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簡簡單單39712687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或者說,生命的起源是什麼?——不是詩情畫意的夢溪筆談,而是自然科學的重大課題。



充分而精準的認識生命的本質與起源,既關乎全人類的最大福祉,也關乎個人的醫學健康。

基本估計:如果物理科學對生命起源尚未建立一套科學原理體系。那麼生命科學也未必有什麼突破性進展,因此不妨在此各抒己見。

以下是物理新視野,就物理學視角,提出的一個基本框架,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生命的一般性定義

語義學的定義:生命,即生者有命,是有生有死有繁殖的生命體。

恩格斯的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其基本因素在於與自然界不斷的新陳代謝。當新陳代謝停止,蛋白質分解,生命活動停止。

進化論的定義:生命是物體繁衍變化的現象,這種現象受制於環境,環境適應力或生存能力的表現就是生物的生命力。

生物學的定義:生命是有機物和水構成的1個或多個細胞組成的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回應刺激、自我複製的半開放物質系統。

這四個定義,當然是生物學定義比較靠譜,但依然不能給出生命的本質或起源。

顯然,我們缺少一個基於生命體本原的物理學定義。下面是筆者的探討。


生命起源的因果鏈

我們可以採用執果索因的辦法,構建一個關於生命起源的因果鏈,即:

①生命體←②細胞←③有機物←④無機物←⑤基本粒子←⑥場介質(光子)。其中:

①生命體,皆由各種細胞組成,其中有水、有機物、無機物,也不排除中醫學的元氣,即活體內的場介質或光子。

②細胞,是生命體最基本的功能單元,包括病毒(非完全細胞),諸如:體液細胞或血細胞、軟組織細胞、骨細胞、神經細胞。

③有機物,細胞有水、基因DNA、氨基酸(尤其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尤其光合作用),脂肪、礦物質、維生素、激素。

④無機物,細胞中的有機物來自無機物。例如碳水化合物有CHO,蛋白質有CHONSP。

⑤基本粒子,無機物分子來自原子,原子來自費米子與玻色子。費米子有電子、質子與中子。玻色子有介子與光子。

⑥場介質,基本粒子來自不同能密的場介質。電子內部是恆定高能密的場介質,光子內部是不同低能密的場介質。

原子內部是電子運動所在的電磁場介質。原子核內部是核子運動的核磁場介質。

原子光譜是電子作為移動震源激發電磁場介質變成的電磁波頻譜。

場介質是構造基本粒子與傳播粒子間作用力的電磁波或光子,是活體中無處不在的元氣。

生命的物理學定義

有了“生命起源因果鏈”的分析,可以給生命體一個精準的物理學定義。

生命,是光子·電子·質子構造細胞進行新陳代謝與自我複製的存在形式。要點如下:

其一,光子是光合作用生產有機物的必要條件,而細胞離不開有機物。

其二,光子,作為活體元氣,用來傳播生化能與生物波的物理學要素。

其三,電子,是傳播生物電流的主要角色,也是實現生物體內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角色。

其四,質子,也叫氫離子,是生命體液或廣義血液電解質平衡的主要角色。

其五,電子與質子的動力學功能的傳播,必須以光子作為載體。


答案:生命的本質或起源

根據上述關於生命的物理學定義,可以給出生命的本質:

生命的本質是細胞經由場介質或生物波進行的新陳代謝與自我複製。

物理新視野,旨在建設性新思維,共同切磋物理/邏輯/雙語的疑難問題。


物理新視野


個人認為要理解生命的本質,從在物理學和信息學角度,最後都要落到熵這個概念上。這裡提到信息學,是考慮到生命的遺傳和進化都涉及信息學與“熵”相關的一點原理。

熵和博茨曼熵公式

在統計力學中,熵是衡量封閉系統中微觀態(系統內部各種可能的配置狀態)總和(宏觀態)的物理量,通俗的說就是衡量封閉系統中無序度的物理量。

熵的計算方式由博茨曼熵公式給出——非常簡潔,但意義重大,博茨曼熵公式將物質系統的微觀態與其宏觀態聯繫了起來:

  • S-熵

  • W-微觀態的總數(即系統中各種配置的可能性總數)

