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一個磊磊


想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看對兵法的理解,從知識角度上來說,兵法是前人的用兵總結出來的經驗,被記錄於紙上流傳。

如:《司馬法》、《六韜》、《尉繚子》、《衛公兵法》、《孫子兵法輯本》、《紀效新書》等,都是古代用兵總結出來的方略和戰術。如果能夠吸收前人的用兵經驗,自然可以少走彎路,更快的成為一個用兵行家。

但徐達、常遇春等皆是農民出生,入軍前大字不識一個,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戰鬥中得出來的經驗,這也是一種財富,這是古代的名將成長的第二條路。

在戰爭中學習經驗

不過這樣的成長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運氣和上進心。

  • 運氣:戰爭不比街頭流氓打架,打傷打慘很經常,但是殺死的人比較少,而戰場上動不動就是幾萬到幾十萬人的廝殺,刀劍如林、箭矢如雨,缺胳膊少腿是常事,一不小心命就沒了。如果第一次上戰場就犧牲了,那總結經驗什麼的便是來生的事情了。

  • 上進心:戰場廝殺中如果只是想著如何保命、如何逃跑,就算運氣很好,充其量不過是個老兵油子。想成為一代名將,帶著手下贏得勝利,自己對於戰後總結是必不可少的,每場戰鬥結束後都要仔細琢磨,哪裡做錯了,哪裡該保持,這是名將必備的提升自己的方式。

須知,戰場瞬息變化,最考驗將領的應變能力和對戰局的把握,這次指揮失誤運氣好沒死,不等於下次還有這樣的運氣。

徐達便是具備著運氣和上進心

  • 1353年,才22歲的徐達扔了手裡鋤頭跟著朱元璋走上了他成為軍神的道路。起初,徐達還只是個小頭目,但在次年的徐州之戰中,他衝鋒陷陣英勇殺敵,漸漸的受到朱元璋的關注,在往後的戰場上,徐達運氣還不錯,經歷多場惡戰偶爾負傷,但並無大礙。

  • 1355年,一場危機跟上了朱元璋,而徐達憑藉這場危機,憑靠自己的膽量和智慧,硬把危機轉化成人生巔峰的階梯。事情是這樣的:與郭子興一起反元的孫德崖,慢慢與郭子興產生了矛盾,還曾囚禁了郭子興。次年二月,郭子興與孫德崖終於死皮臉皮兵戎相見,郭子興抓了孫德崖,而孫德崖部隊扣了朱元璋。得知情況後,徐達毅然自身進入敵營,勸服對方把自己作為人質,讓朱元璋回營解決糾紛。

這次交換人質的事件讓朱元璋感動不已,從此後對徐達表現出了無比的信任。徐達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他率軍平採石、攻太平、奪集慶,連戰連勝,硬是憑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名將的寶座。


待1366年之時,徐達已然成為朱元璋手下第一個王牌,每次關乎命運的惡戰都由徐達親自率兵擺平。一路走來,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都成了他們的踏腳石。徐達從一個小兵開始,經歷了步戰、水戰、騎戰等各種戰場模式,他沒有什麼仙人指路、沒有師父帶領,只有通過戰爭這種血肉磨盤來累積用兵經驗,不斷琢磨求精,才有以後的百戰百勝,才被後人稱為“軍神”。

最後再說一句,戰爭是因時而變,兵書看的再多不如上戰場廝殺一番,趙括倒是熟讀兵書,經常說的他父親趙奢啞口無言,最後的結局如何,大家都知道。

“在戰爭中學習經驗”這才是名將之道,這條充滿血與淚的路,徐達走過,毛主席也走過。


大國布衣


徐達和常遇春是明朝開國武將中,戰功最顯赫的兩個人,相當於朱元璋的正副元帥。然而這兩個人,徐達是朱元璋的發小,出生窮困,沒讀過什麼書,也沒看過什麼兵法。常遇春也是因為貧困,加入到打家劫舍的強盜窩裡,後來才投奔朱元璋。也就是說,這兩個人本來完全不懂得帶兵打仗,為什麼最終卻成為了大明王朝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呢?

