙刀,但是小薙刀卻傳承了下來,而傳承人便是女性,但是這僅僅古代日本女性的練習武器,而並非是一種常用的武器,古代日本女人和中國古代女性是一樣的,它們幾乎也是足不出戶的一類人,讓薙刀成為日本女性的常用武器明顯就是不可能的。但是,成為日本女性的練習常用武器應該是沒有錯的。


正是因為江戶時代的日本武士們禁止攜帶“薙刀”,才有了題主所提問的武士很少使用薙刀的情況,其實在此之前,薙刀的使用還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騎兵隊伍中薙刀的使用便開始變得異常礙手,因為密集型的作戰,薙刀這種遠距離作戰的武器根本沒有發揮的空間,於是逐漸被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