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一些企業用高薪把畢業生忽悠進去,在試用期內辭退的行為?

一一168052784


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企業在招畢業生的時候其實是真想招的,但是過了大半年企業經營業績太差,養不起這麼多畢業生了。

另一種是這個企業一直以來都是使用這種方式招人,類似於寬進嚴出,試用期考核標準及其嚴格,每年都有大量沒有通過試用期的應屆畢業生。

個人推測第一種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如果這個公司一向這麼做的話,在大學生中的形象早就黑了,不會有人還願意冒著被裁掉的風險應聘。

如果是第一種的話,這個公司也沒好到哪去,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完全沒有為學生考慮。

該公司可以在學生入職前就主動提出與學生解約,支付違約金就是了,這樣學生還有機會重新以應屆畢業生的身份找工作,春季補招的公司還是很多的。但這個公司沒有,非得拖到了學生入職了,試用期過半了,說這些學生沒有通過試用期。

好吧,那你給補償金也行啊,也不給,要求學生主動離職,還忽悠學生被辭退影響不好。真當學生無知啊,大家真應該聯合起來告它!

其實說回來,公司經濟狀況不佳也真沒必要那應屆畢業生開刀,這些人的工資才多少錢啊,一旦公司挺過了這個階段,回過頭來又要後悔當初怎麼就開了這些學生了呢。

畢竟能批量校招的公司規模都不算小,校招是為公司未來三年左右的人才需求做儲備的,拿校招學生開刀完全是短視行為,得不償失。


職場三原色


這裡面有幾種情況,不過不管哪種情況,對學生來說都是非常二噁心的,因為錯過了好的就業時間。

情況一,公司純粹噁心人,公司其實不缺人,但是為了優秀人才不落入競爭對手公司中,就是說,我得不到的也不讓你得到。阿里以前出現過,對實習生承諾說簽約,後來拒絕了,本來很優秀的學生錯過了不少好機會。

情況二,有可能是部門臨時架構調整,原先是招人,進去之後發現連部門都被裁掉了。

情況三,招進去之後,新員工表現不是太好,然後部門有淘汰指標,然後就拿新員工開刀,以前華為有個別部門出現過,直接不讓新員工轉正,或者社招高級別的人進去,扛淘汰指標


程序員聊科技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在各行各業都成了現實,無論是應聘者還是招聘方,都在展現自己的優點,誇著誇著越誇越大,就變成了欺騙。

試用期過半就辭退,不知知道你們的試用期是多久,一般是一個月,最長也不超過6個月。所以說,如果在試用期過半就辭退員工,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單位在廣撒網,然後從這些撒下的網中找到他們最需要的員工。因為應聘者,試用者可能眾多,但單位的崗位確只有1個或幾個,所以只有選擇最合適的錄用,其它的肯定要辭退。

至於說辭退影響不好,要求畢業生主動離職,這當然有規避賠償金的考慮。我想說的是,用這種方式辭退試用期的員工並且規避賠償金,是最省力的方法罷了。用人單位可以有N種的方法可以在試用期內辭退員工,並且不需用給賠償金。因此在試用期內,員工真的是很處於弱勢地位的,即便你毫無過錯,但用人單位要找你的錯很容易。所以碰到這樣的單位,真沒什麼好辦法,我是覺得沒必要較真,還是讓自己更優秀些,這樣用人單位就可能錄用你,就算這家用人單位不用,也有更好的單位會錄用,也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其實用人單位也有用人單位的難處。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人不容易,用人單位也沒有時間試錯。在不知道誰是最合適的人之前,那麼選多招幾個,同時試用,然後從中錄優,也是很多用人單位不得不採用的方法。要知道,用人單位招人也是有成本的,更大的成本,招的人不合適,在崗位上做不出成績,會給用人單位帶來很大損失。所以為了儘快找到這個崗位最合適的人,先多招幾個人進來,再擇最優的錄用就是成了為很多單位的首選。


至於說招工的時候,把自己的單位吹到得花亂墜,我就不贊同了。最終還是要落到實處的,說的再好,前期是可以把人給忽悠進去了,但是有能力人肯定不會將就的,發現最後達不到求職者的預期,有能力的求職者多數會選擇離職。應是對於用人單位是得不償失。相反,在招工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降低下自己的待遇,然後等求職者進來後發現,原來單位待遇還不錯,這樣更容易留住有才華的人。也就是超預期。


楊梅花醉


  只能說,無信用的企業根本無法立足市場。

  遇到這樣的企業,無需與它過分糾纏,對於剛從象牙塔出來的學子們來說,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凡事都有兩面性,剛出校門踏入社會就遇到如此奇葩的企業,無疑等於當頭棒喝,原來社會與校園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於是,多了一份謹慎和細緻,對於所鐘意的企業也格外會關注它的企業文化及氛圍,為以後走更長遠的路打下伏筆。

  這樣的企業即使以各種荒唐至極的理由哄騙畢業生自己主動提出離職,我相信不用多久將是人去樓空的,通常辦理離職手續的都是HR,作為一個稍微有點頭腦及經驗和眼光的HR來說,這樣的企業是不是命不久矣,我想,每位都比我聰明吧!

  如今這樣的社會,所有人都在講信用,徵信報告記錄不良,大到個人無法貸款買房買車,小到出行的交通工具都會受到限制,何況一個寄生於民生的企業?

  拿信用當如此兒戲,簡直荒謬至極!


敏公子來了


本來這些工作應該政府去做,或者權威招聘網站去做,就是招聘方和應聘方互相打分,很多公司的HR都有QQ和微信群,對那些他們認為不地道的求職者都互通信息聯合抵制。而不要臉招聘方呢?求職者根本不知道沒法預警。

應該建立類似淘寶買家賣家互相打分評價制度。那麼那些老在試用期間坑害求職者的招聘方一定會大白於天下。


鳩磨空


不用說的那麼複雜,這主要是因為企業都想套國家的補助金,國家對應屆生有補助,企業想要的其實是錢,而不是畢業生


沉醉寒風九段


有必要在校內論壇建立一個企業黑名單的帖子,傳承下去。


銀行小馬農的日常


在進一個公司前,可以找找有沒認識的人對這個企業有沒了解的,做個打聽,很多公司都是掛羊頭賣狗肉。


暮雨三天


差評。

涉嫌欺詐,相關部門應該在誠信名單上拉黑!


曉西關


這種企業的做法,毋庸置疑是不道德的。

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企業也是講口碑的。

一個企業如果這樣做,是會砸自己的招牌的。

良心企業是會注重員工關懷的,因此這種企業避而遠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