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合併了,地級市縣是否也該合併簡化?你怎麼看?

劉強西d


地級市縣合併簡化其實已經在進行中,只是這樣的合併簡化對於經濟基礎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畢竟絕大多數的縣目前連縣級市的規格都達不到,所以合併還是任重道遠的。

通過2018年百強縣發現,江蘇、山東、浙江依然是數量最多的三個,但不論縣級市還是縣,數量都比以前有所減少,廣東更是幾乎絕跡。其原因並非中西部縣市強市崛起把這些沿海發達省份的縣市給擠到了後邊,而是因為這些沿海省份已經率先走起了縣市合併、撤市改區的進程。

廣東的珠三角地區,縣級市撤市劃區是全國開展最早、進度最快、城區化最完整的區域。比如廣州現在由11個區組成,花縣等地在90年代就已經升格縣級市,21世紀初就陸續撤市劃區。這是經濟繁榮度和人口密度所推升起來的大城規劃。

過去幾年,江蘇和山東一些經濟強市也紛紛開始撤市劃區,其中南京已經完全市區化,和廣州一樣同為11個市轄區。山東近年則先後有文登、章丘、即墨等縣級市撤市劃區,其中青島市已經沒有縣轄區,由7區3市所組成。除了東部沿海省份以外,其他地區的省會城市也是縣改市、市改區的先行者。目標都是實現真正的城鎮一體化。

此外,同城化也是很多城市正在發展的路線,比如廣佛同城化已經形成,通過兩個市區中心點共同向外延展,銜接處區域自然而然會得到更快更好的填充。對於更多城市的同城化過程,其實也是縣市區合併簡化的必經之路。


城市發展報告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村、鄉、鎮、縣、市等行政區政府的逐漸合理化撤併,使行政區劃更為規範、精簡、高效已是時代發展的必要。

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行政區劃是三級制,即省級、縣級、鄉鎮級,而地級市因歷史原因屬於省 裡的派出機構,代管著縣、市、區,後來發展為一級的"行政區劃機構"。

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5個經濟特區。地市級行政區有334個,縣級行政區有2851個,鄉鎮級行政區有40407個。

從中央到地方如此近似五級的行政管理,多年來一直在精簡一一反弾一一冗員的反覆輪變著,但不管如何改,各級行政事務一直見長,行政供養管理人員負擔也一直見增。經過多年飛速發展,中國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通連使交通時間縮短、車輛通行便捷,而網絡飛速擴展,使上下聯繫更為緊密、工作安排更為便利等都為行政區劃改革提供了契機。

現如今以頂層設計為突破口,在垂直管理系統進行職能重設,削減部門,改革引向深水區。而行政區劃改革應列入著重考量,把行政管理向扁平化推進。就如現代農業種植推廣了荔枝、芭樂等水果的矮化種植,在施肥、殺蟲、收成、釆摘等方面取得很好成效,更加便於管理。扁平化管理能讓行政管理從中央到地方更直接、精簡、高效,通過減去中間錯雜無用枝節,減少管理的風險和內耗,從而提高效率。

行政區劃管理我們可以把它當一個功能完整的"人"來看待,人各部位機能協調,是最具靈活性的,從腦到肢體的指令達成是高效完美的,因而在行政區劃改革中,我們可以用"䃼腦,壯軀,瘦腰,固肢,強指"這樣的思路來完善行政職級制的改革。

"䃼腦"就是理順中央的職能配置,完善各項管理系統職能,在彙集信息、分析問題、應對方案、發出指令更加完備快捷。而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在這一層水平性進行改革,縮減部門來帶動全國各級行政職能的垂直性改革,以"火車頭"式的牽領作用推進政府職能理順,推動的是各級平行職能佈置的單一性重置,但並不盡如人意,理應採取主線對應,各級分層設置來改革,使政令更加暢通。

