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十“通”!歷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個中國!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北京通州發佈(bjtzfb)

如此動人 便是通州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攝影 安繼連

隨著城市副中心建設不斷推進,通州,這個“左輔雄藩”之地,更是吸引了世人目光。作為北京東大門,通州自古物華天寶,地靈人傑。它的優勢何在?“通”在何處?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一、區位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是連通北京與冀東、津西的樞紐。它位於“北京灣”的東南、華北平原的東部,一馬平川,直達渤海,是北京通往東北、東方和南方的要衝。所以自古民間將江蘇通州和北京通州稱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作為京城重要的依附和支撐,通州素有“北京門戶”和“畿輔重鎮”之譽。

它西鄰北京市大興區、朝陽區,北與順義區接壤,東隔潮白河與河北省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相鄰,南和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毗連,又位於京津冀交界之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前沿陣地,互動性強,輻射和引領作用明顯。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地理勝勢加之自然環境優越——地勢平坦,多河富水,使得通州成為宜人宜居之地,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明代《通州志略》載,“(通州)上拱京闕,下控天津,潞、渾(今涼水河)二水夾會於東南,幽燕諸山雄恃於西北;地博大而爽塏,勢雄偉而廣平。實水陸之要會,為畿輔之咽喉;舟車之輻輳,冠蓋之往來。

二、交通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區位優勢是便捷交通的先決條件。通州的交通優勢,很早就被古人注意並利用。秦統一後,修築了從薊城(今北京)直達遼東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的馳道。這條秦代的“高速公路”,通州是首站。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通州設立的路縣是迄今所知通州最早的單獨行政建置。名之由來,可能因為這裡位於馳道之側。通州從此成為拱衛薊城的衛星城。

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為用兵高麗,開鑿了起自洛陽,過天津,直達薊城的永濟渠,並與此前的通濟渠貫通。從此,一條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量最大的運河誕生了。

大運河在中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如果將綿延東西的長城比喻成中華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樑,那麼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則是中華民族流動不息的血脈。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大運河開通後,東西向的大道與南北向的大河在通州相交,通州成為名符其實四通八達、水陸兼通的要會,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轉通道。

“半天下之財富,悉經此路而進”,“凡四方萬國貢賦由水道以達京師者,必萃於此”。

元代郭守敬縮短、調直了大運河的航道,使其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大運河與通州相伴相成:通州因運河而生長,運河因通州而歸宿。

大運河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連接了草原文明與海洋文明,成為通州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金代,改已由“路縣”更名的“潞縣”為通州,並沿用至今。從西漢的“路縣”到金代的“通州”,路通道達,一脈相承。聯通京師的四大橋中,通州獨佔其二:八里橋(部分今屬朝陽區)和馬駒橋。

明代《通糧廳志》中,點出了“通”之寓意:“以‘通’名郡,取漕運通濟之意,故河曰通惠;閘曰通流;橋曰大通、永通。是‘通’雖郡號,實為漕而得名也。”據載,這裡明代漕船有11700餘隻,清初漕船有1萬餘隻,還有大量的商船、客船和官船,端的是“萬舟駢集”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將原來朝陽門至通州的土道鋪成石道,即所謂的京通間四十里石道,沿途廣栽植被,乾隆有“白雲紅樹通州道”之贊。從南方乘船而來的官員、學者、商賈等在通州棄舟上岸,換車馬前往京城;取道水路南下的人,從京城到通州換船。

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所以《御製通州石道碑》一文稱“方其盛時,由通州西門至京師朝陽門一帶石路晝夜行人不絕”,並將通州之要、道途之難、修路之需、石道之工、始竣之時、費用之巨一一交代,高度評價了通州對北京交通的重要作用。

