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對此你怎麼看?這是教育的謊言還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yaochenyan


觀點:“寒門難出貴子”是現實存在的現象。而且還會進一步加深。



小編今天來說說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

小編第一次聽到同事說到“寒門難出貴子,當今985名校中的農村子弟越來越少”時,語氣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什麼錯覺呢?現在的社會對窮人有歧視,名校也是勢力眼,名校對窮人的孩子關上了大門,教育公平岌岌可危。也許是我腦袋瓜不靈光了,不知諸位讀者是否有過此種錯覺。

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小編還是堅持認為,高考是當前中國最公平的制度,沒有之一。窮人的孩子考了高分,985名校一樣是敞開的。關鍵是:窮人家的孩子普遍學習越來越差,考高分、上名校的孩子越來越少。因此,才流傳出“寒門難出貴子”,這種挑動底層民眾敏感神經的說法。

那麼,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呢?這裡要說明的是,我認為現在像那種赤貧的寒門是很少很少的,我覺得中西部農村可能最契合這句話。我以我所在的農村為代表說說。

一、大背景:社會轉型時期。農村留守兒童增多。

現在的農村最大的問題是缺人,缺年輕人,有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殘。

年輕人為了家人生活的更好,前往他鄉謀生、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孩子的教育成長、孩子的學習成績,全部扔給了父母和老師。

小孩教育是要付出巨大心血的系統工程。要想小孩的學習成績好,不僅要學校老師的教育,還需要家長的配合監督,共同完成小孩的教育。哪位家長配合呢?爺爺奶奶嗎?不要說現在農村的爺爺奶奶輩大多不識字,就是識字又怎麼樣呢?俗話說“隔代親”。當父母時再嚴厲,面對自己的孫子,也只有疼愛,寵愛,溺愛的份。

那讓年輕人回來?回來喝西北風?一家老小的生活怎麼維持?誰不想過的好點,誰不想多掙錢,讓家庭過更好的生活?老家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的就業崗位,也沒有較高的工資。所以,年輕父母們也很為難。

二、底層父母的教育理念。

還有的小孩的父母沒出門,能力較強,在家日子也過的很紅火。但是,他們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問題。其實,“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要說的話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有很多的著作探討“教育”這個話題。那麼,農村父母們的教育有些什麼問題呢?簡單說,就是無原則溺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例如:給小孩買手機,讓小孩沉迷於網絡的世界;面對小孩的胡鬧,沒有原則性,輕易讓步;不斷滿足小孩的物質需求,覺得自己小時候沒享受的,現在有條件了,絕不能虧待孩子。等等,不勝枚舉。大家想想,這種父母的教育下,小孩的學習能好嗎?能考上名校嗎?

教育是一門大學問,需要為人父母者不斷學習,緊跟社會環境的變遷。父母不僅要監督小孩的學習過程,保證他學習進步;還要塑造小孩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還要培養小孩的情商,讓他能順利適應未來的競爭環境。這方面,城市的父母要做的好的多。

世上最悲哀的事是什麼?是“別人比你富有,還比你努力”。

三、周邊環境的影響。

受社會中個例的影響,受農村人們自身認識的侷限性,辯證看問題的能力不足。農村總是經常出現“讀書無用論”。殊不知,只有傻子才相信“讀書無用論”。

據小編觀察,在小編的農村老家,普遍對讀書持無所謂的態度,隔壁三家在一起總是出現詆譭教育的言論,總是說一些洩氣話。諸位讀者想想看,在這種環境中能學習進步嗎?所以,近些年,能考上全縣前兩名高中的小孩都是寥寥無幾,能考上一本大學的更是沒有。

寫在最後

所謂“寒門難出貴子”,實際上是折射深層的農村問題。就現在的狀況看,農村只會被城市越甩越遠,越來越“寒門難出貴子”。諸位讀者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高中地理課堂


我不知你說的貴子是有多貴?

