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中學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學,95%的人在混,請問教育專家怎麼教?

我從趙國穿越而來


雖然不是專家,但也談談自己的看法,把您這句話拆成三個部分,逐個分析。

一、鄉鎮中學每班60多人,這一點不現實。國家控制超大班額,不管城市學校還是鄉鎮學校,都不允許有超大班。一般每班小學不超過45人,初中不超過50人,高中不超過55人。

二、每班只有三四人在學,95%的人在混。這個比例是不太高了。一般學習的學生至少也佔班級的一半以上,只不過是學習優秀的不是太多,能有三、四個。大部分學生都是中等生,完全放棄不學的往往是後1/3的學生,甚至更少。

三、確實有一些學生在混。能夠在學校混的學生,都是學困生,有的還是問題學生,他們在學校混而不學往往與家庭教育有關。這些學生多為特殊家庭群體,他們有的單親,有的父母離異或再婚,有的成了留守兒童。正常教育的缺失和教育的不當導致他們學習基礎很差,缺乏學習動力,沒有上進心。這些孩子的品格也多有問題,在家無人管或管不了,於是監護人只能把他們交給學校,有些孩子雖然不願意唸書,但家長不允許他們輟學,即使念不好也得混下去,混到了成年再說;在校即使學得不好,但有人管,終究要比進入社會弄不好學壞強。這就導致了在校混的學生增多。說實話,想讓這樣的學生轉變思想提高成績的確很難。於是有的老師抱著這樣的態度:在校不搗亂就行,學習好壞無所謂。對於負責任的老師,最好還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心愛護它們,使他們找回缺失的愛,逐漸樹立學習的信心。但對他們不要期望太高,只要前進就是進步,就要給予肯定。


(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芳華校園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山區初中老師,我對題主說的問題還真有切膚之痛。

我任職的學校在深度貧困山區,這裡山高路陡,貧困落後。學生比較少,每班人數也就在40多人。因為大多數離家比較遠,山路又難走,所以一部分學生讀著讀著就輟學回家了,在讀的學生大致分為四類,一類優秀的,當然這裡的優秀是相對其他學生而言,無法和城裡比較,這類學生還算努力,能跟得上,當然離不開老師的監督、要求,自覺性差一些,老師稍微管得松,學習勁頭也就鬆懈,這一類學生也就5、6個;一類是中等的,學習勉勉強強,紀律還行,這一類學生有十幾個;一類是後進生,學習差,己經跟不上老師了,但課上不算鬧,呆呆地坐在那裡,老師喊一下,才反應過來忙去找筆做一做,記一記,這類學生有十幾個;一類學生是頑劣生,學習一塌糊塗,紀律更是要命,上課隨時講話打鬧,老師要隨時花時間出面制止,這類學生大約有七八個。所以總結下來,一個班可以教的也就八九個。這還是情況好的班級,情況糟糕的班級,可能在學的也就三四個了。所以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求得嚴格,打鬧的,講話的,睡覺的情況就可能少一點,老師要求得不那麼嚴格,那麼打鬧的、講話的的、睡覺的情況就比較多了。

老師要求得嚴格的,隨之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風險,最後還要勞而無功。

先說精力,要管理好這班孩子,真的要你老師時刻盯著,上課時有沒有記筆記,有沒有在聽講,早晚讀有沒有背書,背到哪裡,課後有沒有完成作業,完成得怎麼樣,有沒有抄襲,有沒有偷奸耍滑,哪些同學需要加強輔導,哪些同學需要提醒,哪些同學需要教育,真是有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

再說風險。中學生處於青春期,老師說得過多,要求過嚴,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引發師生衝突。尤其那幾個頑劣學生,經常與老師作對,挑釁老師,拉幫結夥,攪壞班風,當老師的經常有揍他一頓的衝動,有的能控制好自己情緒,有的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稍微有點出格,都可能吃不了兜著走。

還有一個風險就是控輟保學任務。現在國家在抓精準扶貧,在義務教育方面的一個要求就是零輟學。為此一些已輟學多年,有的甚至已結婚嫁人,有身孕,但仍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都被勸返回校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何況早已經在學校讀書的學生,更不能因為老師的原因而輟學。老師的原因是什麼?作業多、要求嚴、教育、懲罰都可能是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你說老師會選擇什麼樣的方法。

最後說勞而無功,就班上好大一層學生,基礎極差,你講半天,他聽不懂、聽不進去,你講也白講。你讓他做個練習,不是抄來,就是亂做,只為完成任務,這還算好的,更有的做都懶得做。可以不誇張的說,有的同學雖然已到了初中,但真實的知識水平才達到小學二、三年級水平。