(徐達劇照)

一、徐達和常遇春武功高強作戰勇猛。

徐達和常遇春雖然之前沒有學過兵法,沒有帶過軍隊,但是他們有個特點,都學過武功,有一身好武藝。

因為有一身好武藝,因此在軍隊中讓人佩服,受士兵愛戴。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一個不會武功的白面書生來指揮打仗,那些士兵們肯定不服他。而徐達和常遇春本身武功高強,士兵們都會覺得他們“有水平”,當然就聽他們的話了。

我們看古代寫的那些演義小說,裡面的將軍們,都是武功很高強的。隋末演義中,還搞了一個好漢們的武功排名。甚至打仗的時候,通常都是先將軍打,決出勝負以後再士兵打。所有這些,我們知道都與實際情形是不一樣的。問題是,不一樣,為什麼演義小說還會這些寫呢?這說明,在老百姓的心裡,是很重視軍隊中將軍的武功的。

徐達和常遇春武功高強,自然很受敬重。

徐達和常遇春除了有一身好武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他們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作戰勇猛,每次都是衝鋒在前。史料中就有很多地方特別記載了他們衝鋒在前的例子。既然主帥都衝鋒在前了,士兵怎麼可能不跟上呢?所以打起來自然就非常厲害了。

(常遇春劇照)

二、徐達和常遇春的對手也沒有學過兵法。

徐達和常遇春的部隊,和元朝軍隊打仗的時候不多。他們和元朝軍隊打仗,都是在平定了南方以後。

而當時的南方,主要是陳友諒、張士誠這些人的部隊。而這些人,本身也都是農民軍。雖然徐達和常遇春沒有學過兵法,陳友諒、張士誠這些對手的將軍們也沒有學過兵法。當大家都沒有學過兵法的時候,打仗主要就靠的是勇猛,靠的是軍隊裡將軍的魅力,而不是計謀了。

事實上,明末的統一戰爭,打仗的時候使用的計謀,確實沒有秦末以及三國時期有名。秦末和三國,有非常多了不起的軍事家,謀略家。但是元末被後世記住的軍事家、謀略家似乎很少(像李善長、劉伯溫這種,他們其實很少指揮打仗,更多的是戰略規劃及後勤保障)。這也說明,因為大都是農民起義軍互相在打仗,謀略使用上確實非常少。

有人可能會說,當朱元璋統一南方後,派徐達和常遇春揮師北伐,攻打元朝正規軍的時候,元朝正規軍不是也打不贏嗎?事實上,徐達和常遇春在北伐的時候,一方面,他們已經有了實戰經驗;另一方面,元朝早就不是什麼正規軍,而是在和北方農民起義軍作戰中成為殘兵敗將,不堪一擊了。所以徐達和常遇春打起來很輕鬆。

(朱元璋劇照)

三、徐達和常遇春通過實戰打出來了。

什麼叫打出來了?一是有了實戰經驗,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仗該怎麼打了。二是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什麼,敵人的弱點是什麼,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打擊敵人的弱點。三是將領在軍隊中建立了絕對的權威,不用再強調紀律和執行力了。

四、徐達和常遇春得到朱元璋絕對信任。

徐達是朱元璋發小,常遇春也被朱元璋認為忠厚老實,因此對他們非常信任,沒有發生過劉邦直接闖進軍營中,奪了韓信兵符這樣的事情。

於是朱元璋很信任徐達和常遇春,因此他們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也因此打得非常順。仗只要大順了,打起來自然就很厲害了。而獲得朱元璋信任的徐達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為明軍的最高統帥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沒有誰天生就精通某項技能,天才都是後天學習到的。

徐達小時候確實是農村的莊稼漢子,每天在田裡拋食。可元朝太給力了,直接讓大部分的老百姓活不下去。

徐達只好就近參加了起義軍,雖說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仗,可只要不死,總有一口飯吃。

他從小兵開始,一刀一槍的殺人、立功。對這個世界逐漸的不再抱有天真的幻想,他徹底明白了:“戰爭,不是他殺你就是你殺他。”

