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整個巢北大地就像個巨大的簸箕,簸箕的開口就是綿延數十公里的巢湖北岸,簸箕的邊框是由大別山的餘脈西大山和東黃山(又名東大山)合圍而成,如今簸箕裡盛著柘皋、夏閣、黃山、廟崗幾個鄉鎮數十萬人口。我是其中的一員,從出生到現在,雖被顛來簸去,但始終沒有走出這個簸箕,安於此,樂於此,並準備終老於此。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老家住在西大山腳下,自小常在山上放牛、捋草、挖野菜、摘野果,但都是在山東坡,西坡屬肥東,林草長得好,但看管也很嚴,我們輕易不敢過去。特別是夏至過後,肥東那邊宣佈封山養草,我們放牛更得小心,一旦牛越過山界,有被牽走的危險。小時候“山後”對我們而言是個神秘的世界。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西大山素有“十門九口”之說,最著名的就是東山口。因為有大道直通合肥,成年後每年都會坐車匆匆走幾個來回,“山後”也早已不再覺得神秘。除了東山口,長大後還翻過昂山口到昂集賣米,翻過楊山口去看中醫,還曾在九龍口下的水庫釣過魚。西大山“九口”之中的北山口作為關隘,其重要程度僅次於東山口。身邊幾個同事家住清澗一帶,常聽他們說起小時往來北山口舊事,心嚮往之,終於在去年十月,約老友同遊了一趟北山口。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午後,太陽暖洋洋的,我和老萬分別騎一輛摩托車從柘皋出發,沿三星路向清澗進發。這條路古稱西大路,如今還有些地名依稀作為印證:大西塘、大路袁、徐家店、甘家店、路店。這些“店”應該和巢南著名的呂婆店一樣曾經是過路客人歇腳打尖的地方。僅用十多分鐘我們就到了清澗,在一丁字路口問兩位坐在路邊的老婦,她們熱情指點,向西直行。其中一位嘆息了一聲:“山上開礦,把山弄得不成樣子,路恐怕不好走。”不多久,我們就走到山下,不見山口,卻見到一排巨大的塑鋼廠房和一溜等候在路邊的重型卡車,大路上塵土飛揚,不用說這就是老人所說的採礦場了。

問了一位卡車師傅,師傅也很熱情:“你走過了,往回走一點,在停車場那裡有兩棵大樹,樹邊有一條水泥路,就是通往北山口的。”於是後退,很快就找到了這條路。沿路下行,一大片沖田展現在眼前,沖田盡頭隱隱可見山坳。騎行一會越過一道高坎,坎上有村,村名就叫黃泥坎,過村山就橫在眼前了。又走了一段,路卻往東拐去,覺得不對勁,趕緊問路邊一位栽菜的老人。老人說水泥路是到陳王村的,到北山口要走徑直朝西的沙石路。沿路西走,不久就到了山腳下。山下有一庵,額曰太平庵,很小,形同農村常見的披廈。庵門關著,僅用一條紅帶繫著兩個門環,透過門縫可見小院正中放著一尊香爐,爐內有一層淺淺的香灰。庵內供奉何方神聖,也看不清楚。庵,冷冷清清,似乎香火不旺。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過庵而上幾十米,登上一座大壩,壩上豎一牌,得知:這是北山口水庫,為柘皋河的源頭。水庫不大,估計不到尖山水庫的一半。此時庫水放幹了,只剩淺淺一汪,裡面翻動著巨大的水花,這是要“涸澤而漁”了。過庫壩,路至右手,不過兩三米寬,佈滿雜草,車不時會磕上凸起的石頭,只得小心翼翼。走出庫梢,繼續摸索上行,來到水庫上面的一口山塘。走到山塘盡頭,突然發現路沒了,前面一片半人高的雜草擋住了去路。難道路走錯了?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塘邊住著一戶人家,水泥磚、石棉瓦搭建的棚屋,屋子四周散放著十幾只雞,山塘裡遊著一群鴨子。聽見我們摩托車的聲音,屋主——一個五十來歲的漢子——走出來,看見我們躊躇不決,主動問我們到哪裡去。我們說到北山口。他說:“對,就是這條路,繼續朝前走,前面就是北山口。”我說:“這荒草多深,不像個路呢!”他說:“就這一截,再往裡走,路上盡是沙石,草就不多了,路也好走了。”看來屋主在這住著時間不短了,覺得好奇:“你一個人住在這深山裡,不怕嗎?”漢子笑嘻嘻地說:“怕什麼呢?有什麼可怕呢?習慣了就不怕了。”問他這裡有什麼可看的景點,他手揮揮:“荒崗野嶺沒有看頭,要看就看看那棋盤石吧,就在左邊這山的山頂上。”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我們謝過他,騎車從荒草中硬趟,果然沒走多遠,路就清晰了,一條兩三米寬的沙石路沿著山腳起起伏伏,這便是北山口古道核心區了。這路現在應該很少有人走了,沒有車轍,沒有腳印,沙石之上長滿了一簇簇矮草,可能因為少日的緣故,沒有山口外長得茂盛。路邊長著些松柏之類的雜樹,不高不大,不行不列。山風習習,草樹寂寂,甚至聽不到一聲鳥鳴,唯有幾叢野菊捧著細碎花朵。這千年古道啊,原本不是這樣的!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北山口位於西大山主峰浮槎山偏北而得名,夾於棋盤山與尖山(西大山有兩座尖山,另一座位於東山口南側)之間。據《廬州府志》《肥東縣誌》《巢縣誌》載:西大山的三座山口東山口、北山口、小峴山口自漢唐一直是官方和民間往來的重要通道,自廬州前往和州、太平府、江寧府必得過此。三國時期,自曹魏佔領合肥之後,西大山一度是魏吳兩國的分界線。