  • k-博茨曼常量(博茨曼常量)

公式的含義即:熵等於系統各種可能性總數的自然對數乘以博茨曼常量。

這個公式被銘刻在博茨曼的墓碑上——

上圖:博茨曼墓碑

熵的量綱是“焦耳/開”,即能量與溫度之比,這暗示了能量與溫度的某種關係。而生命或許就誕生在能量與溫度的交媾之間——一種因能量在低熵態下流動而產生的熵自維持現象。

如果把宇宙中的能量比喻為“流”,那麼根據博茨曼熵公式以及熵量綱的內涵,在溫度固定的條件下,熵就跟能量成正比,也就是說能量流也可視為熵流。於是,我們可以把生命認為是熵流中的小漩渦。就如同水流中的漩渦,水流及其能量在局部區域因為流速的減緩而發生了流動模式的改變,從而造就了一個能量的臨時滯留區,改變了水流的局部形態。如果能量能夠持續供應,那麼漩渦就可以維持這種渦漩的狀態持續下去,雖然能量和承載能量的物質在持續不斷地通過和更新,但其形式(熵)基本穩定不變。

漩渦是一個非常容易理解且恰當的比喻,或許在文學和哲學上,這甚至是一個“萬物有靈”的哲學實例。

為什麼要低熵?

上圖:低熵態(左)和高熵態(右)的圖示對比(是不是有強迫症的既視感?)

進一步分析熵的量綱,我們能夠發現,要實現低熵,能量就要儘可能的小,而溫度則要儘可能地大。這放到博茨曼熵公式中的含義就是系統的微觀態要儘可能地少,也就是說系統複雜度上升,熵就會增加,而且這種遞增的趨勢符合自然對數規律(這也是黃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數列內在的規律)。

上圖:自然對數曲線,系統複雜度與熵的關係也符合這個曲線。這也是許多生物生長的規律所蘊含的曲線。黃金螺線的函數就包含了自然對數的底e。

上圖:黃金螺線就內涵了自然對數的因子在內,成為了諸多生物生長的內在規律。

低熵有利於傳遞能量的物質通道的穩定,這就像我們輸電,那麼電流太大電線就會燒斷;輸水如果水壓太高,水管就會爆管。這在現代大規模集成電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人類基於硅這種材料的性質開發出了複雜的邏輯電路用以模擬人類的邏輯智能,這種複雜的電路結構必然不是用高電流來驅動的,一個電湧過去電路板就燒了。[悟空問答·小宇堂——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上圖:電子顯微鏡下有序的微電路三維空間結構。若再加上電流在時間上的有序度就能形成具有邏輯能力的計算電路。邏輯電路實質上是人類自身有序度的複製,以及生命有序度的外溢。

生命的基質

但要在能量和溫度之間保持低熵,是比較難的,因為一個體積固定的封閉系統如果內能增加,則溫度必然增加。但這種升溫的難易程度跟被加熱的物質的特質有關。

而巧的是,我們常用的另一個物理量恰巧就跟“熵”有同樣的量綱(焦耳/開),即比熱,就是用來描述上述升溫難易程度的。

比熱又叫熱容量,用於描述用熱量使物質升溫的難易程度。比熱越高,輸入或輸出相同的熱量,溫度改變的幅度越小,我們來看看常見液體的熱容比較:

上圖:常見液體的等壓、等容熱容值一覽。除了液態氨之外,水是熱容最大的常見液體。但顯然在地球環境下,不太可能存在大量的液氨供生命孵化。但也有研究者認為液氨可能在其他不同的星球的環境中扮演生命基質的作用。

水因為契合了低熵的需求,成為了孕育生命的首選的基質之一(至少在我們地球的這種環境下)。於是地球的生命自水而生,於是也有了我們飲水思源的各種比喻、象徵和遐思。

水較高的熱容,創造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溫度區間,使得相對其他溶質中更易維持低熵環境(水在0-100度的液態情況下比熱都不會變)。這使得溶於水的各種物質能夠在相對穩定的溫度範圍內進行耦合。而利於物質進行能量耦合,從而構建各種複雜的能量通道,就是低熵環境利於生命產生的根本原理。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能量傳遞通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上圖:光合作用光依賴環節的電子能量傳遞Z型通道。