小兵的戰爭,就是對陣廝殺。

徐達運氣不錯,在無數次的戰爭中只受了點傷,他還活著。

因為勇敢、機靈,在廝殺中徐達立了不少功勞。在一次戰鬥中,徐達的上司不幸戰死,由於平時表現良好,他順其自然的頂替了這個位置。

徐達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基層軍官。

這時候,他手下有了幾十個戰士。從此以後,在戰爭中徐達要考慮的不再是自己的勇敢,而是怎麼把手下的戰士凝聚起來,執行好上級交代的任務。

在戰役中,他們就是一支螺絲釘,哪裡需要到哪裡去。

打穿插、敢死隊、拔旗幟,徐達帶著他的小分隊左衝右突。由於經常能夠圓滿的執行好上級交代的任務,徐達逐漸升級為軍隊的中層領導。

這時候,有個叫朱元璋的人在招兵買馬,徐達決定:跟隨朱元璋,從此為他效力。

他們打虎跳澗、攻驢牌寨,逐漸的收攏了2萬人馬。徐達由於之前的基層歷練,已經能夠很好的統帥這支部隊。

注意:這時的徐達,還沒有能力統領幾十萬大軍。

隨著朱元璋攻佔南京,徐達作為頭號大將而分兵作戰。在常州、泰州、鎮江、池州,他血戰無數次。

在每一次的戰役後,他都很好的總結了“為什麼贏、為什麼輸”這樣的問題。所以,在長時間的積累下,徐達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與日俱增。

朱元璋的地盤在擴大、人口在增加、軍隊也在膨脹。

徐達早已不能只考慮一支部隊的存亡,他必須從全局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元朝。

要跟陳友諒的水軍作戰,就必須具備水戰的知識,學唄。

要跟張士誠作戰,就必須明白攻城戰書,學唄。

要跟元朝作戰,就必須懂騎兵戰術,學唄。

有了一定的地位,眼界必然更加開闊。徐達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有針對性的學習、調度、指揮。

直到徐達輔佐朱元璋橫掃天下後,他還在學習怎樣防備蒙古南下。

總的來說,沒有任何人是天生掌握某項技能的。

必須從一個臺階開始起步,逐漸的掌握了當前地位所需要的能力,在上一個臺階......由此類推。

不經過腳踏實地的積累經驗、學習技能,是不可能成就大事業的。

趙括就是直接擔任大將軍,結果你也看到了:40萬人全被白起坑殺。

這裡只是拿徐達來舉例,任何將軍的成長路徑都差不多,當然包括常遇春。


溫乎


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主席還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那這倆句話放到古代也很適用。朱元璋開創大明朝,不就是靠打嗎,打敗陳友諒,又滅張士誠,所以說槍桿子裡出政權,沒錯。


那朱元璋手下的名將徐達和常遇春,這倆人也沒學過兵法,為什麼能屢屢打勝仗呢,靠的就是實踐。戰國時期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就熟讀兵法,說的時候一套一套的,打的時候還不是被秦軍全滅,所以說紙上談兵終覺淺,實踐才能出真理。

兵法也是前人寫出來的,它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戰爭。即使你學習了,如果沒有實踐,空有理論,那隻能說這個人會兵法,但不會打仗。

學習兵法,是為了學習兵法的理念。在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即使兵法學的再好,不會應變,不會審時度勢,那也終究是紙上談兵。

西漢名將霍去病說過“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意思是我打仗自有謀略,不見得要去學古兵法。霍去病那也是名人了,打仗有多厲害大家也都知道。所以說學沒學過兵法不是重點,不管你是草根,還是大款,還是得靠實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是這個道理。


一傾風月半盞流年


這個問題的邏輯,本身就很有問題:誰說草根出身的人,就不能精通兵法?這個邏輯的可笑之處,也像極了職場上常有的一類風涼話:某某人不是科班出身,某某人學歷不行,他憑什麼這麼成功?

