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為何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歷史一書生


大明遷都的第一提倡者並不是朱棣,而是他的爹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后,逐步的向北進擊元朝剩餘勢力,在藍玉徹底清剿完元朝勢力後,朱元璋考慮到南京作為帝都多有不便,比如無法把南方富庶的人力,經濟,商業等資源往北方調動,而中國的北方又歷朝歷代被遊牧民族騷擾和入侵。

朱元璋還是很重視遷都的,要不也不會派遣太子朱標親自去考察北方各大城市和重鎮,比如西安,洛陽,北京等地。朱標給太祖朱元璋的建議是遷都西安,畢竟是好幾朝的古都,人口,地理位置,經濟,底蘊,軍事防禦等等都非常適合建都的。



可惜,太子朱標沒過多久就死了,太祖朱元璋傷心得不得了,也沒什麼心思再談遷都的事兒了。關鍵是沒過幾年,太祖朱元璋也死了。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了,他年紀輕輕,膽子太,步子邁得太大,扯著蛋了,要削蕃,這就整大了,剛上臺沒多久,龍椅沒有坐熱,要動他那些叔叔的蛋糕,而且還是連鍋端!



燕王朱棣不幹了,老叔辛辛苦苦在幽州(也就是北京城)給你喝風站崗打韃靼,你小子要我吃飯的傢伙,老子反他孃的,管你叔叔侄子的。

朱棣就反了,經過幾年的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在南京趕跑建文帝,自己當了皇帝了,這個時候他也同樣面臨一個問題——遷都!

他提出遷都,幾乎所有人反對,跟他從北方來的文武大臣,一到了江南之地,誰還願意回北方去喝風吃沙子?我們造反不就為了個生活安逸,環境優越嘛!那些南方的前朝官員更不願意了,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反對,都在南方溫暖,舒適之地呆慣了,所有的財富,人脈,連祖墳都在這裡,誰願大老遠跟朱棣跑北方去重頭再來?



可朱棣很堅決,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 從小就在北方生活,工作,戰鬥,生活習性已經北方化了;

二是他在南京過得提心吊膽的,畢竟這是他侄子朱允炆的底盤,自己不厚道,造了侄子的反,難免有建文帝餘黨對他不利,而且針對朱棣的刺殺行動一直都有,這也是朱棣為什麼成立錦衣衛的原因;

三北方的韃靼部落很煩,以前朱棣在北京守著的時候,還能壓住,也就是個小打小鬧,這朱棣一到南京,北方遊牧部落就欺負山中無老虎了,又幹起了偷偷摸摸的行當,等你朱棣接到戰報的時候,早跑回草原分贓去了。



於是,朱棣力排眾議,決定遷都北京!於是就有了大明一朝非常著名的一條國策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沉墨9527


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樂皇帝在萬眾矚目之下做出了遷都的的決定,自此之後北京成了明清兩朝的都城,奠定了其歷史地位,不過原來的都城南京,依舊保留“京城”名號,說起遷都由來已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定都南京,廣封朱氏子孫,北京作為大明邊界位置,經常就會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比起安穩富庶的南京要差很多。

說起遷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南京是都城,不過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北京顯然要比偏安一方的南京更加重要,朱元璋定都南京,不過從很多方面來看他並不滿足,起初在南京成立大本營是為了與元朝對抗,如今天下歸一,自然要作出調整。

古代北京被稱為“幽州”,是中原王朝抵抗遊牧民族侵襲的重要屏障,元朝統一天下之後,一方面要治理天下,另一方面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發源地,所以選擇北京作為都城最合適,元朝稱其為大都。

1368年,先後剿滅陳友諒,張士誠等重要對手,朱元璋終於有了和元朝對抗的資格,朱元璋選擇在南京稱帝,不久之後,派遣大將徐達北上討伐元朝,徐達不負眾望,把落後的元朝統治者趕回了大漠,大都也被更名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

