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野2師傷亡慘重,李雲龍不去找司令員,為何要去找趙剛要俘虜?

用戶3708573094


此事的背景是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殲敵數量最多的。

此戰中,國軍損失55萬人,其中被俘虜320355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國軍少將以上軍銜將領中,投誠22人,起義8人!


國軍陸軍中將杜律明也是在淮海戰役中被俘虜。1960年,周恩來和陳毅宴請來訪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杜律明也受邀出席。席間,蒙哥馬利問杜律明:“你的百萬大軍到哪裡去了。”

杜律明指了指坐在對面的陳毅說:“我的人都跑他哪裡去了。”(還有另一個版本“我的人都送給他了”)。

這句話雖然是在開玩笑,但是,這反應一個事實。解放軍大規模改編被俘虜的國軍部隊!

內戰期間,改編國民黨部隊,絕對是解放軍補充兵員的最快速方式。

首先,最優先接受改編的就是“起義”的國軍。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黃維兵團下屬的廖運周110師起義!在《亮劍》中,就是趙剛配合廖運周師長起義的。而且,歷史上的廖運周師長可是老黨員,一直和我黨有聯繫。


(廖運周師長)

廖運周師長領導的110師連黨支部都有,完全掌握在我黨手中。所以,在解放軍配合下,廖運周率部假裝打出我軍包圍圈後,馬上調轉槍頭,和解放軍一起打黃維!也是因為廖運周的起義,打亂了黃維的部署,導致了黃維的徹底失敗。

其次,就是投誠的國軍。投誠不同於起義,投誠發生在戰鬥開始後,在局勢對國軍非常不利時。國軍看打不過了,才投降。


最後,就是在戰鬥和追擊中被俘的國軍。這時候,不投降就是死,國軍在萬般無奈下才投降。所以,這類人最後在接受改編。

而且,在處理被俘人員時,必須經過“兩憶三查”教育。

就是“憶階級苦、憶民族苦;查立場、查鬥志、查工作”。通過這種思想工作,把敵對分子甄別出來。同時,團結和發動國軍中的“勞苦大眾”,拿起武器,加入解放軍,一起打老蔣!



對於被俘人員,這個工作是必須做的。而且,通過思想教育的俘虜,也要和解放軍老兵按照比例混編。防止出現再次“倒戈”


有一個反面典型:郝鵬舉曾當過偽軍和國軍。後來,又通過起義參加瞭解放軍。可是,郝鵬舉又再次反叛革命,在1947年被我軍槍斃!

陳毅曾方面訓斥他:“教爾做人不做人,教爾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爾就擒,仍自教爾分人狗。”

李雲龍趙趙剛借俘虜也是迫不得已!

在趙莊阻擊戰中,李雲龍的對手是楚雲飛的精銳部隊,李雲龍部傷亡慘重。華野二師有的團,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兵力。李雲龍急需補充兵員!


可是,李雲龍不能撤到後方補充,也來不及請示縱隊司令。因為,戰事緊急,對面又是老熟人楚雲飛。李雲龍不能就這麼放楚雲飛走,他可不能讓楚雲飛看不起他!就算是崩了門牙,老李也要和楚雲飛一決雌雄!

於是,李雲龍找到了在給俘虜上課的趙剛。趙剛手下剛好有俘虜,以他們的交情,趙剛必須幫忙。而且,老李也覺得“兩憶三查”教育有點囉嗦。他老李覺得自己有本事降伏這群俘虜。所以,李雲龍找到了趙剛。



趙剛辦事謹慎,再加上李雲龍和他不是一個單位。所以,從安全和制度考慮,趙剛一開始拒絕了李雲龍。不過,趙剛還是對老部隊、老戰友有感情。他也覺得李雲龍有本事降伏這群俘虜兵。而且,戰事確實緊張,戰機稍縱即逝,不容耽擱。於是,最後,趙剛以整個戰役的大局為重,借給了李雲龍2000俘虜。