我講一個農村親戚家的真事。

我的表姐,今年60歲左右,夫婦都是農民,兩口子出來一起在城裡打工。有三個孩子,老大兒子考上重點大學,當時上學時就能拿到很多助學金和獎學金,聽他媽說,幾乎夠他自己學費和生活費。(這孩子生活還是很簡樸的)畢業找了月入上萬的工作,很快二線城市買了房子,現在還在一邊工作一邊讀研,娶了一個研究生女生做老婆,生活那過得那是蒸蒸日上。

老二兒子也是重點大學,當年上學就勤工儉學,既培養了能力,又賺到學費和生活費。現在在成都找了也是很好的工作,買房買車,娶妻生子。小日子也過得和和美美。

老三是個閨女,也是上了一本大學,畢業自己找工作,而且找了一個城裡獨生子男友,有車有房,現也是結婚生子,婆婆公公老公對她都非常好!

這幾個孩子一直髮展下去,生活會越來越好吧!他們早已脫離原來農村那種貧困生活了吧!如果他們再好好教育子女,下一代應該會更優秀吧!

所以我從來不相信寒門再難出貴子之說!這就像說窮人永遠是窮人,窮國家永遠是窮國家一樣。我們古人早就說了,“英雄不問出處”,“從來紈絝少偉男,自古英雄出寒門”

現在的社會,都是公平競爭!有的人會說,明明有好多不公平,我承認絕對的公平那是有時候沒有,但相對的公平還是很多的。比如高考,比如公開招聘會,比如很多就業機會。看看現在很多成功者,比如馬雲,比如劉強東、比如牛根生,還有很多政界、軍界、演藝界他們出身都是平民百姓,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所以,怎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說這些話的人,只不過想給自己懶惰消極找個藉口罷了!


東方詠春


我就是所謂的“寒門貴子”,我老家是農村的,我上的是top2,畢業後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北京買了房,如今生活得還挺富裕的。

如果你問我,現在寒門是不是很難出貴子?我的答案是,是的,階級在固化,我估計以後會越來越難。

如果你問我,出身寒門,孤身一人在一線城市打拼,有何感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先說一下為何“寒門難出貴子”。我上大學是十來年前了,在我們那個窮鄉僻壤,能考上北京的好大學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嗯,沒錯,我也一直是狀元,我覺得挺驕傲的。但是我到了北京上學後才發現,其實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挺少的,應該是10%左右吧。我拿一組數據說話:

根據南方週末的報道, 1978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佔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2005年,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一成左右。而根據2016年的數據,全國有54.63%的中學生來自農村。該年,北京大學新生中來自農村的僅佔16.3%。

嗯,就是10%左右,跟我的感覺差不多。

現在,招生政策和教育資源的傾斜,加重了對農村學生的不利局面。尤其是自主招生,更是將農村學生排斥在外,進一步加劇了他們進入重點大學的難度;其次是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由農村向城市高度集中,“超級中學”像抽水機般吸乾了當地和周邊縣城裡最優秀的學生和老師。

所以以後,農村孩子想上好大學會越來越難了。

我的同學們,大多數也是城市中產階級家庭,讀的都是重點高中。對於我們這種農村的孩子來說,也許考上清華北大就是一件特別了不得的事情了。但對於我的同學們來說,他們很多同學上的都是國外名校,哈佛耶魯之類的,北大清華並不是他們的最優選擇。你看,差距就出來了吧。

我挺自卑的,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調整好心態,才走出自卑的陰影。

以前我爸媽也老向我灌輸,有錢人家的孩子都學習不好,也不努力上進。可是事實教育了我,其實是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我覺得我跟那些城裡孩子差距挺大的,我上大學前都沒見過電腦,也沒有什麼才藝。我後來覺得農村人喜歡打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別的休閒娛樂。更加不會、也沒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其實有興趣愛好還是蠻重要的,可以讓你更有質量地過好休閒時光。

扯遠了。

我畢業找工作時,現實又一次狠狠地教育了我。在學校讀書時,因為大家都是在同樣的教室上課,聽同樣的老師教導,容易讓我們產生誤解,覺得同學之間,都是差不多的,讓我們忽略了背後家庭的巨大差異。