朱元璋建國之後廣封諸侯王,實力不俗的朱棣被分封到北平,洪武年間,北平作為明朝軍事重鎮,始終站在抵抗元朝餘孽反撲的第一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過比起南京來說重要性還是稍遜一籌。

歷史上很多王朝都定都南京,南京是江南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對於江南一帶的政權來說,最好的選擇,不過對於南北統一的王朝來說,南京偏安一方,不利於全國的統治,朱元璋在位期間就有了遷都的想法。

據說朱元璋曾派出太子朱標前往北方考察,尋求合適的遷都地點,朱標認為西安是最佳選擇,不過朱標不久就去世了,悲傷之餘朱元璋擱淺了遷都計劃,幾年之後,朱元璋也駕崩了,遷都一直沒有實施,皇位傳給了朱允炆,朱允炆在位時間非常短,況且上任之後著手削藩,沒有多餘的精力進行遷都。

削藩惹怒了朱棣,不惜南下“清君側”,最終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上位,遷都的決定到了朱棣手中,朱棣沒有選擇西安,而是選擇了自己的封地北平。

相比之下北平可以更好地的對東北地區施加控制。

漢唐時期,中原王朝多數選擇西安,一方面眾多王朝以農耕為經濟根本,再者主要威脅來自西北方,為了應對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域強敵,必須把都城定在西安,不過明朝統一之後,最主要的威脅來自東北,相比之下北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同樣北平的防守強度也更大,如果繼續在南京留守,一旦發生戰事,需要從南京調集大批軍隊,作為為邊防要地,北平的守備數量也不能少,因此明朝需要在兩地駐紮大量軍隊,壓力非常大。

如果遷都北平,那麼北平地區的邊塞軍隊既可以守衛京師,又能迅速集結出戰,避免了出現上述問題。

朱棣統治後期,明朝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出現了明顯下滑,蒙古勢力趁機捲土重來,為了防止反撲,明朝需要在北平投入更多兵力,隨著藍玉等人去世,明朝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幾乎沒有了。

朱棣性格多疑,對於手握重權的大將很不放心,既然沒有靠譜的人,乾脆自己出馬,親率主力部隊出征,凱旋而歸,朱棣發動靖難之後,大批精銳部隊都被朱棣帶著南下,北方的防守強度有所下降,蒙古人不斷騷擾,為了挽回頹勢,朱棣需要重新構建北方防守陣營。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朱棣選擇遷都北京也有自己的私心,畢竟皇位來的不光彩,南京作為朱允炆的舊都,很難避免有忠於朱允炆的人行刺,朱棣在位期間曾多次遭遇刺殺,元兇就是朱允炆的舊臣。

好在每次都化險為夷,幾番刺殺之後,朱棣意識到自己處境非常危險,一方面加強錦衣衛建設,另一方面著手遷都,北平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不僅能加強對全國的控制,還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於是朱棣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下令擴建北平,動身遷都。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遷都後,奠定了北京的歷史地位,南京依舊是名義上的都城,存在完善的內閣機構,被稱為“小朝廷”,明朝初期太子常常在南京居住,明朝中葉以後,南京的地位逐漸下降,成了許多大臣養老的地方。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逼近北京城,危急之下,崇禎皇帝曾想重回南京,不過群臣大多反對,不得已只能作罷,最終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留下了“文臣皆可殺”的遺言之後上吊而死,傳承276年的明朝走向了末路。


靜說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兩點來解釋:

其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初年,雖有大將藍玉橫掃北元,但到了明成祖時期,為了打擊北元殘餘勢力與抗擊蒙古人南侵。穩固邊境遷都北京。


其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通俗來說,北京(北平)是朱棣做燕王是的都城,經營日久,回到自己的大本營有利於統治。況且當時的南京經靖難之役後,他是靠豪取強奪來爭得帝位的,雙手佔滿了鮮血。在南京建都寢食不安,而且有失民心。所以更想遷都了。


心隨所向Q


四大原因導致靖難之役後,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一、北元勢力未滅,僅剩天子守邊可行

