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明知道呂后陰狠毒辣不會放過戚姬,為什麼不讓呂后陪葬呢?

覓夜店


帝王之愛,究竟是雨露均霑還是獨寵一人,這個問題亙古至今,未有人能給出一個答案,一如千百年來,在世人眼裡,漢高祖劉邦一生中雖有後宮佳麗三千人,最喜歡的卻只有一個戚夫人。然而,世人看到的,就是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無論是在正史裡還是野史中,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就連呂后都無法相提並論,正史中記載劉邦常常留宿在戚夫人宮中,野史裡更是將兩人的相處描寫的浪漫無比,七夕點燈賞月,建樓送給戚夫人跳舞等等,你儂我儂親密恩愛。可是,如果劉邦真的深愛著戚夫人,那麼戚夫人在他死後為何會淪為人彘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呂后的嫉妒嗎?不,在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劉邦並沒有為戚夫人的將來謀劃周全,是他一步步將戚夫人推上了風尖浪口。此話何講?舉兩個例子就能很好的解釋了。

第一個例子是流傳很廣的敬酒一事,說的是有一年呂后在一場宴會上率眾夫人一同向劉邦敬酒,呂后與其他夫人都是畢恭畢敬向劉邦敬酒,偏偏到了戚夫人時,她不一樣,她並不循規蹈矩,而是出人意料的用嘴喂酒給劉邦,而劉邦在眾目睽睽之下,先是喝下了戚夫人喂來的酒,然後又自己喝了一口也用嘴巴餵給了戚夫人。第二個例子照例也是世人皆知的,那就是立太子一事,說的是劉邦寵愛戚夫人,愛屋及烏對他們的兒子劉如意也是寵愛很深,甚至動了立其為太子做儲君的念頭,不過,最後由於呂后強大的公關能力,讓劉邦看到劉盈已經是天下人心歸向,已成大氣候,這件事就此作罷。

以上兩個例子通常被人用以佐證劉邦對戚夫人寵愛頗深,情真意切,然而,皇室並不是普通人家,裡面充滿著勾心鬥角,後宮之爭並不遜於朝堂爾虞我詐,劉邦在以上兩個例子中的所作所為,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戚夫人,恰恰是他對戚夫人的感情並不深厚的表現。

敬酒一事,在場的有那麼多夫人,尤其還有呂后,可劉邦卻絲毫不避諱,反而還餵了回去,這讓在場的諸位如何看待戚夫人?別人姑且不論,呂后心裡必然是恨的咬牙切齒,這樣一來,等到劉邦駕崩,戚夫人還會有好日子過嗎?

或許有人會反駁,呂后的心思誰知道啊?不,呂后的心思,戚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劉邦一定知道,他們是結髮夫妻,對彼此的瞭解透徹,劉邦一向知人善用,也因此步步高昇,換言之,他永遠都很清楚自己身邊人是什麼樣的,包括呂后。呂后在劉邦心裡,是一個謀略與狠毒並存的女人,她幫他多年來排除異己,誅殺功臣,這樣的女人怎麼會簡單?她的眼睛裡是容不了沙子的,當戚夫人明目張膽的在她面前與自己親密,加上平時的種種事蹟,在呂后心裡早就已起殺心,只等時機到來了。劉邦明知如此,卻依然任戚夫人張狂行事,還行為輕佻的配合她,這不是將她推到風口浪尖,讓她成為眾矢之的,又是什麼?

如果說敬酒之事還只是說明劉邦對戚夫人的喜歡只是出於美色當前,享受第一,那麼立太子一事,就很明顯的說明了,劉邦心裡戚夫人真的不算什麼。立劉如意廢劉盈,這件事一經公開就必須要成功,不然日後以劉盈登基,呂雉為太后,一定會對戚夫人母子趕盡殺絕,因為呂后她和戚夫人不同,她除了是劉邦的妻子,後宮之主以外,她還是一個政治家,而這一點,從出身草根,一路廝殺,最後君臨天下的劉邦他心知肚明,因為他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可最後的結果呢?此事公開是公開了,可劉盈終究沒有被廢,劉如意也沒有成為太子。無論呂雉在這之中做了怎樣的努力,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其實這件事,最終還是由劉邦決定的,如果他堅持廢太子,沒有人能違抗,可他沒有,這隻能說明,戚夫人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到底沒有高到哪裡去,那一句立劉如意為太子,也只不過是一時興起,口頭說說罷了,他沒有為戚夫人和劉如意考慮後果,換言之,沒有想到保護好他們,這樣的喜歡真的是喜歡嗎?

