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盔甲有哪些面部防護設計?

林成龍


這個還真不少我從頭羅列吧。

首先是秦漢時代的矩形胄,這種由甲片編織而成的頭盔只在眼睛鼻子嘴和顴骨這個地方有裸露,別的像面頰都是覆蓋在胄下的。矩形胄有鐵質和皮質兩種其中是以秦皮漢鐵為特點的。


然後是鐵面具,隋唐兩宋期間,為了更好的保護精銳士卒的面部,軍器師研發了這種人臉型的鐵面具。


通常和鳳翅盔和頓項盔是配套的,面具為恐怖威嚴的鐵人表情,不但可以保護士卒的面部,還可以震懾對手。其中這種鐵面具還是日本武士面具的原型。在宋代,多數身披步人甲的重裝步兵都是戴著鐵面具的。

然後是札甲圍臉,在遼金西夏的具裝騎兵甲裡面可以見到,就是用鐵質的札甲條圍在頭盔的面部區域,只漏出雙眼,所以說金人的鐵浮屠基本上是沒什麼漏洞可以被宋軍擊傷,只能用長槍挑頭盔。


然後是明清的棉布眉庇和頓項,雖然防禦力不及前代,但是儘可能的縮小了裸露在外面的面部區域。


火器工坊


闕興明

發生在古代的戰爭都是冷兵器的天下,因此盔甲便成為了古代士兵特別鍾愛的軍戎服飾,也是對他們身體最好最直接有效的防護用具。另外,如果有一身銀光燦燦的鎧甲披在身上,再加上一頂鋥光瓦亮的頭盔戴上,不僅從外形看起來顯得威風凜凜殺氣騰騰,也能給士兵們平添一份必勝的勇氣與信心。
然而,天下事有其利也必有其蔽。鎧甲在身頭盔在頂固然有這許多好處,但也有諸多不便之處。比如過於笨重,稍長時間作戰便會極大的消耗士兵或戰馬的體力。另外還有一個弊端,就單指在頭盔方面的了。具體就是對於面部的防護問題。
頭盔上對於面部的防護設計稱為面甲,能有效保護面部不受各種冷兵器的刺傷。面甲是頭盔的一部分,也就是頭盔上從兩側耳朵防護處向臉部延伸出來的兩塊甲片。

面甲有較早的起源,最早不是用於軍隊,而是用於人們的狩獵活動。人們在獵殺兇禽猛獸的時候會常常遭到面部被抓傷,所以後來獵手們就找來龜殼用繩子繫著,像現代人戴面具一樣蒙在臉上。這在現今出土的夏商朝時期的廢墟或古墓裡就有所發現。當然,也有考古學家猜測,狩獵用面甲除了龜殼以外,肯定還有用更輕更易塑形的獸皮製成的。但因獸皮極易腐爛,所以沒有留下出土發現的證據。

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征戰越來越多,面甲就被用於軍事方面了。這方面在中世紀歐洲兵團的重騎兵兵團裝備得比較多。中國古代曾經在戰國與西漢時期出現過,但很快就因其不實用的原因而被淘汰掉了。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容易擋住士兵的視線。平時戴著也沒什麼,但戰場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與敵交鋒時,頭盔不免會遭到對方兵器的碰撞而扭動歪斜,若正好遮住了眼睛,就看不清戰場的形勢或戰鬥中的狀況了,從而被突如其來的冷箭等兵器殺傷;另外,就算不遮住眼睛,但肯定會遮住口鼻,從而造成呼吸不暢。因為交戰時須耗費極大的體力,需要充足的吸氧,所以面甲就成為一個累贅了。
中國古代盔甲對面部的防護就是這個被歷史已經遺忘了的面甲。

大國策


有很多而且時間跨度很大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