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為什麼劉邦得天下?

揮手乾坤334


西入關中滅秦之際,無疑是項羽稱帝的最佳時期,奈何其並無稱帝之心,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當時西楚雖然在各諸侯中實力最強,但實際上雙方已經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甚至於在大的戰略上,項羽由於分封不公、誅殺義帝、殺死韓王三件事,已經處在了下風。雖然項羽在彭城之戰中絕地反擊,幾乎將劉邦置於死地,但由於未能成功誅殺劉邦,再加上劉邦開闢其他戰場,戰爭天平最終倒向了劉邦。

楚漢爭霸全過程,戰略天平最終倒向劉邦

正如前文所說,西入關中滅秦時期,是項羽稱帝的最佳時機,但其卻選擇了做一代霸王,故而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各地諸侯返回封地之後,項羽也就此返回西楚,先是驅逐並誅殺義帝,又殺死韓王韓成,就此打算做一個稱霸天下的西楚霸王。

△秦末十八路諸侯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項羽的分封並未使得所有人滿意,很快天下便再度陷入混戰之中。先有田榮殺死或趕走濟北王田安、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一統三齊之地,與西楚公然為敵;接著陳餘從田榮手中結冰,趕走了趙王張耳,重新迎立趙歇為趙王,趙歇則封陳餘為代王,同樣站在了西楚對立面;原燕王韓廣則對項羽改封自己為遼東王極為不滿,於是和新燕王臧荼發生火拼,最終臧荼殺死韓廣,侵吞遼東之地。而劉邦則同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重返關中,擊敗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統三秦之地,建都櫟陽。

△天下再度陷入混亂

天下被分為十九塊,如果此時再想稱帝,劉邦和項羽實際上是處在同一起跑線的。最初西楚實力的確最強,但在劉邦一統三秦之後,雙方實力基本就是五五開。

對於齊地的公開反叛,項羽大怒之下前往平叛,而九江王英布作為原項羽部將,此時卻選擇了違令不尊,無奈之下項羽只得親自率兵前往平叛,結果深陷齊地的叛亂無法自拔。而劉邦則趁項羽無暇西顧之際,先後擊敗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和韓王鄭昌(韓成被項羽所殺),在不斷增強實力的同時,開始威脅到西楚之地。

△彭城之戰局勢

漢二年(前205年)四月,劉邦趁項羽主力被牽制在齊地的機會,親率大軍56萬直撲西楚都城彭城,一路勢如破竹、彭城迅速告破。然而,還沒等劉邦高興幾天,項羽便帶著三萬精銳騎兵從齊地殺了回來,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潰敗,面對項羽的不斷追殺,逃至滎陽地區才重新穩住陣腳。

不過,項羽的追殺卻並未成功擊殺劉邦,雙方開始在滎陽附近展開長期對峙,項羽雖多次在正面擊敗劉邦,但始終無法徹底將其消滅。而劉邦眼見正面無法與項羽對抗,於是開闢敵後戰場,一面以韓信、張耳率兵連續攻佔代地、趙地、齊地,並迫降燕王臧荼。另一方面則用計勸降衡山王吳芮和九江王英布,並由彭越在梁地不斷騷擾項羽後方。

△改下之戰形式

至此,戰略天平完全倒向劉邦,整個天下除了臨江王共敖之外,幾乎全部落入到了劉邦手中。而項羽由於糧道受到彭越襲擾,在糧食匱乏、士兵疲憊之下,無奈選擇了和劉邦議和,而劉邦則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幾乎調用了所有能夠調用的軍隊,追擊楚軍,並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擊敗楚軍,項羽最終落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而劉邦則在諸侯們的共推之下即皇帝位、建立大漢。

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原因是多方面的

縱觀整個楚漢爭霸過程,劉邦能夠戰勝項羽並非巧合,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

△劉邦

1、項羽自己錯過了最佳時機。正如前文所說,項羽自己錯過了最佳的稱帝時機,在將天下分封成十九份之後,自己雖然名義上是西楚霸王,是凌駕於所有諸侯之上的存在。但從根本上講,天下十九位諸侯王確實平等的,項羽根本無法指揮和調動其他諸侯,他的權威僅限於西楚一地,頂多對原楚軍陣營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有一定影響。

△項羽

2、項羽所作所為大失人心。項羽分封天下之後,所做的三件事可謂徹底使其失去了人心,這是其在戰略上長期處於下風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是分封不公,這先後造成了齊地、趙地、燕地、秦地的混亂,而這些地方的勝出者,除了燕王臧荼外,全部站在了西楚對立面。二是殺死義帝,項羽分封天下,名義上的天下之主乃是義帝熊心,雖然這個義帝有點傀儡的意味,但將其殺死卻使得項羽人心盡失,這同樣也是造成原楚軍陣營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與項羽離心離德的重要原因。三是誅殺韓王韓成,韓成被封為韓王之後,項羽根本沒讓其返回封地,由於張良在劉邦麾下的原因,項羽先是廢除其王位,之後更是將其殺死,這恐怕使天下諸侯都寒了心。

