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軍隊裝備好,東北地理位置優越,為何東北軍不與日軍開戰?


提起民國時期的東北軍,許多人咬牙切齒,在“哀其不幸”的同時,也“怒其不爭”。尤其是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不放一槍,拱手將中國工業最發達、土地最肥沃的東北三省讓給了日本侵略者。全面抗戰爆發之後,中國傷亡和損失如此慘重,也與日寇有了東北這個戰爭策源地,有極大關係。

東北王張作霖

因此,帶領東北軍撤出東北的少帥張學良,幾乎一片罵聲。因為,在大家的認知裡,張作霖父子時代,東北軍一直是中國所有軍閥隊伍中裝備最精良的部隊,然而他們卻連與日寇開展的勇氣都沒有,簡直是天下第一慫。

所以,許多人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新的問題,混吃等死的富二代張學良“慫”尚可理解。但是,白手起家的“東北王”張作霖,為什麼坐擁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幾十萬東北軍,卻不敢與日寇開戰呢?

張學良

首先,東北和東北軍的實力遠不如日寇。在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在東北王張作霖的苦心經營之下,東北三省成為當時中國農業最先進,工業最發達,交通最便利的地區。

尤其是軍工產業,東北更是以絕對優勢佔據中國第一,張作霖籌建的瀋陽兵工廠,更成為中國第一大兵工廠。因此,憑藉東三省為後盾,張作霖麾下的東北軍,也成為當時中國軍閥隊伍中裝備最精良、海陸空最完善的部隊。

但是,這些數據,只是跟中國其他軍閥勢力相比而已。如果與早已完成工業化的日本相比,幾乎不具備可比性。例如,在張作霖的經營之下,東北海軍一度成為當時中國實力最強大的海軍隊伍,但是,最巔峰時期的東北海軍,總噸位也只有3.2萬噸,而且,多數大艦還是用商船改造而成,比之日本的現代化艦隊,根本不堪一擊。

東北軍海軍軍艦

同時,我們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早在張作霖崛起之前的1904年,日本就已經能夠集結近百萬大軍,與老牌列強沙皇俄國廝殺一年之久,甚至最終還取得了勝利。也正是因為這一場參戰人數超過百萬的日俄戰爭,日本成為西方各國認可的列強。

因此,幾十年間不斷趴在中國身上吸血,又獲得了一戰紅利的日本,實力比之日俄戰爭期間的日本只強不弱。而經過軍閥混戰之後的中國,實力甚至比晚清時期更為虛弱。因此,雖然東北三省經過了張作霖的經營建設之後有很大起色,但對比綜合實力,依然遠遠不是日本的對手。

精明的張作霖自然也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在不斷利用日寇的同時,面對日寇的咄咄逼人,也只能步步後退,卻並不敢輕易的挑起戰爭。

日本關東軍

其次,東北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強大。雖然東北軍是當時中國軍閥隊伍中裝備最精良的部隊,但就戰鬥力而言,東北軍卻並不能算最為強大的部隊。土匪出身的張作霖,一直擁有濃重的封建殘餘,他也一直將東北三省和東北軍視為張家的私產。

因此,封建家長式的作風使得東北軍並無強大的凝聚力,官兵們更只是將當兵吃糧視為一份職業,並沒有為東北血戰到底的決心和打算。這種心態之下,東北軍只是中國無數軍閥隊伍中的一支,雖然因為裝備精良戰鬥力不弱,但如果比裝備更為精良的日軍,東北軍其實是毫無優勢的。

最後,張作霖也不會對日寇宣戰。現在網上說起張作霖,往往將其無限拔高,似乎只要有老帥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就一定能夠牢牢把握。但是顯然,這種觀點並不準確,,也將張作霖捧得太高了。

張作霖

雖然張作霖的確與日本鬥智鬥勇,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國的利益,但是,張作霖這麼做,更多的是基於個人的利益,張作霖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公無私。

例如,曾在外蒙駐軍的東北軍,就因為張作霖的一己之私,被張作霖強令撤回。失去了來自內地軍隊的威懾之後,大大助長了外蒙獨立的氣焰。因此,外蒙古最終分裂出中國,張作霖也難辭其咎。

因此,雖然張作霖不乏愛國行為,但其本質依然是一個看重個人私利多過國家利益的舊軍閥。所以,張作霖絕不可能冒著輸光老本、傾家蕩產甚至小命不保的危險,與日寇開戰。


鳶飛九天2018


問題瑕疵,張作霖活著的時候哪來的東北軍,那叫奉軍。雖然還是那波人,但是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奉軍是北洋軍閥,東北軍是改旗易幟後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序列。

