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相聲表演只要能把大家逗笑,讓大家開心就行,節目內容無所謂,你覺得這個觀點正確嗎?為什麼?

甦醒459


這個觀點肯定是錯誤的,而且大錯特錯,這是在鑽牛角尖,走進了死衚衕,明顯的死路一條啊!現在的年輕人啊,人云亦云的太多,能夠堅持獨立思考的人太少,很容易被人帶節奏,一窩蜂的順著別人指的方向走,卻不知道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郭德綱火了以後,經常在臺上說“相聲要是不搞笑就太搞笑了”,很多人就把這句話奉為經典,用以諷刺主流相聲界那些不搞笑的相聲,並認為相聲只要搞笑就行了,不需要教育人,這一點沒有錯。錯就錯在有些人誤解了郭德綱的話,錯誤的認為相聲可以無底線的胡說八道,只要搞笑就行,這並不是郭德綱的本意。郭德綱的話其實還有下半句“相聲是教人向善,勸人學好的,我們有自己的底線,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但是這下半句又有幾人能記得呢?

郭德綱火了之後,有很多人模仿郭德綱,但是隻記得郭德綱那句“相聲不搞笑就太搞笑了”,一味的追求搞笑而忽略了底線。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苗阜,他接受採訪時曾稱是郭德綱將他引向邪路,殊不知是他自己沒有守住底線,而郭德綱守住了。正因為此,郭德綱及德雲社這些年曆經磨難依然能夠屹立不倒,而苗阜卻要經常在微博上為曾經的愚蠢行為道歉。


相聲舞臺上的底線是什麼?就是那些打字都得避免的內容,比如“十七加一摸”“探清水河的四更天”“有特殊意義的人物和歷史”“過於直白的情-色內容”等等,都是相聲演員堅守的底線,觸碰者就該玩完了。


除了堅守底線以外,還得向觀眾傳遞正確的三觀。相聲可以不教育人,但是不能宣揚“讀書無用論”;相聲可以庸俗,但是不能低俗;相聲可以不諷刺不良現象,但是不能自己成為不良現象;相聲可以不弘揚主旋律,但是不能抹黑主旋律。

搞笑是相聲最原始的功能,但是搞笑也分很多種,直截了當的說“我是你爸爸”是一種低級的搞笑手法,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必須掌握,但是不能作為唯一的賣點;我更希望在臺上看到“死的是你,你是你哥哥”這樣的搞笑方式多一些。


最後,一個相聲演員想要火的長久,必須要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想要什麼,更要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做一個清醒的人!


相聲演義


這樣說吧,我小時候還沒電視機,收音機是唯一傳播娛樂的媒介,最喜歡聽相聲,而且無論哪段相聲家長也都非常放心讓我聽,我自己和小夥伴學校演出還會上臺表演。

現在的相聲確實比某個時期的歌頌相聲更容易讓人笑,但如果讓小孩子聽,做家長的起碼會皺皺眉,小孩子單純的聽不懂,也就不可樂,聽懂了,那就太早熟了,尤其是兩性關係的梗,不是說不能讓小孩子接觸,但接觸的方法很多種,起碼有很多比葷段子更合適的。記得一次孩子的同學網上搜了個段子想跟小傢伙一起說,班主任一看稿子沒等排練就把節目否了,確實不合適,但也是變相把小孩子的積極性打擊了,從而對相聲的熱情變得可有可無。

現在的劇場相聲可以把尺度放大,其實也是國家開放程度的體現,把時光倒轉30年,現在的這些梗在當時不是能不能說,是沒人敢說。經常聽到很多人在主流非主流之間噴來噴去,主流的如果只會歌功頌德,那不是相聲;非主流的如果只是葷段子,那最多就是小笑話,是能把人逗樂,但傳播基礎只適合於一部分人,任何一門藝術如果缺乏了下一代人的參與、由心而發的喜愛,不是好事情。


sherlock80514248


這個觀點不正確。

我是一個相聲迷,也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對於侯寶林、馬季、姜昆、師勝傑、馮鞏等人的相聲,簡直達到了痴迷的程度,百聽不厭。那真是一種藝術的享受,精神的愉悅,思想的昇華。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必然承載著社會功能,它必須反映正確的思想和觀點,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不能迎合一些低級趣味的不健康的糟粕的東西。

互聯網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世界真成了一個地球村。西方文化大量的湧入,泥沙俱下,一些連資本主義世界都摒棄的東西,某些國人卻奉如珍寶;改革開放就像打開窗戶一樣,蒼蠅也會隨著新鮮空氣一起飛進來。這理應引起國人的高度警惕。作為文化藝術領域的演創人員,更應該肩負起反對資本主義文化中腐朽墮落的思想的歷史責任,怎能為了逗樂觀眾而不顧其作品的教育意義呢?