"壯軀"就是在省級區劃管理中,使之成為"腦"的延伸,發揮主戰中心作用,是從思想到功能行動的轉變,應建設好各項"內腑臟絡"模塊,使之能強有力地推進中央指令的落實,以督核促政令暢行。通過對中央職能進一步強化,細化工作內容,豐富職能部門,為執政的推進提供強有力保證。

"瘦腰"就是針對地級市進行重設。地級市不屬行政三級管理的一級區劃,遊離在體系邊緣,代行省級行政部分職能管理縣級政府,地位不明確,且與縣級市等在稱謂職能上造成混淆重複。雖在歷史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如今經濟發展,成為了行政管理上"短平快"的掣肘,堆放了大量行政人員。應對地級市合併精簡,改變"啤酒肚"現狀,取消地級市行政區,實現"省直管縣",把省級區域劃分為2至3個副中心,歸集回省級行政管理,做大分區域調控管理,而不是"豆腐塊"分治,在更大層面進行協同發展。

"固肢"就是鞏固縣級行政管理。縣級做為地方性行政區劃在歷朝歷代以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行政執行的落實與否關鍵在縣級,因此要配齊配強職能部門,固化公共事務管理,把屬於縣級職能留置在本級管理,不再推置到下級,鞏固基層中心政權。同時對縣級的各類冠以"市、區"銜頭等行政機構併合處理,統一為"縣"名,對經濟、政治等發展水平狀況分類為"一、二、三類縣",發揮縣政,強縣擴權,做好縣域經濟文章。

"強指"就是增強鄉鎮級的行政管理。"上面千條線,下邊一根針"、"上頭萬般錘,底下一根釘",鄉鎮工作直面群眾,是最大的最底層公務群體,既要增強監督管理又加強政策,便行政管理既分工協調,又精準高效。把一些本級分設的各種開發區、經濟區、園區而增設不規範行政機構收並回建置的鄉鎮,並考慮部分區域進行"合村並鎮",集約行政資源。同時只保留必要性基礎性行政管理,讓其輕裝上陣,通過綜合性工作管理改革,保證政策實施和任務推進。

建國多年,在經濟發展的衝鋒號下,各級各地政府各顯神通,増設了一大批的區域性行政機構,冠以各類的"市"、"區"、"管委會"、"辦事處"等等名頭,並安置了大批人員。在中央不斷推進部門職能體制改革的同時,對行政區劃職級職能體系改革應穩健進行,對過多"贅肉"、"肌肪"、"老皮"等應剝除,把富餘的精英幹部充實到各級管理部門,強"身"健"體",讓行政管理更加規範、高效。



中周2


現在的地級市實際上等於毛澤東時代的地區行暑,要撒消地市必須得慎重考慮,要結合中國國情,不能說要撤就撤,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無需學西方國家。我認為中國的地級市只有合併不能撤,各省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縮少地級市,達能精減機構,分流行政人員,提高行政辦事效率。就廣西來說:毛澤東時期分八個地區行暑,90年代實行市管縣後設置了14個地市,過多地市增多了行政人員,加重了縣級行政負擔。廣西應該設桂西百色、桂北桂林、桂東南玉林三個副中心城市作為地級市轄管附近的縣(縣市),兼自治區直管南寧、柳州兩個市。這樣廣西無形中減少了9個地級市,達到精簡機構目的。





阿森亞森


不現實,看起來很美,其實沒必要,順其自然發展就行。

民國早就玩過了,民國初北洋政府搞的是省,道,縣三級。國民黨北伐後就撤道,只保留省縣二級。比如山西省在北洋時期廢府設道,有冀寧道,河東道,雁門道。

不過很快沒幾年南京國民政府又在省下縣上加設一級行政督察區,起初按名稱能看出來屬於臨時設置,有便宜行事和監督地方智能。可大家想一想,漢武帝設刺史部起初不也是行使監督職能嗎。再看看民國時期的江蘇省督察區地圖和現代江蘇省地級市地圖,有什麼差別。