△漢初三傑

3、劉邦善納諫、項羽太孤傲。這是劉邦和項羽手下人才隊伍差距極大的重要原因,陳平、韓信就是典型,均是在項羽手中不受重用才轉投的劉邦。劉邦能力雖然一般,但卻善於納諫,其手下人才濟濟,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反觀項羽,他的能力無疑要高出劉邦很多,但卻太過孤傲,手下除了自己的一幫好兄弟之外,只有一個范增還不是很受重用。

△劉邦劍走偏鋒

4、項羽在戰略層面遠遜劉邦。項羽在戰術層面的能力無疑是要遠超劉邦的,這個自然不必多說,但在戰略層面上,他卻要遠遜於劉邦。劉邦先是趁項羽被齊地牽扯大量精力之際,迅速擴張自己的實力,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絕不與項羽輕易開戰,這才有了彭城之戰的爆發,雖然劉邦最終被項羽擊敗,但當時的戰略天平實際上已經倒向了劉邦。彭城戰敗後,劉邦明知無法在正面戰場取勝,於是又另闢蹊徑,迅速擴大自己的實力,最終形成了全面優勢。到垓下之戰時,項羽實際上已經沒有了翻盤能力。

以上四點,我認為是劉邦能夠擊敗項羽的最主要原因,可以說從楚漢爭霸時期開始,戰略天平便在一步步倒向劉邦,項羽的戰敗已是不可避免。


香茗史館


回答這個問題,用劉邦自己總結的觀點更能說明問題。

這裡邊還有一個歷史故事:

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設宴,宴會上,漢高祖問道“各位王侯、各位將領,現在我提一個問題,大家要如實回答,不要有什麼隱瞞。我能夠得天下,是什麼原因?項羽失掉天下,又是什麼原因?”高起和王陵回答說:“陛下為人傲慢,而且愛侮辱人,項羽仁厚而愛護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時,如果那人攻下了某一處地方,陛下就將那個地方封給他,能夠做到有好處大家共享。項羽卻妒嫉賢能的人,別人立了功,他不但不獎賞,反而加害於人。部下打了勝仗不給記功,攻佔了城池也不給封地,這就是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劉邦說:“你們知道了事情的一個方面,而不知道事情的另一個方面。

說到在帷幄之中運籌謀劃,使遠隔千里的軍隊能打勝仗,我比不上子房。說到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我不如蕭何。說到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夠用這三個人,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謀士叫范增,但項羽不能用他,這就是項羽失掉天下的原因。”

這個故事的出處是史記,原文為: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不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學習哥評論: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真正的成功者自己是最清楚成功的原因的,你認為這個觀點對嗎?歡迎留言討論。





農民愛學習


劉邦並不是實力最弱的,在反秦義軍 中,劉邦作為一支相對獨立的軍隊,與項羽及其它所有諸候反秦走的路都不一樣。

劉邦是一路向西,不斷攻城掠地,第一個打進秦朝都城咸陽的反秦義軍,到項羽入關後,分封18路諸侯時,劉邦被封為漢王。

18路諸侯再加上西楚霸王,一共19路,實力最強的是項羽,無論是地盤,還是軍事力量,項羽都是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其次是劉邦,劉邦在一路西進的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在進入關中前後,擊敗秦朝僅存的中央軍後,進入咸陽,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



楚漢戰爭其實是老大與老二的戰爭,其它的17路諸侯基本上是選邊站,如牆頭草一般,楚強則附楚,漢強而投漢,根本沒有實力爭霸天下。

項羽最強大的是什麼?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軍事能力。要說除了軍事能力,項羽還有什麼地方強的?還真沒有。

但要說起劉邦,卻顯然複雜的多,劉邦只要能夠擊敗項羽,基本上就是奪取天下了。而劉邦之所以能夠擊敗項羽,有以下原因:



1、眼光、格局完全不同。劉邦見到秦始皇第一眼說的是:大丈夫就應當如此。項羽見到秦始皇第一眼說的是:我一定可以取而代之。劉邦與項羽在參與滅秦的過程,所起的任用是完全不一樣的,劉邦是第一個進入咸陽城的反秦義軍,進入咸陽的象徵意義及政治意義重大,劉邦在一路反秦的過程中,唯一的目標就是進入咸陽滅亡秦朝,而項羽是在鉅鹿之戰消滅了秦軍主力,所有的功勞都是軍事上的功勞。

劉邦與秦軍的戰爭沒有屠城,項羽動不動就屠城並坑殺幾十萬秦軍降卒;劉邦善待秦王子嬰,項羽殺秦王子嬰;劉邦進入咸陽約法三章,項羽進入咸陽燒殺搶掠;

