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國寶文物大盤點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各個民族不斷融合、發展的歷史。各個少數民族創造出燦爛的文化與文明,成為整個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的這篇內容,吾空空博物館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出土,或者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國寶級文物。


透過這些鮮活的文物,來感知一個民族的歷史、文明以及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創新力。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鷹頂金冠飾

館藏:內蒙古博物院

發掘區域:內蒙古杭錦旗

相關民族:匈奴(古代遊牧民族)


作為現存唯一的匈奴單于王冠,鷹頂金冠飾一經發現便轟動國內考古界和史學界。


而隨著央視大熱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的播出,這件被譽為“草原瑰寶”的文物再次爆紅網絡,已然不僅是國寶,更成為文物界的小網紅。


古代北方,曾經是強悍遊牧民族匈奴的天下,驍勇善戰的匈奴族人,在大漠孤煙的塞外創造出高度發達遊牧部落文明。


鷹頂金冠飾製作精美、工藝複雜,雄鷹鳥瞰狼咬羊的畫面更是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鈞窯“小宋自造”香爐

館藏:內蒙古博物院

發掘區域:呼和浩特市郊區太平莊鄉

相關民族:蒙古族


雨過天青,是對鈞窯瓷器的最美定義和描述。作為我國的五大官窯之一,發源於河南禹州的鈞窯素以純粹、勻淨的釉色而聞名。


在中國的傳世鈞窯瓷器中,又以小宋自造香爐渾然天成的釉變而最受推崇。


小宋自造香爐為元代文物,出土於呼和浩特的白塔村,因其爐身“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的銘文而得名。


小宋自造香爐通體施以天青色釉,又因為當時施釉較厚,在燒製時縱橫流於器表,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獨特風格與色彩。


小宋自造香爐不僅是國內罕見的元代鈞窯瓷器,更是傳世鈞窯瓷器中難得一見的藝術佳品,被視作內蒙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銅坐龍

館藏:黑龍江博物館

發掘區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相關民族:女真族(滿族的前身)


銅坐龍是黑龍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同時也是龍博標誌的設計來源。銅坐龍出土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南城城牆邊,為金代皇室御用馬車上的裝飾物。


金代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前後蔓延100多年的歷史。女真族,又稱女貞或女直,曾活躍於黑龍江中下游、長白山周邊、松花江流域等地,是我國滿族人的祖先。


這個女真族銅坐龍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製造工藝複雜,是我國古代青銅製品中的代表性作品。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西漢翔鷺紋銅鼓

館藏:廣西自治區博物館

發掘區域:廣西西林縣

相關民族:西甌、駱越(壯族的前身)


翔鷺紋銅鼓通高52釐米,面徑77.5釐米,足徑90釐米,是我國出土的大型青銅器具之一,被譽為傳世鼓王。


此外,這面銅鼓品相完整、工藝精良,通體繪飾有各類精美絕倫的圖案與花紋,堪稱藝術品級的國寶文物。


翔鷺紋銅鼓為古代西甌、駱越地區的民俗禮器,這面銅鼓的墓葬主人,很可能是當地(西林縣)句町部落的統治者。


西甌、駱越漢代廣西地區主要的少數民族部落,同時也是中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的起源地。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青銅鳳燈(復原配圖)

館藏:廣西自治區博物館

發掘區域:廣西合浦縣望牛嶺1號墓

相關民族:西甌、駱越(壯族的前身)


青銅鳳燈,廣西自治區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這件燈具整體為一隻顧首回望的鳳凰造型,鳳凰的尾羽微微下垂,和兩隻腳一起支撐起整個身體,造型美觀,而且非常穩固。


細節方面,這隻鳳凰的通體雕刻有精細的羽毛和紋路,頭、冠、頸、翅、尾、足等,各部分器官比例勻稱,輪廓清晰,栩栩如生、形態靈動。


最有意思的還是它的照明與環保功能。


這隻鳳凰的背部有一個可以打開的圓孔,裡面放置有燈盤;而鳳凰的脖頸,則為中空設計,由兩節套管相連,可以折開和轉動,以便為腹腔盛水。盛滿水的鳳凰回頭顧盼,碩大的嘴巴就變成了燈罩,剛好罩在燈盤上方。


