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五批傳統村落大峪青山後村素描

汝州市龍山森林公園北鄰的箕山深處,有一道南北走向的青龍河,在河道的幾個轉彎處,自然林木守護著4個石頭村落,石窯、石屋、石院、石寨、石堰、石渠、石板路與突兀的峰巒、綿延的山樑、溝壑相融,楸樹、梧桐、木蘭、皂角、豹榆等名木古樹薈萃,獨立的水系哺育出了泉、溪、瀑、塘、潭、河等與水相關的元素。

從南到北的南坡、青山後、白廟、黑龍潭四個自然村,組成了青山後行政村。全村人口不足400人,分為7個村民組。村域南北長,東西窄,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2010年以來,隨著龍山風景區的開發,來這裡的遊客不斷增多。2014年,村裡成立了古村落保護委員會,制定了保護公約。2016年,青山後入選河南省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河南省青山後傳統村落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村黨支部書記任法人代表。2018年,獲省財政資金補貼支持,同年底,入選全國第五批傳統村落名錄。

天造水成桃源地口小肚扁似寶瓶

八千萬年前,地球上一次叫燕山的造山運動,使汝州形成了兩山夾一川的地理格局。青山後南北狹長的地帶,也在這次造山運動中形成獨特的地理單元。

青山後村南部有三座海拔800多米的山峰,成品字狀聳立,綿延的山脊線就是南部汝河谷地、北部山區的分水嶺。

——全國第五批傳統村落大峪青山後村素描

明代石窯院,風雨五百秋

青龍河其中的兩個源頭來自三峰北延的匯水坡,河道東西兩岸是一道道向北走向的山樑,形成東西數里寬的“護牆”。青龍河向北行數里,遇一段東西向的山樑,河水在這裡彙集成潭,然後繼續北行,在木蘭溝一帶遇數道更高更寬的東西山樑,河水受阻使整個河道成為南北狹長的湖泊。湖面因長年積水升高,從山樑的薄弱處向北溢出,在數道山樑上硬是衝出刀劈般的斷崖,當地村民稱這裡為一線天。

河水經石澗北行,入大峪西部的趙樓河中,然後西行匯入洗耳河,成為洗耳河的源頭。

石澗東西兩峰,似龍虎守門。西為見子嶺,山域寬闊。東為雙石垛,雙峰相連,狀似草垛。

從北部綠樹相交不見天日的石澗向南進入青龍河後,忽然開朗,水岸山花爛漫,林間鶯歌燕舞,讓人不覺想到陶淵明理想中世外桃源的真實存在。

遁入山林居成村戰天鬥地一千秋

傳說北宋年間,汝州兵馬司姓麻的守將因反對太監李彥在汝州設局括田,被設計陷害,就帶著自己的弟弟和部分士兵逃到東北的承休古城造反,受到無田可種的散民支持,擁立他們為大小二王。麻王的坐大引起朝廷的重視,派大軍前來剿滅。一位新婚不久的小將,自知麻王難敵朝廷的大軍,一天晚上,乘自己在北門值守,帶著妻子逃離了麻城,來到在一次狩獵中偶然發現的青龍河灣處一山洞裡藏身。麻城被攻破後,官軍將麻城一把火燒燬。小將站在大青山頂南望麻城幾天不息的煙火,慶幸逃過一劫,從此在這裡生男育女,成為“桃花源”最早的村民。為了感謝上天留給自己的這塊保命地,小將就改姓劉。劉,留者也。

此後的近200年的安靜時光裡,青龍河漸漸形成了南坡、青山後、白廟、黑龍潭四個自然村落。清同治年間,捻軍在汝州一帶活動,青龍河的村民為了自保,在周圍的山峰上修築了三個石寨,有效地保護了村民和財產的安全。