朱元璋立國後,怕武將造反,大肆誅殺功臣名將,他只相信老朱家的人,所以分封藩王治理天下。同時也是因為元朝時期蒙古人習慣部落式管理,地方權力較大,較獨立,明初不可能一下子恢復到高度集權模式,所以分封藩王也有一定積極意義。故而採用藩王守邊模式。燕王朱棣就在面對蒙元的軍事防區。

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子手裡搶的,性質就是藩王造反。所以,他不可能重走藩王守邊老路。從唐末開始,武將造反屢有成功,朱棣也擔心外將難以控制。給權力小了,怕打不贏,給大了,怕重蹈安史之亂後轍。於是,決定親自坐鎮。

二、宋失燕雲地區之後,一直處於戰略被動,朱棣深知燕雲地區的重要性。

燕雲地區本是漢族人的傳統領地,但自從後晉時期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漢人的中央王朝就失去了對這一塊的控制,直到大明把蒙古人趕回草原。宋朝失去燕雲16州的時候,戰略上一直處於被動地位。不管是遼還是金,進攻中原都可長驅直下。華北地區是個平原地帶,燕雲地區是通往塞外的咽喉,失去這個地方就相當於把整個華北暴露在遊牧民族的騎兵之下。所以皇帝的異常重視,也是遷都的重要原因。

三、靖難之役對南方利益集團打擊很大,同時,反對朱棣的勢力還未肅清。

以燕王朱棣為首的燕軍勢力在靖難之役中,沒有給朝廷任何仁慈。別說戰爭中伏屍百萬,即便戰後朱棣在南京仍然對舊朝廷餘部窮追猛打,甚至對方孝孺啟用了誅十族政策。這恰恰說明就朝廷的勢力還沒有被完全肅清,逃至南方的舊部仍然會繼續做亂。朱棣決定遷都,也是為了避免南京受到南方殘餘勢力攻擊。

四、歷史上北方政權幾乎沒有收到過南方政權的威脅,但南方政權一直受北方威脅。這和南北方的戰略資源有關。

領兵器時代,有兩樣東西決定了你的戰鬥力,一個是戰馬,一個是鐵器。戰馬不是耕田用的馬,而是草原馬,可以馳騁沙場的坐騎;鐵器冶煉首先要有鐵礦石和煤。不是說南方沒有這些東西,而是南北方的資源天然存在差異。西晉滅亡,東晉南遷,沒有翻身機會,南朝被北方政權隋所滅,北宋滅亡,南宋都臨安,也沒有翻身機會。故而,朱棣認為自己的大本營不但對自己安全,即便南方有變故,從北向南打,也能從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

明成祖遷都北京,有政治考量,有軍事需要。您認為還有其他原因嗎?


牧漁子


先說一部暴漏年齡的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還記得最後一集的情節嗎,朱棣帶兵佔領皇宮,朱允文來到了現代(穿越到現代肯定不可能的,史書記載是失蹤),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歷時長達三年,終於以朱棣的勝利告終,順利即位,。初步穩固皇權之後,他做了一件讓很多大臣反對的事,遷都北京,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一直駐紮在北平,也是在北平起兵篡位的,他在那裡


經營多年,軍事力量十分雄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蒙古人南下入侵時,便於隨時調動兵力抵禦。其實朱棣有更遠大的目標,在督查院的一份奏疏中提到, “控四夷,制天下”,他要把北京作為全國的統治中心,將大漠南北,長城內外緊密的聯合起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略!在遷都過程中,有一場大火令人措手不及,將剛建成的北京三大殿燒燬,這讓頑固不化的老臣更加的反對遷都,稱 “上天不許遷都,降災於皇帝”,但是朱棣依然我行我素,於永樂十八年正式公佈遷都詔。


