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對”是什麼意思?

春曖花開1852


唐代詩人張繼所作的《楓橋夜泊》,是一首千古傳頌的七言絕句,在創作方法上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

就題目所述的問題而言,個人則有兩個意見:此詩起承句的意象是統一的,也是連貫的,不宜將承句單獨割出來討論。再就是一句老話,詩歌是形象語言,儘量不要用邏輯思維去糾結一字一詞,否則有很多句子都可能會解釋不通,就正如此詩起句中的“霜滿天”。李白說:“疑是地上霜”,霜從來都是在地上的,怎會滿天呢?

所以,我們還是整首詩一起閱讀:



月是一個思鄉懷人的意象。作者將觸月思鄉之情景作了省略。直接從月落著筆,一開始便營造出空茫的意緒。

而只要我們細心閱讀,便可發現,起承句的前十一個字,便非常高密度地聚合了五個夜半的意象。先是月落,上弦月起得早,在半夜時已經沉落了。光線的突然變暗,驚動起烏啼幾聲。而此時四周寒氣瀰漫,讓人感覺繁霜滿天。岸上的江楓樹影,襯托出漁火幾點……

作者對意象的選取非常細膩。我們透過幾個意象便可感受到作者意緒的律動:

月落(所見)烏啼(所聽)霜滿天(所感),江楓(所想),漁火(所見)。這些意象,由所見起經歷了一系列情緒律動後,又迴歸所見,是連貫的,反映了作者對夜半景色的一種感受,所以我在起文時說,不宜將承句單獨抽出。



同樣,我們也不應用邏輯思維為“對”字釋義,承句中“江楓”本來就是虛筆,月落後,漆黑一片,靠遠方几點漁火燭光,最多隻能看到樹的輪廓,不可能辯認出是“江楓”。所以我說是作者所想。

“對”字帶有伴的意思,但古代詩人用字講究“不露”。作者的用意,多是以起承句的意象組合作鋪墊,映襯出其秋日旅途中的“客愁”。而這些意象與作者的情緒是交融的。所以如果一定要對“對”字作解,可解作契合、匹配。



最後順便說說轉結兩句。剛說了此詩起承句的意象非常密集。但轉結卻用了兩句寫一個意象:“鐘聲”。可見作者對“鐘聲”的重視,其妙處有很多釋本和答友有述,就不重複了。僅補充句,張繼是以“鐘聲”作為詩眼的第一人。


詩詞書院


“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唐朝張繼《楓橋夜泊/夜泊楓江》中的一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撇開其他句段不論,單就"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裡的“對"字,是什麼意思。先來了解一下"對"字的釋意。

“對"字在動詞,名詞,形容詞,量詞裡基本都在,朝向,面對,對抗,左右,相互,對待,正確,配合,適合,成雙,敵對,反對,建議裡解釋為多。

而這句詩詞裡的“對"字,該如何理解詩人的用意。反覆權衡,也沒有找到最理想的詞來和“對”字。感覺有點彆扭和不協調。

上查網資料權威顯示這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對"字都是指面對的意思。是面對江楓漁火而是面對愁眠,也有點不太好理解。

既然是將這一句詩詞單獨拎出來論,可不可以廣開思路。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解讀這句詩詞中的"對"字呢?

我個人見解單單就這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對"字,應該有多種解釋。是否可以解釋為讓多麼美好的江楓漁火夜色風景來化解心中的愁緒呢?

"對"字,在這裡句詩詞裡作對策,抑制或抵消來註釋比較合適點。

以上見解純屬個人胡思亂想的歪理。不作學術討論。


三劍兄


“孤篇橫絕”的傳世名篇

古往今來,僅僅靠一首詩,就流傳千古的詩人其實並不是很多,以乾隆皇帝為例,縱使有一萬首詩傳世又能如何?大家記得的,無非是他那些刻印在知名景點上的“天下第×泉”的軟廣告而已。

要論一詩驚世、孤篇橫絕,除了寫出《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寫《楓橋夜泊》的張繼也算其中一個。但比起來,《春江花月夜》是洋洋灑灑的長詩,《楓橋夜泊》是僅僅二十八字的絕句。以畫來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一個是潑墨長軸,一個是素淡小畫。

《楓橋夜泊》字詞其實非常淺白,也沒有用到複雜的典故,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小兒,幾乎無人不識。

而它的絕妙之處,其實也在這裡——用二十八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漢字,烘托出了精妙絕倫、悠遠難言的意境。

江楓對漁火,鐘聲傳千年

回到題目上,我們把兩個句子連綴在一起,“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何解?