講政治本來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大優勢,它可以抵禦西方資本主義反華勢力的滲透和演變。然而現實是,有些明星或公眾人物,不但自己不講政治,還要去迎合外國和社會上的不健康的東西,把自己的政治覺悟和道德水準混同於普通老百姓,只追求市場價值,不顧作品的思想內容,真不知他們的藝術境界的高度在哪裡。

總之,我們的文化藝術還是應該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應該向人民群眾提供積極向上的精神產品。“寓教於樂”仍然是藝術品的宗旨。


曲河堰


當然正確。我花錢聽相聲就是為了找樂子找開心,只要把我逗樂了,就值回票價了。我要接受教育,我自己會去找書看,找學校培訓,找心靈雞湯喝,何必非得跑來從相聲中來接受教育?再說了,誰比誰傻多少?誰比誰高尚多少?老子活到幾十歲了,三觀早就成熟定型,還輪得到你來教育我?總之,那種不管什麼事都想從中找出點教育意義的,否則就覺得是三俗的,都特麼是些有自虐傾向的犯賤之人,簡稱賤人。賤人們不懂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人活著可以純粹為了開心做些事,可以沒有任何其他意義和目的,因為,此時此刻,開心就是最大的意義和目的!

活在人間做個純粹的人,做個純粹的開心人,做個純粹的真實的充滿煙火氣息的開心人,包括屎尿屁,同樣是煙火人間!


人生何處不投機


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這種結果論可以用來評論各種顏色的貓,但不能用來評論相聲,起碼不能用來評論當前的相聲,相聲畢竟是一門藝術,而不是街頭雜耍。

相聲在出現之初,也許是這樣的,站大街上說幾句話就能把錢要下來,把飯掙出來,恐怕是要想些辦法。當時的相聲還不能叫藝術,也就是藝人的一種營生,目的是為養家餬口。那時候的很多藝人是什麼都可以說的,以至於他們自己也會勸周圍的人,老婆孩子最好別跟這兒聽,我們這兒沒好話。

張壽臣等老藝人後來開始注重相聲的品味問題,在內容上開始把關,有些東西能說,有些不能說,即便有些笑話表演效果很好,因為內容不健康只能捨棄不說。

後來的侯寶林更是努力淨化相聲,使得相聲既文明又能逗人發笑,這在過去是很難做到的,相聲的藝術感也越來越強。建國之後侯寶林等人更是力主相聲改進,把過去一些傳統段子進行淨化整理,使得相聲開始登堂入室,成為全國觀眾最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

相聲發展到今天,電視相聲逐漸衰落,小劇場相聲開始興盛,為了迎合一部分觀眾的欣賞口味,一些演員不再遵循前輩老先生們的教誨,一些髒活臭活開始死灰復燃,而這種表演往往還很得年輕觀眾的歡迎,這就更讓這些演員變本加厲,表演更加沒有規矩起來。

這樣的表演是令人遺憾的。相聲本來是一門藝術,而看他們的一些表演,觀眾感受不到一點點藝術的氣息,年輕人可能以為這就是相聲了,相聲本來如此。

相聲名家高英培生前說過這樣的話,如果說讓觀眾笑,那我站臺上把褲子一脫觀眾也能樂,但我能那麼做嗎?

我問過不少從業多年的相聲演員,他們對這樣的現象出現是痛心的,當年老先生們摒棄不要的相聲糟粕,又被這些對相聲沒有敬畏之心的年輕演員撿了回來,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演員跟我說自己為什麼不說那樣的臺詞,“如果你老婆和女兒在旁邊,你那樣說話嗎?我跟她們都不這麼說,我憑什麼到臺上就能說?”

列舉前輩相聲演員的這些話,並不是說相聲就應該一成不變幾十年總是那套詞,而是說相聲的創新不是胡來的,有些創新是創新,有些就是胡來,是給相聲這門藝術抹黑的行為。

是的,相聲是一門笑的藝術,為觀眾送來歡樂是它的目標,但這種笑不應該是廉價的毫無藝術感的,如果真的只是這樣,相聲無法贏得尊重,也不會延續100多年。


鄭捕頭


這個問題如果要是說德雲社的,那隻能說明部分不明真相的聽眾被誤導了!

德雲社的相聲我聽得不少了,反正我聽的是接地氣,沒有覺得什麼低俗、庸俗。試問:正常人誰不吃喝拉撒睡?誰不放屁?誰沒有生理需要?所以說,相聲有這些怎麼了?更何況,德雲社相聲有這些也不是宣揚這些,而是通過隱晦的語言來讓聽眾自己領悟與琢磨,然後為自己的想法而笑,這就是相聲的魅力,這才是相聲的精髓!

試問,德雲社的相聲,什麼時候直白的說過色情、暴力、醜惡?一兩個人就演的電影,你知道是什麼,你會笑,不知道的呢?吃二斤黃豆,喝點涼水,然後是什麼?你懂你會笑,不懂的呢?

所以,聽相聲,什麼樣的感受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人!高尚的人聽到的是可樂,猥瑣的人聽到的是齷齪!

人谷為俗,牙佳為雅!相聲,本身就是市井藝術,老百姓圖的就是樂呵,老百姓也就是五穀雜糧,但是內心高尚。那些說人家相聲低俗庸俗的,首先自己就有那個齷齪的內心!


上善若水37111081


我支持這個觀點

第一 相聲是個啥玩意兒,是個逗笑的技藝(不是藝術),不逗笑還是相聲嗎?