秦桑之


明成祖朱棣把明都遷至北京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北方蒙古部落經常搶劫大明邊境,明成祖朱棣雖然算不上是個好人,但肯定是個好皇帝,當時大明帝國已經相當穩定,唯有北方蒙古是個威脅,所以朱棣決定遷都北京,目的就是抵禦蒙古入侵,還大明百姓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朱棣的這一舉措同時也奠定了明後幾百年來中國首都的駐址,遷都北京後朱棣曾御駕親征分別征討蒙古的兩大部落,最後蒙古大敗向大明稱臣納貢,之後又因蒙古叛亂朱棣御駕親征,在反途之中病逝,享年好像是62歲,憑記憶回答,不是很詳細,難免有紕漏。


系統指派有關專家


大家好,我是貓叔,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趣事兒。

關於朱棣遷都的原因,這個只能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了,鄙人雖然才疏,也願意分享一些自己的粗知淺見,不妥之處,還請方家不要見笑。

第一,北京是朱棣的老巢,他苦心經營多年,在此地勢力龐大,有助於穩定自己的皇位。朱棣的皇位畢竟來路不正,他是搶來的,不用別人指責,恐怕他自己心裡都心虛,南京畢竟是明朝的第一個首都,忠臣遺老的勢力還比較強,雖然迫於朱棣的武力威脅,他們表面已經臣服,但事實上有很多人對朱棣篡位行為還是不滿的,朱棣在這種地方不可能有安全感,不如回到北京更加讓人放心。


第二,帝國的外部壓力集中在北方,天子守國門,有助於國家安全。明朝初建,蒙古的殘餘勢力還非常強大,他們雖然北退草原,可還始終保持著相當規模的有生力量,對中原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南下。那時候的制度與現在不同,首都必須保持強大的戒備力量才可以,如果長期呆在南京,勢必要分出大量兵力來守衛都城,北方兵力就會被削弱,反之,遷都北京,一舉兩得,可以把所有兵力都用在都城的防守上,對蒙古形成威懾。而且,如果對蒙古主動出擊,北京也有地利之便,可以有效降低後勤成本。


第三,北京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適合建都。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北京西部是太行山餘脈,地勢較高,北部是燕山山脈,巧合的是,兩個山脈正好相交,形成一個弧形的天然防衛圈,這種地勢非常有利於抵消北方騎兵的優勢,大大降低國防成本。

第四,北京緊鄰華北平原,經濟實力比較雄厚。作為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度,緊鄰糧食產地是非常重要的,長安之所以能夠有那麼長時間的建都史,跟關中千里沃野也是分不開的,畢竟,皇帝也是要吃飯的,龐大的皇族也是需要采邑的,這肯定也得作為考量因素之一。當然,永樂年間,京杭大運河也再次疏通,糧食更加不是問題了。



好了,我就分享這些吧,如果您有補充意見或者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


貓叔說歷史


其實這個問題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定都的取捨就可以推測出明成祖為何要遷都南京。在定都這方面主席和朱棣有些觀點出奇的一致。

二者的共同點為之前政府的首都都為南京,都是北下統一中國。都是選擇定都北京。因為南京在二者眼裡作為舊政府的首都不適合繼續的統治。

北京今天能有如此地位和規模還是要謝謝有明成祖遷都的舉措。

明成祖朱棣在造反成功後。在南京城開始打開殺戒,因為朱允炆是太祖正統繼承人。歷史的選擇往往讓人出乎意料。朱元璋為了給自己孫子鋪路誅殺功臣,卻最後還是被自己的兒子給奪得江山,我甚至覺得這一點是朱元璋故意為之。朱棣的野心和能力作為父親不可能不知道,還讓他駐守北平那麼一個重要位置,手握重兵。不管怎麼猜測歷史選擇了朱棣作為明朝的繼承人。