生命需要的基本機制

  • 首先,一個條件開放的封閉系統,於是有了細胞膜,將生命體的內部有序度與外部隔離開來;

  • 其次,一個低熵態的自維持穩態,於是有了新陳代謝,允許利用適度的能量來維持能量通道的結構穩定(這包含對內外環境的改變);

  • 再次,一個擴展和複製現有低熵態的模式,於是有了繁殖,低熵態自發凝聚和量化的結果;

  • 最後,一個適應環境改變的機制,於是有了進化,對於熵態的潮湧起伏的自發適應。

  • 再後來,一個更靈活的適應環境改變的機制,於是有了智能,對環境的變化做出預測並提前對環境做出適應和干涉。

這一系列的機制反映的都是生命的本質——一種因能量在低熵態下流動而產生的熵自維持現象。

生命應該是宇宙中普遍的現象,宇宙中應該有非常多生命的小漩渦,他們可能轉瞬即逝,也可能經久不衰。

生命為什麼需要維持?

這源自於宇宙的一條基本原理,即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被稱為“熵増定律”),稱:

封閉系統的熵隨時間永不會遞減。

因此,沒有水流能量支持的漩渦終究是要消失的。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一條經驗性的定律,也就是說它不是通過論證而得到,只是通過觀察現象總結歸納而來,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沒有觀察到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狀況,似乎它就是宇宙的必然規律。

上圖:演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實驗示意圖,熱量會自發地從左側高溫的燒杯進入到右側低溫的燒杯,這個過程熵是增加的。

熵增加意味著系統有序度的破壞,因此生命的目的似乎就是通過攝入能量來對抗內部系統熵的增加,但生命無常,若有朝一日這種對抗無法逆轉熵的侵入,於是就有了死亡。這對於漩渦來說,不過是消失在能量的洪流之中,再自然不過的過程。

生命現象的信息學本質

信息學中“熵”是隨機性的度量,這個定義與統計力學中熵的定義是相關的。但顯然生命不是隨機的,生命具有基於現有形式進行傳承發展的趨勢,因為這樣有利於維持低熵態,而另起爐灶顯然是熵増的姿勢,我們再多討論一下生命的下述兩種機制:

  • 生物在環境適當的熵増壓力下延續著現有的有序度發展,於是有了“遺傳”;

  • 但現有的有序度並不一定契合環境“無常”的有序度變化,於是某種不適應的差異體現出來,於是有了“自然選擇”;


  • 遺傳的過程因為隨機性的“變異”使子代與祖代有所不同,再加上環境的自然選擇,於是有了“進化”。

信息學裡面定義的“交叉熵”這一概念,用於描述指定的隨機分佈與實際隨機分佈之間的差異,似乎就描述了進化的原理。

如果說時刻變化的自然環境就是某種熵的真實分佈狀況的話,那麼生命體自帶的那一套遺傳信息就是既定的那套分佈模式,生命體用上一輩已知的方式來應對環境,但環境已經與上一輩不同了,怎麼辦?——不適應,很簡單,好,不幸死掉吧!但幸好,有的子代因為遺傳的過程中信息發生了隨機的改變,跟擲骰子一樣剛好擲到了那個適應的參數,結果活了……

於是小小的生命體跟大自然玩起了求解最佳交叉熵的擲骰子游戲,生!生!生!變!變!變!總有一款的交叉熵會最小化到適應的門檻裡面,於是利用這種反饋機制,生命體在黑暗之中殺出一條存活的血路一直到今天,採用的手段被達爾文稱為“過度繁殖”。如果不是環境鉅變(像恐龍遇到的那種),生命體應該就會沿著這條路頑強地一直走下去。

所以生命體從信息學角度上來說,就是一個求交叉熵最優解的過程,只要跟真實的分佈相差不大,就活下來了。

如今,這個求交叉熵最優解的模式常被用於人工智能的算法當中,用於實現各種分類識別,這儼然又是一個人類自開始製造工具以來將生命的本質機制複製到其他物體中的例子,或許有一天這種生命力就真得傳過去了呢?