劉邦能夠剋制自已的野心,不動秦宮珍寶美女,並且主動向項羽示弱,項羽滅亡秦朝卻只想著衣錦還鄉,並被人說成沐猴而冠。

劉邦是想效仿秦始皇當皇帝的,而項羽只想做個西楚霸王。



2、政治能力完全不同。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楚漢戰爭也是楚漢間政治的對抗,劉邦能夠捨棄所有函谷關以東的土地,來分封功臣,聯合諸侯,一起對付項羽。軍事能力不足,政治能力來補,劉邦依靠強大的政治能力擊敗了軍事能力強大的項羽。

項羽殺秦王,燒秦宮,坑秦兵,失秦國民心,劉邦不殺秦王,約法三章,爭取秦國民心;項羽殺義帝,失楚國民心,劉邦打著為義帝報仇的旗號,爭取楚國民心。爭取民心也是一種強大的政治能力,劉邦顯然強過項羽太多。



3、用人識人能力完全不同。

兵仙韓信先在項羽手下,項羽不能用,逃到劉邦那,劉邦發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拜為大將軍,成為統一天下的最強大的助手。陳平是項羽手下的謀士,在項羽手下不得志,投靠劉邦,劉邦重用,在楚漢戰爭中陳平提供不少計謀。項羽唯一的謀士范增,因為陳平的離間計,還被項羽猜忌,項羽連唯一的謀士都用不好,還能指望用好其它人嗎?

而天下的人才,不斷的投靠劉邦,不斷的為劉邦出謀劃策,從人才選擇的歸宿來看,誰贏誰輸是否早已在人心呢?

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實力比劉邦要強大,但打到最後,項羽發現,全天下都是他的敵人,都是劉邦的盟友,項羽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天下,不敗才怪。

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於楚漢之爭,我這邊有一點不一樣的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關於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性格問題,相信大家已經熟知了。

劉邦是一個真小人、梟雄級別的人物,能屈能伸不要臉。能團結下面的人,知道自己本本事不行能放權給下面的人。

項羽自負,自信心爆棚,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所以失敗了。

這樣的話其實我聽得太多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楚漢之爭在另一個層面上就是秦國殘餘勢力和六國殘餘勢力的競爭,我們從地圖上就能看出劉邦的地盤了和項羽的地盤。

劉邦佔據了關中,這是老秦人的地盤。和關中的父老子弟約法三章收了老秦人的心,然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一站過後其實已經基本恢復了秦國的一統六國前的大部分地盤。

儘管有一系列戰亂但是整個天下都亂,劉邦承接了秦國先進的國家耕戰制度,所以劉邦理論上擁有最好的兵源。

秦朝統一之後曾大舉遷徙六國的人口來關中,所以漢能夠保持一定數量上的人口優勢。而且關中是秦國最發達的地方,所以劉邦能靠著秦人的老底一次次的在跌倒中爬起來。秦人是換了一個君主,然後在這個君主的帶領下重新的重演十幾年前統一六國的過程。

當然,劉邦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

但是僅僅用了四年就再次統一全中國,這在歷史上絕對是絕無僅有的。就連是位面之子劉秀,都沒有他的這位老祖宗秀。

在經濟上關中最發達。

在人口上最多。

在兵員素質上最好。

還有項羽在關中燒殺和劉邦在關中的約法三章,可以說劉邦是撿了一個驚天的大漏。

很多人說天下分封之後項羽和劉邦的實力是五五開的,甚至還比劉邦略強。但是劉邦的漢國僅僅用了四年,重新統一了天下。

為什麼?

這已經不是單單的靠一些謀臣、良將能彌補過來的差距了。大家可以搜一下,漢承秦制。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朝一直沿用秦朝的制度。

當然,以上僅僅是一家之言,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希望諸位觀老爺評論、轉發、關注、點贊哈。


我當作者那幾年


楚漢之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爭霸戰,發生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最終以項羽烏江自刎而告終。為什麼劉邦能在這場戰爭中獲勝?我從劉邦的優勢與項羽的劣勢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劉邦的優勢

1、劉邦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氣量如海,身邊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有韓信、蕭何、張良、曹參、陳平等人,劉邦手上能用的人才很多。在一場戰爭中,人才往往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2、劉邦的戰略運用得當,深得人心。劉邦被改封到漢中後,韜光養晦,確定了收用巴、蜀,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讓劉邦積蓄了力量。劉邦佔據關中,這個當時經濟發達的地區,為劉邦的勝利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劉邦運氣好。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三次生死一線都讓他找到機會逃脫了。

二、項羽的劣勢

1、項羽不能知人善任,驕傲自滿,使得大量的人才流失。韓信、陳平這樣的人才,在項羽麾下不能施展才華,從而出走於劉邦。人才的匱乏使得在一些重要的戰役中,無良將可戰可守。

2、行事暴烈,濫殺無辜喪失民心。項羽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火焚阿房宮,在攻滅齊王田榮時,楚軍亦對三齊百姓進行濫殺,喪失民心。