再看看臺灣,老蔣退到臺灣又搞回兩級制,省直轄市縣。畢竟地盤小了,也管得過來。

可以說國家一旦大了,為了方便管理不可避免的要在省縣之間再加一級,特別是中央集權國家。比如俄國的聯邦實體有85個,最後普京設立中央直屬的8個聯邦管區,其職能和民國的督察區幾乎一致,所以你懂的。


就算是法國也是這麼玩的,早期法國更誇張的96個省,沒辦法在此之上又設立大區。起初是22個,16年又進一步縮減到13個。包括德國也不過是也只有16個州,州下屬也是縣市平級,一共十幾個。


當然有人說美國,美國有其特殊性就是聯邦政體,權力下放較多,具有一定自治功能,所以可以分設很多。

但凡想要搞中央集權,對內的區劃管轄必然不會特別多。我國省設三十多個,一個正常大小的省內設十幾二十幾個地級市也是極限。

比如河南17個省轄市,21個縣級市,87個縣,要是撤銷地級市是要逼瘋省府。那有人說多設幾個省,把省縮小範圍也行。就比如河南加起來一百多個,一分為三到五,至少讓省級區劃多數十個,這是對國家有什麼仇什麼怨。


可以說設立地級市是現實需求和客觀需要,不是哪位領導一拍腦袋想出來的。而且增設地級市有助於集中區域財政搞城市化,發展中心城市。也確實不利於縣級發展,但發展總是伴隨犧牲,沒有左右逢源的事。

未來也是有機會撤銷地級市,就是城市化進一步發展。大量縣級區劃併入市直轄區,儘可能減小縣數量。目前這個可能性在沿海省份可能性最大,人口流入充實城區,使地級市之間兼併和撤縣設區。


臥家人


中國已是強國了,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距離。

中國首先要振興東北,重展當年老大哥的雄風!具體怎麼做呢?

一,大力建設以瀋陽為中心的東三省經濟帶。1,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俄羅斯。2,朝半島……丹東――瀋陽――內蒙……蒙古國。3,瀋陽、鐵嶺、鞍山、撫順合併為瀋陽市,取消地縣級,農村以鎮為單位劃分小區,取消村民。

二,大力發展東北平原的絕好優勢。

農村小區以鎮為單位美起來,農業大型機械化土地規模化強起來,農民土地流轉後打工富起來!

三,合村並鎮,取消地縣級和村級的行政,給國家財政減輕很大負擔,這一重大改革最好在2019年內完成。向信息化網絡化和科學現代化進軍吧!


gzj6068


原來一個縣只有十多個區,負責區域內的各種事務,各項工作井井有條,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很高,各種任務完成都很好。縣區財政雖然是少,但各縣區沒有債務負擔,幹部職工工資都能保證發放。每個區鄉十多人,工作效力很高,人員沒有超編,政府沒有負擔。

經幾輪縣鄉機構改革,鄉鎮數無限擴大,一個縣由十多個區(科級)演變為30多個鄉鎮街道(科級),每個鄉鎮街道工作人員由10多人擴展為100人以上,加編外人員,工作人員更多了。而縣一級,也演變為縣、區、市,加開發區(至少副縣以上)和各種管委會、平臺公司,縣級辦事機構大量增加,顯然辦事成本明顯增加了。大部分縣鄉財政都很困難,發工資基本上舉債,搞建設也舉債,N多縣市區負債而行,處於極為困難境地。如此下去該怎麼辦?只有改革,大量縮減縣鄉數量,充實基層辦事機構。減漫發展速度(減少一些計劃發展項目,減少財政無為投資),重視生態恢復,重視良性發張,消化地方債務。恢復縣鄉政府生機和活力,使國家基礎更牢固,真牢固。


山之力助水愛無邊


有幸回答這個問題,本人一直研究這個方面問題,有以下思路:

小村(小區)合併設立大村(社區),規模2000~2萬常住人口為宜,設立村(社區)居委會,上級派書記,居委會選舉主任,加組長(樓長)組成村(社區)居委會,另設各個辦事員。