小宇堂


01.

生命的本質是人體,而人體本質是本性,或者叫人性。人的本性是由顯性人體、潛性人體和人體這“三維性”所共同組成的。


02.

但從本性上講,人體的系統是由人體潛性中的陰性“人體鏈”所控制的,也就是說,外表上的陽“命”是由內心裡的陰“性”所操縱的。這就是所謂的“人體鏈”,即,人體陰性中的“基因、遺傳、意識、靈魂和興趣”。

03.

比如,“人體鏈”中的“意識”究竟是怎樣運行的?它具有什麼樣的功能?事實上,意識是由“顯意識”、“潛意識”和“意識”共同組成的。其中,“意識”是物質與精神的分水嶺,所謂“顯意識”,是連接著“人體鏈”內的“基因”和“遺傳”這兩個與物質直接相關的因素;所謂“替意識”,鏈接著“人體鏈”內的“靈魂”和“興趣”這兩個與精神直接相關的因素!

04.

由此可見,“人體鏈”中的“意識”也具有三重性,類似於中國人心目中的“陽性、陰性、中性”和西方人眼中的“質子、電子、中子”,它們分別對應於“顯意識、潛意識、意識”。因此,在意識內部,沒有誰控制誰的老大之說,而只有分工不同而已!


05.

當“物體鏈”中的“網絡”改變了“人體鏈”中的靈魂以後,“人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也就是說,“我”對於“人體”中的“吾”的辯認能力,即,辨認同類的能力,正在改變為對“物體”中的“它”的另類辨認能力!

06.

事實上,動物馴化與機器馴化具有同樣的功效。比如,人在馴化狗的同時,狗也在馴化人;同樣,人在馴化機器人的時候,機器人也一樣會馴化人,並以此產生了“人格分化”。


07.

“多重人格分化”是未來人體變化的基本特徵,即,一個人從原來的“我”和“吾”這樣的“雙重人格”,變化成了“三”以及“三生萬物”以上的人格後,那麼,這樣分化後的“多重人格”將如何限定和管理?

08.

通過肉體生命所映射出來的“多重人格”構成了一個新的“一對多”的人體新格局,在這種情形下,如何實現“人體”與“人格”之間在生理功能和物理實驗上的共存,將對人體生命本身也帶來了新的考驗。


09.

這就意味著,原本固化的肉體能否適應或控制多重人格變化的躁動和無序?同時標誌著,未來人體變化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一系列新的改變!這也許正是當下很多創業、創新年輕人,由於“多重人格”的突如其來而突然“被抑鬱”直至“被猝死”現象迅速增加的初因吧!

10.

以“五形”原則作為“多重人格”的限定和劃分,也是重新定義“多重人格”的基本準則。即,“五形人格”才是符合人體基本變化特徵的最佳原則。


(未完待續)


定慧堂


生就是能量,萬物都是由能量組成 能量也組成生命和萬物,人可以將已經由能量形成的原物質提煉或加工成完美的工具和用品,開天的神也可以將宇宙中一部分能量直接轉化成有智慧的生命,然後再將這些生命在設計好的六道中進行換位遊戲,這就是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反覆的進行六道輪迴的結果,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生命永遠逃不脫輪迴的束縛,可憐幾乎所有的地球人都只相信這輩子就一死百了,所以世界上壞人才會那麼多,他們總是認為變一次人如果不放肆一下就白活過了,但更不知他所犯下的罪孽將在下一個輪迴中百倍千倍的而付出代價,因為人只是由能量而夠成所以 人會死亡但我們的生命永遠不會死亡更不會消失,其實所有的地球人外星人包括高維空間的神或佛都只是整個宇宙中非常龐大的遊戲群而已,只是不知道這個龐大的遊戲是由誰怎麼設計出來的……