找工作時才發現,非常好的單位,是要看你家庭背景的。有些單位可能因為申請的人多,居然還會看你就讀的小學、中學。說實話,因為我的大學是非常不錯的,我一直還是有一點點驕傲的。找工作那年,可以說是我的驕傲被一點點地擊碎。我那時才明白,好的家庭出身,比上一個好學校,重要得多。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個還可以的工作。而我的同學,有的因為家庭關係,早早就安排好了工作,早早就開心地畢業旅行去了。我畢業前忙著租房的時候,人家家裡早就給買好了房子。看,這就是差距。

參加工作後,見識得更多了,雖然很殘酷,但是我覺得,階級是在固化,以後農村的孩子上大學會越來越難,跨越階層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我感覺,我的老家,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和十幾年前,我上學時,沒有多大區別。還是依賴孩子自身的天分比較多。但是在大城市,高知父母對教育的投入,頗為驚人。孩子剛生下來就早教,幼兒園開始就各種興趣班、培訓班,我看到一些名小的入學面試,覺得挺難的啊。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不惜重金買學區房。為了增長孩子的見識,假期各種出國遊。現在的情況,我感覺跟我們那時已經不太一樣了,現在留在一線城市的,很多都是高知,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而農村的孩子呢,不少還是留守兒童。就算不是留守兒童,輔導功課,也是指望不上父母的。父母本身就認識有限,你又能指望他能教給你多少呢?

我一在小縣城當老師的同學說,一線城市的父母在加班和輔導孩子之間糾結,而我們那種小城市的父母,是在打麻將、看電視和管孩子之間糾結。說真的,如果你只知道打麻將、看電視,自己也沒取得過什麼成就,又怎麼好意思,讓你的孩子,一定要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呢?

北京這邊,好點的國際幼兒園,學費一年都要三十來萬了。我去參觀過。很是高大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英文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

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一番話,道出了真相。

他的原話是: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一個應試教育的狀元在18歲之年能有這樣對自己剛剛參與的考試的思考和見解,比我當時是強多了。

我寫這些,只是想說,寒門是真的越來越難出貴子了。但是呢,作為寒門學子,你除了奮鬥,別無選擇。所以還是好好讀書吧。雖然很多人痛批高考,說高考有各種弊端。但我覺得對於普通人而言,高考還是比較公正的,是唯一一個,能讓你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連高考都沒有了,那才是真的慘。階層上升的通道,就會被堵死了。

真的,除了奮鬥,我們別無選擇。



清泠的後花園


是的,寒門再難出貴子。

比如,衡水中學,教學樓上,密密麻麻的是鐵欄,外面貼著人們耳熟能詳的高考標語。雖然學校還沒有出面表示鐵欄是為何用,但“衡水二監獄”、“衡水二富士康”這些綽號已經出籠。

但這其實是很多窮人家孩子最好的出路。

更多窮人家孩子根本連學都上不了。

而富家子弟的孩子呢,我們看這個典型:

精通三四種語言,鋼琴、管樂都是專業水準;兩年時間搞定哈佛本科的所有課程;

25歲拿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老爸是前財政部副部長、前中金公司董事長、現亞投行掌門人——金立群”。

差距,在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形成了,而且越到後來差距越明顯。


馮起升


寒門難出貴子,其實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如此。假如古代信息傳播跟現在一樣通暢,假如古代人有這麼多表達渠道,我想,對這個問題肯定會更關注。

所謂的寒門,應該是物質上赤貧,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一族吧。

我們所熟稔的那些名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文人,有哪個是真正的寒門出身?至少他們有書讀能識字,這在古代僅僅是一小部分人才能做到的。能讀得起書,只是一小部分人藉此進入上層社會的通道。但這些能讀得起書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寒門。

那些王侯將相,更不是寒門,即使他們不學好,也可以靠家世、靠祖宗功勞蔭補,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寒門無上品”,曾經門第是選撥人的唯一標準。

所以,寒門歷來難出貴子,古今同理。

相比較而言,現在的狀況應該比以前寬鬆很多。

至少,義務教育讀完九年書沒問題吧?

至少,大學的門向所有人敞開吧?

至少,招聘崗位面向所有的人吧?