所以,問題應該是,奉軍為何不與日軍開戰。

東北地理位置優越這個縱橫真的沒看出來,在闖關東以前東北就是荒涼之地,除了土匪就是土匪,就連張作霖都是土匪出身。

(東北地位位置處於日俄夾縫中生存)

經過張氏父子的治理才逐漸發展起來,儘管土地肥沃,然而政治環境並不好,南滿是日本人勢力範圍,北滿是沙俄勢力範圍,是處於兩大帝國主義爭奪範圍內的地方。

不然,怎麼會有號稱第零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戰爭爆發。

張作霖的奉系本身就是日本扶持下的利益代理人

在很多資料中我們都看到張作霖是一個很有實力的軍閥,日本人都要忌憚他幾分,經常把日本人耍的團團轉,事實上,張作霖跟日本的關係很深。

日俄戰爭時,張作霖就為日本人賣命,刺探沙俄情報,辛亥革命時,張作霖就到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稱“目前東三省兵馬實權在本人掌握之中” “日本國如對本人有所指令,本人自必奮力效命。”

(張作霖)

張作霖表現出如此親日的姿態,是為了獲取日本的支持,日俄戰爭後,東北一直是日本勢力範圍,東北的軍閥跟日本從來都是脫不開的關係。

張作霖能夠將奉系打造成當時最強軍閥,背後有一半是日本人的功勞,單以軍火來說,1918年到1928年是西方對華武器禁售期間,然而這段時間,日本還是不斷賣給張作霖軍火,不但是賣給張作霖軍火,更是幫助張作霖建立了當時最大的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

東三省兵工廠看似規模宏大,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核心技術,就連技師大部分也都是外國人,最多的就是日本人了,這些技師基本也決定了東三省兵工廠的水平。

正因為如此,張作霖絲毫不懼怕日本,為什麼?因為張作霖拿了太多日本人的好處,當日本向張作霖要債的時候,讓張作霖割讓國家權益的時候,張作霖就不幹了,可以說,張作霖對日本是“虧欠”的,正是吃準了這一點,老張後來也就不把日本人放在眼裡了。

(皇姑屯事件)

按照我們的邏輯思維,欠錢的就是大爺!

張作霖最後被少壯派炸死,估計也和這有一定的關係,日本少壯派的人士合計,你個老賴,炸死你丫的!

所以,張作霖是根本不可能率領奉系跟

從蔣介石、韓復榘對日態度來看東北軍為何不抵抗

要說小張不抵抗,東北軍打不過是肯定的,但是有一方面也是老蔣沒給他撐腰,九一八事變之前老蔣在發給張學良的電報中說“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

實際上,在九一八之前的中東路事件中,老蔣為了削弱小張,慫恿小張去奪回中東路,當時蘇俄剛剛建立,政權不穩,正是收回中東路的絕佳時機,當時東北軍也是各種研判,認為東北軍打敗蘇俄遠東軍不是不可能。

(震驚中外的中東路事件)

結果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被一頓胖揍。

其實,以橫向來看,當時的軍閥也大多是窩裡橫,我在前兩天的微頭條裡介紹韓復榘,說韓復榘放棄黃河天險不抵抗,說了一句,不抵抗的人都該死,話說的是有點重,畢竟當時全國的軍閥都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

老蔣以韓復榘不抵抗為由殺了韓復榘,這一點也沒什麼毛病,實際上大約在老蔣槍斃韓復榘的十年前,1928年蔣介石第二次北伐的時候,日軍要求蔣介石的北伐軍繞路濟南,在被日軍一頓胖揍後,蔣介石表示“自本月3日之不幸事件發生,本總司令以和平為重,嚴令所屬撤離貴軍所佔區域。現在我各軍已一律離濟,繼續北伐,僅於城內留相當部隊,借維秩序。······不勝企盼之至。”

(濟南慘案發生前,日軍要求北伐軍繞過濟南)

抗日是一場極為艱難的大業,不是那麼容易。

張作霖當時無論無論是從奉系實力,還是從思想覺悟上,都不可能對日本關東軍發動戰爭。

還不如小張改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行為來得更愛國,此舉徹底放棄了東北獨立的行為,但是要說抗日,經過中東路事件的小張估計是沒有膽子的。


