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橋陳氏及其北園

民國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下方橋市,在浙江紹興縣北,迫近海塘。”陳、徐、章、壽為下方橋四大家族,尤以陳氏官宦世家,最為顯赫。陳氏於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遷居山陰下方橋,開枝散葉,衍分為甲子臺門、轎店臺門、利七房、雙連臺門、寶源堂、高礓嚓、天五房、隆盛臺門、進士臺門、敦厚堂、太九房等,蔚為大族。相傳潁川為陳氏郡望,其族在下方橋集市中心建一橋,即名潁川橋(1977年因拓河改建,易名下方橋)。

《中國家譜資料選編·家規族約卷》輯錄《紹興下方橋陳氏家訓》煌煌近五千字,族人謹遵家訓。自遷越以來,科名接踵,人文蔚起,蜚英聲騰。據《科名志》載,凡舉人二十五人,進士九人,晉翰林四人;武舉人二人,武進士一人、即順治九年(1652)壬辰科榜眼陳定國,授浦口城守備參將。族人在《乾隆紹興府志》、《嘉慶山陰縣誌》有傳者,有陳理、陳允恭、陳廷綸、陳齊襄、陳聖傳等。

乾隆五十七年(1792)《紹興府志·義行傳》載:“陳理,字厚庵,山陰人。順治初官廣西平樂府司獄,孔兵之亂,曾救釋被掠婦女數百仁,悉送還其家,恐不能脫,遂先自毀其居。子允恭、廷綸並進士,其後登第者二十餘人,鹹以為積德之報雲。”

陳允恭(1663—1724),字南麓,號六觀,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翰林院檢討,官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所著《北園詩集》,列入《南開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餘蔭山房有一副對聯出自陳允恭之筆,“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陳允恭三子齊賢、四子齊芳、五子齊庶,皆雍正元年(1723)舉人;七子齊紳,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翰林院編修。齊賢子聖時,乾隆十九年進士,翰林院檢討。

陳廷綸(1672—1723),字孚遠,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吏部考功司郎中。吏部別稱天官,故宅邸曾懸“天官第”匾額,里人習呼天五房。天官第臨街河面北而建,西瀕竹場漊(今竹場路),背靠下方山,今存一古井、一石凳,系原物。廷綸官至廬州府(今合肥市)知府。著有《慎餘堂集》。登科第者孫子三:聖準,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聖傳,乾隆十五年舉人;聖修,乾隆二十五年舉人。

陳允恭曾在下方山麓營建別業,名北園,中有二如莊、滿秀軒、六宜樓、欣遇堂、空明榭、染羅池、畜雨巖、坐夏灣、喚魚亭、佛耳泉、蓮花峰及靈劍石。北園諸勝,好事者繪圖題詠甚眾。入《清史列傳·文苑傳》之金志章,錢塘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官至直隸口北道。清才淵雅,與杭世駿、厲鶚齊名。性閒曠,山行終日不厭,人目為“煙霞水石間客”。其著《江聲草堂詩集》卷五,有詩《奉送僉憲陳六觀先生奉使遼西告祭遼太祖陵》,可見彼此為莫逆之交。卷四《鏡中集·越遊雜詩》題有《游下方山陳南麓先生北園,以‘露凝無遊氛,天高風景澈’,為韻十首》,序雲:“耽奇訪名山,乘興遂東渡。扁舟入鏡中,遙指下方路。蓮峰青崔巍,勝引若相赴。謝公癖嵓棲,卜築有深趣。開荒潺湲激,鑿翠谽谺露。冥搜洩鴻濛,排斡出沈痼。懷新意自愜,外物景彌富。望望已賞心,吟情寄煙樹。”其對“蓄雨巖”景的描述是:“石壁爭峭立,青蒼勢摩天。上有百尺蘿,下有太古泉。金膏與水碧,發地何悠然。澄澄湛明鏡,濏濏涵林淵。灑空貫珠落,注壑幅練懸。或為神靈宅,蓄雨潛蜿蜒。”

金志章在詩作末注有“華嵒秋嶽為繪北園圖”。華嵒(1682—1756),原字德嵩,又字秋嶽,福建上杭人。上杭古屬汀州,汀州古名新羅,自號新羅山人。工詩善畫,山水、花鳥、人物皆精,無不佳妙。是清代傑出的繪畫大家,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華秋嶽繪北園圖,為浙江錢塘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汪師韓所見,汪曾任翰林院編修,官至湖南學政。其著《上湖詩編》有詩作《重觀康熙間僉都御史陳允恭別業北園圖》。

翁方綱(1733—1818),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翁方綱與下方橋陳氏為世交,其與陳允恭第七子陳齊紳是壬申科同榜進士,與陳允恭孫陳聖時、陳聖準,同為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舉人。而聖時又與方綱同職國史館。嘉慶二年(1797)十一月,陳允恭曾孫陳廣寧(1764—1813),將北園圖出示翁方綱,“囑為題後”,方綱因作《陳氏北園圖歌》,並謙述“勉成小詩,附於冊尾。北平翁方綱謹題”。

阮元(1754—1849),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翰林院編修,曾任浙江學政。博學貫通,學者奉為泰斗。《下方橋陳氏宗譜》錄其詩作《游下方山陳氏北園》。宗譜又錄存黃鉞、程恩澤、高翔麟、邵無恙、薩迎阿、謝啟昆、陸伯焜、王文治、秦瀛、韓崶《陳氏北園圖題詠》。又《陳氏玉屏山莊圖題詠》,系朱為弼等十二人所撰。

下方橋陳氏北園,後因年代久遠,人事變遷,隨毗鄰羊山採石擴侵,園林漸漸廢圮無存。所幸,上世紀八十年代,齊賢鎮政府在基址建文化中心。近來,齊賢街道辦事處又作規劃擴建,建飛躍閣,飾以楹聯,登閣俯視下方橋街市,古貌悠然。北園雖不再,文脈賡續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