一場戰爭的勝利,比拼的是人才,是戰略,是經濟實力,是民心,劉邦在這幾個方面要比項羽要強很多,勝利的天平自然傾向於劉邦。


閱讀與思維


楚漢之爭劉邦能得天下,我認為原因:



第一: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候相爭背叛

公元前207年封劉邦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韓成為韓王、司馬卬為殷王、趙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田巿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秦國是三十六個郡,南越閩越甌越自立外剩下有三十二個郡。項羽的西楚佔了九個郡,按地盤來說佔了天下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二由十八諸候分,但在分的過程中項羽分的並不公平。就算是再公平也總會有人不滿。最不滿的就是田榮和陳餘因為他們都沒封王。史記:田榮以負項梁不肯出兵助楚、趙攻秦,故不得王;趙將陳餘亦失職,不得王:二人俱怨項王。然後是項羽把魏、趙、齊、燕、韓等王都改封到比較差的地盤上,好地盤卻讓他們的部下了。史記: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所以諸王也是不滿。



1張耳本是趙王歇的手下。但因隨項羽入關,封為常山王。陳餘的功勞不下於張耳,但因沒有隨項羽入關只封了三個縣為侯。然後陳餘攻打張耳,迎回趙歇為趙王。

2趙歇原為趙王,但項羽把他遷到代地為代王。把原趙國好的地盤給了張耳。

3河南王申陽原來是趙國的將軍,屬於張耳的人。率軍攻下河南,迎項羽南下。把原來戰國韓國西部分給他。韓成的韓國只有原來戰國的一半。(連張耳的手下都是王,陳餘更是不滿。)史記:瑕丘申陽者,耳(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

4殷王司馬卬原是趙國的將軍(即趙王歇的部下),曾隨項羽入關。項羽把戰國魏國一分為二,南為殷北為西魏。史記: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

4韓廣原本是燕王,但項羽改封他為遼東平。地盤縮了一半不說,還是偏遠地帶。項羽還把他的部下臧荼封為燕王,好地方都歸原來的部下了。史記: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立荼為燕王。

5田榮趕走齊王田假,田假跑到楚國去了。(因為最早是他兄弟倆起兵的,齊王儋死了就該到他了)田榮擁立田巿為齊王,田榮沒有隨項羽入關。但其部下田安、田都隨項羽入關,封為齊王和濟北王。而田巿為膠東王。

6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原本就是項羽的手下。

7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本為秦朝降將,有何功勞為王。

(而劉邦稱帝后首先封了跟他有仇的雍齒為侯,於是眾功臣心安。)



第二項羽違約,殺害義帝(劉邦師出有名)

當時天下諸候尊楚懷王為熊心為共主,楚懷王跟諸候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

但是項羽卻只把漢中、巴、蜀這樣的偏遠地方封給劉邦,而把關中給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史記: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

然後劉邦韓信東出三秦定關中,打著尊義帝約的名義。(項羽分封后尊楚懷王為義帝)劉邦派使者見項羽: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

公元前206年項羽殺害義帝熊心。史記: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雖然大家都知道義帝是傀儡,但名義上義帝是天下共主。就好像漢獻帝一樣,大家都知道是傀儡。但偏偏大家都不會說出來。做一些事時還是要裝模作樣的上道奏表。所以項羽殺了義帝,天下人如何看待他?楚國舊人如何看待他?楚國必竟存在八百年,而你項家世為楚臣世食楚祿。按諸葛亮來說:今項羽祖宗叨食楚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項羽既為項燕之後,則世為楚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楚室之亂臣,亦項氏之賊子也。

史記: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劉邦以項羽十大罪討伐西楚:項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一。秦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項羽兵變殺掉統帥宋義)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又彊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第三劉邦能用人,善求言納諫。

劉邦稱帝后跟大臣討論他能得天下,項羽失天下。大臣自然是一通馬屁。劉邦講:你們沒有說到要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修理內政後勤方面我不如蕭何、統領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傑,我能用他們。而項羽有范增這個歷害的人物都不能用。

劉邦經常說的一句話:為之奈何?就是對此該怎麼辦好?這可以說是對部下的請問。

1鴻門宴上劉邦藉口屎盾,項羽派人召這邦。史記: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2項羽到了鴻門準備攻打劉邦。史記:沛公大驚,曰:為將奈何?

3張良問劉邦,大王你的軍隊打的贏項羽的嗎?史記: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4英布反。史記:上召諸將問曰:布反,為之奈何?

5有人告楚王韓信反,劉邦問諸將。諸將都講派兵滅了韓信。陳平講:陛下您的將兵都不如韓信,打過去不是送死嗎?史記:上曰:為之奈何?