史論縱橫


大家想一下,如果一個地方軍閥都有實力對抗日軍的話,抗戰也不用打十四年了。張大帥的所謂的“輝煌”一部分是日本人的支持,但最重要的還是兒子幫襯得好,才顯得老子厲害。少帥的事情都被講爛了,這裡就不多說了,重點講一講日本人扶植張作霖當“東北王”的事。

張作霖家是闖關東的佃戶,父親好賭結,被仇家殺害。張作霖也從小不務正業,濫賭成性,走投無路後加入東北巨匪馮德麟的隊伍。

庚子之亂時,沙俄借鎮壓義和團出兵東北,遼河下游一片混亂。張作霖就組織“保險隊”,充當豪紳富商的保鏢。有了地盤了就想著招安,用他的話講“必須用現有實力,向官家討價錢”。張作霖先是投靠了奉天將軍增祺,後又在辛亥革命中竊取奉天軍權。

辛亥革命後,張作霖通過支持宗社黨在東北復辟,和日本人搭上了線。在接觸中,日本人發現張作霖更有價值,於是捨棄了宗社黨。張作霖擊敗奉系前輩馮德麟、驅趕吉林的孟恩遠,背後都離不開日本人的支持。

張作霖成為東北王后,一心想逐鹿中原,但日本人認為:首先,張作霖向外爭權,必然會影響東北的穩定,不符合日本降低侵略東北成本的目的。其次,張作霖的擴張必然會招致英美列強對日本在華利益的打壓。

張作霖是典型的封建軍閥,軍閥的特點就是“家國不分”,東北三省就是老張家的私人財產。日本人要侵略東北,張作霖要霸佔東北,兩者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因此才出現了網上很多張大帥戲耍日本人的事蹟。

對於張作霖的虛與委蛇,日本在第一次東方會議上明確指出,張作霖是帝國在東北的“對手”,但因沒有其他人可以取代張,所以對張實行了“有限制地扶持”。1921年5月17日,日本製定的《關於對張作霖態度的文件》中表示:

“張作霖期望在滿洲維持和確保實際權力,進而向中央政界伸張其權勢,這幾乎不容置疑。最近,張對我文武官員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質援助,對此人今後之活動,帝國之態度需要最為慎重考慮。
大體而言,對張作霖在滿洲整頓充實內政及軍備,在當地確立其牢固勢力,帝國應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但其為了在中央政界實現野心而要求帝國幫助時,以不採取進一步幫助的態度為適宜之對策。”

直皖戰爭中奉系和直系聯手打敗了皖系軍閥,共同組建了“中央政府”,但因分贓不均,很快就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會戰。張作霖對戰爭沒有把握,於是任命親日派梁士詒組閣,向日本求援。

張作霖雖然在第一次直奉會戰中兵敗,但實力並未受損。不過日本為了維護張在東北的統治,戰後日本仍舊給了大量援助,張宗昌一次就從日本人手裡接接收了22列火車軍火。號稱亞洲第一兵工廠的瀋陽兵工廠也是日本人這時給的援助。

因為在亞洲發動侵略戰爭,日本在國際上很孤立,日本內閣害怕招惹英美在華利益,所繼續奉行有限度地扶植政策,但是剛成立的關東軍則認為:直奉會戰其實是排日之戰,所以要採取點積極的措施。

第二次直奉會戰時,尤其是郭松齡叛變後,關東軍直接從遼陽派兵,阻止郭軍在營口登陸,給了張作霖重新組織兵力的時間。郭松齡率領的是奉軍精銳,關東軍怕張作霖扛不住,不僅派軍事顧問指揮戰鬥,還讓關東軍炮兵替東北軍操作15釐米榴彈炮。這樣關東軍對張作霖的援助已經超越了國內要求的“有限度”、“不干預”的範疇。