近現代以來,隨著鐵路、高速公路、地鐵的通行,通州的交通網絡完善便捷,與周鄰地區結合成一個整體,主街道新華大街就是長安街的東延長線。“通”之為名,當之無愧。

三、商貿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攝影 張春喜

得天獨厚的區位地緣和便捷交通,使通州在北京各區中獨樹一幟,精彩紛呈。

作為大運河北端物資轉運樞紐,通州是京城與其它地區商貿互通的大市場。商賈雲集,市肆繁華。明內閣首輔李東陽道:“自文皇定都以來,肇立京府,並置州衛,東南漕運,歲入四百萬,析十之三貯於州城,既久且富。”

康熙時將通宵不息的通州夜市與燕京八景並列,以示其商業之盛。

商業繁榮興盛的背後,是及時、充足、廣泛的物流保證和商品流通。通州的“朋友圈”遍及大半個中國。

北送、南納、東運、西輸。唐代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一帶)、金代湖州所鑄之銅鏡,貨於通州。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明清時,山東的花板石、上海和安徽的城磚、江蘇的金磚、浙江的絲綢和茶葉、江西的瓷器匯聚於此。駱駝店轉運著塞外與南方的貨物。

清《御製通州石道碑》雲:“潞河為萬國朝宗之地,四海九州歲致百貨,千檣萬艘輻輳雲集,商賈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車彀織絡,相望於道,蓋倉庾之都會而水陸之衝逵也。”“江浙貨物皆先至通州,是以風俗與京師同。”舊時,通州有山西、江蘇等外埠商業會館10座,可見其交通之廣。

四、文化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是文化貫通的勝地。人文薈萃,文脈蔚然,古韻縈繞,千年積澱形成了名城的文化底蘊。

古今文化相通。通州可述說典故不可計數,古今同輝。明代“三言二拍”中,至少有四回提到了張家灣。著名的京劇劇目《二進宮》中李豔妃和父親是通州永樂店人。詠述通州的詩詞不勝枚舉,南宋至晚清有近三百首。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張家灣的當鋪、街巷、鹽店、葫蘆廟等景物被認為是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生活原型。

《宰相劉羅鍋》中,大學士劉墉多次派人到通州買小燒(酒)。南方大批優質糧食經漕運囤積,使得通州的酒文化歷史悠久。金天德三年(1151年)。“金瀾酒”已享譽中都。元明清時,“東潞燒酒”“灣酒”等為宮廷御酒,聞名於世。

南北文化相通。考古發現,通州是戰國、漢代的甕棺葬俗從華北向東北亞地區傳播的關鍵節點之一。“通州三寶”中的大順齋糖火燒和萬通腐乳,是南方匠人制作,或南方食品沿運河北上產生的遺珍。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化融合相通。在這裡,有以柳林行宮、黃船塢、皇木廠及槐樹為代表的皇家文化,康熙視察通州就達27次。有遼金元三代少數民族帝王遺留的捺缽文化。有以貢院、文廟等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有通州文化根與魂之稱的運河文化和漕運文化。有以麵人湯、花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民間文化。有“通州八景”“漷縣八景”“文昌閣十二景”等勝景文化……它們之間,多向互動,和而相融,相映生輝。

文化多樣繁榮。民間文學興盛,劉白羽等大批優秀本地作家使得通州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文化名人燦若繁星。群眾文化歷史久遠,鄉村戲劇分佈在四大廟會。業餘劇團眾多,戲劇品種多,有京劇、評劇、梆子、呂劇、豫劇、蓮花落等,戲劇名角輩出。

五、民族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攝影 郭建華

通州是民族交流融通的橋樑。自古以來,漢代烏桓、五胡鮮卑、唐代高麗、遼代契丹、金代女真、元代蒙古、清代滿族,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一道在通州繁衍生息。尤以元代以來,大量的回族民眾來此定居為代表。

回族民眾聚居最多的南大街至少已有八百年曆史,於家務、張家灣、馬駒橋等地都形成了回民聚居區。通州“韃子小營”、稱“湖”為“海”的地名習俗都是蒙古文化的孑遺。紅果園等不少帶“園”的地點是清代滿人生活過的場所。