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如同對待一隻金絲雀,他豢養她,給她看似尊榮的一切,可在這之後呢?是劉邦明明看到了波濤暗湧,看到戚夫人身處漩渦而不自知,可他卻沒有在任何時候點醒過她,甚至也沒有為她想到以後,縱觀整個漢朝歷史,帝王之愛,無論是雨露均霑,還是獨寵一人,當一個皇帝真正動情之時,都會為了心愛的女子計之深遠,所以漢景帝除掉慄妃,漢武帝廢掉陳阿嬌的時候決絕不容反抗……

劉邦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知道了戚夫人的結局,可戚夫人卻不知道,她太傻了,不顧一切的對劉邦付出,去爭寵,她甚至天真到了在劉邦死後還作詩觸怒呂后,這樣的一個女子不懂後宮險惡,以為劉邦就是自己的終身依靠,最終慘死,她到死都還怨恨呂后,就像世人也一直覺得是呂后的嫉妒害死了她一樣。

可她不知道,其實從一開始,讓她最後落得如此下場的,不是別的女人,而是她的枕邊人。那年初見,劉邦給她的,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參考文獻。

《漢書》

司馬遷《史記》


亭殿閣


這個主意好,為什麼不穿越回去和劉邦說?劉邦討伐英布回來之後,再次受到箭傷,自知來日無多,他多想給自己深愛的戚姬和最像自己的劉如意一個交代,因為他知道呂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知道自己死後,戚姬和劉如意又是什麼樣的結局。然而,他最後一次讓戚姬給自己跳了一支舞,安慰她說:“呂雉的地位已經無法撼動,好好生活。”劉邦有自己的無奈。


殺了呂后,新皇帝是誰?劉盈,劉盈生性懦弱,能不能震得住他這幫出生入死的弟兄?肯定不能,戚姬能震得住嗎?震不住。而呂雉行。劉邦起兵造反時,一無所有,呂老太公出錢資助劉邦鬧革命,呂雉的哥哥呂澤、呂釋之跟隨劉邦南征北戰,自己的妹夫樊噲多次救劉邦於危難之中,蕭何很早就與呂家有交情,曹參是呂雉的老鄉。擁有如此勢力的女人完全能夠獨掌一面。

事實上,呂雉確實能夠獨掌一面,劉邦在前線掙扎,呂雉把後方治理的井井有條。在隨著劉邦流浪之際,辛辛苦苦照顧劉家老小。在帝國初創時期,利用和蕭何的關係,巧妙的除掉了韓信。在劉邦晚年,執意要換掉太子劉盈,呂雉搬出了張良,張良出主意讓劉盈三顧茅廬,四顧茅廬請來了商山四皓。問題不在於劉盈請來的商山的四個老頭有多麼厲害,而在於商山四皓背後代表的朝臣的意見有多麼重要。畢竟,劉邦的很多弟兄是和呂雉一塊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熟悉的感覺依然存在。劉邦換個太子都這麼難,更別說讓呂雉陪葬了。玩政治,劉邦第一,呂雉第二。



只要有呂雉在,江山就有姓劉的可能,假如呂雉死,朝臣叛亂,匈奴進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可能就得該名換姓了。有呂雉在,還有劉邦的半壁江山,沒了呂雉,戚姬和劉如意更保不住。在當初想動呂雉的時候,於心有愧,現在想動了,卻發現已經再也動不了了。


在戚姬和江山之間,到底該選誰?肯定是江山。真愛也罷,玩物也罷,戚姬的分量遠遠不夠,遠遠沒有達到讓劉邦下定決心的那種孤注一擲。感情是一回事,江山是一回事,劉邦雖然好色,但是他關鍵時刻分的很清,就像當初他拋棄曹氏一樣,他用一種無奈的方式拋棄了戚姬,拋棄了劉如意,哪怕劉如意有多麼像小時候的自己!