首先,他用蒙太奇般的高超藝術手法,在短短十四個字裡,嵌入了六種孤絕又豐盛的景象——天邊即將落下的月亮、水邊樹上啼鳴的棲鳥、浸透了秋意的漫天寒霜、江邊的楓樹、暗淡的漁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那個“我”。

這幾種景緻組合在一起,說不出的精妙——月亮是沉默的,鳥鳴是迴響的;楓樹是悄寂的,漁火是晃盪的。一動一靜間,唯有一個睜眼枯守到天明的人,懷著重重心思,在泊船裡,一言不發地面對這一切,種種羈旅之愁,漸漸瀰漫心頭。

“對”字何解,很簡單,一個巧妙的倒裝——“我”面對江楓漁火,憂愁難眠。

愁到濃處,簡直無從排解時,點睛之筆來矣——“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十四個字裡,沒有風景,只有聲音了。

讀者似乎也跟隨作者,全然沉浸在這枯對風景的愁悶中時,寒山寺三更時分的鐘聲遙遙而至,它悠遠、渾厚、有力,彷彿擊穿了這一切,人生何其促狹,但天地空靈曠遠。

所以,這一記鐘響,不止久久迴盪在河面,迴盪在張繼的耳邊,也迴盪在每一個讀過這首詩的人心裡,餘音嫋嫋,一傳千年。


飲水君


唐代詩人張繼的:″江楓漁火對愁眠",其中的″對"字是代表什麼意思?

這首先要了解詩人當時的處境。當時正值安使之亂,文人墨客一干人等,都在″南下"避難。詩人一路走到蘇州,也許是″囊中羞澀"沒有住客棧,而是借住於漁舟中。

在"月落、烏啼"聲中,在結滿寒霜的江舟中,感受著″江楓"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一個漁夫,一天收穫薇薄,心內發愁。一個遠離家鄉的文人,流落在他鄉,不知何日才能歸家,內心也是無比的愁苦。兩個內心痛苦的人,在這寒夜中,″對"著一盞幽暗的漁燈,默默相″對"無語,內心各懷惆悵。

詩中的″對",是指詩人與漁夫各自的思想上的相″對",愁苦的相″對",難言的相″對"。雖然境遇不同,″愁"是一樣相″對"的。


眸子8552


這首詩若按後人的解釋,意境確實達到了美倫美煥的程度。一首詩允許讀者有自己的聯想即意境的再創造。就象一百個讀者心裡有一百個哈姆雷持一樣。

這首詩的寫作手法應該採用的是賦法,都是寫的實景實事。我家不在蘇州,對蘇州的地理狀況不很瞭解。記得有一位語文老師家是蘇州的,他聯繫蘇州的地理,對選入教材的《楓橋液泊》這首詩的古今解釋提出了疑義。他說‘’月落烏啼‘’並非是‘’月亮落下去了,烏鴉在啼叫。‘’因為蘇州西面有“烏啼山”,應該解釋為“月亮落下烏啼山”。“江楓漁火”中的‘’江楓‘’指江橋和楓橋。“漁火”指漁人在舟中點起的燈火。“對愁眠”中的‘’愁眠‘’指愁眠山,而非“夜裡因愁思睡不不著睡”。正確的解釋應該是“江橋和楓橋的漁火與愁眠山相對。”詩的第三句第四句詩意同於今解。

按實際地理環境解釋原詩,與原來的意境有很大不同。原來的意境給人以孤寂和憂愁之感,甚至有一絲悲涼存在。而按實景的解釋則是一個閒適、安靜、祥和的夜晚,給人以美的享受。


師範小王子




對張繼《楓橋夜泊》十分喜歡,仔細揣摩,妙不可言。 全詩四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四句詩中,對愁眠是詩眼,

如果離開對愁眠這個勾連前後句的詩眼,全詩好象都在交待場景,並不像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那樣,在前三句做了充分的鋪墊之後,第四句才抒發了作者“斷腸人在天涯”的內心感受: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的絕妙之處,在前三句,全部用名詞來展現意境,且相反相成,正是“小橋流水人家”得明朗畫面,才反襯出行走在“古道西風的人牽著一匹瘦骨嶙峋馬,而夕陽即將西下,暮色已經降臨。“那個淒涼灰色的畫面,在這種畫面中步履艱難的旅人,怎麼可能不“斷腸人在天涯”呢?