油燈或者蠟燭點燃之後,燃燒的菸灰會通過鳳嘴進入頸部,然後到達鳳凰的腹腔,溶入於水中,完成淨化氣體、消解汙染物的目的。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明代手抄描金《古蘭經》

館藏:寧夏博物館

發掘區域:民間捐贈

相關民族:回族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經典,具有獨特的文學性和歷史文化價值。


千百年來,穆斯林始終把抄寫《古蘭經》作為傳播宗教,傳播伊斯蘭經典文化的手段,繕寫《古蘭經》也被視為宗教的善行。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手抄《古蘭經》,為收藏於寧夏博物館的明代手抄描金《古蘭經》。


這本《古蘭經》由寧夏西吉縣南大寺阿訇關清錄祖輩數代珍藏,並由其本人主動捐贈於博物館。


這本明代《古蘭經》無論從紙質、裝幀、書體形式、描金等方面看,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實物資料,對於研究寧夏回族藝術史、宗教史、民族遷徙的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館藏:寧夏博物館

發掘區域:寧夏銀川西夏陵區

相關民族:党項族(古代少數民族)


西夏被稱作中國歷史上的傳奇王朝,由党項人所建立。位於寧夏自治區的西夏王陵,是研究和探索整個西夏文明的重要歷史遺蹟。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便發掘於這裡。


事實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西夏王陵區域先後發現了多個石雕力士支座,但只有這一塊雕刻有西夏文字,並且還附有工匠的名字,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西夏鎏金銅臥牛

館藏:寧夏博物館

發掘區域:西夏王陵M177號陪葬墓

相關民族:党項族(古代少數民族)


身長超過一米、重達188公斤的西夏鎏金銅臥牛,形神兼備、造型精細,絕對是寧夏博物館的重量級文物。


這件銅牛對研究西夏青銅冶鑄業發展水平和農牧經濟情況,甚至是當時的墓葬習俗,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薩珊玻璃碗

館藏:寧夏固原博物館

發掘區域:寧夏固原縣北周李賢墓

相關民族:多民族融合


發現於寧夏固原的珍貴玻璃碗,被譽為來自伊朗高原的絕美尤物。


因為這是一件跨越千山萬水、走過絲綢之路,從古波斯等地區進口而來的玻璃製品。


這說明早在魏晉時期,我國的少數民族,已經和中亞、西域等地有了頻繁的交流和貿易往來。


這件玻璃碗,整體呈淡綠色,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澤和光亮度,腹部上下錯位,排列兩週圓形突起物做裝飾。


薩珊玻璃碗展現了薩珊玻璃器形和紋飾上的獨特風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藝,是我國出土薩珊玻璃的代表作品。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薩珊鎏金銀壺

館藏:寧夏固原博物館

發掘區域:寧夏固原縣北周李賢墓

相關民族:多民族融合


寧夏固原是中國的回民集居區,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裡出土過大量珍貴歷史文物,除了上面提到的薩珊玻璃碗,還包括這件同樣來自波斯薩珊王朝的鎏金銀壺。


鎏金銀壺是波斯薩珊王朝出口的中國西夏的一件金屬手工藝品,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其精湛的手工藝技術具有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風格,壺身圖案描繪的卻是古希臘神話故事,對研究薩珊工藝美術、薩珊與羅馬關係、波斯與中國關係都有重要價值。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牛虎銅案

館藏:雲南省博物館

發掘區域: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

相關民族:古滇國(雲南古代民族部落)


雲南是古滇國的發源地。在古代的滇文化中,虎又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具有崇高的地位。這件牛虎銅案就是古滇國神聖的祭祀禮器。


上世紀六七年代,中國考古界有兩大驚世發現,一是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另一個便是雲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銅祭器“牛虎銅案”。


所以,文物、史學界素有“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的說法。這件文物同時也翻開古滇王國神秘面紗的一角。


牛虎銅案對研究戰國時期江川歷史及古滇國青銅器製造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是雲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國家文物局認定的國寶級文物。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

館藏:雲南省博物館

發掘區域:晉寧石寨山10號墓

相關民族:古滇國(雲南古代民族部落)


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也是古滇國的代表性文物,並且還登上了熱門紀錄片《國家寶藏》第二季,屬於國寶級的歷史文物。