1944年,八路軍在大峪鎮建立了臨汝縣抗日政府,青龍河的三個石寨成為抗擊日偽的堡壘,青龍河成為大峪根據地的前線,青龍河人出錢出物出人,為中國革命做出了積極貢獻。

千年古村落舊貌映新顏

1991年,青龍河沿岸四村從大峪鎮劉何村分出,於是,汝州多了一個叫青山後的行政村。

青山後村人少地多,山林、山藥、山果等自然資源豐富,山藤、竹子可編織生產、生活用具出售補貼家用,取之不盡的大青石可建造堅固的石窯和石屋。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修建了兩座水庫和一個引水渡槽,築起了幾十道堅固的護田石堰,可耕良田大增,成為山區亮麗的風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青山後人從山溝的窯洞石屋裡搬出,在河兩岸的開闊地建起了樓房,用上了自來水。但他們不忘過去的艱辛,完好地保留了祖屋、祖窯,早已不用的石磨房,三個山寨除自然毀壞外,沒動過一石一磚,築寨時的記事嵌石仍安放在寨垣上,留下了濃濃的鄉愁。

五山三寨百處宅留志藏史記鄉愁

大青山又名青龍山,海拔837米,因山南坡山腳下的斷崖處有一巖洞,傳說曾為青白二蛇居住,又叫青蛇山。中國四大傳說之一的《白蛇傳》源自汝州一說就出自這裡。大青山從南面遠看,又像一尊坐著的笑佛,佛頭、佛手惟妙惟肖,山南人又稱其為笑佛山。2013年前後,有許昌人出資在山頂建寺,因修路破壞植被被村民叫停。

石樓山:隔澗與大青山相望,海拔870米,山頂面積不大,東西南為幾近斷崖般的峭壁,斷崖盡處是外延成50多度角的深壑。因上部為層次分明的紅色石英岩層,遠看像一座高樓,故名石樓山。

明《正德汝州志》:石樓山,在州東北30裡,山多大石,若樓臺之狀。1861年,為防禦捻軍,方圓數里的村民集資在山頂修築了迎旭寨,先後在寨內修建了72孔石窯和36間石屋,在巖地上鑿有兩個5米多深的大水窖存水和收集雨水。據說山寨可容納1000人避難。

1944年冬,日軍進犯大峪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和民兵在寨內阻敵。由於迎旭寨選址特別,日軍的小鋼炮派不上用場,只好抬到對面的大青山上,可惜太遠,只有一炮射入寨內,傷了一頭驢。

迎旭寨寨門、寨垣保存完好,寨內還有四十多間完整的石窯,2017年被汝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江孤堆:位於青龍河的東部,為南北走向的大山樑,遠看像一個大土堆,最高處海拔864米。因山頂發現有海洋動物化石,故名。

見子嶺:在青龍河北部西岸,海拔約600米。傳說明代一知州從開封騎馬到汝州上任,誤入桃園流連忘返,天晚時分迷路,遇一酷似知州夭折多年兒子的放羊少年,帶他走出困境後,忽然不見。知州在州衙安置好後,便帶人在這一帶尋找但終沒找到,見子嶺因此得名。

見子嶺上有一寨,落成於同治元年十月,佔地約16000平方米,現存寨垣和10多孔石窯。

——全國第五批傳統村落大峪青山後村素描

見子嶺上見子寨,虎踞河岸傲群峰

雙石垛峰:在青龍河北部東岸,海拔約500米。因兩峰相連且狀如草垛得名。兩峰均有山寨,約建於清同治年間。寨內約2500平方米,只有一個向東南開的大門,大部分寨垣保存完好。

南坡村:在石樓山北坡的一個山窪裡,一條主街,宅院多為後窯前院結構,古色古香,依山就勢,別具一格,站在石樓山頂也看不到這個村。

青山後村:居南部三峰匯水溝的交匯處,狀如丫字形的小盆地,村民就沿盆邊的土崖上挖窯洞居住,由於土質問題,窯內多用青石拱圈,非常堅固。多處為窯上窯、窯連窯、窯上房的壯觀建築。隨著人口的增多和家庭的寬餘,在窯前圈起了院牆,增加了廂房,成為前院後窯式院落。這裡的窯和大門,多為完整的三塊青石組合而成,既結實又美觀,成為村居的一大特色。

白廟村:白廟只有40多口人,因村頭建龍王廟且敬的是白龍而得名,與青蛇山的傳說相合。白廟村留有許多土窯,也很有特色。

黑龍潭村:黑龍潭是青龍河遇阻旋聚而成的深潭,面積約3000平方米,潭水清澈見底。因附近有青龍廟,也稱青龍潭。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修建了水庫,可惜水庫被2000年特大洪水沖毀。

——作者系汝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