勇戰王聊歷史


華野司令員怒批告狀的某縱司令時說的很準確:“李雲龍在趙莊,打的那就不是抓俘虜的仗!你拉上趙莊試試?”因為阻擊戰是大型戰役中最苦的活,消耗大、傷亡重,還很難有大批繳獲和俘虜,畢竟是被動的一方。所以解放軍各部都把圍殲或追殲任務比喻成“吃肉”,攻堅戰稱為“啃骨頭”,阻擊戰則是“喝湯”。



在解放戰爭中,被俘虜或投誠後補充進我軍隊伍的國民黨兵被稱為“解放戰士”,一般說來,各部隊在戰鬥中補充的少量解放戰士完全可以遵循“即俘即補”的政策,以隨時補充部隊的戰鬥減員。比如圍殲黃維兵團最艱苦的時刻,陳賡將軍指揮的四縱和九縱傷亡較大,他指示各縱可以把團級建制縮編為兩個營,以免影響基層連隊的戰鬥力。

然而二野名將周希漢卻說:“我的一個營,原來有500多人,連續作戰傷亡了近500人,現在還有500多人,沒必要縮編”,陳賡很驚訝,問他是不是算錯了,周希漢回答:“沒錯,蔣介石給我補充的”。事實是,那些被俘的國軍士兵只要放下武器和報出窮苦出身,立刻就會被好幾雙歡迎的手握住:兄弟,你解放了!



但大規模的俘虜群體和部分國軍精銳部隊的俘虜,再這樣匆忙的“即俘即補”就不行了,很容易出現問題。其一是需要控制基層連隊的解放戰士比例,隊伍成份總得保證;其二是在淮海戰役中,像第5軍、第18軍、第74軍這樣的國民黨嫡系精銳,基層官兵受反動教育較深,態度相對頑固,必須經過一定的思想教育和甄選後,再統一分配來補入部隊,否則要出亂子的,趙剛在臺上訓話時,第5軍和第74軍的都有代表。

國軍第十三兵團司令李彌,就是兵敗後化妝成士兵混入俘虜隊伍,然後在押往華野12縱政治部所在地臨沂的路上逃跑的,所以《亮劍》中二縱政治部主任趙剛負責管理和改造俘虜兵,是符合歷史和部隊分工的。2000名俘虜兵必要的思想教育還沒有完成,是他起初拒絕李雲龍請求的一個原因,這是有規定流程的。



在趙莊阻擊戰的戰史原型“徐東阻擊戰”中,華東野戰軍可不是以師為單位遂行任務的,而是由宋時輪統一指揮的整整三個縱隊,畢竟面對的是徐州敵人的主力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一二個師哪裡擋的住。換句話說,不僅李雲龍的二師抓不到什麼俘虜,他所在的縱隊也不會“有肉吃”,

那為了緊急補充傷亡,李雲龍只能去找兄弟縱隊想辦法,比如趙剛的二縱,而跨縱隊調撥俘虜兵,自然是趙剛開始不想答應的另一個原因,縱隊是野戰軍的戰役基本單元,他趙剛又不是縱隊司令,各家總有各家的日子。



整個淮海戰役期間,人民解放軍共俘敵32萬餘人,其中華東野戰軍的殲敵數量約佔80%,但俘敵人數最多的是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即包圍和殲滅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的三個兵團之後。而在戰役的第一階段俘敵數量尚不很大,各縱隊為補充戰損自然把俘虜當成重要資源,這就是《亮劍》中裡華野司令員批評某縱司令的第二個問題:胃口太小,眼光不夠長遠,果然到戰役後期,僅幾十萬俘虜的吃飯問題,都成為華東軍區的一大負擔。