所以,寒門難出貴子,不是教育的謊言,而是現實就是如此。出身,從古至今都是一條跨越階層的紅線,向上流動本就很難。


飛飛飛飛的魚兒


千禧一代之後,寒門難出貴子變得越來越現實。

在這裡講個真實的故事:京東集團的創始人劉強東先生髮跡之後,在自己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設立了貧困生助學基金。可是,在該基金設立之後的幾年時間裡,無一人去申請。劉強東曾經感慨道:“寒門是越來越難出貴子了。”


寒門學子,特指家庭貧困、出身普通的一類人。

寒門難出貴子,在教育界指的是寒門學子考上名校的機會越來越少。

那麼,造成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是什麼呢?


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

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城鎮地區很少存在高級中學。

在教育改革中,大部分城鎮地區的高級中學都被拆分。只有像縣市地區才存在著高級中學。

這樣的後果是,原本可以接受高中教育的城鎮學子現在只能與城市裡的孩子爭搶名額。

無形之中,城鎮、農村裡的很多學子就喪失掉了就讀高中的機會。

差別化教育

從農村裡走出來的孩子都知道,我們上學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除了去學校就沒別的事了。

但我們都明白的一件事是,那些城市的孩子他們卻可以額外的接受教育,或是奧賽補習班、或是鋼琴培訓班、或是書法練習班……

很多地區的高級中學都會分類,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

這些重點中學只存在於城市裡,能夠接受高級中學教育的孩子也基本上都來自於城市。

而這些重點中學往往都分配著最大化的師資力量,像優秀教師、高級教師……也基本都只存在於這些學校。

城市裡的孩子享受的可以說是精英化教育,而我們寒門學子只能掙扎在平民教育裡。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在寒門學子越來越難以有出人頭地的今天,我們依然要有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去努力爭取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AIphaQi


因為寫了一篇寒門難出貴子的爆文,毒雞湯女王被封殺。這個話題還不能提了嗎?寒門難出貴子,自古以來如此,全世界如此,古今中外向來如此。窮人家的孩子,由於經濟、教育資源、成功幾率等原因,本來就比富貴人家出道難很多。英國有一句名言,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請問窮苦人家幾代能培養出貴族?如果非要傳遞正能量,那麼,就要反著理解這句話,寒門難出貴子,所以,寒門更要拼命努力改變命運,是不是更勵志?

寒門難出貴子。這不是什麼負能量。難出,說的是一個概率問題,而不是一票否決的意思。寒門出貴子的難度很大,概率很低的意思。這個概率,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啊。怎麼用數據說話:

座標北京,北京的高中升學率全國最高,達到55-60%,許多偏遠地區的高中升學率不超過35%,什麼意思?偏遠的窮地區的初中畢業生,有65%的人根本與高中無緣,對了,他們沒有高中可上。也就是說,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他們就被放養了。要麼去社會打工,要麼去職業學校學技能再出去打工。每年春運大軍,候鳥一樣的打工族,都是他們的身影,請問他們中有幾個人能成為貴子?

再說能上高中的那35%-50%(偏遠窮地區),高考升學率刷掉一大批吧。北上廣大城市的大學升學率達到了80%以上,偏遠地區的升學率能到50%左右就不錯了,這裡面的一本升學率更低了。那麼,在大城市找一個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起步門檻已經是本科了。又有多少窮孩子拿到了二本、三本或者大專的學歷,也被擋在高薪職業的大門外。

所以,寒門難出貴子,這是客觀存在的。教育資源的分佈不平衡,這是客觀存在的。經濟落後地區的窮人家的孩子,考進一本的概率是比較低的。經濟發達地區的重點中學一本升學率可能達到80%以上,可是許多窮地區的整個高中一個本科都考不出來。

寒門難出貴子,難道窮人就不奮鬥了,就提倡讀書無用論了?錯了。記得一句高考標語,如果不拼高考,你還能拼過誰?有人責備高考是精英考試,要考進名校,需要花很多錢參加培訓班,那些名校的自主招生更是靠才藝和實力。窮人孩子是落後於富家子弟的。但是,高考又是最公平的機制,成千上萬的窮苦孩子,鯉魚跳龍門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

