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戰敗,丁汝昌選擇自殺,保盧斯選擇投降?

貓貓呵呵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丁汝昌如果不自殺,就是方伯謙的下場。

誠然,方伯謙是因為臨陣脫逃被處決,但他僅僅是濟遠號艦長,而濟遠號並沒有沉沒,至少還保住了。

那麼,北洋水師一旦覆滅,必然有人背黑鍋。

看來看去,丁汝昌背黑鍋也就是必然的。

實際上,李鴻章最初任命不懂海軍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一個目的就是讓他來背鍋。

黃海海戰後,丁汝昌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

旅順陷落後,丁汝昌又被革職,暫留本任。

說白了,北洋水師覆滅以後,丁汝昌肯定要完蛋。

其實不要說丁汝昌,甲午戰後,他的老大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一貶到底。

這種情況下,丁汝昌自殺也是無可奈何。

李鴻章讓他保住北洋水師,他沒能完成任務,兩艘沒有被擊沉的鐵甲艦都被丁汝昌亂搞,莫名其妙完了。他得罪了老大李鴻章。

這邊,朝廷的清流派包括光緒對他口誅筆伐,丁汝昌本來就被革職留任,一旦徹底戰敗最低懲罰也是充軍。

更況且,在最後階段,丁汝昌已經控制不住部下。當時部下為了保命,紛紛要求投降,也不允許炸艦。

丁汝昌真是裡外不是人,背了所有的黑鍋,只能一死了之。

如果他不死,不但下場更慘,還會受各種屈辱。

丁汝昌當時已經59歲,只能自殺了事。

即便丁汝昌死後,因為朝廷誤以為是他主動投降,對他抄家,也不允許將他安葬。

個人覺得,丁汝昌自殺沒有什麼問題。

因為在整個甲午戰爭中,丁汝昌犯下了很多嚴重的錯誤。

作為一個軍人,引咎自殺是必然。如果死撐著苟活,那才是讓人不齒。

比如南雲忠一在中途島打仗慘敗後,最終也是自殺。


薩沙


丁汝昌,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安徽合肥人,清朝晚期將領,北洋水師提督加尚書銜。


威海衛之戰中,丁汝昌身為北洋水師提督指揮著整個北洋艦隊。面對日軍進攻,丁汝昌因為未得上峰命令,讓艦隊縮在港內待援,錯失戰機,致仕北洋海軍陷入絕境。最終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情況下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保盧斯是德國第十集團軍參謀長兼國防軍副總參謀長、元帥軍銜,參與制定納粹德國對蘇入侵的“巴巴羅薩計劃”。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保盧斯負責指揮第六集團軍。由於德軍兵力過度分散得不到集中的火力支援,對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元帥突圍之建議拒絕之執行,保盧斯指揮失誤軍心散漫,加上斯大林格勒軍民死守該城,導致了第6集團軍被重重包圍,主力耗盡,走向覆滅,保盧斯率領第六集團軍的殘部向蘇軍投降。

丁汝昌與保盧斯同樣面對戰敗的情況下,兩人卻做出不同的抉擇。


①雙方的文化觀念不同。

保盧斯用西方人的觀念思考問題,戰敗後就在國家元首授予元帥軍銜要求自殺的時候,保盧斯卻接受元帥軍銜而拒絕執行自殺,選擇率部投降;

丁汝昌用中國人的觀念思考問題,在執行上峰命令錯失戰機戰敗的情況下,丁汝昌拒絕投降而選擇自殺。


②對名譽重視程度不同。

保盧斯在投降時刻還不忘糾正蘇軍自己此刻已是元帥軍銜,而非上將軍銜;投降後還號召德國人民離開元首,在紐倫堡審判庭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其子亞歷山大·保盧斯終生都在為父親恢復名譽而努力,直到1970年開槍自殺為止。

丁汝昌在戰敗後,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被舉報為“通敵誤國”交刑部治罪的時刻,丁汝昌仍力圖振作,召集諸將,籌商水陸戰守事宜;毅然回絕日軍勸降,只想以慷慨一死盡忠,服鴉片自殺,以謝國人,臨死前將北洋海軍提督印截角作廢;光緒帝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蘇紀龍侃歷史


丁汝昌和保盧斯在投降前的心境完全不同。

因為千百年來貴族戰爭的傳統影響,西方本來就並不蔑視盡力之後的投降(貴族戰爭時代,投降了交贖金就OK了,自殺個毛啊)。保盧斯之前是非常受阿道夫器重的,最後陷入重圍也是因為阿道夫不準撤退的嚴令所致,所以保盧斯認為自己在彈盡糧絕之際投降是合情合理、合乎傳統的,也沒有多少心理負擔。



丁汝昌則完全不同。

由於光緒為首的帝黨將甲午戰爭視為打擊後黨骨幹李鴻章的大好機會,作為李鴻章手下大將,朝廷言官動輒罔顧事實,要求罷黜丁汝昌甚至誅殺問罪。1894年11月26日,光緒帝以莫須有的罪名下旨:“丁汝昌著即革職,仍暫留本任,嚴防各海口,以觀後效。”第二天,又有60多位御史言官上書,集體要求誅殺丁汝昌。他們還慫恿皇帝:“事宜密速,以防該提督線索潛通,預謀逃叛。”挺有想象力的,就差沒說丁汝昌是日本間諜了。