所以說,張作霖的“東北王”完全就是日本扶植起來的。現代戰爭拼得最終還是實力,張作霖的裝備都是日本給的,部隊也是日本幫忙訓練的,哪裡敢和日本人開戰。


史料不輯


因為東北軍戰鬥力非常低下。

我這裡就不談張作霖就是靠日本人扶持才能坐上東北王寶桌這件事,也不談東北最大的出口項目:大豆出口其實是把大豆賣給大連的日本外貿公司這件事,我就談談東北軍。

首先,東北軍高級軍官指揮能力極差,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均是土匪出身,幾乎不具備指揮近代軍隊進行作戰的能力;別說這些鬍子老兄弟,即使楊宇霆這樣的“士官系”領袖,其在江蘇之無能令人瞠目結舌,他帶著奉系兩個師去做江蘇督軍,不但把江蘇本地軍官全都得罪了,在得知孫傳芳率江蘇軍人反奉的消息,連軍隊都不要,連夜坐著壓道車跑到濟南向張宗昌救命。就連姜登選都忍不住評價為“我與麟閣結交有年,今始識其無能。”

而接受過完整軍事教育的少壯派東北軍軍官如郭松齡、王以哲又和楊宇霆、張景惠這些老人關係極差,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這樣的高級軍官,這樣不團結的軍官團,怎麼去和日本打?

說完軍官再說士兵,長城抗戰日軍對東北軍士兵素質評價極低,認為東北軍挖戰壕還很巧妙,可是實際作戰時卻非常不沉著,往往距離很遠就開始放槍,完全暴露陣地火力配置;基層士兵毫無主觀能動性可言,需要反衝鋒時必須連、排長帶頭,而連、排長犧牲後往往一鬨而散,這樣的軍事素質如何能和日軍開戰?

說完軍官士兵,再說說東北軍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

應該說張作霖父子還是辦了許多軍工企業的,部分武器也可以自造,但是這些軍工企業和奉系許多產業一樣,外強中乾,奉系軍工企業研發、逆向製造能力極差,甚至還不如處於兵荒馬亂的關內鞏縣兵工廠。

以東北軍大量裝備的性價比很高的奧地利式77毫米野炮為例,原廠炮射程為12000米,奉系軍工廠在有外國顧問情況下,仿製的77炮射程只有10000米,而張學良經過中原大戰,權勢達到頂峰,順便控制了鞏縣兵工廠,鞏縣兵工廠遂獲得全套圖紙開始也開始仿製77炮,結果鞏縣兵工廠仿製炮射程為11000米。

真是呵呵,呵呵。

軍官不行、軍人不行、軍工更不行,請問東北軍和張作霖哪兒來的底氣和當時已經是列強之一,日俄戰爭中戰勝過俄軍的日本軍隊開戰呢?


蘭臺


因為張學良的不肖,很多人都在用抬高張作霖的方式,突出張學良的無能。其實,張作霖也是一個軍閥,不是愛國革命者!

張作霖是親日派,沒有日本的支持,他也做不了東北王。

日本最初進入東北,也是日俄戰爭的結果。日本戰勝俄國以後,強行獲得了原屬於俄國的旅順和大連兩處租借地,外加一條南滿鐵路。這是日本在東北勢力的根基。

1906年,日本延續“關東州”的叫法,設置了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這也是“關東軍”的由來。

以上說的,就是張作霖和日本合作前,日本在東北的情況。我們看看張作霖勾結日本以後,日本勢力在東北發展如何。

日本在袁世凱和段祺瑞執政時,曾索要“滿蒙五路”、“滿蒙四路”等多條鐵路的建設管理權。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日本都沒得逞。

日本人看到中國局勢混亂,覺得必須在東北扶持自己的“代理人”,侵略計劃才能實施。於是,日本人開始和張作霖接觸。1917年,‘’滿蒙五路‘’在張作霖授意下,開始動工。

1922年,張作霖宣佈東北自治。

1923年,四鄭鐵路鄭洮延長線在張作霖的擔保和通融下,建成通車。

1924年,張作霖為了打贏第二次直奉戰爭,再次向日本出賣鐵路權。包括:開原至朝陽鎮、吉林至敦化、長春至大賚、洮南至齊齊哈爾等四條鐵路修築權,都給了日本。

等到張作霖死前,日本在東北已經建立鐵路網基礎。通過這些鐵路,日本在攫取中國資源的同時,還可以隨時把兵力投送到東北各個戰略位置。

就在張作霖死前,他還在“滿蒙新五路”(敦圖鐵路、長大鐵路、吉武鐵路、洮索鐵路、延海鐵路)條約上籤了“閱”字。他要是不在皇姑屯被炸死,這個條約估計也要在他的授意下實行了。



也是因此,日本陸軍把張作霖炸死以後。正在吃飯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聽到這個消息時,會氣的摔掉筷子。本來不用出兵就能“佔領”東北,現在陸軍卻把自己培養的“代理人”幹掉了。

