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農民有退休,什麼樣的條件應該比較合理?

九文天下


農民有退休,六十歲把土地交出來,國家收回,迴歸國家所有,恢復人民公社制。土地集中管理,在現代化工業的支持下,實施農業的現代化、規模化,農民的退休金由人民公社負責,把散、亂的農業現狀改變為企業化生產,這樣既發揮了工業現代化的優勢、節約勞動力,降低作業成本,又能使農業統一調配和管理,更有利於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對農民來說,加入人民公社,工資、福利、養老、醫療都落在了實處,與城市企業無異,生產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多勞多得。個人之愚見,不喜勿噴。





老茂805


這個問題,可以從農民退行的可行性,政策制訂和落實的難點以及合理推進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其實,農民退休的條件是完全具備的。

其一,農民有房有地,擁有良好的退休要件。土地流轉政策和住房養老政策惠及到農民,農民就具備了養老的資本,只要方法得當,措施可行,農民退休就不是一句空話。

其二,農民對社會做出的貢獻量化,農民完全具有退休養老的資本。

其三,農民小富即安的良好心態,對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助益頗大。千百年來,農民均處於社會群體的底層,小農政策讓農民固化下極易滿足的心理,只要有點陽光,農民比任何人都燦爛。

農民具有如此得天獨厚的退休條件,卻從未享受過退休政策,原因令人心酸。

其一,小農思維流行數千年,農民被視若草介。愚農,欺農,歷朝歷代,儘管嘴上喊得響,但沒有一個真正把農民當人看,挖空心思,想盡一切辦法,利用手中的權勢壓榨、欺壓農民,即使一個剛剛脫去農民外衣的人,也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俯視農民。國家三農政策的執行,真正提高了農民的地位,但官僚思維餘威尚在,在惠農政策執行過程中,仍然利用權勢,以種種藉口搜刮農民,剋扣農民,從而形成政策很好,執行拐彎的現狀。

其二,農民的貢獻與價值沒有被真正認可和體現。國家行政人員有級別,有待遇,企業工人有工齡,有考核,唯獨農民沒有。農民國家的根本,是農民養活了城市,這是被人喊得山響的口號,但農民的貢獻,農民的價值從未被量化。這是一個謬誤!

其三,醜化農民。農民沒有文化,沒有見識,小農意識嚴重,思想落後,得寸進尺,貪得無厭,這是被說出口或深潛於心的對農民的認識,似乎農民就不能給他好臉色,似乎農民不能粘,要把農民的自私自利之心壓下去,甚至砍掉。農民出外辦事,不是臉難看,就是百般刁難,把農民當猴一樣溜。那此住著農民工蓋起來的高樓大廈的人,看到農民把鼻子都堵上,其優越心態,令人憤恨。

因此,推行農民退休政策其實不難,只要做好以下幾點就可以順利實行。

其一,端正心態,正確對待農民,認真執行國家相關政策,把農民當成人民的一分子,為人民服務,真正為農民著想。

其二,合理評估並固化農民現有資本,依據現行法律和市場狀況,對農民現有資產調整到合理位置。

其三,量化農民的貢獻和價值。將考核體系和福利體系引入農民序列,使農民退休有據可依,與行政人員、企業職工享受同樣的考核標準。

鄉村滋味的建議是——

1.農民土地和宅基地確權的前提下,成立土地銀行,讓農民現有資產產生合理價值。

2.改革戶籍制度,從根本上縮小城鄉身份差別。

3.引入考核體系,量化農民的貢獻,體現農民的價值。

4.相關惠農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減少中間環節。

5.掃清障礙,將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做好上述幾點,相信農民退休並不困難。


關注鄉村滋味,共同探討農村問題。


鄉村滋味


如果讓農民有退休,什麼樣的條件比較合理?

農民是我國的基礎人群,也是佔比很大的人群。農民生活的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之一。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社會層面,對於農村、農業、農民都是關注不少。國家也接連不斷的出臺各項惠民惠農政策,從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諸多領域給予老民朋友們更大更多的關愛。那麼如果讓農民有退休,什麼樣的條件比較合理呢?

