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歷史上的華不注山

你可知道:歷史上的華不注山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利可共而不可獨”(曾國藩)。

知識共享,歡迎轉發。

雲蒸霞蔚孤柱一峰

歷史上的華不注山

你可知道:歷史上的華不注山

◤濟南華山風景區

你可知道:歷史上的華不注山

▲《鵲華秋色圖》中的華不注山

濟南的地勢南高北低,南面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北面長河如帶,平野千里。上蒼彷彿覺得北面的平原過於單調,又從東到西參差羅列出了十餘座小山。這些小山中有一座山叫做華不注山,在歷史上,它以一場戰役,一首詩,一幅畫,一個“定都”提議聞名於世,而如今,“濟南第四大景觀”華山湖的開挖,再次讓這座小山成為焦點。

>> 一場戰役,忠臣救主揚善名

華不注山,又叫華山,這裡的“不”要讀作“福”的音。音既然不同,字的意思當然也發生了改變。“不”在這裡指的是花骨朵。華不注山的意思是,這座山如同一朵沒有開放的花朵浮動在水面上。

從遠處看,華不注山確實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

在歷史上,華不注山第一次見諸史冊是因為一場戰爭,這就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晉鞌之戰

在現在的華不注山上,有個華泉,還有個回車澗,這些景點都是這場戰爭的見證者。

戰爭的起因是一個駝子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個駝子叫做郤克,是晉國的正卿,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晉國的總理。

公元前592年,郤克奉晉景公的命令,來到齊國參加盟會。當時齊國的國都是臨淄,就在郤克去臨淄的路上,他碰到了同來參加盟會的魯國使臣季孫行父、衛國使臣孫良夫。在這裡要說一句,三位使臣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郤克是個駝子,季孫行父跛足,孫良夫眇目。既然遇到了,三人就結伴一起去覲見齊頃公。

齊頃公早就聞知三國使臣都有些殘疾,,於是便安排了一場鬧劇:他讓自己的母親和后妃躲在帷帳之中看笑話,然後命令瘸子使者引領著跛足的季孫行父,眇目使者引領著獨眼龍孫良夫,駝背使者引領著羅鍋郤克上朝堂,眾人頓時鬨堂大笑,連帷中的齊國太后也大笑不止……

堂堂晉國使臣遭受如此奇恥大辱,郤克氣憤不已。回國之後,他針對齊國開始了一系列的行動,醞釀四年後,晉國正式發兵討伐齊國。

齊晉兩軍在鞌山,也就是現在的北馬鞍山附近擺下戰場,齊頃公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兩國一交手,齊軍便潰敗下來,拼命向東逃竄,沒多久就跑到了華不注山下。此時,晉軍仍然緊追不捨,尤其是郤克,非要活捉齊頃公。齊頃公無奈,只能從回車澗處,圍著華不注山逃竄,形勢非常危急。就在這緊要關頭,齊國大夫逢醜父站了出來,他穿上了齊頃公的衣服,乘著齊頃公的車輿,成功轉移了晉軍的注意力,趁此機會,齊頃公跑出了包圍圈。不過,當逢醜父的車跑到華泉附近時,被一個樹枝掛住了,晉軍趕到後,活捉了逢醜父。

後來,晉國君臣對逢醜父的義舉很是感動,不久就把這位大忠臣放回了齊國。

這就是《左傳》上赫赫有名的“三週華不注”,藉助這場戰爭,華不注山開始在歷史上揚名。

>> 一首詩,一幅畫,文人騷客競折腰

唐代詩人李白號稱“詩仙”,他酷愛遊歷,一人一劍走遍了中國的大好山河。在遊歷期間,李白創作了一個古詩系列,名字叫做《古風》,共有五十首詩,其中第二十首就是描寫的華不注山——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秀俊,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這首詩寫後,讓文人騷客們爭相奔赴華不注山,讚美此山的詩文大量湧現,詩人們從各個不同的側面,畫龍點睛地描寫華不注山之美。

這些詩有的著重寫華不注山的峻拔孤高,如曾鞏的“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遙臨濟水南”,有的主要描寫華不注山的山色之秀,如趙孟頫的“泉聲振響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有的則偏愛夕陽中的華不注,如許邦才的“颶紫芙蓉第一枝,層層吞吐弄奇姿。斜陽倒影明湖處,還似當年二匝時。”等等不一而足。

華不注山,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符號。

除了蜚聲文學界,在美術界,華不注山也是鼎鼎有名。

去過大明湖超然樓的朋友,可能會對樓中的《鵲華秋色圖》非常感興趣。這件藝術品的原件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作者是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

此卷畫的是濟南華不注山和鵲山的秋天景色,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綠蔭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此畫被畫界譽為元代文人畫的代表作。

趙氏創作此畫的目的,是為了安撫老友周密。周密是南宋文學家,與趙孟頫以兄弟相稱。相傳有一天,趙孟頫、周密和幾位好友喝酒作詩。席間,大家談笑風生,說起曾經遊歷的名山大川,趙孟頫盛讚濟南山水之勝,談及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個渾圓敦厚,一個尖聳入雲,兩座山峰形態迥異,窮盡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場的人為之神往。當時,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語,趙孟頫很是納悶。問過才知,原來,周密祖籍是山東,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滅亡,中原士大夫紛紛南下避難,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這時離開祖籍,南遷吳興。周密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聽到老友說起故鄉之事,思鄉之情讓他難以開顏,趙孟頫得知後,憑著記憶描畫起濟南的山水來,他一邊畫,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就這樣,被後人譽為“思鄉之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誕生了。