小鄉、鎮(街道辦)合併設立大鎮(街區),規模2~20萬常住人口為宜,設立鎮(街區)政務中心,上級派書記,村委會選主任,加村主任組成鎮政務中心辦公室,另設各個辦事窗口。

小市、縣、區合併設立大的市、縣、區,規模20萬~200萬人口為宜,設立市、縣、區人民政府,上級派書記,下面選舉市長、縣長、區長組成人民政府領導班子,下設各個局,然後在鎮(街區)派出執法所類機構,在鎮(街區)政務中心派出辦事員。

調整後全國轄二十餘個省級行政區,省轄二十餘個市縣,市縣轄二十餘個鎮,鎮轄二十個左右的村,市縣為省直管,區為省會城市轄區。

1、從而真正實現省市鎮村四級行政架構,2、通過小縣合併政策引導,國家項目扶持一部分中型城市發展,3、通過對省會城市進行產業優化,人員密集產業轉移至省內市縣,從而減少省會城市人口壓力,使省會城市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另外提高市縣工業水平,引導人口迴流,發展了農村經濟,培育了中小城市,完成城鎮村一體化,提高城鎮化進程。

本人自12年至今經過六年時間,對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進地貌地形,生態資源,經濟種類,人口組成,城市建設,發展潛力,交通方面進行查看了解,才總結出來這樣的結論。


胡楊樹770


國家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對於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很正常。

強烈建議國家合併鄉鎮虛化為縣級政府派出機構、合併縣級市、地級市、縣,建立強大的縣級或大縣級機構,實行 中央——省市區級——州縣級——鄉鎮級機構。

省級政府機構控制在50個,可以多設直轄市、劃出新的省來完成規劃。

縣級大縣級(地級市)控制在2500個,縣級省直管,地級省直管,可以叫州級政府。分大州(地級偏重服務業。州級市)和小州(多個小縣級合併而來偏重製造業(州)特色農業(縣))。

這樣看來中央統轄50個省級行政單位。一個省統轄50個州級行政單位。

鄉鎮級控制在37500個行政單位。一個縣管轄15個鄉鎮。

通過管理的簡化,較少資源的浪費。按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設立新的省、直轄市,州,州級市。

名稱的統一

省級=直轄市=特區(港澳)

州級=州級市=州=州級區 副州級=縣級=縣級市=縣

鄉級=鄉=鄉級鎮


大國GAVIN


其實這個我十多年以前就預料到了,一個國家不斷的發展就要不停得改革,只要對人民有利的,統統都要實事求是的改革,沒有任何意識形態階級鬥爭的改革!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唯一利器,五千年以來任何一個朝代的興衰都是改革帶來的!沒有改革國家就進不了了,跟人一樣的!人也要不斷的根據環境改變自己!中國的鄉鎮跟縣急需合併了,兩個縣城相差10公里而已,人口相差懸殊,一個百萬一個五十萬公共設施也會造成百萬人口縣的公共設施無法滿屋百姓生活需求,人口少的卻使用很少。兩個縣城假如合併,就會成為一個小城市,在物質供給方便,形成了量化集中,便於成本優勢,中心化發展規劃,便於經濟管理,減少政府行政機構的臃腫,提升治理效率,總之隨著交通發展的便利化,雙城合併的硬件問題已經不是問題,


幻古夢境


我沒事提一下本人的建議,中央政府下轄十個中心城市面積在二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在二千萬左右,能夠輻射這遍區域;(包括什麼直轄市、什麼副省級城市、還有什麼計劃單列市這些稱呼全都除消),外加三十個省級政府歸中央管轄;省級下設縣(地級市、區、縣級市全都除消);縣級下設街道;這樣一來就不混亂了、市只有中心市既直轄市歸中央管、下面不存在這鐘市、哪種市;在一個省級以下砍了幾個不是級別的單位,減少了行政人員、也省了工資支出、還能實行政令暢通;再下面就是合村並鎮,組成街道統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