如今,通州民族數目和總人口數量持續增長,民族成分多元。於家務回族鄉是北京五個少數民族鄉之一,更是有朝鮮族、苗族、壯族等40個以上少數民族的民眾在通州這片土地上團結互助,和睦共生。

六、宗教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是宗教會通的舞臺。以燃燈塔、佑民觀、清真寺、教堂為代表的宗教建築和文化,反映著通州宗教的兼容幷蓄。

“雲光水色運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支塔影認通州。”被稱作“通州塔”的燃燈佛舍利塔是運河四大名塔之一。塔東側三座呈“品”字形分佈的廟宇分別是儒教的文廟(俗稱學宮)、佛教的佑勝教寺(俗稱塔庵)、道教的紫清宮(俗稱紅孩兒廟),合稱三教廟,由此形成了“三廟一塔”的古建築群。

儒、釋、道三教在這裡互為近鄰又相互獨立,和諧共存400餘年,在全國各省、府、州、縣中是獨有的宗教景觀。張家灣清真寺的“孝”字窗欞,體現了伊斯蘭教傳入這裡後接受了儒教的影響。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張家灣鎮裡二泗村的佑民觀俗稱娘娘廟,供奉的是女神天妃(東南沿海一帶多稱媽祖)。元代海運萬戶侯張瑄指揮海船運糧,將南方沿海地區的信仰帶至北京。

古老的文化習俗使中華兒女命運相通。

酷好道教的明世宗到此後,賜名“佑民觀”。這裡也由此成為中國道教中“正一道”的重要傳承地點之一。最早出現在元代的通州清真寺是北京四大清真寺之一。清末,基督教傳入通州,八境神學院是潞河中學的前身之一。基督教證道堂、天主教賈后疃教堂等是通州近代歷史的見證。

民間雜神廟宇較有通州特色的明代倉神廟、鐵錨寺、監齋廟、祖斛廟、小聖廟等,是本地漕運文化的縮影。

七、邦交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雖位京東一隅,但隨著大運河的開鑿,這裡成為中外交往的明珠。早在唐代,隨唐太宗徵高麗來華的高麗人就在這裡形成了高麗(力)莊。

外事活動相通。明代,通州是朝鮮使者前往京師的必經之地,他們對通州的記載不絕於筆。李安訥眼中是:“邑屋臨河上,河流入海長。帆檣蔽雲日,車馬隘康莊。渠轉江南粟,市藏天下商。城門夜不閉,燈火爛星光。”

通州的繁華,成為他們對京城的第一印象。明代日本國使節策彥和尚覲見嘉靖帝、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進京、大使許天錫赴安南(越南)、清代時英國馬嘎爾尼覲見乾隆帝等重大中外交往,都經由通州。

通州也是琉球國使者進京途經之路。張家灣的琉球國墓園,是中琉友誼之證,葬有向清朝進貢的副貢使、彙報國情的陳情官和來京學習的官生。美國耶穌教士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在中山大街關帝廟所植刺槐為通州現存巨型刺槐之一。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對外貿易相通。元代馬可·波羅經過通州前往杭州。

通州不少地點出土有“寬永通寶”,這是日本歷史上鑄造量最大,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貨幣之一。它的鑄造年代相當於中國的明代晚期至清代,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通州。清代銷往蒙、俄的食鹽在通州鹽廠辦理。通州北關有俄商經營的賽寶齋,批躉俄國呢絨、毛毯。

八、軍事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作為“東大門”,是拱衛北京的屏障。它密邇京師,陸扼東北,水控江淮,自古戰略地位重要,北京很多重大戰事均涉通州。

秦漢之際,朝廷利用古潞水(今北運河)漕運糧秣供給邊關將士。東漢上谷太守王霸鎮守邊關20餘年,與匈奴大小百戰,全靠潞水轉運中原糧物。曹操北征烏桓,開鑿平虜渠轉輸濟邊。