李雲龍所部由阻擊援敵到轉入戰場追擊,是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事情,為了儘早揪住楚雲飛89師的屁股,華野二師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兵員和彈藥補充等戰役準備,這個時候再去後方找司令員解決顯然是來不及的。從道理上說,李雲龍的二師是由中野轉隸而來的,他的合理要求司令員也一定會滿足,否則幹嗎在趙莊用五噸炮彈換下二師呢?部隊打光了不好跟中野首長交代嘛。



但二師所在縱隊就沒多少俘虜,司令員想解決問題,一樣得從其他縱隊劃撥,加上必要的手續和流程,那黃花菜都涼了,戰機是稍縱即逝,等於回到李雲龍直接找友鄰部隊要兵的原點,與其如此,他還不如通過跟趙剛過命的交情“走走後門”。雖然趙剛不太情願,但李雲龍一句“晉西北帶出來的老兵只剩五分之一了”,還是打動了獨立團原政委的心絃,這個錯誤又並非觸犯原則,趙剛也就順水推舟了,畢竟軍情如火,解放軍是一家人。

真要是不給,那才叫“山頭主義”和“本位主義”呢,“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毛病是國民黨軍隊的頑疾,而不是人民解放軍的。


度度狼gg


《亮劍》中,由於在中原突圍中的優異表現,李雲龍由中原軍區被借調到華東野戰軍,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李雲龍這廝確實會打仗,於是,就被華野首長截留了,那還回得到中原軍區,遂成了華野頭等主力師的師長。

淮海戰役期間,李雲龍所部奉命防守趙莊,而其對手第89師少將師長,就是當年晉綏軍第358團上校團長楚雲龍,在晉西北抗日戰場上,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與其並肩作戰,共抗來犯的侵華日軍,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兩人都是鐵血軍人,帶兵打仗有一套,都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深知抗戰結束以後,國共兩黨(軍)必有一戰,果然兩人在戰場上又遇到了,這回是兵戎相見,各為其主,不再是同一條戰壕內的戰友,誰都不讓誰。

第89師是國軍摩托化主力師,戰車、卡車、榴彈炮,輕重槍械一應俱全,全副美械裝備,加上由冶軍嚴格、善於領兵打仗,足智多謀的楚雲飛領銜,因此李雲龍所部的對手不好啃,確實是塊硬骨頭。

第2師第3團從晉西北帶出來的老兵,竟然戰損了五分之四,不足200人,令三團團長和李雲龍心痛不已,決心要讓對手也嚐嚐苦頭。

於是,李雲龍派偵察連連長段鵬帶人趁黑夜掩護,悄悄的摸上去,炸了數門美製大口徑榴彈炮,還抓來了一個校官炮兵參謀,讓其將一副標有敵我態勢的軍用地圖帶給楚雲飛,並於當晚撤出趙莊主陣地。

第二天,楚雲龍率部佔領了趙莊原華野第2師的陣地,當炮兵參謀將軍用地圖交給楚雲飛時,楚雲飛馬上醒悟到時,華野4個榴彈炮團的炮彈早就招呼過來了,李雲龍終於讓對手也嚐到了被5噸榴彈炮炮彈所炸的滋味。

當時,敵我雙方呈現出犬牙交錯之態勢,李雲龍打仗向來不按常理出牌,由於所部戰損嚴重,導致兵力不足,按正常手續,無法及時通過野司司令員調配,戰機稍縱即逝,已容不得從正規途徑獲得兵源。

李雲龍就到某部軍政治部主任原獨立團政委趙剛那裡借兵,趙剛正在給大批的國軍戰俘上政治課,李雲龍單刀直入要求趙剛借2000兵給他,答應日後從戰場上俘獲的戰俘中歸還。

趙剛是個原則性很強的政工幹部,起初並不答應,李雲龍就說從晉西北帶出來的子弟兵沒剩下多少了,終於以戰友之情打動了趙剛,於是,讓李雲龍寫下借條,讓李雲龍帶走了2000名改造以後的戰俘。