除了這些鐵路權外,張作霖上臺以後,日本還打著“中日合辦”的旗號,在東北到處開礦,買地,辦廠。日本在經濟上開始全面控制東北。

張作霖也好,張學良也罷,都不可能打過日本的。

張作霖不傻,以他一個軍閥之力對抗一個日本國,那是送死。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而日本已經是工業國家。而且,張作霖還要抵禦國內其他軍閥和國民革命軍的進攻。他的處境並不樂觀。沒有了日本人的支持,他的東北王早晚被滅掉。

張學良曾經也想雄起過,跟俄國打了一仗。結果,史稱“中東路事件”。結果,東北軍死傷及被俘人員9000餘名。蘇軍死亡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這次的慘敗,讓少帥明白了自己的真實實力。從此,張學良就虛了。



而且,東北的位置並不好。東北基本上處於蘇聯和日本勢力三面包圍的局面。稍有不慎,東北軍就可能被日本關在山海關外,全軍覆沒!


張氏家族雖然在軍閥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真要放到國際層次,真是不堪一擊。所以,張作霖才會和日本“勾結”;張學良才會不敢報殺父之仇。而且,一開戰馬上撤回關內。


總之,張家人做任何決策都會從自己利益考慮。就如同張學良出兵參加“蔣馮閻桂”戰爭,支持蔣介石一樣。並不是張學良有多高覺悟,而是蔣介石用錢和官位收買了張學良:中華民國軍副總司令,外加幾千萬元出兵費!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張作霖是日本扶持的代理人,為何要與日本開戰?張作霖後期深受張學良愛國統一思想的影響,開始拒絕與日本合作,以“老賴”的心態否認與日本的一系列交易如“滿蒙鐵路”計劃,被關東軍預謀炸死。歷史都有邏輯和人物關係,脫離這個邏輯和關係談歷史是愚蠢的。

日本的軍事實力

1921年美英為主導的五國海軍公約開始談判。

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爭論,美終於使法,日,意讓步,簽約規定了五國戰列艦總噸位限額。美、英兩國各為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為17.5萬噸。
從此日本被公認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其中海軍實力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陸軍排名世界第五。

日本在東北的勢力由來已久

由於日俄戰爭後日本獲勝,從此東北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這就是百年近代史積貧積弱的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

張作霖如何利用日本爬上了權力頂峰

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東北王”張作霖剛剛完成了從掌管250人的地方團練到統領15個營5000多人的巡防營首領的轉變。一步步爬上權力巔峰的張作霖先後以武力趕走了“奉天將軍”張錫鑾,又趕走了袁世凱的心腹段芝貴,鬥倒了馮德麟,全面掌控了東北三省的軍政大權,統一了東三省,隨後又控制了熱河,察哈爾和綏遠,張作霖稱雄滿蒙,這一路可以說扶搖直上。

在統一東三省的過程中,張作霖要得到日本的支持就需要有所“交換”,因此他在經濟上給日本大開方便之門,只要日本要,只要他有,就照單全給,期間日本積極地修建了四洮路全線(1923年)、天圖線(1924年)、洮昂線(1926年)和吉敦線(1928年)為了一己之私張作霖拱手將東北鐵路權傾囊而出,甚至還允許日本人在東北購買土地,由此引來大量的日本移民,東北儼然成為了日本的“國中之國”,張作霖的一系列賣國行為讓日本成為東北一家獨大的外國勢力,為了獨霸奉天全省,張作霖可以說是不擇手段,排除異己。

可以說張作霖實際上就是日本在東北權益的代理人。典型的有幾個事例:1912年1月張作霖第拜訪日本駐東北總領事合謙太郎:“如果日本對我有何要求,我一定盡力而為!”,1912年12月日本關東都督福島中將路過奉天,張作霖立刻拜訪福島說到:“如果都督有何命令,我願按照日本的指示行動”(《日本外務省檔案》第115頁)。張作霖之所以能稱雄滿蒙成為“滿蒙王”始終離不開日本的影子。

東北地理位置優越?