反觀項羽卻不是如此,項羽從不會問部下為之奈何?但是項羽還是有一次問了,就是項羽在垓下時: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後就跟虞姬一起哭。大戰在即應該跟諸將商討突圍,而不是兒女情長。

史記:陳平講: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就是說項羽所用的人都是項家子弟和老婆的兄弟。而且項羽很容易聽讒。劉邦給項羽圍於滎陽,陳平向劉邦要經費去離間項羽君臣。劉邦一下就給四萬金,也不問陳平怎麼用有沒有獨吞。



第四:項羽殘暴

1史記: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這些皆是秦人的父叔兄弟,秦人也因此懷恨於項羽。(以後誰敢降,就要想下之前投降人的下場)

2史記: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3這時有人向項羽進言: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講:富貴了不回家鄉,就好像穿著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行走。(錦衣夜行,衣錦還鄉)那人對別人講: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知道了就把那人烹殺。(就是煮了)

4這時劉邦攻關中,趙齊叛。項羽率軍攻打齊國。史記: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因為項羽這樣做,本來田榮已經敗了。田橫又迅速拉起一支隊伍。使得項羽支援不了西線,坐視劉邦定三秦攻韓、魏、河南等地。史記: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所以項羽陷入兩線作戰)

5劉邦從滎陽逃離後留御史大夫周苛守滎陽。項羽勸周苛投降,許以上將軍三萬戶。周苛:你要是知趣早降漢,不然遲早會有讓漢俘虜。於是項羽把他烹了。

6項羽率軍攻打陳留,外黃。史記: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不過這次讓人勸阻了。

項羽曾經還想把劉太公煮了,給項伯勸住了。

第五:項羽個人英雄主義,認為是上天要他敗亡

楚漢相爭時,雙方相持。青壯都去打仗,老弱都去運糧了。項羽對劉邦講:天下戰亂數年都是因為你跟我的原因,我願意跟你挑戰一決雌雄。劉邦笑著回答:我寧願跟你鬥智,而不鬥勇。但項羽還是派壯士去挑戰,劉邦派人用箭射。挑戰了三次,劉邦都是讓人用箭射。項羽大怒於是親自被甲持戟挑戰。史記: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後來劉邦才知道那人是項羽。史記: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這是一個統帥該做的事嗎?)

項羽給劉邦圍於垓下,一開始韓信圍項羽不成功。史記: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韓信,因為他後來封淮陰侯)先合,不利,卻。項羽在垓下蓋被圍,這時項羽剩下八萬以人人馬。史記: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

但是項羽在突圍的時候卻只帶區區八百人。史記: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劉邦派了五千人去追擊,到了東城只剩二十八騎。項羽對他們講:現在我們困在這裡,是上天要亡我,不是作戰的原因。今天決心戰死,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快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這時漢軍已圍上來了,項羽轉身對旁邊的人講:我為你們拿下一個漢將。史記:遂斬漢一將。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這時項羽剩二十六騎。項羽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史記: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這時項羽還要證明自己的失敗是上天不讓他勝,並不是他打仗不行。

項羽這時跑到烏江,烏江亭長準備好了船。亭長講只有我有船,漢軍沒有他們追不上你的。項羽講:上天要亡我,我還渡烏江干嘛?於是項羽和部下下馬步戰。雖然史記講項羽一人就殺漢軍數百,受傷十多處。我認為是有誇大的。項羽於是自殺。

司馬遷評價: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司馬遷認為項羽霸王的名號雖然沒有久,但三年間如此成就自古以來沒有救)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講五年而亡原因:1棄關中而都彭城2逐義帝而自立為王。3埋怨諸候背叛,想成事就難。4自誇戰功認為自己最聰明,而沒有效法古人。5認為霸業是靠武力就行6到死都認為自己沒錯。把責任推給上天,而不是用兵的過錯。自我解脫)

司馬遷是把項羽寫進本紀的,只有天子皇帝才能用本紀。我認為他的評價中肯。也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小鴻哥


這個問題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很多人都覺得劉邦是個地痞無賴,項羽是個蓋世英雄,結果卻是英雄輸給了無賴,這多少會對人的思想造成衝擊,其實,做成大事,不能以這個來論的,還是要以胸襟、手段來論,為什麼劉邦可以得天下,而項羽不能呢?我覺得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劉邦胸懷寬廣,姿態較低,能容人;項羽高傲、短見,心胸狹窄,而且多疑

劉邦出身市井,喜好結交朋友,很多地痞無賴都買他的賬,說明此人的馭人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正因為他出身卑微,所以,他也很能與別人打成一片,無論你是貴族還是貧民,只要肯跟著我幹,我都歡迎,所以,他的手底下自然也就聚集了一大幫能用的人才,打天下,人才才是根本。

反觀項羽,出身於貴族,從小就受貴族的教育,他行事傲慢,非常有性格。前期,滅秦時,由於項羽勇猛無比,大家都很願意跟隨他去打仗,但隨著秦朝的覆滅,項羽的隊伍也迅速膨脹,他的性格弊端就開始顯現了。大家好好算算,跟著項羽的那幾個人,有誰沒有被項羽懷疑過?他的性格註定了他就是個孤家寡人,連一個范增都容不下,怎麼可能容得下天下。所以,從性格上看,項羽其實已經敗了。

