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病人真的就徹底安全了嗎?

黎忠良


手術過後當然不是就徹底安全了,尤其是一些大型手術,手術醫生和麻醉醫生還要擔驚受怕好長一段時間呢。

我以神經外科的開顱手術為例。

在此之前,我也介紹過,顱腦手術之後的病人,我們都是要重點監護的,呼吸、心跳要一直監測,血壓、尿量更是要定時測量。

有的病人,在手術後,可能出現術區內的再次出血。有的病人,由於手術刺激之後,大腦會出現水腫,如果水腫非常厲害,可以導致大腦內壓力增高,導致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況——腦疝。這些時候,都有可能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需要醫生緊急處理,甚至是可能進行第二次手術。

除了再出血這些問題,患者最常見的還有手術後的發熱,有的是正常的發熱(身體吸收身體內的出血,會導致體溫升高),這種對症處理即可;但是,有的是發生了感染。因為手術畢竟是把密閉的大腦打開了,外界的病菌可以趁機進入大腦。如果引起了嚴重的顱內感染,那麼患者的病情也會急轉直下,甚至死亡。

另外,還有可能由於手術後,病人臥床引起靜脈栓塞、壓瘡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注意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

因此手術後,患者家屬和醫生都是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的。


作為患者家屬,在手術後應該注意患者的哪些情況呢

1.注意患者的意識情況

患者術後由於身體虛弱等原因,可以出現精神較差,但是一般都能夠呼之能應。如果患者呼喊都不能正常答應了,那麼你應該立即呼叫醫生或者護士。

2.注意患者的尿量

如果患者的尿袋裡面長時間沒有出現尿液,那麼一定要報告醫生,尿量是反應患者腎臟功能最直接和最簡單的治標。

3.注意患者四肢皮膚溫度

如果患者四肢中,有某一肢體溫度明顯低於其他肢體,那麼一定要警惕是否有血栓形成。

4.注意引流管的情況

注意引流管有無打折,注意引流袋中的液體會不會在某一時段突然增多或者減少。如果有異常,及時報告給護士。

5.注意餵食手術後患者時,要慢一點,不要喂快了,導致患者嗆咳、誤吸。

6.如果術後長時間要臥床,一定要注意翻身拍背,促病人咳痰。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褥瘡,一方面可以防止肺炎。


人體探索者


手術的成功與否,不一定代表病人的疾病就一定能夠治癒,病人就一定安全,這兩者之間真的不是絕對的。

一臺手術成功的標誌是什麼?有人說,外科醫生做手術速度很快,所謂的“快刀”是一種成功,外科醫生做手術出血少就是成功,外科醫生最大限度的切除了腫瘤,甚至把腫瘤切得乾乾淨淨就是成功,外科醫生完全切除了病灶又保留了正常的組織就是成功...這些說的都沒錯,但不全面,其實一臺成功的手術,不僅僅指給病人做手術的那麼幾個小時,它包括整個圍手術期的順利與否,從安全的角度來講,患者手術麻醉過程中生命體徵的平穩,最大限度的切除病灶,手術出血不多,沒有併發症,病人能安全的下手術檯,術後恢復良好,這應該是一臺成功的手術。

我們先來說說手術中病人的安全問題。

手術開始後,外科醫生只是負責病人的手術具體操作,而病人其他的生命體徵完全是由麻醉醫生負責維持、監測,麻醉醫生要維持病人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生命體徵如心率、血壓,血氧等在一個正常範圍內,維持麻醉深度在一個合適的水平(麻醉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一旦這幾個指標有任何異常,麻醉醫生必須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理,任何一個指標有異常處理不及時,都會帶來嚴重後果,比如長時間心率過快,會誘發心功能不全;血壓過低,會導致人體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嚴重的會休克、心跳驟停;又如,血氧飽和度過低,造成缺氧,一旦腦細胞缺氧會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危及生命,等等。

所以,有時候即使外科醫生把腫瘤切得一乾二淨,但病人出現了 併發症,甚至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這,能說是一臺成功的手術嗎?手術做的再漂亮,但病人死了,這,能說是一臺成功的手術嗎?