回到問題裡的兩位“草根”身上,同是苦出身的徐達與常遇春,確實沒機會接受任何專業軍事教育,卻多次打出載入史冊的經典戰役,其水準何止是“精通兵法”?簡直是用兵得心應手的“兵法牛人”。為何會有如此神奇場面?明朝開國頭號戰將徐達的一生戎馬,就是最好回答。

與從小一起放牛的“發小”明太祖朱元璋一樣,徐達也是百分百的農民出身,一直老實巴交種地到二十一歲,直到被元朝坑爹統治折騰得活不下去,這才憤然抄傢伙跟著朱元璋造反。但莫說兵法韜略,就連馬步武藝戰陣這些“入門學問”,參軍前他都半點不懂。完全是靠著驚人的天賦,在一次次慘烈大戰裡衝殺出來,成長為指揮千軍萬馬的戰將!

但是在成為名將的過程裡,比運氣和天賦更重要的,卻還有徐達身上,這幾樣關鍵的素質,首先一條,就是原則。

無論是做一個苦農民,還是後來橫掃天下的一代戰將。徐達永遠被人敬重的,就是他鐵一般的原則。以《明史》的形容說,徐達帶兵時,只要士兵吃不上飯,他也絕不吃飯。一生位極人臣,全家卻常年擠在破舊小房子裡。大軍所過之處,嚴禁害民擾民。以明太祖的讚歎說,簡直是“忠正無疵”。如此原則堅定的人,就像一塊火熱的烙鐵,帶著千軍萬馬,都能跟他一起燃。多高深的兵法,當然都能正確打出來。

而比原則更叫人敬重的,更有徐達終其一生的好學。

雖然並非軍事科班出身,但從踏上戰場第一天起,出生入死的徐達,學習的熱情就是從來攔不住。以《明實錄》的形容,早年參軍起,每次打完仗都要覆盤,別管勝仗敗仗,都要討論明白才行。特別是敗仗,教訓更是記得十分牢。後來平步青雲,好學精神更是飆升,軍中養了大批儒生,但凡有時間,就跟人討論兵法學問。每次打完打仗,更是經常“單車就舍”,召集謀士一談就是一天。

這位早年書都沒怎麼讀的戰將,就是靠這樣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經晦澀難懂的謀略學問,記到爛熟於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學得滿肚子兵書後,徐達也絕不拘泥於兵法,特別是1368年,統領二十五萬大軍的徐達,開始那場改寫中國歷史的北伐大業後,他登峰造極的韜略水準,更是大放異彩:太原之戰裡,面對擴敦帖木兒十萬鐵騎的挑釁,他並未如元朝騎兵盤算的那樣整軍決戰,相反出其不意夜襲,一戰團滅敵軍。後來的定西大戰上,他更沒像敵人以為的那樣,會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調轉槍口直撲定西,一場沈兒峪大戰,徹底奠定北伐勝利!

每一戰,這位“非科班”出身的戰將,卻以他紮紮實實的帶兵用兵,還有關鍵時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風格,把多少兵法智慧變成怒濤攻勢,叫曾經天下無敵的元朝騎兵大敗虧輸。那些自詡長於馬背上,卻一次次被徐達揍得全軍覆沒的元朝貴族們,或許也心存這樣抓狂的念想:沒什麼草根出身的徐達,這麼精通兵法?

因為無論用兵,還是任何一個行業,學習,都不止是學堂裡哪一節的事情,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時間與堅定的原則,找準正確方向,時時苦學不輟的考驗。徐達一生大師級的兵法韜略,正見證這個道理。

我們愛歷史


先說在元朝的時候,安徽有這個我國南方最大的元朝官方軍馬場,在軍馬場有大量的牧奴。

而常遇春,徐達就出身在安徽,常遇春本人,勇力絕人,而且手臂很長,善於射箭。很早的時候就在山寨裡,帶領隊伍到處械鬥,對抗官軍和民團。後來在1355年4月,25歲的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此時,常遇春已經在山寨團伙裡面積累的帶兵能力。

在朱元璋部隊經過2年,實戰鍛鍊,成為先鋒。徐達則是身材高大,顴骨突出,神武勇猛。在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的時候,1353年,22歲的徐達就投奔了朱元璋。


常遇春和徐達都屬於天賦非常好的人才,而且在朱元璋軍隊,從打農民軍康茂才,元軍當中的三流部隊陳也先,破蠻子海牙水師,大戰張士誠等等戰役,到1359年,經過4-5年的鍛鍊,徐達和常遇春已經成為行伍出身的帥才和將才。