那麼他們的家長呢?教育意識更落後,家長知道的還不一定有孩子多,家長會的還一定有孩子多,孩子在家裡就是祖宗,他要不學習,家長絲毫沒有辦法。有一層家長,只是為了讓孩子完成9年義務教育,或者讓學校替自己他幾年。去家訪或者你讓家長來學校,只會呆呆的聽你講,沒有一點辦法,這還算是配合的家長。一些家長就以忙,沒有車,路遠為由不來學校,還有一些家長,連電話都不接。一個家長會,左通知右通知,最後也就能來三分之二。

那老師能怎麼辦呢?我的想法就是有效無效,責任盡到,只要在校,就要管到。我不能保證把你教好,但我保證我一定盡力。

不管不行,越不管,課堂會越亂,好的也會變差,而且也容易出安全問題。

管死不行,管得太死,樹敵太多,累傷自己,效果也差。有時老師也得學會寬宏大量,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必斤斤計較。

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劃定底線,說清規矩。好的同學、上進的同學、聽話的同學可以相應要求高一點,差的同學、鬧的同學降低標準,逐步要求,實在不行守好底線。

盡人事,知天意,要承認有些同學的確就教不好,只要平安就行。降低對教學成績的期待,降低對進職稱的期待,可能對差生的態度會有所轉變。

多找機會,談心交流,開開玩笑,玩鬧一下,未嘗不可。

放長遠看,對老師而言,這些學生不過教書生涯的匆匆過客。對學生而言,讀書生涯也不過是漫漫人生路的一段而已。誰又能斷定誰的人生更好。

都是些陳詞濫調,婆婆媽媽,但都是實際經歷,不吐不快,見諒見諒。


我在線上78


這種情況其實在農村學校不在少數。我們以前聽專家講座的時候也在下面抱怨過這個問題,甚至有同事直接當場給專家提出來,問專家可以不可以把他的班拿去帶什麼什麼的。。。農村學校的學生相較於城裡確實學習差,主要表現在學習方法,習慣,環境等方面。我之前的單位就大部分是這種學生,隔代教育,厭學,打架,早戀各種問題,經常讓人覺得沒有意思想放棄,但是又覺得連班主任這種對他們來說最親近的人都不管他們,他們以後怎麼辦呢,所以又一次次的堅持。雖然他們的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變不了,但他的行為習慣,價值觀這些我們還是能多少給點正能量。我們農村教師還是要不斷堅持下去,即使那個學生初中階段不懂事,但只要他每天生活在正常的環境氛圍裡面,接受正能量的影響以後再差也不會多差


空城6798


我決定刪除剛才的評論,因為不管咋說,都避免不了一場口水仗😂而且,我發現我剛才的評論有點片面了。

不過嘛,歸根結底,樓主還是放平心態,畢竟自己的身體健康要緊。

我不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是紙上談兵喲,只是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

我們這裡也是農村,班級人數55-60+不等,人多了,管理起來就是麻煩。

我班上的學生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我是班主任,平時上課紀律很好,同學們也是很積極的。

不過另外一個年級,上他們的課,就是一半的時間在管紀律,更有糟糕的是用四分之三的時間來管紀律,學生直接一個都不學。

剛才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自動想起來了我們班上的乖寶寶,似乎忽略了另外一部分學生,嘿嘿。

我們這裡的學生倒是很單純,耍朋友的情況少,但是玩手機,逃課,不寫作業的情況很嚴重。

這類學生的家長多半在外打工,或者文化水平低,所以實行家校活動可能性很低。

我也和班級紀律糟糕的學生討論過這個問題,然後得出了兩個結論,①大家都不學,我也不好意思學習。所以,我之前的回答中提及了,學生不學的原因有一半來自班級氛圍。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很脆弱,所以容易認同大多數人的意見。②我就是來玩的,學習有什麼用?這類學生,在班上就是搗蛋,影響紀律的存在。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極端的還有油鹽不進,以惹老師生氣為榮的。③學習效能低,意識薄弱。學了一兩天,一兩個星期,又沒有花費心思,所以成績提不起去,就直接放棄了。