品讀春秋001


我是歷史小玩家!我認為此時的劉邦即使有賊心也沒賊膽!讓我們一起分析下,呂雉是劉邦的結髮夫妻,早期還是很賢惠的,和劉邦育有一子即後來的惠帝劉盈及魯元公主,按理說劉邦中年得子,應該很寵愛孩子和嬌妻的,但劉邦與親情相比明顯更愛江山!


有一次與項羽爭鋒時大敗,劉邦落荒而逃,車伕就是大名鼎鼎的夏侯嬰,劉邦的兩個孩子也在車裡,劉邦看到車子裡那麼多人,怎能更好的溜走呢?一狠心,將一對兒女踹下車去,夏侯嬰趕緊下來將他們抱起來放回車中,這樣反覆幾次,劉邦雖然沒有再踢兒女下車了,但不停的對夏侯嬰大罵!

劉邦稱帝后期很寵愛戚夫人,戚夫人為劉邦生育劉如意,並想讓劉邦立如意為王儲,以繼大統,劉邦也動了這個念頭,當時呂雉對此非常擔心。雖然此時的呂雉已展示出她的政治才能,能讓蕭何將韓信誘騙至宮內,殘忍的殺害之已讓劉邦領教過她的厲害。但廢嫡長子立幼,劉邦還是有咬過牙下決心的,但呂雉在張良的建議下將商山四皓請來,一次劉邦宴會時發現在劉盈身邊有四位白鬍子老頭,就問是誰?當得知是商山四皓時大吃一驚,說自己都請來的,太子竟然可以請來,也明白了,呂雉的勢力已不可撼動。你看連不問政事,追求黃老之術的張良都出來為呂雉出謀劃策,可見當時的政治形勢是何等的嚴峻!此時的劉邦只好安慰戚夫人,不要在妄想此事了!當時的朝臣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劉邦想在臨死前命令處死樊噲,而樊噲被認為是呂雉的人(樊噲娶的呂雉的親妹妹),而接到命令的周勃和陳平並沒有執行王令,而是靜觀其變,怕的就是得罪呂雉!


所以,想讓呂雉來陪葬根本就是知心妄想,不可能的事,這是根據政治勢力來決定的!

我是歷史小玩家,在手機上碼字不容易,如果覺得好就隨手點個贊鼓勵下唄!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歷史小玩家


劉邦雖然愛罵人,但心眼不壞,為人豪爽,不局小節,特別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一個都沒忘,最終劉邦還任性的封了137個侯。因此對待外人尚且知恩圖報,又怎麼可能讓同甘共苦的髮妻殉葬呢?

劉邦家裡很窮,從小又不愛勞作,都過了四十歲了還整日遊手好閒,四處遊蕩。特別是劉邦還好酒好色,沒娶呂雉之前就和曹氏私通,並生有一子,而背地裡和他鬼混女人也不在少數。這樣一來,呂雉一不嫌劉邦家窮,二不嫉妒劉邦在外面養女人,任勞任怨、勤儉持家,實在難能可貴。更何況,呂雉好歹也是一個大家閨秀,劉邦則沒什麼作為。


後來劉邦追隨項梁起義,很少回家,一家老小全憑呂雉照料。劉邦彭城兵敗後,本想路過沛縣將一家人全部接走,結果家人走散,後來呂雉和劉老太公被項羽抓獲,扣為人質。雖然項羽不至於虐待呂雉,但是整整二十八個月的囚禁生活,對一個女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痛苦折磨。

劉邦稱帝后,感謝糟糠之妻的默默支持和不離不棄,冊封呂雉為皇后。但是多年的聚少離多,夫妻二人也沒有最初的相濡以沫,加上劉邦身邊美女如雲,對呂雉也就是尊而不親。從這點上說,劉邦就有愧於呂雉,所以當呂雉對權力坦露野心的時候,劉邦視若無睹。

劉邦晚年,戚姬和呂后圍繞著太子之位,明爭暗鬥,不可開交。劉邦也明白,此時的呂雉早已不是早年那個良家婦女,如果自己去世,戚姬和劉如意肯定凶多吉少。於是劉邦想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就在呂劉邦親征英布回來,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無奈朝中群臣都一致倒向手段高明的呂雉,而且不但用“廢長立幼,廢嫡立庶,自古就是取亂之道”的祖制脅迫劉邦,而且還以死諫逼劉邦就範。因此就連廢立太子都很難實現,他怎麼可能逼呂雉殉葬,到時候所有人自會用道德來綁架劉邦,也說不準有人會趁機作亂。