玉樹滄海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生命的本質是氣息是靈。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生命的本質是氣息靈成為活的人。沒有氣息靈,就不是活人,不是活人就沒有生命,是死的屍體。耶和華上帝說,你從塵土而出仍歸回塵土。這裡主要講的就是生命的本質,生氣(靈)。靈原意就是氣息,靈是不會死的,人的靈是被造的永恆。去那裡呢,去陰間就是陽間的反面詞,或有一個地方,等候末日審判。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到父那裡去。道路就是耶穌帶領進入救恩,真理就是上帝的道,耶穌用自己的樣式使人明白真理,生命,主有永恆的生命。約,八,12,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康1717495


生命的本質這個問題,與生命的意義,人為什麼活著等等問題一樣,在我半個多世紀的生存時間裡,遇到了無數次,由此,可以認定,每個人(僅限漢語世界)都問過,每個人都在問。為什呢?家長老師,書本網絡,回答的都有道理,沒有一個答案讓人認為真實可信。也等於是說,到今天,人們(也許僅限中國人)的認識範圍還沒有出現事實的唯一正確的回答。

我在寫《漢語夢想:全民通用口語文》的過程中,對人類的起源,人類的延續歷史過程進行了完全獨立的思索,查證了大量考古的、猜想的、天文地質的可見資料,從中發現,其實,它與其說是個問題,不如說是因為大家長期被矇蔽被欺騙的結果和表現(這句話的理由就不分析了,有興趣的自己去琢磨)。

《人類簡史》和《萬物簡史》這兩本書當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它們把幾千年來的人們從各個角度對人的研究和思考都介紹得很清楚,給我很大啟發。我的研究條件很糟糕,沒辦法證實我的研究結果,不過,它們和其他科學成果完全可以作為旁證甚至直接證據,證明我的理論沒有錯。這個理論叫類的延續理論,不屬於直接的生命本質問題回答,但就是生命本質的一個核心問題,也很可能就是生命本質。

類的延續可能也不是新鮮理論,只是我沒見過別人的。它不長,也有大幾千字,放到這裡來比較麻煩,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到我頭條號裡去看吧,會有收穫的。


胡氏口語文


生命的本質就是創造,信息(能量)之創造性本質。生命之自性之創造性本質,可追溯到宇宙源頭之自性,所有的顯化都是自性的創造性本質之顯化,源頭自性‘’程序化地‘’賦予了它內所有生靈包括最小的粒子像自己被創造一樣去創造自己的世界。

物質宇宙這個構架是要你體悟自己(自性)創造自己的實相,體悟宇宙的本質是激情之慾望之創造性的顯化。

你是一個自己,為了操作的目的,其實你(一個整體)除身體外,還有三個意識(信息)系統:①自性--宇宙的主秩序(可以說是程序系統);②身體意識--即不同細胞合作構成的身體意識,主管身體生長、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無意識的身體現象、本能,自發地、歡愉地、自由地運作等,不隨你意的意識;以及你所知的③自我意識--能自主的意識,你的思想。

細胞也一樣,除身體(細胞)外,還有三個意識(信息)系統:①自性(宇宙的主秩序),②身體意識(即不同分子合作構成其“身體”的細胞身體意識)以及細胞的③自我意識(與其他細胞去合作的意識)。以此類推到所有的粒子,以及其他生物,實體。“自性”就是共同的“那張宇宙內在的網及系統程序”。自我意識是他能自主的與他外界進行合作協調的意識,類似於可以“文化交流”的部分,只是不同的“自我意識”的意識層次深淺不同,都有自我意識;身體意識是他內的不同個體進行合作協同整體運作。可是,這些部分是密切相連的,它們就像是意識的三個不同信息分系統,在一起運作以形成整體。那區分——那彷彿的區分——並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斷的改變,在交互影響。

人是自覺地知道有自我意識的生物,“自覺的自我意識”的出現,它從其他種類意識中“露了頭”,人第一次看見自己的存在不僅是與環境分開的,並且也是與地球其它所有的生物分開的。(其他的生物不是這樣感知世界的)

就此而言,人是大自然那個註定要由一個局外的觀點來看他自己的部分,他是大自然那個註定要專長於觀念之自覺運用的部分。他長出了知性之花—— 一朵必須安全的深深根植於大地的花,外散出新的心靈種子——那不僅是為他自己,也是為自然的其餘部分,而他也是自然的一分子。