李雲龍從趙剛那裡借走了2000俘虜兵,縱隊領導果然到華野司令員那裡告狀,但華野司令員明顯地袒護李雲龍,要其不要算小賬,要算大賬,你有第2師打得好嗎?第2師仗打得那麼好,戰損非常嚴重,把第2師打光了,他不好向中原軍區李雲龍的老首長交待。


國平軍史



李雲龍找趙剛要俘虜其實是因為他和楚雲飛的矛盾,兩個人一直不合,內戰的時候更是完全爆發,都想滅了對方,而這次的趙莊戰役便是兩個人打過的最大的一次仗,自然都會拼盡全力。


這次戰役是李雲龍部守,楚雲飛部攻,經過24小時的大戰,兩邊都死傷慘重,最後自然是李雲龍部大獲全勝,最後為什麼會找趙剛要俘虜呢?

俘虜的都是楚雲飛的部下,李雲龍雖然向來和楚雲飛不合,但是他也明確知道,楚雲飛的部確實戰鬥力極強,他的部下更是個個訓練有素,剛剛大仗結束,李雲龍肯定急需招兵買馬,這現成的人馬肯定得要啊,將來訓練出來拿去打楚雲飛豈不美哉。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是李雲龍部確實傷亡慘重,而且一直得不到休整,長期連續作戰,沒有時間招兵,這隻隊伍雖然是他楚雲飛的,但是李雲龍完全是有信心駕馭得住的,所以才敢直接去要俘虜。


娛樂每日一報


《亮劍》中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正應驗了楚雲飛的說法國共之間必有一戰,戰爭再次爆發,步入瞭解放戰爭中。

在解放戰爭中李雲龍部隊被編入中原野戰軍李雲龍任新二師師長,後李雲龍新二師被轉調華東野戰軍。

轉調華東野戰軍後,李雲龍率部隊駐守趙莊,而李雲龍的對手是抗日戰爭中結交的老朋友楚雲飛,楚雲飛率領的是美式王牌師,攜帶有各種美式裝備,大口徑榴彈炮、卡賓槍等等。

在這場交手中李雲龍吃盡了楚雲飛大口徑榴彈炮的苦頭,人員傷亡撿到,從晉西北帶過來的獨立團老底子(現在稱三團)僅剩下5分之一,也就是200人左右,讓李雲龍心疼不已,而離上級規定駐守趙莊的時間還有3個小時。


隨後,李雲龍利用反向思維,將楚雲飛的部隊引到趙莊陣地上,等楚雲飛部隊佔領趙莊陣地後用炮火覆蓋在整個陣地,給予了楚雲飛部隊沉重的打擊,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楚雲飛的進攻態勢,但不是長久之際。

隨後,李雲龍找到了原獨立團政委現任政治部副主任的趙剛,向他借了2000俘虜兵,一開始趙剛並不答應,後來李雲龍說晉西北的老兵快沒了,趙剛之後才肯定答應。


回到題中,李雲龍為何不找司令員要兵,而是去找趙剛要俘虜呢?

根據劇情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對戰的是楚雲飛

李雲龍和楚雲飛是老對手了,而如果李雲龍因為損失過大撤出戰鬥,那麼李雲龍會被楚雲飛瞧不起“你李雲龍也就這點本事”,而李雲龍是死要面子的人,怎麼可能會忍受這麼大的屈辱?所以李雲龍找了趙剛要俘虜。

②沒兵可補充

基本上到處都在打仗,各個地方都缺少兵源,可以說是沒兵可以補充,而唯一能補充兵源的地方就是俘虜營,所以當初李雲龍借走趙剛2000俘虜兵後,某縱隊師長就找到了上級告狀說李雲龍搶兵。


湯裡放藥


1.不請自來,投名狀請了解一下。

2.二師初來乍到,揚名立萬之戰不光要打贏,還得要打好、打響。

3.一方面要在野司首長面前留個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好印象,同時還得要聽話、聽指揮,不叫苦不叫累,這樣才能成為野司首長袖子裡的小老虎……畢竟二師跟那些野司首長親自調教出來的頭等主力不同,咱是外來戶,要夾著尾巴做人,但該拼的時候也得豁得出……