如果,劉邦頂風而上,即使廢了劉盈也不是難事兒。但是他死之後,呂后不可能善罷甘休,到時候還會再起紛爭。最終,劉邦自信滿滿搞了一個華而不實的“白馬之盟”,希望以此來約束呂雉,標榜群臣,但是劉邦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不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最終還是敗給了人走茶涼的現實。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你把劉邦當做曹操,然後你又把呂雉當做司馬懿,而匈奴和各諸侯國就是蜀國和吳國。

這麼理解就容易很多了,劉邦對於戚夫人就是一個男人對於一個美女的正常反應,意思就是說,劉邦愛的是戚夫人的美貌和身材。

而呂雉呢?就不同了,雖然長得沒有戚夫人好看,但是她有本事啊,劉邦在外征戰的時候,呂雉就在後方為劉邦看守大本營,而且城府比戚夫人深很多,再說了,呂雉也不能殺,帝國建立之初,國家積貧積弱,內有諸侯國,外有匈奴,開國大將也被劉邦殺了差不多了,能打仗的將軍沒幾個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牛X的老闆,而漢惠帝呢?沒這個本事,但漢惠帝人不傻,他只是沒他老媽能幹,而且他對於這一點心知肚明,所以就有了虐殺戚夫人,迫使漢惠帝交權的事,但是我個人覺得不可信。在哪個男最女卑的時代,這只是為了不讓身為皇帝的漢惠帝丟面子而已,所以就得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完成權利的交接,這個黑鍋當然得呂雉來背了。

如果殺了呂雉,單憑漢惠帝的本事,不一定壓得過國內的各個諸侯國,而且,匈奴也是有事沒事的就來打你一下,如果統治者懦弱無能,別人就欺負上癮了,要是諸侯國與匈奴內外夾擊,大漢恐怕就凶多吉少了。而大漢的天下是劉邦和呂雉一起打下來的,沒有人會比呂雉更想要漢帝國變強了。

正如曹操一樣,明知如果留下司馬懿,將來肯定是一個禍患,但是你又不能殺他,殺了他就沒有人有本事抵擋諸葛亮了,沒有司馬懿,這家公司一定得倒閉,而留下司馬懿或許還有機會。


有趣豬


這個問題之中就充斥著歷史的誤解。

誤解之一:劉邦有意願殺呂后;

誤解之二:劉邦有能力殺呂后。

事實上,這兩者都不存在。

劉邦和呂后之間的關係,早已不是什麼夫妻感情,而是風險投資人與創業者的關係。

劉邦之所以能夠以區區亭長的身份崛起,與呂氏家族的財力、人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最典型的就是呂后的哥哥呂澤,在功臣侯表中的記載是“發兵佐高祖定天下”。

發兵,說明呂氏組織了自己的軍隊,“佐”高祖,說了輔佐、輔弼的地位,定天下則是功勞後果。

現實是,西漢王朝從建立之初,就是劉氏和呂氏的“合股企業”。

而我們大部分讀者並不瞭解的是,在西漢初年,皇后家族的重要成員,一樣要納入宗室玉牒,與劉氏的宗室享受類似的,“宗正”的管理和待遇。

西漢和東漢,皇太后主政時一樣是自稱朕,一樣被稱為陛下,等同於皇帝,甚至高於皇帝。

而我們讀史書,往往會產生錯覺,就是劉邦當時有意改立劉如意為太子,所以和呂后的衝突不可調和,但是現實是,劉邦根本離不開呂氏的支持,劉氏政權也離不開呂氏的支持。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呂澤受呂后之命去找張良尋求保住太子位的辦法,我們讀史往往會忽視一些問題,過於重視一些問題,比如商山四皓,最重要的是這些老人嗎?不是,在這四個人之前,周昌強諫,叔孫通諷諫都不好使,這時候拉進了張良。

而史書上,完全忽略了另外兩個人的態度,就是蕭何和曹參,他們對於漢惠帝的儲位是什麼態度?