在我認為應該具備如下幾個要素。
一:
實際工齡。

農民是個普遍的群體,在我國人口占比較多。那麼農民的退休,也應有實際年限。接照勞動強度和可廷續性,農民的退休年齡應與普通勞動者相同。男性為60週歲,女性為55週歲。且實際務農者實際工齡應從18歲~20歲起算。

二:土地折算成年繳保費。

農民朋友應按照家庭實際人口,且按土地如每畝200元/人/家庭/月的折算方式,扺繳保費。此200元為國家與地方財政代為拔款,並實行多退少補的原則進行保費的續繳。
三:自願施繳,並與農補掛鉤。

在農民繳納保費這一塊,採取個人自願的原則,月繳與年繳結合。在農民朋友以田代繳如200元/畝/人/月的基礎上,取消田補(120元/畝)。

四:不足額的部分可以工代扣。

農民朋友如果僅憑田地抵繳保費仍不夠數的情況下,可以以工代扣。也就是說,以田抵繳保費仍不能滿足時,可以給村、鎮、市(區)進行勞務用工來抵扣不足的保費。
諸上幾條,個人認為才是激活農村農民服務於農業的活力;也是農民退休後的可靠保障;更是穩定農民群體的基礎。建議不盡成熟,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風中的回憶823


首先說一下農民6o歲退休後,每月的退休金來源問題。目前來看,除了國家補貼外,其他的渠道還沒有。要麼也實行和城市務工者一樣標準,企業承擔一半,個人承擔一半。要麼實行農村生產資料貨幣,由承包者或合作社或村集交一半,個人交一半。 與其討論農民退休什麼條件,到不如討論如何提高農民這個詞的含金量。 回顧一下歷史:解放前的土改運動,解放後人民公社到土地承包制等,都是圍繞農村、農業丶農民進行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到現在,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三農問題也是每次會議的重點。包括出臺不再繳納公糧,發展農村醫保,提高種養植補貼等重大政策,目的就是為農民減負增收。 農民收入多了,拿出多餘的錢來繳納養老保險,用以保障晚年生活,非常必要。 以上討論的農民退休問題,我認為都不是主要的。如何讓農民這個詞增加含金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農民自古以來創造的文明價值、社會價值要遠大於工業價值。但是,這種價值,正隨著工業化進程而被衝擊著,顛覆著。農民,逐浙邊緣化。農村出來的小夥,寧肯被血汗工廠剝削,也不願種地。


農民弓滬欽


很多農民把新造的樓房空關外出打工經商,就是不願把造房子的錢拿出一部份來交納社會養老保驗認為不合算。城市居民那怕喝稀飯住破房也要先把社保交上因為他(她)們知道老了退休金是唯一依靠。

所以農民想要有退休金乘年輕去交納養老保險,不要等到老了再說農村老人養老怎麼辦?


吳越之間


在農村,現在大多都是四五十歲中老年人在種地。隨著一天天變老,幹不動了。農民退休成了現實問題。個人認為土地可以交由合作社或者其他機構進行託管,一方面,保護了農民的土地情結,一方面,保證了農民有一定收益。還可以以土地入股方式進行投資獲取收益。


老王說事你我他


你又在不切實際的亂噴,六十歲的上交地,放你媽的屁,一家人誰家也有老有少,有不是光棍,你爹六十了,你媽五十你三十,孫子十幾歲,每家有好幾塊地,交給你怎麼種,這家交二分那家交五分,成了百花齊放,怎麼管理,你媽的就不是農村人,你下去看看,就按你說的交,老子的交了兒孫多不交,剩下的還得種,要是按你說的,荒地不但多了,而且根本沒法種,你交地時交好地塊嗎,都是些燒不著的,要不就是路遠的,不方便的,或者地簿的,交給你怎麼種,放你媽的屁,你上農村調查過嗎,瞎哄哄你媽的


用戶3211390941414


農民必需改變小農經濟家庭所有制的經濟狀態,建立起農場,大集體經濟所有制或全民經濟所有制,這樣的經濟模式,農民退休才是合理的。現在分田到戶,成了小農經濟,是屬於家庭所有制經濟,退休雖不合理,但國家考慮到農村老農一批,給了一些養老金,是對老農民的關心與照顧。與城市沒工作過的老人有城保一樣,給老農民農保。各省各市各地不一樣的,


玲玲80468293


對這樣的標題,前些時候一看到如獲至寶,如飢似渴般一口氣讀完。後發現這如同大人逗小孩一般。感覺就像將老鼠拴在貓的尾巴上,無論貓怎樣轉圈,要想抓住老鼠勢比登天!所以遇到這樣的文字也懶得看了。


文樂415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767120229970525c2f893f3113c0bbc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