術中病人的生命安全有生命的守護神——麻醉醫生負責,那麼,手術結束以後,是否就代表著病人安全了呢?

也不一定。

手術結束以後,雖然麻醉醫生會提前一定時間停用麻藥,但由於殘餘的麻醉藥物仍然在發揮作用,病人不會立即清醒,生命體徵恢復到正常要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其實也是手術麻醉病人出現併發症較多的階段,比如,殘餘麻醉藥物導致的呼吸抑制,循環抑制,麻醉引起的噁心、嘔吐,喉痙攣、支氣管痙攣,等等,這些併發症嚴重者會危及生命安全,所以,有人把麻醉誘導期與甦醒期形象的比喻成兩個過程,即飛機起飛和降落的過程(這也是飛機在整個飛行過程中最危險的兩個階段),麻醉醫生要確保病人及時的甦醒,生命體徵的平穩,確保病人的安全。

手術的成功與安全,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我認為,不僅僅是手術操作本身的安全,麻醉的平穩,病灶完整的切除,病人安全的離開手術室,等等,還應該包括,病人術後的恢復,腫瘤病人術後的長期、有生活質量的存活,器官功能和今後生活質量的保證,一臺成功安全的手術,不僅僅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是還病人一個健康的體魄和有生存質量的生活保證。

您覺得怎樣的手術才是成功的?您會認為手術的成功就意味著病人安全了嗎?請留言,文章觀點的親,記得點贊哦。

推廣醫學科普,剖析醫患關係,講述醫患故事,請關注:麻醉超人鋼鐵俠。


麻醉超人鋼鐵俠


手術成功,不代表最終恢復順利!!

有時候手術很成功,但病人手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最終走了,因此,手術絕不是決定病人康復的唯一因素!!

外科手術或大或小,有的小手術根本不需要去手術室,或是不需要住院。因此,不用一聽到要手術就頭皮發麻,比如說小的脂肪瘤,局麻下幾分鐘就能搞定,這個創傷還不如被菜刀割破手。

至於那些大的手術,不管是麻醉還是手術風險都是比較大的,手術後一般需要觀察哪些方面?

一、生命體徵:血壓、呼吸、脈搏、心率、末梢血氧飽和度(SPO2)。


這些指標,直接關係著病人的生死,血壓不穩定,可能提示腹腔內出血,呼吸急促,可能存在呼吸道痙攣甚至窒息可能,心率快,可能存在心臟問題或是腹腔內出血,末梢血氧飽和度低,十有八九是呼吸出了問題了,任何一個問題都能決定著病人的生死,為了密切監測到這些至關重要的指標,大手術的病人都會用一臺心電監護儀來隨時監測,一出現異常指標,監護儀就可以報警提示。

二、警惕誤吸風險;

全身麻醉的病人,即使回到病房,病人還是不很清醒的,有的病人會出現嘔吐反應,一旦嘔吐物在不清醒的情況下被誤吸到肺裡面,窒息的風險就很大了,嚴重還是不嚴重?

三、引流管情況。



想必很多人都見過,腹腔的手術,手術後病人肚子上大都有一兩根甚至好幾根管子,這些管子,醫學上稱之為“引流管”,為什麼會放這麼多管子?別小看了這幾根管子,有時候,這些管子也和生命息息相關。

這些管子有什麼作用呢?

1、引流腹腔內的積血積液。

手術肯定會出血,同時手術會把主要的血管用線結紮住,但毛細血管的出血是沒法用線結紮的,在人體凝血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這些毛細血管的滲血是可以自行止住的,但畢竟也需要時間,所以,手術後不可避免會出現積血積液,如果無法及時引流出來,積在腹腔裡面越來越多,病人就會出現腹脹,嚴重者出現感染,加重病情。

2、及時觀察有沒有腹腔內出血、膽瘻或是腸瘻。

雖然手術中止血很徹底,但誰也無法保證手術後不會再次出血,曾經有個病人,手術後1周再次出血,如果有這些引流管,腹腔內出血會通過管子流出來,我們就能第一時間觀察到,及時處理。膽瘻或是腸瘻也是同樣的道理,膽汁或是腸液甚至糞便通過引流管流出,可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3、非常特殊的情況。 引流管也有可能會堵塞,所以,手術後對於引流管的管理也需要注意這一點。