據說曹操的幼子“才高八斗”的曹植曾經隨父徵吳三次駐留在北山口一帶,並從北山口南下游歷。附近有八斗嶺、八斗鎮以及曹植的衣冠冢,明清時期多有詩家題詠,看來並非虛言。山前的陳王村,不敢附會與被封為陳王的曹植有關,但如此巧合,無法不讓人感嘆,進而聯想到常教學生吟誦的李白的《將進酒》:“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篇恣歡謔。”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南宋時期,淮西之戰期間,宋金雙方在此展開拉鋸戰,北山口必定和東山口一樣也成為爭奪的要塞。北山口北側就有一峰謂太子嶺,相傳即是金國太子金兀朮駐紮於此而得名。明清以後應該正式成為官道了。據《光緒續修廬州府志·巢縣圖》記載:從合肥進東山口或越北山口至柘皋,經分路鋪,過尉子橋、昭關古道,是通往和州和江寧府的一條重要驛道。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清澗是出北山口東行的第一站,清末開集,人煙輻輳,至民國進入鼎盛。民國初年,政府在北山口修建了長約10餘里的青石板路。這些青石板長約兩米,寬約半米,依山而建,蜿蜒起伏,猶如一條青龍。又在路旁築亭掘井,設凳置瓢,這條古道重又煥發生機,成為巢縣北鄉和合肥東鄉一條重要通道。每到清澗、闞集逢集日,這條路上人來人往,挑著擔,拎著籃,揹著口袋,好不熱鬧。時有吹吹打打,迎娶送嫁,你來我往。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抗戰時期,方茂初、周衣冰等領導的巢縣抗日遊擊大隊更是憑藉著北山口一帶山高林密,頻繁活動於此。著名作家魯彥周的封筆之作、洋洋70多萬言的《梨花似雪》就有部分內容以此為背景。《張凱帆回憶錄》中有一個細節:1938年劉仁庵事件發生之後,巢縣黃山抗日遊擊大隊領導馮文華、張凱帆僥倖逃脫,隊員大部離散,但叛亂分子仍糾集了一百多人四處作惡。張凱帆聯繫了在和縣活動的東北流亡抗日挺進隊,並偵測到叛軍正在肥東馬集一帶活動。我想像著張凱帆內心燃著怒火帶著這支復仇的隊伍星夜兼程,越過北山口直撲馬集的情景。結果叛軍被殲滅,然而首惡曹仁民逃脫。不過張凱帆最後補了一句:解放後被鎮壓。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闞姓本是小姓,然在北山口兩側散佈著大量的闞姓人口。據《闞氏宗譜》載:闞氏先祖於元末從江蘇遷至北山口西北側伏獅山下一個叫山根的村莊,此後不斷繁衍生息,形成一個以闞集為中心的闞姓村落群,並且不斷有闞姓子孫越過北山口走下黃泥坎遷移到清澗、方集一帶,甚至走得更遠。巢縣柘皋鎮有諺:“東灣蘇褚王,西門闞李楊。”柘皋西街原有闞姓族群,是西街大姓,自柘皋走出的著名旅美學者、詩人闞家蓂在《闞氏宗譜序》中說:“今闞氏子孫,縱移居他地,然仍以肥東老家之宗族為根……”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老萬打斷我的神思提議上山看看棋盤石,我看天色漸晚,又有些畏懼攀登之難,執意前行,老萬隻得隨我。不一會,走下一段長長的下坡,我們意識到已經來到山的西側了。果然,穿過一片雜樹,迎面是一口小山塘,沿著塘沿走到塘梢,豁然開朗,我們已經走出北山口了。又走數十米,看到路邊宣傳牌,其中有“闞集”二字,我們已經到了肥東地界了。不敢久留,我們沿著西大山西側的大路快馬加鞭,很快把闞集、馬集、石塘、王鐵扔在身後,來到東山口。這裡如今擁擠著省道331、省道208、國道329、國道312(實為數道合一)、合蕪高速、商合杭高鐵,是一派車水馬龍喧鬧繁忙的景象。我倆進了山口,又踏上了巢湖市的地界,順便遊覽了一下山下剛開發的尖山湖(尖山水庫)風景區,風車、木屋、愛心棧道、薰衣草、藍莓、格桑花,“華東最大的田園觀光綜合體”“東方的普羅旺斯”,東山口始終追隨著時代的腳步沒有停息,而北山口則靜守一隅,似乎被這個時代忘卻了。


魅力環巢湖——悠悠北山口



公元2018年10月的一個下午,從北山口出到東山口進,我們彷彿穿越了千年的時光。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