唐時,東征士兵經通州到薊城。五代時期後唐盧龍節度使趙德鈞重修潞城以抗契丹,後來清乾隆作《潞河懷古詩》,高度讚揚趙德鈞“城潞戍幽”的功績,“空傳彭寵守漁陽,城水東西究莫詳。只有德鈞衛耕稼,至今鄉尚號甘棠。”遼聖宗在延芳澱操練水兵、金海陵王於通州造戰船,隨後沿潞水南下戰宋。

元代之後,通州更成為保衛京師、維護國家統一之命脈。

元末,紅巾軍起義攻克漷州,直逼大都。明初,徐達、常遇春大軍沿運河北上,先下通州,後兵指大都。明洪武年,為防蒙元殘部,通州城內駐紮重兵,稱通州衛,直隸兵部,後來升為親軍。“靖難之役”中,通州是主戰場之一。“北京保衛戰”時,蒙古首領也先率軍欲佔通州糧倉。于謙搶先將餉糧發放軍民,成功解除兵危。

正德年間,為防農民起義軍修築了漷縣土城。嘉靖年,為保衛漕河這一經濟命脈,防備蒙古兵的侵擾,搶築了張家灣城。清代,悲壯的“八里橋之役”後,北京的東大門被打開,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00年,李秉衡率清兵與八國聯軍作戰,兵退張家灣。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紅色基因深厚,在近代以來的革命運動中起到重要作用。辛亥通州起義、日偽時期英勇的“保安隊起義”、平津戰役指揮部曾設於此、馬駒橋戰鬥等對北京局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九、教育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自古尊師重教,春風化雨,是北京教育史上的高地,公學、私塾兼興。

元代通州就有官辦學校地方儒學學宮,明清時期有通惠書院、潞河書院等官、私辦書院。

歷史上通州學宮及通州貢院聞名京畿,清朝順天府環北京22州縣生員在通州貢院舉辦鄉試,潞河書院是京東十州縣的最高學府。明代名臣李三才在家鄉張家灣興辦雙鶴書院。清代建義塾33座,文風興盛。

自金朝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約800年間,產生過通州籍狀元2名、文進士172名、武進士37名,以及文、武舉人數百名。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地震後,第二年知州于成龍未修州治,而先捐出了自己的俸祿倡修學宮。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作為京東門戶,隨著西學東漸,在北京率先接受、吸收了西方新式教育思想,成為北京近代教育的發軔地之一。

通州的潞河中學,是中國最早開辦的新式學校之一,為封閉已久的國人打開了一扇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門。從這座名校中走出了黃昆、侯仁之、劉紹棠、王洛賓、周文彬、刁光覃、秦馨菱等各界傑出校友。

十、民俗通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的民俗活動和民間工藝是北京藝術寶庫中的奇葩,祭壩習俗源遠流長。

覓子店被譽為“剪紙之鄉”,剪紙已有三百年曆史,深植民間。運河船工號子是北京最富特點的勞動號子之一,與南方民歌有異曲同工之妙。“麵人湯”久負盛譽,最早的來源是山東曹州麵人陸。陸辛莊曾經是著名的“京東少林”武術之鄉。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通州民間舞蹈藝術的代表——花會已有幾百年歷史,曾有20餘種表演形式,跑蹺、龍燈會、小車會等各具特色。

通州還流傳著大量的童謠、民謠、諺語,絢麗多彩。小樓燒鯰魚、咯吱盒等通州美食聞名中外。

攝影 常鳴 唐建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歡迎您提供新聞線索:

(早9:30—17:30)

北京通州發佈(ID:bjtzfb)

北京通州發佈

通州官方權威信息發佈

長按二維碼關注

覺得不錯,點好看

通州十“通”!历史上的通州,朋友圈遍及大半个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