李秉衡在日本進攻時跑得很快,但人家一直在奏摺裡主戰,所以現在依然是正面人物

皇帝下旨後的第三天,帝黨骨幹、山東巡撫李秉衡又密陳奏摺稱,不立即誅殺一兩名海軍主將,不足以震懾軍心。在朝廷言官的屢次彈劾後,光緒帝以丁汝昌“實屬恇怯無能,罪無可逭”,要拿其到刑部治罪,在北洋海軍將士包括外國顧問的集體申訴下,害怕釀成兵變的光緒帝才又降旨,令丁汝昌戴罪督陣。“俟經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瀆請。”

滿面愁苦,一心求死的丁汝昌

此時此景,丁汝昌內外交困,心情悲涼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投敵叛國,而是力戰到最後一刻,但已經沒有打算生還了。對於具有忠君思想的丁汝昌來說,皇帝和朝廷這種欲置其死地而後快的態度,逼得他只能以死明志。

1895年農曆除夕,丁汝昌收到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的勸降信。丁汝昌未作任何答覆,將勸降信轉寄給李鴻章,表示絕不降敵,誓死作戰到底, “戰至船沒人盡而後已”。

英勇戰沉的靖遠艦,與艦同沉,是丁汝昌夢想的最好歸宿

2月9日,冒著日軍彈雨,丁汝昌登上“靖遠”,站在艦首主炮炮位旁親自督戰。“靖遠”被擊沉後丁汝昌落水,被屬下的蚊子船救起後,丁汝昌非但沒有僥倖,反而涕淚橫流嘆道:“天使我不獲陣歿也!”由此可見,丁汝昌在主動求死。對他來說,戰死沙場是對誣陷誹謗的最好還擊。

2月8日,因為擔心日軍佔領劉公島後(這是遲早的事)像旅順那樣大屠殺,而北洋海軍的家眷都在島上,一些海軍官兵離艦上岸,大批陸軍也離開炮臺職守,島上發生了譁變。這些譁變官兵連同島上百姓千人來到海軍公所門前,“哀求生路”。丁汝昌曉以大義,勉為固守,向軍民承諾:“若十七日(即公曆2月11日)救兵不至,屆時自有生路。”他的潛臺詞沒有說出口:那也是丁某生路斷絕之日。

威海衛的陸地戰場,只有同屬淮軍的炮臺守軍最賣力,山東巡撫李秉衡的軍隊幾乎沒怎麼抵抗就讓開大路,放日軍去進攻威海衛了。當劉公島被包圍後,更是撤到了萊州、海陽去了



2月11日期限很快就到了,援兵卻一個沒來,也永遠不會來了,作為丁汝昌的政敵,李秉衡一邊唱高調,一邊撤往萊州。丁汝昌為防軍艦資敵,下令炸沉“鎮遠”,結果由於擔心自沉軍艦會激怒日本人,“眾水手只顧苦求,無人動手。”此時,劉公島已處於不可控的狀態。

日本繪畫,描述丁汝昌自殺殉國情景

2月12日凌晨,丁汝昌給李鴻章發了最後一封電報:“吾雖決意與艦同歸於盡,然人心潰亂,大勢已去矣。”之後,丁汝昌仰藥殉國。上級只想要他死,部下只想自己活,丁汝昌不得不死。

丁汝昌以英勇的戰鬥和悲壯的死亡贏得了敵人的尊敬,所以北洋海軍殘部投降的待遇是甲午戰爭中最好的:全部就地釋放回家,並交換康濟艦用於送回丁汝昌靈柩。

二人的待遇對比也頗為可笑。

當時德國向世界透露了三種說法。一是保盧斯服毒自盡;二是他身負重傷後被俘,受到了嚴刑拷打;三是保盧斯像一個真正的軍人那樣戰死。德國舉行了全國哀悼日,舉行了保盧斯的葬禮。阿道夫親手往空棺材上放上了沒來得及授給保盧斯的鑲鑽元帥杖。總之,保盧斯必須死!

光緒對忠臣烈士如此苛待,令人齒冷,也難怪會在權力鬥爭中輕易地輸給慈禧

而對於已經自殺殉國的丁汝昌,清流言官繼續造謠汙衊,說丁汝昌是假死,已經跑到日本去了,還當了日本的官員,光緒帝也下令查明丁汝昌到底死沒有。當終於證實丁汝昌死得不能再死後,光緒帝也拒絕給他撫卹。直到五年之後,光緒帝已經被軟禁失去權力,淮系繼承者袁世凱才奏請為丁汝昌恢復原官和撫卹。


海軍史研究會員


丁汝昌吞食鴉片自盡後手下一個叫牛昶炳河南人盜用他的名義給日本聯合艦隊起草了一份投降書,內容卑躬屈膝,把中國人的臉都丟盡了,這還不算完,後來他在朝廷派來的大員面前大肆汙衊他的頂頭上司丁汝昌的如何不是,可憐的丁汝昌死後都不得安寧,他的棺槨在家鄉被朝廷用幾道鐵鏈鎖起放到室外長達很長時間,不能安葬


不朽的紅旗


多個原因,一是因為保盧斯投降時,德軍還有翻盤的可能,丁自殺時北洋艦隊已經沒了,清朝海陸皆輸,精銳盡喪。二是兩者所處的時間國家不同,對投降的接受能力不同。


頭大脖子粗


有人認為尊嚴大於生命,有人認為生命大於尊嚴,這就是世界觀的不同,和人受的教育有關。


風中的哨子


丁汝昌要想死在戰爭中就可以成仁了,何必等到戰後,朝廷李鴻章需要他以死謝天下。


維基988


這反映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別,在西方文化人的生命的權利應該得尊重,即便是戰敗方作廠俘虜的生命是應該得保障,在東方文化中名譽與氣節要高於生命,也就是戰敗方作了俘虜,名譽與氣節的喪失生命就沒有生存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