我目前就總結出這三類原因,至於解決方法嘛,批評,表揚,懲戒,家校互動等等等……

如果都沒用,那麼就放平心態,仁至義盡,不必自責。

對於另外幾個想學的,老師可以多給予幫助,鼓勵。


影視巫七七


我初中時讀的是鄉鎮學校。當時鎮裡有五所初中,其中有一所是鎮重點,一般學生要經過“小升初”考試篩選才能就讀。

落榜的學生可以選擇以“擇校生”的方式就讀,但是擇校生的名額有限,要既有背景又有錢的家庭才能獲得。除此之外的其他學生,只能按區域分配到其餘四所學校。

父親曾經在其中的兩所初中當過老師,的確如問題中所描述的“只有三四人在學,95%在混”一樣。他們無心學習、上課睡覺、下課搗亂,更有甚者,毆打老師。老師連學生的紀律都管不住,又怎能好好授課呢?所以,那些學生初中畢業後要麼就出去打工,要麼去讀技校,能升普通高中的少之又少。

這種現象持續了那麼久,要是教育專家有辦法,早就把問題解決了!還是靠自己吧,作為父母,要把孩子教好;作為孩子,要嚴於律己、好好學習。這樣,無論去到哪所學校,只要大家有心學習,老師就會用心教導。


倚齋聽風雨


早在十七八年前,鄉村中學是學風一遍大好的,培養的學生也成績斐然。那是因為學生聽話自覺遵守紀律,老師用心教授、家長緊密配合的結果。

如今的鄉村中學是一遍消沉,老師無精打采,學生成績名落孫山。可以說,高中招生如果沒有攤派給的指標,根本沒有一個能考得上。到底是老師的業務水平差,還是學生的腦子不好使,的確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說老師業務水平差的話,可還是原來的老師啊!只不過是從年輕到人到中年罷了。如果說學生腦子不好使,不可能都是一樣的人,總有些會讀書的人吧!然而事實就是如此,真弄明白問題在哪兒了。

不過從目前的教育方式來看,主要還是義務教育中加了一條老師不允許責罰學生的指令。這樣一來,學生讀不讀書老師都不敢管了,加至這幾年老師受到的傷害,使得老師想管都得縮手縮腳、謹慎小心,一但弄不好一世英名毀之一旦不說,還得丟飯碗甚至是負刑、民事責任。所以,放任學生的自由空間,是導致成績下降的主要原因吧!

義務教育是好,但也給教育帶來不利的一面。它沒有競爭性的挑戰,不能嚴厲要求學生的學習任務,有些家長沒有正確的認識觀,種種問題的出現給培養學生就成了一大難題。

說實話,現在學校的老師文憑普遍的提高了,但現在的學生未見得比以前的強。由於家庭普遍較好了,不想讀書是他們的一貫認識,因此才導致成績不好的結果。再話說老師,雖然老師的整體文憑提升了,但真正有教學水平的還是不多。因為教學不是搞科研或坐辦公室查資料,沒有實驗水平理論知識再高也是沒有作用的。教學首先是心與心的交流,其次是知識的傳輸,如果不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只憑知識去征服那隻能是失敗的結果。

所以文憑高並不等於教學水平就高,必須懂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這樣才能有效的發揮自己的知識面。不然,無論怎樣折騰,最終還是隻有付出沒有回報。瞭解學生的思想和對學習的需求,貼心學生的動態精神狀態,教授時要嚴厲,課後時要平和,這樣才有師生關係密切,才有學生成績的穩步發展。

政策歸政策,現實是現實。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老師嚴厲教學的。至於少數家長的行為,可以對他們的子女採取一些措施,那就是,願意讀書的給予方便之門,不想讀書的人可以不管他們,讓他們自由的、盡心的玩,哪怕是一竅不通、目不識丁,那都是他們的家長自願的,不會怪別人。


碧野28


你的看法和觀點是不對的。(1)、鄉鎮中學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學。出現這種現象的鄉鎮中學,所有的領導要接受處分,校長要開除領導職務。三四人學習,又能學到什麼知識呢?①校風校紀不正。學生混,責任在學校,責任在領導,責任在教師。95%學生混的局面,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目標,課堂上一定是混亂的,作業也不能完成,考試成績一定很差。難道教師、學校領導看不見?!②鄉鎮中學一定是義務教育階段,教書育人是學校的生職責。先育人後傳授知識,育人,就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是初中生的天職。學習做人,做一個有知識的人,有道德的人。③知識在哪,道德在哪裡呢?教師不去管理學生,不去傳授文化基礎知識,責任又在哪呢,在校長。一所好學校,只靠一個校長不行,要靠一個團隊的凝聚力,靠一個團的打拚,非一日之功。但是,要想毀掉一所學校,只要一個校長足足夠了。校長不務正業,沒有正確的理念帶領全體教師,校幹們見利就爭,各自為己,毫無戰鬥力,一盤散沙。教師們在這種環境中只能望洋興嘆,混天度日,還有講教學、講管理學生的嗎?學生又哪有心來學習?這樣的環境裡,學生能不出事故,不出大事才怪?(2)、95%學生混,家長們呢。難道說,家長不瞭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不關心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社會風氣如此之差嗎?學校不象學校,學生不象學生,那麼家長呢?家長也一齊混嗎?家長沒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嗎?因此說,你提出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是不正確的,是違背教學客觀規律的。