而反觀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精妙之處,如果沒有“對愁眠”這個隱藏在全市中間的詩眼,就很難猜度這首詩表現的是什麼?

回到正文。“對愁眠”——我們從全詩全部詩句可以明顯看出都是圍繞著那個“思緒萬千。夜不能寐”人展開,連姑蘇城外寒山寺旁邊碼頭到客的鐘聲,都成了干擾他睡不成覺的 由頭——我認為:月落 烏啼 霜滿天、江楓橋畔 漁船的燈火 姑蘇城外寒山寺旁,碼頭到客的鐘聲 這些具體的意象, 都是與那個不眠人的愁交織在一起的,這種種對著他來的意象,目遇之而成色,耳聞之則成聲——想不愁都不行,想躲都躲不開……在下認為,本詩中所有鋪陳的情景,都是作者用以襯托愁的——環繞著他,以達到借景烘托旅人淒冷的心境,愁腸別緒更加凸顯出來!



如同古代漢語中的意動用法——相互作用。即:愁腸百結的旅人覺得江楓、漁火與作者相互映、襯,更顯淒涼,就連其後的三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也反映了作者因愁而無眠的心境——(三四句)越睡不著越有聲(夜半鐘聲到客船),而越有聲就越睡不著……

好的文學作品,實際上也需要讀者調動想象,聯想和幻想,進行再加工,如同在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本紅樓夢一樣,這首詩。在一百個人眼中,也會得到一百種意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回答難免有淺薄之處,權當拋磚引玉!

春節快樂!


青島於立泉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表達的是詩人旅居蘇州,徹夜難眠的經歷。整首詩分別從視覺,聽覺直觀感受出發,反襯出詩人徹夜難眠的百無聊賴。當時,一同趕考的同鄉都有了不錯的成績,可是自己卻又落榜了。所以獨自一人想到人間天堂蘇州來散散心。逛了一天,晚上就在楓橋邊的床上住下來,一方面看看水上夜景,另一方面遠離城市紛擾,靜靜的呆一夜,排解一下心中的落寞。


夜深人靜,想想自己的十年寒窗,而今功名無成,心中的煩惱愁緒慢慢升起,再也無心睡眠。如其輾轉反側壓床板,還不如起來喝一杯。起來一看,忙碌了一天,船老闆已經睡著了,實在不好意思打擾叫醒。沒有酒菜,那就出來再看看夜景吧。

月亮快要落山了,天邊像白霜一樣灰白。這個時候聽到幾聲烏鴉的叫聲,心裡咯噔一下,很是掃興。遠看對面,江面上點點漁火昏暗的亮著,岸邊一棵棵楓樹也只是留下黑黑的影子,實在沒啥好看的,還是回去睡覺吧。

悄悄走進船艙,準備躺下的時候,清晰的傳來幾聲撞鐘的聲音,這個應該是不遠處的寒山寺傳來的。真是庸人自擾,靜者自靜,船家日復一日的勞作著,看似沒有什麼大理想,但是一直睡的很香,無論是鴉叫鍾鳴,都不能侵擾他的美夢,他又怎麼能知道我這個落榜秀才徹夜難眠的苦愁啊!