四、鼓勵病人咳嗽咳痰。

吸菸會損傷支氣管,手術後會產生更多的痰液,全身麻醉也會產生很多痰液,兩者相加,痰液更多,這些痰液如果不能及時咳出去,時間久了,要麼出現肺部感染,要麼會導致窒息。估計很多人都想不到,一些病人就是因為手術後的一口痰堵住氣道而呼吸心跳驟停,最終搶救無效。所以,千萬別小看咳嗽咳痰。

五、深靜脈血栓形成。

主要指的是雙腿的深靜脈,如果長期臥床,雙下肢不活動,血流緩慢,血塊形成的風險就大大增加,這就像我們殺雞殺鴨一樣,把雞血鴨血放在一個盆裡,血液不流動了,過不了多久,血液就變成血塊了,人的血是同樣的道理,血液流動的慢了,也會形成血凝塊,也就是血栓,一旦形成血栓,病情就變得複雜了,一旦血栓脫落隨著血流進入心、肺、腦,堵塞相應的血管,會引起心梗、肺梗及腦梗,這三個病都是讓人頭皮發麻的大問題,輕則肢體癱瘓,重則心力衰竭,後果怎麼樣可想而知。

六、其他一些小問題。

比如說手術切口疼痛、發燒、噁心、腹脹、排尿困難等等,雖然與上面的幾點相比,不會引起嚴重的後果,但如果不處理,想必病人也會很難受。

現在還覺得手術後病人就是徹底安全了嗎?希望儘量不要出現手術很成功但手術後病人卻走了的情況,那就真的人財兩空了,這樣的結果誰都不願意看到,但如果手術後盡心盡力一點,也許真的可以避免呢!!


頭號在線醫生


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這樣一個畫面,家屬在手術室外焦急的等待,醫生在手術室緊張地進行手術,過一會兒手術室燈滅了,醫生走出來告訴家屬手術很成功,家屬高興地長舒一口氣,但手術完後是不是就真意味著萬事大吉了,好多外行人認為是的,其實不然,術後不注意的話發生危險的機率也是很大的,一般術後48小時屬於術後危險期,在這個期間要格外關注患者的各項指標的變化。

手術後易出現一些併發症,不同手術出現的併發症不同,但常見的比如出血、感染等。腹部手術會出現腹腔臟器黏連,比如剖腹產手術後醫生經常問有沒有排氣,就是看腹腔臟器有沒有黏連,如果黏連會產生腹痛、腸梗阻、腸扭轉,嚴重者會導致腸壞死。

另外,術後感染很危險,因為畢竟手術是將體內臟器與外界直接相連,外界空氣中有無數種細菌等微生物,感染是很容易產生的,如果不慎感染了,輕者發生水腫、發熱,重者可能會危及生命,所以術後都要抗感染治療。有些手術後還會出現一些後遺症,比如甲狀腺結節手術可能會造成喉返神經的損傷,造成一段時期內說不出話,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顱腦手術後遺症最常見,會有言語不利、或是易忘事、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偏癱等。還有腫瘤手術後腫瘤可能還會復發,所以最好每年做一次或兩次相關體檢,以防出現其他病情變化。

所以,手術後不是徹底安全了,大家不要掉以輕心,時刻關注病人病情,防止危險發生。

本期答主:張曉玉 醫學碩士


杏花島



不管是局麻、還是全麻,患者術後能不能在預期時間段內醒來,涉及到麻醉藥用量是否適量等等因素。因為,確實有人術後沒再甦醒…

但這又不完全和麻醉用藥有關。因為疾病及個體差異千差萬別,術後併發症,總是兇險異常。

一臺手術是不是成功,患者術後安全與否,涉及病灶是否切除乾淨、有無感染風險、是不是可能會發生術後繼發的血栓、進而引發肺栓塞的情況……都需要一段時間檢驗。術後,往往並不安全!