你的“自覺的自我意識”,它的的確確代表了一個能從以外在的身份看向自己源頭“自性”的能力——而其它生物仍到某程度沉浸在那“渾然天成”中。

“自性”的顯化是宇宙的本來面目,每時每刻宇宙的本來面目都是“自性”的顯化,“自性”相當於宇宙這個系統的“內在網絡及主程序”以信息的方式存在,任何個體都在這個“自性”之網中,在自己所在位置與“自性”在一起體驗自己的自性(可以這麼說:宇宙主程序可以說是“高等自性”,你的自性是主程序之內的低級一些的分系統程序)。“自性”在其本質內保持創造所有各種形式的物質之傾向,及創造所有可能的之原動力。因為每時每刻都是自性的顯化,所以每時每刻可以說你都在“自性”中。現在的你就是自性此時此刻顯化的你的樣子。任何物質(物種)都有創造“衝動”的本質,有些我們看似是在“配合創造”而已。任何物質都在與周遭互動創造新的世界,有如化學反應一樣,最微小的粒子都在“發生各種反應中”創造新的世界。

宇宙的源頭-“自性”,那“總的自然規律”,好比電腦遊戲,宇宙自性是一個能自動升級程序的遊戲版本 ,可以說是一種信息存在的形式,信息自身攜帶能量場-宇宙所從出的能量之源,能量與信息是一體的。

現在,科學認識到能量與物質為一。那麼信息,在哲學上是物質的,能量與信息是一體的,人的意識肯定是信息,這樣能量與物質與信息與意識就統一了。信息在自身能量場中產生變化,轉化形成最小的的粒子,從而形成宇宙的實質結構。

所有物質是信息的集合,顯化是信息的實質化,現在所見所感的實質世界就是實質化了的信息,“過去”的信息,“未來”的信息都儲存在此時此刻宇宙的“自性”裡。瞭解宇宙就是取得相信,詮釋信息。所謂對過去的描述,就是調取實質化過了的信息進行詮釋(詮釋,是基於文化背景的,所以有很多可能的版本,直到真相),所謂未來,就是信息還未實質化,現在還是“活的”,“活的”就是有很多條路徑,看我們選取某條路徑的實質化,其它路徑是潛藏著,也是在那兒的。所有顯化出來的就是我們選擇的路徑的實質化。宇宙永遠實質化在現在,當下,當下是所有對未來和對過去所作詮釋及反應的作用的結果。

我們不斷的在瞭解信息詮釋信息用自我意識(也是信息)的過程中創造世界從而提高認識(取得新的信息)重新瞭解和詮釋信息創造我們新的世界。

社會形態在“主體(意識,信息)、文化(意識、信息的融合)、自然及社會(意識、信息的顯化)”三大領域此起彼伏交互影響下整合與分化,再整合再分化的過程中向前演化。這些“交互影響”歸根究底都是“信息的作用”。只是怎麼詮釋“信息”,還有待於我們自身發展和進步。

宇宙以“高等自性”達到完全的知曉--秩序,以“肉體”達到完全的體驗--宇宙“血肉之軀”創造的顯化,意向\\行為\\文化\\社科(星球)\\各領域協調社會(星球)進化。。。社會文化重心不斷前移,顯化越來越“美”。。。

宇宙每時每刻在創造;宇宙要牠內的生靈用“基本假設模式”感知他自己的也是宇宙自己的世界,創造他自己的也是宇宙自己世界,無窮無盡。宇宙就是在玩這樣一個刺激的偉大的創造性卻又宇宙性的自己的“遊戲”。

所謂化身,就是宇宙內的所有事物,正如任何事物在自己當時當刻的位置說話,螞蟻說“我是螞蟻”,某人說“我是某某”,社會說“我是社會”,這個“我”有我的歷史,我的當下,我的理想,我的實質未來。

所有人(化身)在每個時刻有自己的視角(層次),視角創造感知,感知創造經驗。

以一種說法,這是“自性”玩的一個偉大的創造性卻又宇宙性的遊戲,可以說“自性”因慾望而悸動。。。因為‘我’全知,而‘我’想要真正的體驗,我要實質化,化身為肉體(可感可知的生靈)達到完全的體驗”,各個化身本質上分享了“自性”與生俱有的那些創造性能力。各個化身在不同的位置層次體驗“自性”(宇宙的主秩序)的創造性顯化。