對於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對”字如何理解,我認為這是一句倒裝句,應該是愁眠對江楓漁火,意思就是因發愁睡不著,找了一個出來看江楓漁火等夜景的辦法。這就如同第一句的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的“霜”也應該理解為“像霜一樣的顏色”,而不能理解為外面下霜了,因為霜是在地面或草木上凝結的,現在船上,無法看到,更不應該能從天上看到下霜。這就如同醉翁亭記中的“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中的“翼”的用法一樣。

和這個“對”的用法類似的詩句有“遠上寒山石徑斜”,這個詩句也是倒裝句,大家可以看看,它沒有指明誰在遠上寒山,如果說是作者,那麼後面明明有“停車坐愛楓林晚”,作者根本沒有上山。所以正確的解釋就是“石徑斜遠上寒山”,石頭小路斜斜的向遠方延伸,直至到山裡的深處。當然,“停車坐愛楓林晚”也是倒裝句,正確的應該是“愛楓林晚停車坐”。特別喜歡傍晚的楓林景色,所以把車馬停頓好,坐在路邊靜靜的欣賞起來。


古詩就是故事,每一首古詩都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作文。關注啟智生活,共享生活故事!


啟智生活


有似大“江”-去不收之水,有尖尖“楓”葉之樹,有暢遊“氵”,即“水”中那“魚”,成 “漁” 字,還是真“火”熱的、是用“心” 落足“火”力的去進入“禾” 田耕作成“愁”字,卻也真音像那滿滿動感的“揪”字。是在睡“眠”中,還可能“對”什麼 ?祗有那以“寸”計的長闊度,還緊貼成“女”字下部的, 即那高度仿真的“又” 字, 也即是那關鍵的、女性獨有的部位。我作為女的在這裡真不好意思說出這是女性下體那-部份。

這詩人聰明絕頂了,居然透過句裡每-個字的結構將男女魚水之歡的“房事”,那“楓”呵,繪形繪聲就連動感也具體描寫出來。

是驚世之作,小心、不傷風化、無損大雅地用每-個字的筆劃及個別部首堆砌成差不多千秋萬世永不可破解的 “蒙娜麗莎”式的迷語迷圍,也將漢字舉世無匹的象型能力,透過醉如詩畫的江河美景,用對比式 (那個“對” )將同樣迷茫、如夢般 (噢那“眠”)的男歡女愛就這樣用如神來的妙筆寫出來。

如此極樂的動作還巧妙地用個“愁”字偽裝起來,作者還怕我們在太悶的時候,在-片沉寂之中,-切器材都有了還傻傻的不知該怎樣、做些什麼去驅愁,如此用心良苦,在此不能不點贊。


ceciliapeng5


首先“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取自中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張繼筆下的七絕《楓橋夜泊》,做為完全代表歷史文化的不朽優秀傳世詩篇《楓橋夜泊》,具有的文化價值重要地位,對於今天的社會來說自然不言而喻。


正因為如此《楓橋夜泊》可以說幾乎沒有不熟之的,就在這首《楓橋夜泊》之間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不知喚起了多少後來為之連綿的悵愁和那些遐想,這就是文化的魅力。顯然如要回答問題“江楓漁火對愁眠”其中對字在這裡的意思,就不能僅看這一句,要不然真就成了揣摩,對於詩詞的真諦想要釋義肯定不能進行揣摩。

因為揣摩首先就是不要根據、沒有根據,只是憑著一些習慣認知以為的。特別對於來自優秀歷史文化具體代表的,應該看待其釋義的價值如同本身價值一般重要,不然釋義如果出現根本南轅北側,那就是竟然對於自身優秀歷史文化組成部分都要淪落到無知其意搞笑的地步。

甚至更要發生除了只要這個優秀歷史文化就好,其它包括什麼釋不釋義通通都不再重要了。還能說明自身文化的進步性還有文明性能夠於世界上?但是不是因為熟悉到簡單的不能再過簡單的這首《楓橋夜泊》,就能代表能夠品味詩篇其中意識真諦。

我們知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認真化,認真的事情具體化”。說明看似一般簡單的,卻可能有著本身複雜的一面,和需要認真對待的簡單,以及其中細緻具體一面。當然如果依據百科百度,百科漢字的《楓橋夜泊》釋義來回答,其實本身也就失去了回答的任何必要性。

因為《百科百度》和《百科漢字》雖然代表權威,但是基本已經等於宣告毋需再去開動自己的思維邏輯,無疑因為人們一般不會認為權威公式的東西存有什麼問題,畢竟來自權威!不過、除非權威可以代表所有釋義絕對準確性!如果不能,那就說明權威的釋義不見得一定就是絕對準確性。