第二、劉邦不但能容人,也很會用人,人盡其才,大家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團隊的力量是無敵的

其他不說,《史記》裡面的劉邦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史記·高祖本紀》

這裡面提到了三個人:張良、蕭何、韓信,三個人分工不同,卻各盡其能,發揮自己的長項,劉邦對他們三個的評價是“三者皆人傑”,這毫不誇張。

運籌帷幄,出謀劃策,能夠一計而定勝負,非張良莫屬,但張良能夠死心塌地跟著劉邦;

鎮守大後方,及時籌集糧餉供給前方,能夠把後勤做到源源不斷,蕭何真的是非常出色,但蕭何也是劉邦的鐵桿追隨者;

百戰百勝,指哪打哪,能夠把戰爭指揮到藝術高度,當時誰還能比韓信出色呢?但韓信甘願成為劉邦的馬前卒。

他們幾個的長處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發揮,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劉邦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草包,他是個很會分配工作的好領導。

以項羽匹夫之勇,對戰一個配比合理的團隊,他再能幹也做不到。

第三、劉邦是一個非常會順應時勢的人,而項羽是逆勢而行,註定是失敗的

1.劉邦很會抓人心,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可以說用“人心惶惶”來形容都不過分,所以,這時候,人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那就是追求穩定,大亂之後,人心思定是必然的,劉邦很會抓人心,對於秦朝的舊官僚、舊貴族,劉邦採取安撫的態度,讓他們繼續保有原來的富貴,迅速使人心趨於平靜,大家都歡迎。

2.劉邦很會抓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

要想抓住民心,其實也就是那兩點。

一是要讓他們有飯吃,一個農業國度,想讓老百姓有飯吃,很簡單,分田地嘛,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老百姓手裡有了田,當然會擁護你;

二是不要騷擾他們的生活,為此,劉邦“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群眾們很快恢復了生產,步入正常的生活軌道,大家當然歡迎你了。

反觀項羽,在這方面簡直是個瘋子,他的一貫作風就是“殺殺殺”,士兵進入關中,到處燒殺搶掠,甚至焚燒宮殿,殘暴如此,誰會擁護你呢?

第四、項羽是個勇猛的武將,但卻不是統帥之才,幾乎沒有戰略規劃能力

有些人評價歷史人物總是喜歡簡單地用“正面或反面”來區分,其實這樣很武斷,項羽之勇,千古無二,這個毋庸置疑,他的個人戰鬥力和戰場指揮能力確實非常出色,但是,他卻是個戰略弱智,甚至說,他根本不懂戰略,這也是他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由於篇幅限制,關於這個,咱們就簡單說兩句吧。

1.項羽被劉邦牽著鼻子走,逐步被拖垮

戰爭不是遊戲,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一點考慮不到就可能造成大敗,即使你取得了暫時的勝利,那也只是僥倖,根本經不住時間的考驗。而項羽把戰爭看得比較簡單,他一直追著劉邦打,劉邦一直吃敗仗,可並沒有傷筋動骨,反而牽著項羽的鼻子走,他去哪裡,項羽就跟到哪裡,這種打法,項羽不可能不疲憊。

在陳平和張良的建議下,劉邦忽南忽北,項羽疲於追趕,後勤線越拉越長,此時,劉邦差人派遣彭越前去切斷項羽的後勤線,項羽無奈,率兵前去攻打彭越,而彭越卻不糾纏,燒殺之後便立即逃跑,項羽無功,返回主戰場,繼續追擊劉邦,有了時機,彭越再次南下攻擊項羽的後勤線,如此反覆,項羽像沒了頭的蒼蠅一般,到處亂撞,這就是缺乏戰略規劃的惡果,他的實力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被拖垮的。

2.韓信悄悄消滅其他諸侯國,壓縮了項羽的戰略空間,最終將項羽擊敗

劉邦吸引了項羽的大部分注意力,而韓信卻悄悄去了其他諸侯國,由於劉邦吸引了項羽的主力,韓信壓力大減,一步一步蠶食了其他諸侯國的地盤,最終將漢地擴張到了項羽的地盤邊緣。到了這時,項羽的西楚,西邊、北邊都已經是漢地,項羽的戰略空間被大大壓縮,戰略迴旋餘地也小得可憐,更要命的是,漢軍可以從漢地到處出擊,項羽根本難以應付。加上,此時,拼經濟實力,項羽早已經遠遠被甩到了後面,他不敗是不可能的。

好了,水平有限,就分享這些吧,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或者補充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