而這遊戲的確代表了一種新的感知。但我要強調,“自性”的每個化身都是獨特的。每個都有其目的,雖然那個目的無法輕易的來界定。你的生命及每個生命的目的是在其存在裡面。那個存在可能包括某些行動,但那些行動之所以重要,乃在於它們是由你生命的本質裡躍出的。而生命單純的藉著存在,就必然會完成其目的。 總的來說,你通過你的行動和感知,你的自我意識狀態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提升的過程中,通達其源頭--自性,與源頭鏈接,然後通曉宇宙秩序,高高興興與“自性”共玩這個刺激的偉大的創造性卻又宇宙性的“遊戲”。現在你也許只是被動地玩著。

偉大的奇蹟是,每一個“自我”——不論它的層次為何——是它自己,擁有宇宙自性主程序之內他自己的自性,而非其他,即使當它在沒完沒了的交互作用的關係中,它可能是另外一個的一部分時,他能體驗自己,改變及創造自己的環境,同時也增益了其他的“自我”。

活在這兒是一種光榮,每一個人選擇了他自己的能力以及人生的挑戰。每一自己必須以世俗的方式來體驗他自己。以個人性的眼睛從這獨特的焦點看出去,那是你透過心靈與肉身奇蹟似的聯繫而形成的。其實,你是過著人生的“神”——存在、渴望及創造。藉由榮耀你自己,你榮耀整體宇宙。每個人私密的,而卻也是為所有的人類過他的生活。從一個獨特的觀點,每個人為他自己也為人類整體嘗試新的挑戰、新的情境及新的成就。

你將接納目前的地位——不論它是什麼,當它是那個方向的一部分,而了悟到所有你需要的創造性的要素都可以由它而來。做你自己,並且信任你自己的完整性,你將會自動的去幫助別人及創造美好的世界。

每個人都直覺地知道自己來到人世間經歷有其重要性,而且有某種意義聯繫著個人與更大的創造模式。每個人偶爾都會感知一個私密的目的,但許多人卻因為沒能有意識地知道或淸楚地覺察那內在的目標,而充滿了困擾。

在人內心有一種需要,那是去感受並表現英雄式衝動的需要。他真正的本能導致他自發的有一種改善自己及他人生活品質的願望。他必須把自己看做是世上的一個力量。這是他感覺其生命有目的及意義的天生需要,那是一種內在的心靈戲劇,在其中,他可以感到一個比他自己更大的目的,而自己又是其中的一部分。


說法者法界同謀


生命的本質是蛋白質的運動。機械運動的主體是簡單物體,化學運動最基本的微粒是原子,電子,化學變化中原子不可再分。生命的最基本組成是蛋白質,各種各樣的器官,細胞,血紅蛋白,都是不同形態,結構的組合體。蛋白質的生存需要特定的溫度,氣壓,磁強度場,輻射,酸鹼度……。每一項都有一定數值範疇,地球以及人體,基本都是中性的,所謂鹼性體質,正是一些所謂專家的大忽悠,來自米國的舶來品,國人堅信不疑,蜂擁而至,養生堂賺得盆滿缽滿。我們沒有財力跟風,生死聽之由之,幸而躲過一劫,所謂站在城樓看風景,笑看人生。


青山不掩



小益鳥康樂韌掙


我的研究證明,生命的本質是,生命是三個條件和合的統一體,即生命體(不是靈魂),身體,意識。三個條件和合生命就存在,三個條件分離一期生命就結速進入下一個生命週期而輪迴不止。三個條件不能獨立起作用不能獨立在,身體死亡了生命體和意識一起進入下一個生命週期。生命的三個條件中,生命體是永恆存在的無生滅無始無終本來就有的,它是生命產生的依據和本源,無形象無障礙不能被創造不能被毀滅,是一個氣物存在人的(包括一切動物)大腦中,它是生命具有活力及意識的根本依據。身體是一生一世存在的有生老病死的變化,意識是決定生命走向的根本依據,有什麼樣的思想意識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