如果我們看太平天國戰爭,也會發現,石達開,蕭朝貴等人從1851年起義,天天鑽山溝,佔據縣城一直到1853年發動大進軍,軍事指揮水平也是在階梯形提升的。也就是既有天賦,又有實踐,還有後天的學習,導致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軍事指揮水平不斷上漲。其實就如同騰訊,百度,京東,阿里那個老闆是商學院畢業的?都是天賦,實踐加上學習能力。



到1359年大戰陳友諒的時候,徐達和常遇春已經成為當時的頂級名將。到1367年北伐,徐達,常遇春經過12-14年的鍛鍊,學習和實踐,終於自如指揮大兵團北上,一舉打敗元朝主力軍團。


歷史救生圈


徐達祖上三代務農,沒有官職,這從他父、祖的名字都是數目字就可看出(父親徐五四,祖父徐四七,元代有官職或正式功名就可取官諱了),但家境似乎比朱元璋略好,自幼可以習武(窮文富武,能習武的話多少也能認得些字,畢竟學文更便宜),從他日後用兵謹慎規範可以看出,他的軍事素養是相對較高,也比較“規範化”的,應該讀過一些軍事書籍。

常遇春最初並不是朱元璋部下,而是劉聚的部將,其家境如何正史沒有記載,但他善於射箭,而射術是需要大量時間和投入去練的,他若非獵戶也應該不算赤貧,且可能同樣多少有點文化。他用兵潑辣大膽,不依章法,且軍紀有時候比較廢弛,或許沒讀過多少軍事書籍也未可知。

事實上名將中比他們兩人更“草根”更沒文化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出身牧奴的石勒,直到稱帝也不認得幾個字,卻是連敵人劉曜、劉琨和祖逖都佩服的用兵好手;再如李廣,雖出身兵家但行軍打仗不依兵法,儘管的確“數奇”,但算作名將並不算過分。

事實上真正從兵書中學成一代名將的人恐怕只生活在連續劇裡,宋代是兵書出版最發達的,《武經七書》是宋代整理完成的,《武經總要》說成瑰寶也不為過,從宋太宗起歷代宋朝皇帝都非常努力地編寫“陣圖”,恨不得戰場上每匹驢頭衝哪兒都立個規矩,但結果如何呢?“不屑學陣圖”,說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岳飛成了名將,讀過許多兵書但不拘一格的餘玠成了名將,同樣讀過許多兵書但善於運用的虞允文也成了名將——但熱衷於編寫陣圖並經常拖著弱不禁風身體在皇宮內披甲亂跑的宋英宗,先後壞了富平和兩淮大事的張浚,他們是名將麼?

事實上除了本身就是一線將領的戚繼光等人寫的《紀效新書》等具有“戰場指南”性質的實戰性和“速成性”,中國古代大多數兵書都是軍事理論和戰略類的,對戰略或至少戰役決策者有養成和幫助作用,卻並不一定對培養一名戰場一線指揮官有直接的幫助,當然,這名戰場一線指揮官升到一方統帥的級別後,是需要這類書籍的,但在此之前他恐怕更需要的是身體、經驗和戰場直覺,這些需要的是訓練、老兵老將的傳幫帶,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出道就需要《孫子兵法》的是謀士、幕僚這類參謀型人才,您如果走純武將路線,出道不過一個伍長,沒事還是多練練石鎖吧——而提問者所說的徐達、常遇春恰好就是這種從基層一線成長起來的將帥,他們不是劉伯溫,沒必要出道就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他們知道“戰以屈人之兵”升職會更快些。

等到提拔到戰役戰略統帥層面,需要讀理論書籍了,這位將軍的條件也就會比較好了,他或許自己文化程度提高,比如朱元璋,原本識字不多,讀書困難,但當大元帥、吳王后已經能把各種古籍讀個大概,學習一點兵法並不難;或許這位統帥學文化差點勁,但理解力強,則可以讓人講解,比如前面提到的石勒,當趙王后就喜歡找人給他講古,且理解力過人;這些再不行,還可以集思廣益,弄一堆謀士相幫——什麼,這些都不行?那您這元帥充話費送的麼?

