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詩中出現兩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為之嗎?

feng569661700


唐.李商隱.《七絕.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1)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1).巴山,現四川南江以北,後來泛四川。

這是作者寫給妻子的詩,表達思念之情。

寄北,這裡指寄給北方的妻子,又題為“雨夜寄內”。

這是詩人於大中五年(公元851),詩人在川東節度使柳仲郢幕中寫的。洪邁在《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雨夜寄內》,解為一首懷念長安妻子的詩。

從詩意可看,應該也可以理解是懷念友人,何況當時詩人的妻子王氏己死。詩中以眼前之景預期未來,寫得平易樸實,但令人一逢三嘆!

而“巴山夜雨”、“西窗剪燭”也被後人廣泛地用來相贈同窗好友,或懷情遠寄相念的親人(妻兒)。

古詩詞最忌雷同重複。初學者亦以為大忌。

不。

只有在充分理解掌握古文化(其實,今天也如此)規則的基礎上,重複出句,才是能突破情感的沒有羈絆的且又在限內的最佳方式。

詩人兩次寫“巴山夜雨”,既是強調離人在分別時令人留戀的景象,又是期望離人在重逢時的夢境,正因為思念之深,才會寄託之切:要在當初深沉的景色中回到當初的回憶。

……

今人可能笑腐迂,然古人寫此存執念。這就是詩人和平常人之間的表達差別。


葡萄爺爺1


確實是有意為之。

李商隱是晚唐集大成的詩人,作品不但有隱晦深典的句子,還參考借鑑了民歌的清亮流暢。還是那句話,他的詩,你有可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是讀下來絕對是流暢的,而且賞心悅目,餘味無窮。

這首詩相對於他自己其它作品來說,算是直白淺顯卻別出心裁的。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個很有可能是在寫家書的時候有感而發,要考慮到家人的理解能力,所以相對淺顯,但是直白不是他的性格,李大詩人還是要玩出一些花來,才對得住自己的名號的。我們詳細來看,他為什麼要打破七絕的大忌,反覆使用“巴山夜雨”,因為我們在聊七絕的時候講過,絕句相對於律詩,字數少了很多,必須惜字如金,儘量不要使用重複的字詞,一是浪費,另一個是會造成朗讀不流暢,平仄發生疊韻之類的錯誤。在律詩規則之內盡情發揮,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寫詩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但是李商隱很明顯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那就是“突破規則,建立規則”。

前兩句承接家書,“君問歸期未有期,”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啊?我也不知道啊。為什麼呢?“巴山夜雨漲秋池。”巴山的連綿大雨把我耽擱在這裡了,池子都漲滿了,你看看多大的雨水。這兩句就像拉家常,語速不快但敘事節奏飛快,十四個字不但用問答交代了寫詩的起因,時間,地點,景色,還構築了一個漫山雨落如飛,水滿為患的情境。詩人的功力非同小可。然後筆鋒一轉,從現實進入想象。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何當”兩個字把文字引入虛境。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像以前一樣在西窗下聊天聊到忘了時間?剪掉蠟燭的綻蕊,挑亮光線,估計也會扯到今晚巴山夜雨的話題吧。平仄就不講了,能通順讀下來是肯定沒問題的。為什麼他在這裡再次重複“巴山夜雨”這個詞組,並沒有讓人感到繁複呢?

第一點,這個“巴山夜雨”已經從第二句的實景“地點+時間+事件”的詞組變成了一個想象中的畫面,也就是一個描繪這天晚上狀況的一個純名詞詞組,詞性的改變不會讓你覺得重複。第二點,所在的空間不一樣了,一個在現實中,而且正在周圍真實發生,第二個已經成為了一種未來的回憶,一種想象。讀者自然而然會把這兩個情景和詞性區分開。

這種新奇的有意為之不但不會給閱讀帶來困難,反而會增加一種時空循環,平行空間錯位的奇特感受。李商隱開創了一個新的表現方式,後來者學得多,但是都無法在語言凝練和意境錯位中超越他。比如楊萬里的《聽雨》:

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簷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

這個就不解了,讀者可以自己領會。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國學詩詞內容日常答疑。


梧桐樹邊羽


唐代詩人李商隱《夜雨寄北》:

七絕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約813一約858),字義山,晚唐著名詩人。十歲喪父,與母過著清貧生活,十幾歲便突顯才華,後結識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並在令狐楚的幫助下考中了進士。結識令狐楚是李商隱成材的一大幸事,但也是其一生悲劇所在。因為老師令狐楚在李商隱考中進士後不久故去,這時李商隱也與其心愛的王氏結婚。而其岳父與其老師令狐楚分屬李黨牛黨不同政治陣營,一段美好姻緣因此打上政治烙印,一邊認為這是賣身投靠,一邊認為是蛇鼠兩端,兩不認可,夾板老鼠兩頭受氣,失去了政治上發展空間,縱然才華萬丈也是枉然,一生連個帶長字的芝麻官都沒混上。

公元852年,李商隱應聘到四川東川節度使幕府中任職,不過就是些秘書工作,相當現在部隊不帶長字的參謀一類吧,有道是“參謀不帶長,打屁都不響”,不僅地位低下,而且收入微薄。這時李商隱的妻兒與朋友大多在長安,四川在長安南部,本詩所以叫“寄北”。

本詩開始一問一答,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我也不知道啊,巴山的夜雨正將秋天的池塘灌得滿滿的了。

為什麼不能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去呢?這反映了小人物的無奈,亂世中,小人物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只能象飄萍一樣隨風漂泊。這跟後來的范仲淹《漁家傲》說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那個“歸無計”完全不是一回事。範的“歸無計”是因為自己還沒有建立東漢大將竇憲“燕然勒石”那樣的功勳,怎好意思輕言思鄉回去呢?範說的是悲壯,李說的是悲涼。

等到回去後與你坐在西窗下,共剪西窗蠟燭時,再給你說說巴山夜雨的故事吧!

律詩,特別是絕句,特別忌諱重複,李商隱作為晚唐一代大家,當然不會不知道。本詩卻一反常態,用了兩個“巴山夜雨”,當然不是巧合,肯定是有意為之。餘以為,前一個巴山夜雨,是因為無法回答對方詢問的歸期,故意搪塞,顧左右而言他,推出個“巴山夜雨正漲著呢”,既然這樣說了,那麼回去後我再給你細說這“巴山夜雨”中包含的故事吧!

大師就是大師,就能突破框框,大膽重複,反倒收到了跌宕起伏,婉轉回旋,一疊三嘆的好效果,亦成一傳世之作,這在絕句中是絕無僅有的。



雲卷飛山


沒讀過。講個故事吧!是真實的。打架,家常便飯,請到辦公室,也是常事,不記得跟誰,什麼事。進入主題。進辦公室,兩老書呆在查清典,那典是我學的三倍大,好奇,所以順耳收穫,兩議論的全言。兩查到字,驚訝,原來這字意這麼簡單,用簡字還比它合適,到位。古人也顧弄懸虛,寫詩實際挺容易的。現在沒人教可惜。所以,我見現呆子,也用冷子,有火。這些冷字意是,站什麼上看,或走在什麼看,賣弄玩懸,自以清高。算了就這麼多。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