4.另一方面,二師也要在其他兄弟部隊尤其是軍師級幹部面下打出自己的名堂,軍隊不同於其他領域,你的牛逼程度和地位,只是取決於你夠不夠硬、能不能打、叫不叫苦……

5.所以,二師傷亡慘重,李雲龍可以去找野司首長叫苦,但這樣的話,有可能會在首長面前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恃功自傲……這才多大點功勞,你小子就跑野司這裡來邀功了?在同僚那裡,同樣會造成不好的印象:野司首長給了,那就是太寵著這小子了;野司首長要是不給,那同僚又怎麼看得起這個外來戶呢……

6.當然,野司首長沒這麼小家子氣,比如那句豪氣干雲的“拿五噸炮彈,換下李雲龍”,說明野司首長也是很大氣的,也很珍惜李雲龍和二師這樣的百戰雄師……
7.但是還是那句話,野司首長可以給你,不代表就可以去野司去要……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處理方式,也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

8.

更何況李雲龍一直以來的處事原則,那就是,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最好就別去麻煩首長了,當年在晉西北,他一個獨立團能發展到9個營近萬人,更能獨斷專行去打平安縣城……這些前科,可是讓李雲龍嘗夠了甜頭……

9.再說了,李雲龍跟趙剛那是啥交情,那是過命的交情,更是孟不離焦的交情,雖然趙剛很快就被調到縱隊做政治部主任,但他在野司首長那裡的地位,也是百分百來自二師在戰場上的表現……所以,即便他把俘虜給了二師有點違規,但他能做這樣的決定也太正常了,他不給才是不正常的……


搬不動的小強


《亮劍》是文學作品,裡面的人物是經過加工了的藝術典型,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李雲龍幾乎集中了八路軍在晉察冀的主要戰功,並且還有誇張,比如李家坡圍殲山崎大隊,當時集中了幾個團也沒有聚殲了山崎大隊,用挖坑道進攻根本沒有可能。現在有人非要依據文學作品研究歷史,真的是犯了形而上學的毛病,還病的不輕。


列假陳兵


主要是野司指揮所太遠,

那時候畢竟聯繫起來不方便,

親自去又太耽誤時間。

李雲龍這個時候去野司找粟司令,

一去一來就得兩三天,

而且就算一切順利調動部隊還需要時間,

等到兵源補充進來的時候,

恐怕時間更長。

淮海戰役爭分奪秒李雲龍實在是等不及,

所以先去找趙剛要俘虜,

這是一個非常時期的正常決定。

更何況李雲龍一直視趙剛為最好的朋友和兄弟。

戰鬥減員這麼多戰機稍縱即逝。

他不找好朋友幫忙還能找誰。


晃晃悠悠之地


1.當時戰事緊急,找司令員還要跟司令員彙報,司令員同意後再通知相關部隊,如果相關部隊的首長不同意,可能還要在商討一會兒,可能會貽誤戰機。

2.李雲龍跟趙剛是老搭檔。電視劇前邊有過伏筆,就是趙剛調走去擔任政治部主任,老李不樂意。李雲龍問趙剛要俘虜,趙剛肯定會同意。

3.對趙剛的信任。俘虜兵不排除叛變或者中途逃走的可能。李雲龍知道趙剛的能力,所以信任趙剛教育訓練出來的俘虜兵。


觀政工部


2師戰鬥力如何,李雲龍很清楚,整個野戰軍戰力和兵力如何,李雲龍也很清楚,2師都打成這樣,到野司也要不來補充兵員。而解放軍本身就是靠反正、起義戰士和作思想工作將俘虜變成人民戰士作為手段之一,從而擴大隊伍,越打越多,越戰越強的。所以從趙剛那要俘虜是最快的補充兵員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