那麼,商山四皓的迎請,是在關中,關中是呂后、蕭何長期把握的地盤,同時又是張良之謀,其實可以視為一種能力上、實力上的示威,而曹參此時為齊相,但是,他兒子呂后、惠帝、少帝時代幹到御史大夫,文帝登基就被免,可見也是呂后一黨。

張良的兒子在惠帝死後勸說丞相交還兵權,另一個襲留侯爵的兒子在文帝登基後就被廢黜,說明張良也是呂后一黨。

由此可見,劉邦的老班底,早已經與呂后、惠帝系統綁定,劉邦根本動不了呂后。

所以說劉邦為什麼不殺呂后,只能說呵呵噠。


四十九一


且不說劉邦提出陪葬,呂后是否答應。但我們可以頭腦大開地假設一下,呂后答應陪葬了!然後呢?

誰當皇帝?劉盈!

劉盈性情仁弱,能控制得了下面那些文臣武將麼?那麼最低程度是權力被架空,其次是其它劉姓諸王奪取帝王之位,天下大亂。最為嚴重的是那些水平明顯高於劉氏諸王的權臣們取而代之,大漢不再!

所以,這是一個死結!

呂后不陪葬,好歹有呂后牽制諸多權臣,有白馬之盟在,頂多讓呂后得意後半生,到最後還是劉氏子弟稱帝。只不過拐了一個彎而已。

皇帝生活在宮裡,宮裡是呂后的天下。劉邦殺不了呂后,但呂后可以輕易地Catch掉老公!

劉邦在後期,已經身不由已了!


亦有所思


劉邦與呂后就像兩個公司的合夥人,兩個合夥人都死了,那整個公司隨之破產清算,最後其他人來接手這個公司,改名換姓。你認為劉邦他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自然想著傳承百年,世界聞名的企業。

一、劉邦與呂后的為人與兩人的關係

1.劉邦在小小街道辦主任的時候,呂后不嫌棄嫁給他,最後給他生兒育女,願意做他的糟糠之妻,結髮夫妻,正房太太。如果沒有秦二世時期,天下大亂,那就是一切平淡的生活結束一生。

2.劉邦與呂后在創業期間,呂后可是穩定大後方,撫卹群臣的能手,把整個劉邦團隊牢牢攥在一起,一起向前衝,即使呂后被項羽關押的時候,劉邦寵幸小三戚夫人的時候,仍然有那麼多的開國功臣為她說話。

3.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呂后作為正房太太成功升級到後宮一把手的位置,但對於韓信等異性諸侯王進行獵殺的時候,劉邦肯定是贊同的。劉邦在歷史的形象只是無賴好色的成分居多,並沒有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樣大肆屠殺開國功臣的狡兔死走狗烹的形象,即使鎮壓與殺害的只是當時天下未定封賞的七個異性諸侯王而已。呂后在臨朝稱制之後,所滅殺的是戚夫人及小三生下的兒子而已,對於外放封地上的劉姓諸侯王並沒有大開殺戒。這證明劉邦與呂后兩個合夥人的意見是統一的。那時候的他們並沒有愛情,而只是為了大漢王朝延續性的戰略,達成相互共識。

4.戚夫人此人並沒有政治意識與手腕,只是純粹的爭風吃醋而邀功請賞,劉邦,他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作為這個皇族的領頭人,他首先會想到的是戚夫人與呂后兩個女人在自己死後,這個王朝國祚的延續性,而不會僅僅是安排自己小三的身後事,凡事沒有兩全其美,他也沒有能力重新構造另一個圍繞戚夫人的權力中心了。最終呂后勝出,戚夫人作為“人彘”慘死去世,不知道九泉之下劉邦如何去想象這樣的場面。

二、漢初政治格局決定呂后才能把大漢王朝國祚延順下去的最終人選。

西漢初年,漢朝的政治格局是外戚專權,功臣利益集團,地方劉姓皇族王權三者處於博弈階段,哪一方失控就會造成大漢王朝動盪,那麼誰可以玩轉這三大利益集團的高手,那只有呂后。

呂后臨朝稱制時代,扶持呂氏家族作為外戚利益集團與開國功臣利益集團,地方劉姓皇族集團三者之間不斷地碰撞與博弈。劉邦在“劉姓不得封王”的詔令中,表明漢朝劉姓的正統地位,那麼呂后作為聯合創始人,他肯定會遵從大漢王朝公司創建時期的章程,肯定是維護大漢劉姓王朝的正統地位與延續性。