進入社會之後,目前的信息時代和市場經濟,其實給寒門提供了更為公平的平臺,這是相對以前體制的,因為現在的民企私企蓬勃發展,有些民企私企的待遇非常好,而且這些企業裡是拼本事吃飯的。比如,某為平均年薪高達80萬。越來越多的企業,不論出身的,只要你有本事,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由於能吃苦能加班能拼命,成長為高管拿高薪的並不少。

所以,寒門難出貴子,從大概率上來講,這是客觀現實。但是這個時代,越來越好,改變命運的機會越來越多。越是寒門,越要努力奮鬥,這一代成為奮鬥者,他們的下一代就擺脫了寒門。就像一句話,往上推三代誰不是農民。相信幾十年過後,往上推三代誰不是寒門?


職場火鍋


寒門難出貴子,這是教育的謊言,寒門解釋就是窮苦人,窮苦人出貴子也確實很難,但不是不能出,寒門就是用現代一述語說沒錢,沒門路,沒關係,象這樣的家庭教育出有能力的孩子也不是沒可能的,貴子就是既聰明,又有學問,又有出息的孩子,我認為是寒門的孩子懂事的多,以前說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知道自已的家裡窮,沒有富貴人家的優越條件,他們加倍的努力,如社會抗爭,使不優越的條件下,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能力的有用的人,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做出貢獻。那些富人家出的貴子不一定是個個有出息,敗家的玩藝也不少,依仗著自家的富足花天酒地,不務正業能出貴子嗎?依本人的觀點看寒門才能出貴子,民間出聖人。朋友們我說的對嗎?


王永y


“寒門再難出貴子”已經成為當前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下面,我們重點來談談“寒門貴子”的概念、現實狀況和存在這種狀況的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2017年,身為外交官後代的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曾憂心忡忡的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份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很多外地的或者農村地區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第一次看到報道,我為這樣有社會憂患感、社會良知的未來的精英,感到高興!

一,“寒門”“貴子”概念辨析

但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辨析幾個概念——要知道,如果概念不清楚,那就是各說各話,沒有任何實在的意義。

但查閱詞典,並沒有“寒門”“貴子”這個詞語。但成語詞典中,對成語“將相出寒門”中,對“寒門”的解釋是“貧寒人家”。形象一點來說,寒門,就指的是門板很薄,天氣冷的時候,關上門都會讓人感到寒冷。說白了,就是窮人家嘛!

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的“寒門”也就是“貧寒人家”指的是家庭收入處於中產以下,按照2019年1月25日,國家統計局所說的“中等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也就是年收入2.4萬到6萬(該說法的網友廣泛批評,後來解釋說只是一個統計學的概念),大部分網友認為中等收入者年收入應為5萬-10萬。

據此,我們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基本上可以如此界定:寒門,指的是家庭經濟收入較低、文化知識較差的群體。如果非要具體一點的話,大部分農民(大城市周邊可能不在此列)、城市裡的無業、無勞動能力以及企業失業下崗人員,應該都屬於寒門。

其實,在歷史上,魏晉時期,世家大族把握朝政,比如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就是魏晉時有名的大家族。那個時候,以察舉制選官,士族子弟無論才能都有高官做,是為士族,與之相對的為寒門。後來也用“寒門”來形容出生低微。

“貴子”,字面意思是“日後當顯貴的子嗣”。這個詞語,往往是一種敬辭,比如“早生貴子”。比如,唐朝時著名的女性秘書長上官婉兒,出生的時候,占卜的人就說“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

現在,我們在現實的語境下,“貴子”指的就是“考上好大學,比如985、211,或現在的雙一流,有收入高、穩定的工作”,具體一點,就是“考上公務員,有一官半職”或者在大公司大企業工作,也就是所謂的金領!

二,當前“寒門貴子”的現狀

如果從歷史上來講,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中國人才選拔機制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從此之後,普通平民,也可以通過讀書,走上仕途。前面提到過一個成語“將相出寒門”,講的就是這種現象。為什麼呢?因為,窮人的孩子,要想出人頭地,那就只有拼命的讀書,一旦通過科舉,那就是“昔日齷齪不足跨,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想想《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吧——多麼的現實!