順便說,“兵書”也不一定非得是《孫子兵法》、《黃石公三略》之類,努爾哈赤的“兵書”只是《三國演義》,而太平軍中公認戰略素養最高的東王楊秀清不但不識字,還因為個人生活不夠克己復禮患了嚴重眼病,一目失明另一隻眼也是半瞎,他的“兵書”是聽幕僚(包括男幕僚和女簿書們)替他口頭講解的各種“古書”,從四書五經到《水滸傳》都有。


陶短房


不可否認有些人具備與生俱來的某些本領!先天素質再加上後天的學習與實踐中歷練,這些人具備先天的某些素質,而且他們在這些方面的悟性也挺高,所以進步會很快!沒人教過漢高祖劉邦,但他的馭人之術相當了得,沒人指導過武則天,她讓大唐一度改變了國號,沒人點撥過牛頓,他一個物理人為了研究物理方便,自己創立了微積分,讓許多人以教微積分為工作,有了飯碗。我們不否認後天努力,到我們信奉愛迪生的一句話: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過,據說我們只引用了他的一半。好像後面還有半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愛迪生

光靠天分,不學習吃老本,遲早就會成為傷仲永裡的仲永,所以天分加勤奮才是成功的捷徑!


洪業55111912


想要成為一名名將,比不是一定要讀很多書。只要你具備一下幾點特徵,你在戰場上就會成為名將。

一是服從與勇敢;二是必須具有超乎常人的毅力;三是具備廣博的知識,軍事科學知識和軍事技術知識;四是隨機應變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判斷力;五是自信與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句俗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六是穩定的心理素質,這裡特指耐受壓力的能力;七是資歷、威嚴及統馭力。

所以說是不是草根和成為名將沒有直接關係,在戰場上只要是具備了以上幾點素質,你會慢慢學會如何打仗,如何用計謀取得勝利,這些計謀就是兵法。歷史上那些兵書也都是人寫出來的,不是憑空出來的,都是名將把自己的打仗心得寫出來,這也就成了兵書,也就是兵法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7600014b48951bacab7\

歷史鹹談


趙括熟讀兵法,他老爹都說不過他。可是長平一戰,趙國被坑殺40萬,全軍覆沒。雖然趙國整體國力不及秦國,但是也是實力相當的。及時軍力大損的趙軍在李牧手裡依然殺的秦軍不知道北。趙括他爹一樣斬殺十萬秦軍。所以趙括失敗的鍋還是要有趙括紙上談兵來背。

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古人的經驗可以用來借鑑,但是事物的發展就是不斷更新的,好的經驗你能借鑑別人也能借鑑。拿著過去的經驗對付現在的新情況只有一敗塗地。戰場的形式千變萬化,軍隊的建設龐雜繁複,人心的追求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各有不同。所以實踐大於理論。

雖然徐達,常遇春不讀兵書。貴在他們都是那個時代從底層摸爬滾打走出來的,實踐經驗豐富,更能如魚得水適應新的形式變化。所以也能熟知用兵之法。就像古人所說,百步穿楊不算本事,為熟能而。

自古以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將軍都是實踐經驗豐富的。從失敗一敗到底的將軍,都是從書本走出來的。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是為了讓我們知道成敗得失的經驗,但是往事畢竟已經過去,人事的變化是迅速的,人智的增長也是突變的。完全照辦過去的經驗而不講實際情況,就是脫離了實踐必敗無疑。

曾經有一位監理,給我說技術規範。她說施工規範和技術規範她都是很認真的讀了的。但是她卻要求我,用已經乾透成型的聚氨酯去壓在自粘卷材上。我只好照做,不沒有時間她也不給我機會去解釋不能這樣做。我知道監理們都有規範。但是理論都是建立在理想的條件之下的,唯有實踐才能順應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所以說實踐是大於理論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沒有理論的人能戰勝理論豐富的人。因為實踐能戰勝理論,因為千變萬化能戰勝一成不變。

所以人重在實踐,先動起來才有機會贏。悶在屋裡讀書不能讓你贏,因為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閉門造車必然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