孫中山曾對張學良說過:“我們都老了,現在國家的責任在你們年輕人身上。東北介乎日俄紅白兩大帝國勢力之間,地理位置特殊,很難對付,所以你們東北年輕人,責任尤其重大。”

早在日俄戰爭時期,這兩方面勢力在東北就開始你爭我奪不惜兵戎相見,成為紅白勢力爭奪的焦點。長時期的鬥爭使得東北處於兩種勢力的相對戰略平衡,破壞任何一方,對於羸弱的中國都是無法承受的,“皇姑屯實踐”張作霖遇刺身亡,張學良即為,蔣介石只用了一個“收回路權”的號召和200萬大洋軍費就挑動張學良對蘇開戰,中東路戰爭打破了這個平衡,使得日本失去了制衡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從此東北軍民走上了十四年抗戰的艱辛歷程。而南京國民政府在整整六年的時間裡沒有一兵一卒踏上東三省的土地。坐觀成敗,而他到抗戰勝利也只承認“八年抗戰”不承認十四年抗戰。

最為著名的就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10月國民政府蔣介石派許世英去日本談判:“只要保證關內十八行省主權完整,國民政府或可在保持尊嚴的前提下讓出東北”。


綜上所述張作霖為和與日本開戰?如何開戰?


杜康不負西江月


張作霖是個有本事的人,但是他也有他的侷限。雖然他文化不高,但是他“武化”非淺。張作霖的東北當時治理的並不算好,原因便是他這個人太喜歡窮兵黷武了。當上了東北王以後,他便幻想著統一中國。從1917年到1928年,他前後五次入關,把東北幾乎是搞得山窮水盡了,東北的經濟已經崩潰了。這一點看看東北當時的軍費開支就明白了。

1917年,總收入1000萬元,軍費佔據80%;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花了3000多萬元,軍費佔據了81%;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花掉了1.5億元,軍費高達95%。

從1917到1928年,張作霖劃掉了六七億的軍費。有時候為了湊錢給張作霖打仗,他直接向當時東北各地攤派,什麼招都想得出來。比如印紙幣、種植鴉片、發彩票等等。

所以當時就有人反對張作霖這麼幹,比如王永江。他是負責體張作霖理財的,對東北進行了今年的改革,結果發現是徒勞的,因而最後辭職了。原本東北的發展還是非常好的。可是由於長期的戰爭,使得東北各省的財政都入不敷出,各地由於經濟崩潰而工人罷工。更重要的是由於張作霖一心想要入關決一雌雄,使得日本人趁機在東北發展壯大了。以滿鐵和關東軍為代表的日本在東北經濟和軍事中以及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了。

即使花了這麼多錢,買了這麼多裝備,他的部隊戰鬥力也不強。因為他的軍隊是軍閥部隊。對於這一點,北伐的時候就表現得特別明顯了。孫傳芳、吳佩孚的實力不亞於當時的張作霖,可是結果呢?他們還不是被國民革命軍打得落花流水。玉帥吳佩孚還是第一個登上時代週刊的中國人,無論是才幹還是人品,都是當時的佼佼者。張作霖的部隊遇到日本人可想而知。


歷史是什麼


在東北奉系軍閥幾乎是一手遮天,張作霖的一句話就是東北的聖旨,張作霖執政時期對日本是強硬的主戰派,日本人開除豐厚的條件,但張作霖一直沒讓步,奉系軍閥在鼎盛時期,實力相當強大,擁有30萬東北軍要錢有錢,要兵有兵,要糧有糧,要武器有武器,日本人想要入侵東北,都需要看張作霖面子。

日本人在東北的勢力發展緩慢,張作霖成為日本人吞併東北最大的絆腳石,日本想攻佔中國東北的野心越來越強烈,最後日本弄了個“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死在坐火車上。張作霖一死,張學良雖然接管奉系軍閥的軍隊,但以前跟他爹的老人大部分不聽他的話。

1928年年底張學良通電南京,宣佈東北易幟,發生918事件後張學良對局勢作了錯誤判斷,認為日軍只是挑釁和試探我軍部署而已,不會有大部隊進入東北。聽從蔣介石的不予抵抗使守軍一觸即潰,東北失陷。

胡適在日本佔領東北後文章中寫過張學良他的罪過,總括說來,至少有五點:

其罪一 自己以取咎取怨之身,明知不能負此大任而偏要戀棧,貽誤國家。

其罪二 庇護湯玉麟,縱容他禍害人民,斷送土地。

其罪三 有充分時間而對熱河、榆關不作充分的準備。

其罪四 時機已急,而不親赴前線督師,又至今還不引咎自譴。

其罪五 性情多疑,不能信任人,故手下無一敢負責做事的人才,亦無一能 負責自為戰的軍隊。事必躬親,而精力又不允許,部下之不統一, 指揮之不統一……都由於無一個人肯替他負責任。