貯貝器是古滇國特有的青銅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大多用來貯存貝幣,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存錢罐。同時,貯貝器也是象徵權貴地位、祭祀祖先的重要器物。


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造型複雜、工藝精湛,最上面的騎士身著華麗的服飾並且還有佩劍,說明其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古滇國皇族成員。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館藏:雲南省博物館

發掘區域:晉寧石寨山10號墓

相關民族:大理國(雲南古代民族部落)


熟悉金庸武俠小說的同學,一定對天龍八部的說法不會陌生,這個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梵文為梵名迦樓羅,就是為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的大鵬金翅。


這件文物出土於大理崇聖寺主塔,具有鮮明的佛教文化特色,代表了大理國金銀器工藝的高超水平,也展現了佛教文化的民族化和地域化融合。


所以,雲南大理的民族節節徽,就是用這件銀鎏金鑲珠金翅鳥作為主圖案而設計的。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雙體陶罐

館藏:西藏博物館

發掘區域:西藏卡若遺址

相關民族:卡若(西藏地區原始部落)


朱墨彩繪雙體陶罐發掘於西藏的卡若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卡若遺址則被公認為西藏的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是藏族人的發源地。


雙體陶罐的造型如同一對豐滿的女性乳房相背而列,也像是豐腴的臀部,素有“豐乳肥臀”之說,是一種生殖力量的象徵,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金賁巴

館藏:西藏博物館


金賁巴在藏語裡就是金瓶的意思,這件文物由純金打造,並且內置五枚象牙籤。這件文物的身世與用途,離不開清朝乾隆末期推行的“金瓶掣籤”制度。


當時,清政府在驅逐了準噶爾入侵勢力以後,頒佈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並頒賜了由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的金瓶。


章程規定,此後達賴、班禪等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均需通過此瓶進行掣籤決定,以確保活佛轉世的公正性。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唐彩繪天王踏鬼木俑

館藏:新疆自治區博物館

發掘區域:阿斯塔那古墓

相關民族:多民族融合


這尊天王踏鬼木俑出土於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高近1米,屬於鎮墓獸類,又稱護墓神,其外觀形象來源於佛教造像中的護法天王像,也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之一。


唐彩繪天王踏鬼木俑造型奇特、色彩豐富,雖然歷經歲月洗禮,木俑周身的色彩依然明豔如新。其中的天王更是身披盔甲、威風凜凜 ,腳踏一隻小鬼,非常生動傳神。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銅鎏金觀音菩薩造像

館藏:青海省博物館

發掘區域:阿斯塔那古墓

相關民族:多民族融合


青海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銅鎏金觀音菩薩造像,是歷史上明成祖朱棣贈送給青海樂都瞿曇寺活佛“灌頂淨覺弘濟大國師”班丹藏卜的禮物之一。


銅鎏金觀音菩薩造像高146釐米,遍體鎏金,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身姿婀娜,站立於蓮花座上。


銅鎏金觀音菩薩造像的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是永樂宮廷造像藝術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永樂宮廷銅造像,屬於國寶級文物。

除了這些可以參觀欣賞的真實文物,燦若星河的少數民族文化中,還誕生了不少影響深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無論是口口相傳的歌謠,還是形式感十足的表演,都是不同民族留給我們共同的文化寶藏。

這些文化遺產中,有不少甚至還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又叫長歌,是廣袤草原的悠揚迴響與傾訴。這種民歌的特點是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

長歌響起,你總能在悠揚的旋律中想到內蒙古高原的草原、駿馬、牛羊、藍天、白雲等等。

蒙古族長調民歌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的首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搭載了三十餘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長調民歌《富饒遼闊的阿拉善》。

2005年11月25日,草原音樂活化石“蒙古族長調民歌”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佈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主要分佈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

其中,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的重要代表,被譽為維吾爾音樂的脊樑,是打開維吾爾族文化的金鑰匙,更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藏戲

藏戲,其實是藏族戲劇的泛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藏戲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

在藏語名,藏戲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藏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貴州侗族大歌

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一群來自貴州黎平縣、從江縣的歌者一經亮相,便技驚四座,被現場觀眾評價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這種音樂就是貴州土生土長的侗族大歌。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主要流行於貴州的侗族部落。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關注請長按二維碼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公號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