第二 逗笑可以用各類手段,各自發揮專長,但不能涉及政治,藝人嗎,要好自為之。

相聲內容挺豐富的,也像戲劇一樣有各個流派,擁有不同的觀眾群,逗笑的形式也有多種,其中最惹爭議的是倫理逗和色情逗,也是最大驚小怪的,又是最徒勞無益的爭論,其實反對的人你想想,弄個“我是你大爺”、“你是我兒子”、“我吃你媳婦兒的豆腐”“和你妹貼在一起”之類的話就表示不乾淨嗎,就會把人帶壞嗎?要真那樣電影裡大活人光著屁眼,致人懷孕的動作活靈活現,那不更色情?可那反而是藝術,還要金馬金驢的獎?奶奶個熊,上哪講理去。其實人的色情是本能,不知怎成洪水猛獸了,有色情究竟咋的了,怎麼讓人變得道貌岸然,人們天天在演繹著色情,那都是悄悄的,小說、電影以藝術的名義公開展示給人們,而相聲則以比較隱形、色調淡然的曲線的表示,相聲的色情味差遠了。

再者,聽相聲的人群本身就是找個樂,不會受教唆嘀,別把相聲弄那麼幹淨,不然連臺下觀眾也乾淨了。乾淨相聲是有特定環境的,1949年後,戰爭下的從藝形式移植到大都市,那時是必要的,現在70年過去了,通過發展演繹,相聲的環境更新了,對相聲的意識同樣要更新,深層次的原因有些不知所以然就不多說,只是給相聲留點空間,畢竟那還有些觀眾。


luandunn


標題—這是斷章取義的“調調”!老郭在舞臺上多次講過,現在的年輕人不去泡吧、不去酗酒、、、而來劇場聽幾小時的相聲,這是多大的好事!而你要在聽完相聲又能從中悟出些什麼道理,那更是好事!這就是相聲為社會主義和諧做出的貢獻!天下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他救護車隊捐的最多為啥很少見光!一些善舉他從不張揚!而那些大吃社會主義,逢會必吃!投資巨多,放言打造培養相聲界黃埔軍校的“姜昆笑劇場”眼下是何種狀況啦?一年演出“兩三百場”的豪言是否也該總結一下啦??老百姓心中是有桿秤滴!滿坑滿谷就是民意!!!


斯城歲月


這個觀點不正確。雖然“把觀眾逗笑”是說相聲的基本要求,不可樂不是相聲(不能像有些相聲演員那樣都快上手膈嘰了還是沒人笑,那不叫相聲),但明顯三觀不正的逗笑是不應該被允許的。文藝作品不能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悖,不能產生不好的社會效應,這是必守的底線。與此同時,也不能以此為晃子,隨意打壓別人,搞文革那一套。如何把握這個尺度?首先,相聲演員不能缺德,思想不能有缺陷,行為更不能有明顯瑕疵,這一點大家都有眼,都明白,不必細說。其次,相聲演員不能無才。你得先是那塊料,然後你得下功夫,有基本功,有大量儲存,還得有廣博知識,有相當歷練,練到張口就來,隨機應變,笑點四溢。只會背段子可不行。第三,相聲要有群眾基礎,要融於“水”中。不能只在人民大會堂說相聲,老想著宣傳公報,教育人民,或偶爾“深入工農兵”當中做個樣子。“商演”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應該大力提倡。深入群眾,就要熟識群眾的性情,適應群眾的需求,會說群眾的語言,不做先生面對面,要做朋友順著走,在民眾生活的微觀、細節中發掘真善美,諷刺假惡醜,激出笑點,找到共鳴。


山右1


耍猴挺快樂,但那不是相聲。現在有人說話都這麼極端的嗎?

要麼逗笑要麼內容無所謂?這兩個事物不是對立的啊。

相聲之所以成為相聲就是因為他的內容。以前我也不理解內容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用相聲跟口技的關係來代入瞭解一下相聲的逗笑和內容的關係。

我們知道只是單純的表演口技這不是相聲,因為口技屬於雜技範圍的。但是口技又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如果給你表演的口技加上內容,用一個事件把你會的口技串聯起來,這個就可以算是一段相聲了。老一輩相聲藝人當年的相聲五傑之一的相聲大師湯金澄就是一位善於表演口技的相聲藝人,據說他的口技師承百鳥張。

他的相聲就是一個故事串聯起一串口技表演。

逗笑和內容的關係也是這樣的。只是單純的逗笑這個叫哏,或者包袱。但不是相聲本身。

現在的相聲有很多就是一堆包袱,包袱之間沒有關聯。這類段子代表不了相聲,典型的相聲仍然是需要內容串聯。

就像小說一樣,或者舉個電影的例子。

只有經典場景的影片不能算典型的電影,可能就是短視頻,充其量也就是微電影。

但是類似失戀三十三天這種,把一些類似的但相互沒有聯繫的故事湊到一起,可以當成電影看,但不能說電影就應該是這樣,這不是典型的電影。

只是逗人開心的段子集合,稱之為相聲也就罷了,但不能說相聲就應該是那個樣子,內容仍然很重要,因為典型的相聲是以內容為主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