周文生WS


直到教育專家們的新政策出臺,學生就成了神,只能供著,稍有不慎,不是家長,就是校長,教育局,層次圍攻,讓基層的小老師們吃不了兜著走,有些老師因管理學生不慎,直接丟了工作,失去了養家餬口的生計,所以題主所提的現象出現了,壞風氣一學就會,好的風氣一兩年都培養不出來,所以就出現了鄉村學校的學生百分之九十都不好好學習現象,老師們怎麼管理,重了丟飯碗,輕了不起作用,這時候還是請出我們的教育專家們解答吧!


遠文菡萏


總算找到一個地方讓我發牢騷了。你們這些鄉鎮中學的老師還配老師兩個字嗎?老師最基本的職責是不是都忘啦?

老師最基本的職責不是教書,是育人!!!

還怎麼教?這麼簡單的問題需要問嗎?能考大學的讓他們考大學(合班,小灶),不行的讀高職。

這不行的是不是就放任自流啦?反正就是讀個高職。錯!大錯!這也就是為什麼要罵你們的原因。在學生未成年的時候,你不鼓勵他們有奮鬥的精神,有上進的心,失職!

在他們未成年的時候,你不幫他們建立理想,建立職業規劃,失職!

不幫他們選擇合適的專業,不幫他們瞭解合適的高職院校,失職!

每天就想著打麻將了吧!

多囉嗦兩句,什麼是理想?理想就是理性的規劃人生。

小時候你會說想當一名科學家,想當一名醫生,想當一名軍人,那其實不是理想。我姑且稱其為夢想。什麼是夢想?就是我想到從事這個職業就跟開心,很滿足。不會去計較得失、收入、前途。

理想不一樣,理想是一份精打細算,一份充分分析和了解的規劃。是對短、中、長收入的預期,是對職業傾向的瞭解,是對性格的分析,是揚長避短的功利,是人生的計劃書!

作為一個鄉鎮教師你(們)哪怕就是每天給學生花20分鐘介紹一下每種職業需要的性格特點,有哪些進階的方式,需要什麼樣的技術要求。至少也能幫學生選最合適的專業吧!!!


怪子641


每班60多位同學,只有三四個同學在學習,這個比例有點誇大其詞了。


首先,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的學校,每個班上都有一部分同學厭煩學習,這點不單是中學,高中、中專、甚至是大學都有這種現象存在,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其次,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學校、社會。



家庭,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一樣,成長環境以就不一樣。有的孩子家庭富裕一點,那麼他從小的成長環境就會好一些,沒有對他的心靈造成傷害;有的孩子家庭或許拮据一些,甚至是父母外出打工,從小就在心裡埋下各種各樣的陰影;此外還有單親家庭、暴力家庭等等。

學校,我們的學校看似都一樣,其實裡的面貓膩只有你們教職工自己知道。就拿小賣部來說,下課後有錢的孩子想買東西吃就買東西吃、沒錢的孩子只能躲在一旁;在說學校各種教輔資料費用,老師傳達下去後,有的同學很快就能交上、而有的同學遲遲交不上來,老師就會在班裡點名。像這樣的情況那是數不勝數,看似很平常的一個舉動,對於孩子來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那種心理陰影是刻在心裡,揮不去以抹不掉的。

社會,現在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壓力以很大,唯分數論、唯升學論,教師的待遇都跟這些掛鉤,這就造成我們的老師會使出各種手段,諷刺、打罵、最可笑的是“義務教育體制,還有勸退這種荒唐的事情”。

最後,想要教好學生,作為老師你得一視同仁,不能再言語上有諷刺、過激的行為;對於差一點的同學,要找到他不學習的根源,包括成長環境、家庭情況等,當然這是一個費時費力的事情,沒有幾個老師會去做,換做城裡的老師,直接打電話請家長來學校談;只要把同學當成朋友來處,走進孩子的心裡,瞭解他們、聆聽他們的心聲,這樣想教不好都難。


老師是個受人尊敬的職業,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做老師的不應該反省嗎?有些職業就意味著奉獻和犧牲,要是沒有奉獻精神、犧牲精神,就是在誤人誤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