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發生在手足外科手術。在這個科室,一般人的關注點,往往就是血管、神經能不能恢復連接,恢復血運,肢體保不保得住,也就是用不用截肢…等等問題。

醫生撓頭的則是,術後功能恢復如何,抗感染這一關能不能過得去?!

真實的病例是,一位幹活的老農被柴油機助力的動力犁杖卷傷大腿。事發時,鋼鐵開刃的犁杖旋轉著,裹夾著泥土、草葉,…刺進了大腿後卻沒停,持續轉…直到被肌肉的力量給別停!

這個手術,從開始就註定了要繼續做多臺。抗感染!抗感染!保腿!…醫生做完了第一臺手術,患者回病房,未知的情況兇險潛伏,沒人知道抗感染的效果如何。



無奈的是,結果並不好,最終還是截肢了。老人的手術,不但花掉了給兒子蓋房的錢,結果還沒有保住腿,身心都備受打擊!

可怕的過程,就發生在術後抗感染階段!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骨科,也涉及到婦產科那些術後需要臥床的那些患者。

鄭重警示大家,臥床患者和家屬當心術後的肺栓塞,及時與醫生溝通、防範!

一位工人勞動時受傷(大腿骨骨折),接受手術,術後正常療養。在功能恢復階段,突然有一天半夜,突發胸痛、咳血!

120急救車緊急送到醫院,確診是肺拴塞。因為在靜養期間,他的下肢出現了深靜脈血栓,血栓遊走到肺部,引發肺栓塞。

肺栓塞這種致命性的疾病,劇烈胸痛為特徵,可以瞬間致命!

但是在這名患者手術後初期,醫生評估其各項指標沒有血栓的指徵,沒有預防性的使用抗凝藥物,導致血栓生成(這位患者的長輩親屬中曾多人患血栓病,存在家族遺傳易感性),這都是防不勝防的事,就發生在手術之後的療養期!



類似的經歷還發生在其他患者身上,一名闌尾炎手術的小夥子,在醫院休養期間,倒閉衛生間內!最後法醫鑑定,也是肺栓塞!

手術很小,很成功,但是患者術後並不安全,甚至丟掉了性命。

醫學,是很複雜又很嚴謹的,要對醫生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並且要對醫學足夠的敬畏。

作為醫者,兢兢業業,尊重生命;作為患者,謹遵醫囑,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更多貼心科普,盡在遼瀋名醫!


遼瀋名醫


首先第一關是手術,術中還是有很多意外,比如心腦血管意外,心梗,大出血,休克,麻醉意外等嚴重的併發症。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病人在術中死亡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第二關術後,術後需要密切的觀察病情變化,術後併發症是主要的風險所在,術後再次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開,腹腔感染,胃腸道吻合口瘻,術後出現心肺肝腎功能意外等這些併發症。對於外科來說,大部分的死亡都是發生在術後一個月內,所以術後恢復的這段時間,才是重中之重。

第三關康復,進一步治療,比如腫瘤患者,術後需要根據病理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放療和化療,後續的治療也是很重要的。除了接受規律的治療,還要定期隨訪,瞭解是否有腫瘤復發和轉移。


六月L七日L


手術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不同手術根據不同的部位、難度、手術方法和手術時間,其所需要承擔的手術後風險個不相同。除了一些常見的術後併發症,為了使術後恢復好,時間快,需要根據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進行積極的治療和日常的功能性恢復。

根據手術的麻醉方法不同,如對於一些全麻病人,在手術後尚未清醒,很容易發生窒息和呼吸道感染,所以對於此類手術病人在術後應平臥,不墊枕頭,頭偏向一側,防止唾液或嘔吐物倒流如呼吸道引起呼吸窘迫或呼吸道感染。

另外術後病人平臥6-12h是為了防止術後頭痛的發生;在進行頸部、胸部、腹部的手術之後,因採取半臥位或半坐位,脊柱術後的病人需要睡硬板床。不論全麻還是半麻的病人,在術後都需要觀察體溫、脈搏、血壓和呼吸等基礎的生命體徵,在術後的3-6天內,因術後反應可能會出現術後的一個持續低熱,這是人體免疫功能作用下的正常反應,可以理解為吸收熱,在進行腹部手術後的病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排氣,只是恢復胃腸功能的關鍵。