探索異視野


日本之所以策劃“皇姑屯事件”暗殺張作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後者雄踞東北期間,曾多次拒絕日本人的腐蝕、拉攏;這也讓人們為其貼上了“民族大義、至死不屈”等標籤。

但客觀而言,張作霖對日本人的態度是曖昧的!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並因病身亡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位。張作霖也被委以奉天(遼寧)省長兼督軍,並於次年獨攬奉天軍政大權。

1918年,張作霖再次被提拔為東三省巡閱使(該官職通常只授予控制兩省以上的軍閥);為了穩定和鞏固自己在東北三省的勢力,張作霖選擇向日本人靠攏。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寬城子事件”。

當時,張作霖視吉林巡撫孟恩遠為自己全面統治東三省路上的最大一塊絆腳石,曾多次鼓動當地政商人士向北平彈劾孟恩遠。最終北洋政府決定命孟恩遠回京供職,但卻遭到拒絕。

為了扶植張作霖,日本在1919年7月19號製造了“寬城子事件”:派日本人強行進入孟恩遠軍事駐地並挑起事端,日軍隨後藉口派兵趕到與孟恩遠部隊發生軍事摩擦並致孟部數人死傷。

緊接著,日本在事件發生後向北洋政府提出嚴正抗議並要求嚴懲相關人員。迫於壓力,北洋政府最終只能罷免了孟恩遠等人,將東三省所有事宜都交由張作霖全權負責。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張作霖才成了真正的“東北王”。

真正雄霸一方後,張作霖暴露出了窮兵黷武的一面:介入或發起軍閥戰爭、整備陸軍、擴建兵工廠、甚至宣佈“獨立”等。1927年,張作霖迎來了自己權利的巔峰:就任北洋政府最高統治者。

在此期間雖然多次拒不和日本人合作或簽署條約,但在頑固保守思想的促使下,十分仇視民主和革命人士並大肆追捕、殺害(如李大釗)。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被譽為“拒不和日本合作”的張作霖卻在鐵路問題上積極同日本合作。

修築鐵路是日本實施侵略最重要的基礎條件。但在張作霖之前,日本與北洋政府因諸多阻礙一直在滿蒙鐵路問題上僵持不下,直到扶植起這位“東北王”後,日本的多條築路計劃才得以實施、開工(滿蒙新五路)。

所以說,張作霖當時對日本的態度是曖昧的、利用的;即便後期的對立也只是擔心自己在東北的勢力被削弱、被控制。但心裡有一杆秤的張作霖斷然是不敢與日本直接開戰的。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東北地區的重要,那裡有蘇聯勢力,日本勢力,和張作霖勢力。

張作霖想獨立於蘇聯,日本之外而有自己的獨立權。

張作霖利用蘇聯制約日本,又利用日本製約蘇聯。

而日本,蘇聯,都想拉攏張作霖,把他拉到自己一邊,又都拉不過去。

而張作霖利用東北地區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使自己在軍事力量上,全中國數一數二。很有可能成為統一中國的最強力量。

這時還有一雙眼睛在看著東北,這就是南京蔣介石政府。

蔣介石不想看到張作霖強大起來,這股勢力對蔣介石政府威脅最大。

所以老奸巨猾的張作霖,誰也不能夠把他怎麼,但是都想除掉東北這股勢力,日本想,南京蔣介石政府更想除掉他。

蘇聯不想看到日本人佔據東北,這對蘇聯遠東地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但是蘇聯真想在東北建立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政權,共產黨取得在全中國的勝利。

張作霖死了,他一死,各方勢力都把眼光放在他兒子張學良身上,看到東北形勢朝著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張學良在父親死後,衡量了他自己認為的輕重,他投靠南京國民黨政府,改旗易幟。想依靠南京的國民黨作為靠山,使自己能夠在東北生存下來。他和他父親一樣,不想離開東北。

最想要張學良這條魚脫離水的,並想削弱東北這股勢力的是誰呢?

最後張學良被調進了山海關,關裡,日本從新培植了滿洲國傀儡政權,清朝的后帝溥儀成為了名譽上的滿洲國皇帝。日本實際上成為了東北地區的控制者。而蘇聯從此遠離了東北,成為了過去的記憶。

張學良和東北軍,從此開始滑坡,朝著消失的方向,越來越快的滑落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