在新中國建立之後,曾經有幾年,為了讓勞苦大眾的子弟,能進入大學,招收了不少的“工農兵大學生”,似乎,就解決了“寒門出貴子”的歷史難題。事實上,這些大學生,在技術上,能做出一定的社會貢獻,但在學識上,很多人是沒什麼作為的。我大學的輔導員,就是所謂的工農兵大學生,給我們講“比較文學”——那那裡是上課,是要人的命啊!

據有關統計,從1978年到1998年,農村和非農村大學生的比較,還是非常明顯的。在1985年達到一個基本平衡點後,就開始分道揚鑣,到現在,這種趨勢越發明顯!

那進入頂尖大學的情況如何呢?據報道,2013年,北京大學招收本科生3154名,農村生比例14.2%,較2012年還增長了1.7%。該數據本來的意圖是想說明,農村學生比例上漲,結果,大眾對此紛紛議論:

北大清華農村生源僅一成,寒門學子都去了哪”、“北大等名校農村娃所佔比例緣何越來越少”、“農村孩子還有多少能考入北大清華”等類似的疑問,引發“寒門難出貴子”的討論。此後,北大未再主動公佈農村生源的比例。

而另一所老牌名校,復旦大學的情況如何呢?據有關報道,復旦大學的農村學生比例,基本上在10%左右徘迴,最高峰2014年,也不到20%!

說句實在話,在網絡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要想找到這些統計數據,都是困難的——要知道,我們的教育公平,喊了多少年啊!

三,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

三水三心一直堅持認為,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從根本上結局問題。請注意,我這裡羅列出的部分原因,都是從整體上思考的,如果拿出一些個例,是可以輕鬆反駁我的觀點的。

1.遺傳因素——不少孩子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很清楚,這一點,一定會被人痛罵。但我更清楚,在人生際遇中,遺傳因素真的是很重要的。

我們知道,決定一個人學習能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智商,而智商,首先是來自於遺傳的——也就是說,在精子和卵子匯聚的時候,我們的基礎,就已經決定下來了!

我這裡舉一個例子,比如錢氏家族。據有關統計,自吳越王錢繆開始,錢氏家族名人輩出,僅僅是近代,就有人概括為是錢氏家族“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

前些年,實行計劃生育的時候,到處都一塊“少生優生,幸福一生”的標語。為什麼會提出“優生優育”?不就是高度關注遺傳因素嗎?你看看姚明的女兒,6歲,1.6米——為啥?

我這裡不是鼓吹遺傳因素決定論,而是說,在先天資質上,我們的寒門子弟,可能就比那些所謂的中層以上人群的孩子,有了差距!

很多時候,起跑線,真的不在幼兒園,也不在小學,而在孃胎裡!

(7歲的姚沁蕾,已經1.6米)

2.環境因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際遇

我們不能否認,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在遺傳因素固定的情況下,環境的影響,可能非常重要。比如,從小在詩書環境裡的孩子,和從小在泥巴堆里長大的孩子,會一樣嗎?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化學家,他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看著他做實驗,慢慢的,喜歡上了實驗並逐漸沉迷其中。到了高中,每年假期,當其他學生四處補課的時候,他卻鑽進大學的實驗室,和那些專家教授一起,研究新物質。你說,這個差距大不?

前面的錢氏家族,將“子孫雖愚,詩書須讀”作為家訓,一個家族的人遵守,都讀詩書,小孩子耳濡目染,豈不會效仿?

這是家庭的環境的影響。我們的寒門,大多數人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特別是現在,一年到頭,孩子連父母的面都沒見幾次。還有不少寒門,本身也有一些劣根性,比如酗酒嗜賭,對孩子的影響,是不是可想而知?就是現在,你看,那些成天抱著手機發朋友圈、刷抖音的,有多少高知,又有多少低收入群體?