顯然權威不可能保證所有釋義絕對準確性,特別是在文科方面,我們說不能絕對性,被質疑也就不奇怪了,《楓橋夜泊》最早被收錄的原本詩名叫做《夜泊松江》,顯然《楓橋夜泊》屬於後來改動的,而《夜泊松江》再到《楓橋夜泊》以後,很明顯最讓容易引起人們誤讀的地方就在“楓橋”。

其實詩人張繼筆下這首詩篇裡面的表達本身意識確實與楓橋沒任何關係,我們通過尾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來打開這句心情場景進行比較,首先這是否詩人隨著寒山寺的鐘聲響起而強調到來的客船頭頂上就是那個沒有寫進去的楓橋?

還是呈現出詩人獨立夜風之中、江面星星漁火遠近而晃動焦慮連連,隨著耳邊傳響寒山寺的鐘聲那刻,詩人這時的焦慮連連頓然化作激盪而又忐忑不安起來,終於迎著望眼欲穿等候久違的客船到來已是不禁喜悅激動的詩人了?

無疑詩人筆下就是後面心情場景。那麼“月落烏啼霜滿天”的“霜”,表達了當時這種恰如其分此刻渲染詩人心緒低落的環境相同感觸而自我之中的悲失遠至遭遇,直與對句此地“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愁”更加明顯疊起交織漣漪。“愁”一般表現為:愁思和愁緒或許愁慮與愁焦。

愁思和愁緒往往就在“牽掛”!“牽掛”直接對應著感情或心思,不是人就是事。顯然詩人筆下“對愁”所要牽掛的是人而不是事,也就是感情不是心思。再到本句“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個“對”在這裡已經就很明確的在指:對岸!對岸是也!對岸牽掛的人!對岸有著詩人牽掛的人。
對愁眠”的“眠”,我們知道“眠”一般性就是指已經休息和熟睡的時候,但這裡的“眠”並不是指已經休息和熟睡的時候,而是應該首先指:晚上和夜裡,再看“對愁”說明在這裡的愁”同時還包含有愁慮意識的焦急。

“江楓漁火”這個“對愁眠”可以解釋:詩人的心情同時已是焦急,又快到了對岸牽掛的人夜裡休息的時候,這裡“對愁眠”的“對”除了對岸意識,“對”還有雙向含義,對岸那個讓詩人無比焦慮而不安牽掛的人、同樣也正在思念牽掛著詩人何時的歸來,伊人是也!


東都有湘


這裡的“對”是動詞,面對的意思,以下為我對這首詩的解析,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當然大家知道這句詩出自張繼的《楓橋夜泊》

全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第一句:無論是月落,烏啼還是霜滿天雖寫的自然景觀,卻是在渲染詩人之愁。明明是晚上,月亮怎麼會落呢?可見這是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到處漆黑一片,另外還有烏鴉在叫,烏鴉叫一向意味著不祥,此時更加讓人不安,另外霜滿天,表明已經過了霜降,天氣相當寒冷。想想一個伸手不見五指漆黑寒冷的晚上,而且烏鴉在叫,這給人一種什麼心情,就算沒有愁也堵的慌吧,何況詩人心中滿是愁苦。

第二句:為什麼說對字是面對的意思呢?大家知道詩裡面因為字數的限制常常沒有主語,連詞。江楓,漁火是兩種不同事物,詩人連了起來,愁眠跟江楓,漁火都不同,江楓和漁火都不可能有憂愁,憂愁只能是詩人,而此時的詩人是面對著江楓漁火的。第一句雖然渲染憂愁,卻沒有表明詩人所在的位置,這個“對” 很好的表明了詩人所在的位置,以及狀態--那就是在旅途中,因為江楓漁火表明在江邊,此時詩人正是在船上。

這句可以理解為:詩人面對著江楓漁火,枕著憂愁而眠。

第三句:進一步說明了詩人所在位置,正是在蘇州的某個江邊。第四句 雖然寫的鐘聲,實際上還是進一步強調憂愁。已經夜半,詩人為何還可以聽到鐘聲,當然是因為愁苦輾轉反側睡不著。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這麼憂愁夜晚怎麼能睡的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