貓叔說歷史


要明白劉邦為何得天下,須弄清項羽為何失天下。楚漢相爭,劉、項二人在臺上演歷史戲,臺下卻有他們各自的一群出類拔萃的人在鬥志鬥勇鬥死生。綜合整理分解如下。

一、項羽有將帥之才 少將帥品格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先起義,吹響反秦號角。同年9月,項羽跟隨叔父項梁在會稽(蘇州)起兵。項梁說,先發則能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於是項羽殺了秦朝會稽郡守,項梁當上新的郡守,項羽為裨將,時有精兵八千人。也是同一年,逃亡避難的劉邦在蕭何、曹參等人的策劃下,沛縣民眾殺了沛縣縣令,擁立劉邦做了起義軍的首領,時有兵丁兩三千人。稍後劉邦加入項梁的隊伍中,項梁撥給他一些士兵,隊伍有所壯大。蕭何當文秘,樊噲為武將,打了些小勝仗隊伍繼續擴大。按照出兵前楚懷王與各路起義軍首領的約定:先攻入秦都咸陽者即稱王。劉邦帶領的這支隊伍相對較弱,就負責牽制秦軍。項梁項羽帶領的隊伍兵強馬壯,專門與秦軍的主力交戰。公元前207年,秦朝大將章邯率軍與項梁的大軍戰於定陶,項梁戰死,起義軍大敗。項羽接管殘部並出任上將軍。項羽一心要為叔父報仇,處處都在尋戰機,找秦軍主力打,挑硬骨頭啃。破釜沉舟,在漳河背水一戰的是項羽;三天時間連打九個勝仗,從千軍萬馬中斬殺秦軍將領王離首級的是項羽;把秦軍大將章邯逼得乖乖率兵20萬來投降的也是項羽。從起兵到滅掉秦軍主力只用了三年時間,攻城掠地、衝鋒陷陣、苦戰血戰,哪一仗少得了項羽和他率領的楚軍。項羽,將帥之才,無疑,勿爭。為什麼說項羽缺少將帥的品格呢,主要是針對項羽的品德、性格修養而言。從會稽起兵到烏江自刎,項羽的一生用兩個字概括:悲壯。下面事例可以佐證。

1、性情暴躁,錯殺宋義。

項梁打了幾個勝仗就輕視秦軍。宋義提醒項梁,將軍驕傲,士兵鬆懈,準得失敗。項梁皮笑肉不笑地反而說宋義膽子太小。結果被秦軍大將章邯率兵在雨夜偷襲楚軍,項梁戰死,楚軍大敗。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范增為末將。項羽在與宋義為出兵救趙的問題上,時間沒有協調好一怒之下就把宋義殺了,對軍土們說:宋義通敵叛國。此舉哪有大將風度。

2、不識才,不愛才。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因為蕭何是“伯樂”,能識千里馬,他怎麼捨得讓“千里馬”韓信就這麼跑了呢。項羽非伯樂,當年的“千里馬”韓信跑入項羽的軍中帳也發覺不了;當年的赫赫戰將英布也聚在項羽旄下,後來離他而去投向了劉邦,為劉邦打“漢家天下”。天賜一個忠誠良謀范增幫助項羽,很可惜他中了劉邦集團中的高參——陳平的離間計。項羽疏遠范增,范增憤而離去,因背瘡復發悲痛而死。這是為何?皆因項羽不識才,不識才就不惜才,不會用才就等於棄才。將帥無慧眼,天下無人才。

3、重發兵,輕攻心。

孫子說,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不論是前三年與秦軍的交戰,還是後四年的“楚漢相爭”,項羽的“屠城”行為格外突出。最恐怖的是“新安城”大屠殺,當時章邯帶領的二十萬秦軍已經向楚軍投降。楚軍士兵對秦兵當作奴隸看待,部分秦兵私底下發報怨,楚將聽到就去報告項羽。項羽他們一合計就在當晚深夜把二十萬秦兵襲殺坑埋了,極其悲哉!將帥者只知攻城不知攻心,必定處處皆敵。

4、沽名釣譽,貴族本質。

三年征戰推翻秦朝,本應一統天下,醫治戰爭創傷,安撫蒼生。項羽進了咸陽卻要殺子嬰,焚皇宮,大車小車載珠寶,押著成群結隊的宮女東歸故里。他要光宗耀祖,富貴還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本應推動社會向前,項羽卻封了十八個諸侯王,自己封為西楚霸王。諸侯王回到各自的領地恢復六國舊制,誰也不服誰管。這是事實上的歷史倒退。“鴻門宴”上放走劉邦,一錯再錯。此後四年的楚漢戰爭由強到弱,由弱到亡。被困垓下,自刎烏江。一代梟雄,孤魂難歸。

二、劉邦有帝王之術,懷天下之心。

劉邦的“帝王之術”就是善於用人之術,項羽的短處就是劉邦的長處。劉邦身邊有“漢初三傑”,項羽身邊卻只有一個范增。劉邦受困滎陽城,眼看快做項羽的刀下鬼時,將軍紀信充當“漢王”願冒死頂替。劉邦才得以脫逃。項羽身邊有這樣的“替死鬼”嗎?好像還沒有發現。劉邦率先攻進咸陽,他沒有燒殺搶掠,而是封閉官倉銀庫,戶籍造冊登記待命;“約法三章”,穩定社會,防止混亂,安撫人心,贏得民心。再對比項羽的所作所為,各位看官你說說劉邦為什麼得天下!