另外,術後的傷口護理,及防治感染,防治術後的併發症和促進術後的傷口恢復等都是需要注意的,建議術後按照醫囑進行專業科學的調理,術後應有適量的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等。


KK健康


(2018年6月6日 曾醫生有問必答)

我前一陣子,正好遇到了這麼一個病人,手術後便未能恢復過來,多器官功能衰竭,最後簽字回家了……至於回家了怎麼樣,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

這個病人是胃穿孔2天才來住院的,70歲男性,肥胖體型。平時非常喜歡喝酒,有痛風、支氣管炎、長期下肢水腫等病史,手術中探查又發現肝臟縮小,表面凹凸不平,術前查明沒有乙肝,考慮是酒精性肝硬化。

老人因為痛風而長期吃激素和止痛藥緩解,估計這次胃穿孔就是吃止痛藥誘發。長期吃激素的人,掩蓋了疾病發展,老人入院時精神還算可以,其實內在已經非常糟糕了。

更讓我痛心疾首的是,明明肚子已經痛了2天,家屬才帶來看病,手術中看見整個腹腔內都是食物殘渣、膿苔、膽汁、藥粉等,腸管極度水腫,粘連不清,感染非常嚴重。

手術過程很順利,手術算是很成功。

但是手術後一連串的問題就來了:如①因為有酒精性肝硬化,肝臟合成蛋白不足,引起長期雙下肢水腫,術後蛋白消耗更高,每天上千塊的蛋白都補不夠,水腫一直不能退,最後出現胸腔積液;②術前因為痛風長期吃激素和止痛藥,術後禁食,關節開始疼痛,每天都要幾支鎮痛藥;③術前有慢支病史,又是嚴重腹腔感染,術後關節疼痛,長期臥床,出現墜積性肺炎,每天咳嗽、氣喘;④身體消耗大,術後出現電解質紊亂,各種鹽分含量忽高忽低;⑤腹腔膿腫形成:腹腔重度汙染,又粘連,說是“糞坑”也不為過,不形成膿腫才怪。

手術後我便知道病人恢復會很漫長,甚至難以恢復,出了手術間就讓他兒子看手術錄像,然他更直觀認識到病情嚴重。

手術後經多科會診,用最好的抗生素“泰能”,用最好營養藥,最好的護理,最後大便通了,胃腸功能是恢復了,但是肝功能、肺功能一直不能恢復。到了最後,老人出現反覆嗜睡、昏迷現象,不得已,村裡習俗只能回家了。


在此想和大家說,手術都是技術過硬的醫生和麻醉師參與,絕大多數情況是很安全的,很少出現意外事件。我平時和病人、家屬說手術風險,更注重說術後恢復,而很少說手術。

這裡說這個病例,只是讓大家都知道,生命有時候很頑強,有時候又很脆弱,希望大家多多珍惜,相互之間多多理解。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手術後,病人並不是徹底安全的。我術前談話的時候,經常跟病人說,手術需要過三關。

第一關,手術這一關

術中有可能出現心腦血管意外,心梗,大出血,休克,麻醉意外等嚴重的併發症。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病人在術中死亡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安全的度過手術這一關。



第二關,術後併發症

術後需要密切的觀察病情變化,術後併發症是主要的風險所在,術後再次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開,腹腔感染,胃腸道吻合口瘻,術後出現心肺肝腎功能意外等這些併發症。對於外科來說,大部分的死亡都是發生在術後一個月內,所以術後恢復的這段時間,才是重中之重。

對於骨折,腦外傷,腦出血這些疾病。術後的康復鍛鍊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恢復到術前的樣子,術後的康復鍛鍊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腫瘤的患者,術後需要根據病理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放療和化療,後續的治療也是很重要的。除了接受規律的治療,還要定期隨訪,瞭解是否有腫瘤復發和轉移。

所以,手術後病人並不是絕對安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