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水滸傳中的二龍山三位大頭領,他們三位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二龍山三位大頭領,魯智深、楊志和武松正巧是被公認的三位最正直的梁山好漢,也正巧是殺了四大公認的民間惡霸(鎮關西、牛二、西門慶、蔣門神)的好漢,同時他們的二龍山頭領排行也是同各惡霸被殺的時間順序成正比的,這也是二龍山有威名的一方面原因吧。

說一說水滸傳中的二龍山三位大頭領,他們三位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第一位、武松

人物一出場的描寫,武松顯得並不光彩,一幅落魄的形象,他是因打架鬥毆而躲避於柴進府上的。但在府中又因性情暴烈而不受歡迎,即使如柴進那樣廣納天下豪傑的仗義之人也開始對武松怠慢起來。這從武松在柴進府上後期的待遇可見一斑。此時很難從武松身上看到豪俠之氣的。

景陽岡打虎,武松這一英雄形象立時光彩起來,轉眼成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陽岡打虎一節也將前文武松外形描寫所作的鋪墊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其間體現了武松剛勇豪爽,毫無畏懼的英雄氣概和愛憎分明、敢作敢為的英雄形象.

說一說水滸傳中的二龍山三位大頭領,他們三位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武松是個力、勇、智結合的典型。景陽崗打虎、鬥殺西門慶是武力的優勝;血濺鴛鴦樓、單臂擒方臘,是勇的象徵;(連殺十幾人,還要留下名字,確實需要點勇氣。寒……)醉打蔣門神、化身為行者,都算是“鬥爭智慧”的體現。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水滸傳中武松的星位排名。他是天罡正將,天傷星,所以他的一生,實際上佔著一個“狠”字。因此,相對於梁山好漢其他的一些將領,如魯智深、李逵,武松的品性人格就偏低了一些。特別是他十分的“江湖”,不大會為人處世,因此在柴大官人家中不受歡迎,“有奶就是娘”,誰對他好,便只講義氣,不論對錯。替施恩出頭、拜宋江為大哥,甚至在張都監家做親隨時,都有“報效”的心理活動。

說一說水滸傳中的二龍山三位大頭領,他們三位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第二位、魯智深

魯智深的出身及綽號:魯智深,原名魯達,宋渭州經略使种師中帳下提轄官,生得身長八尺、腰闊十圍、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絡腮鬍須,為人性如烈火,好打抱不平,因三拳打死鎮關西,為避禍出走,後在五臺山文殊院出家為僧,因背上刺有花繡,故此江湖上人送綽號“花和尚”。

魯智深上梁山後英勇善戰,反對招安。梁山歸順朝廷平定遼國後,魯智深重上五臺山謁見智真長老問詢前途,智真長老曰: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後來,魯智深果然擒得方臘大將夏侯成,並親手抓獲方臘。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錢塘江潮信大至,魯智深想起長老之言,問明“圓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圓寂而逝。朝廷因其有擒獲方臘大功,加贈魯智深為義烈照暨禪師。

說一說水滸傳中的二龍山三位大頭領,他們三位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第三位、楊志

在水滸中,楊志好幾次提到祖先和父母。難怪,因為他的祖輩名頭非常輝煌,所以能讓他充滿驕傲的說出“灑家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能讓他的心中想著:“王倫勸俺,也見得是,只是灑家清白姓字,不肯將父母遺體來點汙了,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然而,也許正是祖先的榮耀,又給了他莫大的壓力,一方面是心裡想要博取配得上祖先的功績,一方面卻是現實中的種種困境和敗局,這種糾結和慚愧,也許正是促成他自毀型人格的最重要原因。

從朝廷武將到失敗的逃兵,從殺人犯到配軍,再到二龍山佔山落草做二當家,最後上梁山當了一個普通頭領,楊志的人生之路離祖輩的期望越來越遠,一步步的下滑著。在剛上梁山的第六十回,宋江曾經排過一回座次,關於他的排位是這樣的:前軍寨內,第一位李應,第二位徐寧,第三位魯智深,第四位武松,第五位楊志。

說一說水滸傳中的二龍山三位大頭領,他們三位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從朝廷武將到失敗的逃兵,從殺人犯到配軍,再到二龍山佔山落草做二當家,最後上梁山當了一個普通頭領,楊志的人生之路離祖輩的期望越來越遠,一步步的下滑著。在剛上梁山的第六十回,宋江曾經排過一回座次,關於他的排位是這樣的:前軍寨內,第一位李應,第二位徐寧,第三位魯智深,第四位武松,第五位楊志。

請注意,在此前的二龍山上,是魯智深坐頭把交椅,楊志排二,武松行三。然而一上梁山,宋江的結義兄弟武松就排到了楊志前面。在後來七十一回的水滸好漢終極座次中,兩人之間繼續保持了差距,武松排第十四,楊志排第十七。面對這樣的反差,楊志的心裡會有什麼反應呢?書裡沒有描寫,但就算有反應,他的選擇想來也只能和以前一樣“慫”,那就是逃避吧。

說一說水滸傳中的二龍山三位大頭領,他們三位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有學者曾經說過,水滸是一部悲劇,重點在於描寫英雄們的一步步沉淪,楊志自毀型的人生道路正是如此。在好漢們的最後結局中,外向的武松傷於外人,內向的楊志林沖病因自身,忠於朝廷的宋江被朝廷毒死,忠於宋江的李逵被宋江毒死,算計別人的吳用最終選擇自殺……由此來看,水滸主要人物的死法似乎都寄託著作者一定的用意。也許,他們都是在一步步把自己送上自我毀滅之路吧。

最後總結魯智深是真的路見不平一聲吼。武松殺西門慶是為自己復仇,殺蔣門神是給別人當殺手,楊志殺牛二是逼不得已一時失手。從行俠仗義的主觀意識上講,只有魯智深才是在行英雄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