山中月2


根本原因是:項羽的戰略格局不夠劉邦的高啊!

有不少人受《史記》對項羽的褒獎影響,就覺得項羽是敗在守道義,而劉邦則是勝在無賴。但是,政治鬥爭本來就沒有那麼多仁義道德可言,成王敗寇,這也是千古定律。而楚漢戰爭,劉邦最後能以弱勝強,擊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其實恰恰就贏在了戰略高度之上。

項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是兵家四勢中兵形勢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楚漢戰爭的四年間,楚軍在項羽的率領下,在大部分時間上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並在多次戰役中給予劉邦的漢軍慘重的打擊。

著名的如睢水之戰,項羽面對著國都被破,國土淪陷,兩線作戰以及敵眾我寡等眾多不利局面,依舊以3萬精銳楚軍迎頭痛擊劉邦的56萬漢軍,取得了睢水之戰的勝利。此戰讓漢軍元氣巨損,劉邦還一度被打得不惜拋棄子女落荒而逃。

但劉邦在大戰略的思考上,卻遠勝項羽。劉邦知道,要從戰術上擊敗項羽,是相當困難的,即便是多多益善的韓信,直面項羽的本部大軍,也難以取勝。因此,劉邦並不在意戰術上失利,不在乎短時間的戰敗,甚至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更在乎的是戰略上的得失。這正是項羽所達不到的高度。

所以,楚漢戰爭成了戰略勝利壓倒戰術勝利的典型代表。如滎陽之戰,就是劉邦為了吸引項羽主力而策劃的。當時,劉邦所部漢軍面對數倍於己的楚軍輪番猛攻,硬是堅守幾個月,直到最後滎陽城破,劉邦只能在部將紀信和周苛的掩護下,才勉強脫險。

如果我們從戰術的角度來分析,那麼滎陽一戰項羽確實是獲勝了,而且還把劉邦打得很慘。但如果我們從大戰略上來分析,就知道項羽其實已經敗了。

首先,劉邦以其本部漢軍的弱勢兵力死死拖住項羽強大的本部楚軍。然後,讓韓信得以率領大軍北上征伐,逐一剪除北方各諸侯勢力。與此同時,劉邦還策反九江王英布,又讓彭越在南方梁地活動,接連騷擾楚軍後方,干擾項羽的後方生產。

而正當項羽為了活抓劉邦,不顧一切的攻打滎陽之時,其實項羽的大後方早被漢軍的機動部隊徹底打亂。漢將靳歙全力攻打楚國後方,先後攻下繒、郯、下邳,蘄、竹邑等地,甚至一度對楚國都城彭城形成包圍之勢 。此後,劉邦又與灌嬰部隊會合,實力恢復,接連在燕縣、白馬、河內等地擊敗楚軍部隊。

所以,在項羽主力取得對一次次戰術勝利之時,漢軍其實已經逐漸完成戰略上的迂迴,形成了一張對西楚的包圍網。最終的結果是,項羽的楚軍在一次次的攻堅戰勝利中越戰越弱,而漢軍的機動部隊則可以逐步反過來將楚軍包圍起來,為垓下之戰奠定了基礎。


這些歷史要讀


劉邦得天下是因為他不像項羽一樣高傲自負,也不像項羽一樣嗜血殘忍,劉邦在反秦之中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人,項羽每攻下一座城池就會對城中的秦軍展開屠殺,而劉邦則是收為己下要麼放了,最重要的是劉邦攻破武關後第一個到達咸陽的人,子嬰出城投降後劉邦沒有殺了他也沒對嬴氏皇族展開屠殺,可當劉邦被迫將咸陽讓給項羽後,項羽不僅殺了子嬰,還把整個嬴氏皇族全部屠殺了,更可恨的是整個咸陽城的百姓無一倖免,他還挖嬴政的皇陵,搗毀了很多兵馬俑,甚至將百餘年建築成功的天下第一宮咸陽宮一把火燒了,大火燒了三個月,而項羽的性格是他最最致命的,孤傲目中無人,剛愎自用,原本韓信在楚營想有個施展抱負的機會,可項羽始終沒有正眼看過他,無奈韓信離開楚營,最終投奔到劉邦,而項羽身邊的范增是項羽懷疑范增有什麼,最終兩人關係破裂,范增離開了他歸隱山林了,身邊只剩下為他衝鋒陷陣的人了,後來基本戰死而韓信在劉邦軍營獲得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就一心追隨劉邦,最終項羽在垓下敗給了韓信,虞姬也自刎了心灰意冷的他在烏江邊自刎,最終劉邦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