但朱棣這個皇上並當的並不輕鬆,朱元璋晚期已經基本取消了錦衣衛制度,到朱棣又開始重用錦衣衛,還開始了東廠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特務機構。因為他的手下大臣並不承認他的正統。所以他需要有自己信任的機構,明朝的滅亡和君臣相互猜疑有一定聯繫,在南京的朱棣,遭受了很多刺殺。有朱允炆的舊臣,和他登基後的誅殺的大臣之後。在加上南京有他父皇和侄子包括他早死去的大哥的身影,回憶,古人都迷信他估計早就待的飯吃不香,覺睡不好,偶爾做噩夢估計都覺得是周圍有鬼。所以他想換都城。

另外朱棣習慣於北地乾燥的氣候,對於南京這種溼漉漉的氣候不是很喜歡。而南京早就留有傳說,龍脈被秦始皇挖斷,誰在這當都城誰朝代命短,歷史還真是這樣的,從南北朝到五代十國,到太平天國,到民國政府。這是很讓古人忌諱其實朱元璋時期就想讓太子朱標換都城當時選擇的是長安。不過後來太子早逝,朱元璋已經老了,就沒有精力,也不願意勞民傷財。這點還是比較佩服朱元璋的,百姓還是放在心裡。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南京地處南方不利於統領全國,當時的北方並不平靜,而朱棣的性格就是不慫就幹。天子守國門的理念就是從他開始。而南京在名義上依然還是首都留有完善的內閣制度。南京名義上依然還是首都。


武史君


對於明成祖朱棣而言,他常年在北平生活,北平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相比南京而言,他在北平的統治根基更為牢固。

靖難之役後,朱棣雖然在南京登基為帝,但南京的官員士子還是心念建文皇帝,這對朱棣而言是個危機四伏的地方。

因此,回到北平,把北平設為國都成為穩固統治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靖難之役發起之後,北方大量邊防軍隨著朱棣南下,造成北方防務空虛,蒙元殘餘勢力隨時可能進入華北,因此為了鞏固北方邊境,遷都北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遷都北方也造成了戰略縱深不足,國都與邊防線距離過短的弊端。



方聲說


永樂年間的遷都,是明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國家的政治中心,從富庶的江南遷到了貧瘠的幽燕之地。

這影響了中國幾百年的政治形態,但是對於朱棣而言,於公於私他都有遷都的理由。



大漠敵寇未平復,何以逍遙都江南

元朝被明朝趕到了大漠,逐漸形成了三股勢力——韃靼、瓦剌、兀良哈。在明初那會,經常劫掠邊塞。

朱棣是個乾綱獨斷,雄才大略的君主。對於塞外胡人,他一向手段強硬。他在位五次御駕親征,漠北塵清。

尤其是韃靼,可以說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這都得益於朱棣遷都北京。對於朱棣而言,只有遷都到了邊塞才能有效的打擊來犯的敵人。

此所謂天子守國門!



江南非久居之地,幽燕乃龍興之所

靖難之役攻克了南京,無奈效忠建文帝的臣子太多。

朱棣雖然也殺了很多人,但是南京畢竟是建文帝的大本營。很多人對建文帝的忠心,令朱棣恐懼害怕。

而北京城不一樣,它是朱棣的龍興之地,也是朱棣的封國。朱棣在北京是最安全的,這樣可以遠離建文帝的勢力範圍。

所以朱棣大興土木,即便激起民變也要遷都北京。




物象萬千,褒貶不一

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遷都這件事也是眾說紛紜,學而不思則罔,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遷都北京於朱棣有利,於明朝不利!

南京地處江南富饒之地,國家財富的重心所在,也是全國人口的集匯地。明清天下賦稅十之六七出自江南。

控制了江南,就是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何況南京有長江天險、江淮防線,可以說定都南京並沒有錯。

但是遷都北京以後,遠離經濟地帶。京師的貢賦只能通過漕運送到北京,極為不便還浪費錢糧。

何況北京乃是幽燕之地,靠近邊塞,胡人經常劫掠。把國家首都放在這樣的地方,實在是太危險了。

一旦首都被攻克,各地督撫會紛紛獨立,各路總兵會擁兵自重,海內鼎沸流寇四起,北宋就是這樣滅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