呂氏家族可以封侯封王都行,但想取代劉姓王朝,呂后肯定是不允許,功臣集團與地方皇族集團也是不可能允許。

功臣利益集團為什麼不敢擁兵反抗,因為有強大的外戚與地方皇族作為後盾,根本不敢動,一動就是滅族的下場。

地方皇族面對不斷地削藩局面,為什麼不敢反,因為有著強大的外戚與功臣利益集團在看守著,根本不敢。

呂后為什麼不敢廢漢惠帝,自己稱帝,像武則天那樣,因為有地方劉姓皇族與功臣利益集團在防護著,不敢像脫韁的野馬狂跑。

當初劉邦的分封制的優越性就在這裡,很好保持漢初的政治格局的穩定性與延續性。

三、為什麼呂后死後,呂氏被滅族呢?

呂氏這樣的強悍的多面手存在,整個博弈格局被打破,功臣利益集團與地方皇族集團一起聯合把呂氏給消滅了,把這個外戚集團消滅了。最後迎接劉姓地方諸侯王劉恆為漢文帝。漢文帝時期,功臣利益集團一直在把控著中央朝廷,地方政府繼續由劉姓諸侯王把控著,取得一定平衡性。

但漢景帝時期,劉姓諸侯王耐不住,而且功臣利益集團已經死的死,老的老,被殺的殺已經拆分的四零八落。最後劉姓諸侯王聯合一起“七國之亂”爭天下正統地位的結局。

個人意見,如有不同請關注並回復。謝謝!


歷史伴讀小二


呂雉雖然在劉邦死後掌控了大漢的天下,但是呂雉所做的可以說對漢朝來說還是有功的。呂雉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推翻劉氏的江山。

劉邦雖然知道呂雉的野心,但是劉邦也是從來對呂雉下過手。

首先來說劉邦對呂雉還是有感激之情的,可以 劉邦能夠成功,呂雉也是功不可沒的。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毫無疑問劉邦背後的女人就是呂雉,一開始劉邦起事,呂雉就幫忙照顧劉氏家人。劉邦雖然知道呂雉是有野心的,但是呂雉為他做的確實很多。他們兩個專之間不光是夫妻之情。劉邦是很難殺呂雉的。

其次就是呂雉真的不能殺。如果劉邦在世的時候,這個時候殺了呂雉,大漢真的有可能就會亂。當時跟隨劉邦起事的人有哪個和呂雉沒有關係呢?呂雉這個人其實有時候比劉邦更聰明。蕭何,張良等人每次給劉邦的計策,劉邦如果不採納或者聽不進去了,他們就去找呂雉,從蕭何,張良等人的心裡還是知道呂雉是一個聰明人不然不會每次都是找呂雉去給劉邦帶話。當時還有樊噲,樊噲就是呂雉的妹夫,樊噲當時可以說除了一開始的韓信的兵權比他大,還有誰的兵權比他的大呢?樊噲一開始就跟隨劉邦,也是劉邦最信任的一個人。所以說當時劉邦的手下有哪些和呂雉沒有關係呢?這些人也都看見呂雉對劉邦的江山做出的貢獻。只要劉邦有動呂雉的想法,那麼蕭何,張良這些人不會跳出來反對嗎?

劉邦死後到漢文帝繼位這段的時間,可以說如果沒有呂雉大漢真的能夠穩定下來嗎?當時北方的匈奴虎視眈眈,國內各個諸侯王也是蠢蠢欲動。就憑劉盈這些人能夠穩住大漢的江山?


中國歷史研究所


呂后不放過戚夫人,是在劉邦去世之後,至少劉邦死前,還不覺得呂后怎麼壞。

劉邦殺不了呂后,也不能殺。

劉邦喜歡老三劉如意,很想換太子,可是一直沒有成功,為什麼?

因為呂家在軍中有極大的影響力,呂后一族實力強悍,強行更換,很可能造成內亂。

因為這股勢力的存在,劉邦殺不了呂后,就算留個遺詔也沒什麼用。

而假設劉邦真的拉呂后陪葬了的話,呂家人一旦生出異心,他的兒子估計就坐不穩皇位了,大漢江山搞不好二世而亡。


呂后在,還能鎮住這些兄弟族人,呂后不在,一個外甥跟江山相比,實在算不了什麼。

而這時候的韓信、彭越、英布等大將,已經沒有一個活著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