社區環境,也會對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古代的孟母三遷,就是在選擇環境啊。我這裡只談一點,同伴的影響。俗語說“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端公跳大神”,是不是這個道理。

3.資源因素——資源佔有量的巨大差異

硬件資源。不可否認,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差異是巨大的。我曾經到北京的一所小學去參觀學習,一所小學,竟然建有天文館——據說,花費近10億!走進去,就會學到不少的天文知識,如果再有專業人士的講解,那就更不一樣了。而我們不少農村地區的孩子,哎,什麼都不說,上一張圖片吧。

軟件資源。教師是對孩子影響非常大的群體,但城鄉之間教師配備極不合理。可以說,農村的薄弱師資也限制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我曾經在邊遠地區援助過幾年,那裡的教師水平之低,簡直是超乎想象!這樣的老師,又如何給孩子們插上一雙飛翔的翅膀?

4.個體因素——主觀上可能起不了決定作用

三水三心來自於偏遠的農村地區,自認為學習還算刻苦努力,走進大學,才發現,跟城市裡長大的同學比較,我們真的是太“井底之蛙”了!

所以,基於以上的一些因素,個體的努力雖然至關重要,但要想完全徹底實現逆襲,主觀上的作用,真的不難以起到決定你工作用。

四,著力於改變,我們可以改變寒門的際遇

“寒門難出貴子”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想想當年的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吧!前面我們分析了那麼多的原因,其目的,就是要從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和方法——批評很重要,但策略更為關鍵。但限於篇幅,只能是淺嘗輒止,因為,每一個話題,都可以是長篇大論的。

1.國家層面——實實在在推動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喊了很多年,但說實話,不公平的現象,依然客觀廣泛存在。去年“一塊屏幕”刷屏,熱鬧的背後,隱含的是資源配備的嚴重差距!其實,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受教育機會的公平,已經不存在問題,但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依然嚴重阻礙了老百姓特別是邊遠貧苦地區老百姓的獲得感。

2.家庭層面——家長履行好第一任教師的責任

家庭,特別是父母,要以身作則,曾經有句告誡父母的話“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先做什麼樣的人”,雖然很苛刻,但並不是沒有道理——你在打麻將,你叫孩子怎麼安心學習?你動輒拳腳相加,你叫孩子怎麼理性處理問題?

3.學校層面——儘可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作為學校,作為老師,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爭取更好的資源,特別是老師,如何利用現在各種技術條件,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加強自身的修養,擴大自己的視野,轉變落後的教育教學觀念,是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惟其如此,才能在現有條件下,為寒門的孩子走向更廣闊的空間,打下基石的基礎。

4.學生層面——唯有更加的努力

前面說了那麼多,是否意味著努力也沒有用處呢?完全不是,改變命運,改變人生的際遇,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努力改變一點,我們的後代在努力改變一點,終有一天,我們這些寒門出生的孩子,憑著一股子幹勁,完全能夠成功逆襲!

五,不要總之埋怨,未來的路在自己的腳下

做為寒門的孩子,我們現在,遠沒有到埋怨的時候,因為,埋怨,除了讓我們意志消沉之外,將不會有任何的價值和作用。正如海明威所說: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你能做什麼?

前些年看過一篇刷屏的文章,裡面有些話,讓人非常感動,也非常受啟發。錄下來,與大家共勉:

奮鬥的路上最可怕的是什麼?是各方面條件都比你優越的人卻比你更努力。這中間隔的不是幾條街而是整整一個太平洋。

當你在抱怨自己沒有鞋子穿的時候,而有的人連腳都沒有,但這些沒有腳的人卻比你率先到達了目的地。


三水三心


寒門難出貴子某種意義來說是種諷刺,第一,窮人家條件有限,當今中國都把教育作為商業模式在運營,只為賺錢,所以你們沒有錢很難培養孩子,第二,也是最具有諷刺的,窮人家條件,人脈,社會資源,關係等都極為有限,而當今中國的潮流主向是沒錢別出門,沒人別辦事,即使孩子大學畢業,你也根本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奮鬥的平臺,好工作,好單位,好崗位等都讓有關係的人站了腳,即使有晉升的機會也是有關係的人先上的,像我經常說的一句話,監獄裡面關的基本都是窮人,招聘會上找工作的群體基本都是普通百姓家孩子,就像有人問我家裡給你提供了什麼好工作,我說就現實意義而言,我父母沒有給我搭建一個很好的奮鬥平臺,也沒有給我提供一個很好的社會人脈,唯一給我的可能只有一個溫馨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