《鵲華秋色圖》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這幅古畫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乾隆親筆以大字“鵲華秋色”題寫於引首,並題跋九則,鈐印眾多。

>> 華不注山下的“定都”建議

最讓濟南人鬱悶的是,中國歷史五千年,大大小小數十個王朝,沒有一個定都濟南的,連省內的曲阜、臨淄都比不了。

其實濟南人不用鬱悶,民國的時候,還真有一個人提議過要把都城建到濟南。這個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康有為,而他選擇的建都地點,就是華不注山下。

1923年,66歲的康有為來到濟南,在濟南成立了“孔教會”,在號召人們尊孔復古之餘,也將濟南各大景點走了一遍。

這一年的6月17日,康有為專程遊覽了華不注山。他以年近七十之齡,攀上山巔,只見此山從黃河岸邊的平原上平地突起、一柱擎天,親臨其境領略了堪稱“齊煙九點”之首的華不注山那高挺兀立之勢、孤峰特拔之險,禁不住感慨萬端。康有為將觀山所得,回府記載了下來,並與平生所登過的名山相比較,把對華山的讚美和設想,具體地寫進了他的《新濟南記》一文。

康有為有個理論,他認為地形與國計民生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在《新濟南記》中,康有為首先讚賞了華不注山的美景,他寫道:“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歷下城絕勝處也……南京鐘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揚州的七星山,蘇州的橫山,然山水之美皆不若華不注也。”隨後,康有為又指出華不注山是平原上的突起,是泰山支脈北走至此盡結的表現,而這正是古人所說的“風水寶地”,最適宜建都。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把首都移到濟南華不注山下的建議,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設想,認為這些設想如果實現,濟南將會成為“雄美冠中國都會”。

按照康老先生的構思,首都的具體位置在華不注的南邊,在這裡要興建一個新濟南。在新城裡,政府要鋪道路、建公園、種花木、辦學校、蓋會堂、搞娛樂設施等等。同時他還借鑑青島城市建設的藍圖,建議在華不注下新建園林式住宅區,要仿照青島匯泉灣畔別墅群的樣子。新濟南的城市色彩也要像青島那樣“紅瓦、綠樹、青山”,氣勢和規模必須超過青島。

可惜的是,康有為這個設想,並沒有實現。不過康有為關於濟南發展的設想,卻與現在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康有為認為,一個大城市應該背山面水,才能發達興旺。而濟南卻是背水面山。如何破解呢?那就是向東發展而不是向西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向華不注山的南側發展,在華不注山前建設新濟南。這樣,新濟南就形成背靠青山、面向平原之勢,符合他建城的風水理念。

>> 華山湖,濟南第四大名勝

定位於濟南“第四大名勝”的華山湖也將在2017年9月底前進場施工。按照最新的規劃,華山湖約2.51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大明湖的面積,華山位於湖的中間,並與小清河、大明湖、護城河、趵突泉等水系連通,構建水上泉城旅遊路線。

其實,華不注山附近原本是有湖的。

這個湖形成於兩千多年前。那時候還是漢朝,黃河決口,改道千乘(今山東高青)入海,一時間大量洪水湧入了附近的濟水,濟水氾濫,在華不注山、鵲山附近形成了一片大湖。唐代人叫它鵲山湖,因為湖中遍植蓮花,故又名蓮子湖。

按照唐人段成式的記載,當時鵲山湖方圓二十餘里,湖中蓮花很多,,就像在水中浣洗的綵緞一樣。而孤峰聳翠的華不注山,就挺立在湖中,像一朵出水芙蓉。人們為這種美景賦予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鵲華煙雨”,並有詩歌讚道:“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到了宋金之際,由於劉豫挖小清河的緣故,鵲山湖的水量漸漸變少。不過在元明時期,這裡仍然是一派水鄉風光。而且這個時期,鵲山湖、大明湖、小清河都是相通的。元世祖時期的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王惲遊華不注山時,便是乘舟由匯波樓出水門(老城北門,在大明湖北側),入小清河東行裡餘,然後北上,經黃臺,入鵲山湖直抵華不注山下的。

鵲山湖徹底乾涸是在清朝雍正時期,這時候著名學者全祖望遊華不注山時,已經不靠船了。

鵲華煙雨,這令人神往的景色,徹底消失在人間。

隨後的幾百年時間裡,華不注山附近滄海桑田,湖泊變成了平地,農田裡起了高樓,華不注山變成了一個被人遺忘的山丘。

如今,歷史又給了華不注山一個機會。華山湖的開挖,讓華不注山消逝已久的美景又重現濟南。按照規劃,濟南現在正在打造水上的聯通系統,這個系統建成之後,市民可以坐著遊船實現從護城河、大明湖、濟西溼地、北湖、華山湖一站式遊覽。

華不注山,興也水也,衰也水也。它因華泉揚名史冊,因鵲山湖名滿天下,又因小清河落寞衰敗,是否能利用華山湖東山再起,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