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德雲社來說,“內行觀眾”和“外行觀眾”哪個更重要?

相聲演義


俗語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於一門通俗藝術而言,內行支持代表的是業界的肯定,外行喜歡代表是市場的肯定,對於異軍突起的德雲社來說,“看門道”的和“看熱鬧”的同等重要!



何為內行?何為外行?

個人理解,“內行觀眾”分為三個類別:

一,相聲演員,德雲社的忠實觀眾肯定有相聲演員。他們或是批判性的聽德雲社的相聲,比如苗阜、何沄偉之類的,他們振振有詞的批判德雲社相聲的前提,肯定是事先聽了德雲社;或者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聽相聲,比如“相聲新勢力”,比如其他小的民間團體。

二,某些專家學者,如發文批評岳雲鵬、孫越《妙言趣語》的北大某教授,比如說張雲雷的《探清水河》是窯調的上海交大某教授。

三,某些長期聽相聲、研究相聲的觀眾。

“外行觀眾”就是我們這些單純喜歡相聲的人,德雲社的“角兒”們是我們的“愛豆”,我們關注著他們,喜歡著他們。這些“外行觀眾”們,研究不了相聲,但卻是最愛聽相聲的人,德雲社的“衣食父母”們大多來自這些“外行觀眾”們。



德雲社離不開“內行觀眾”,更離不開“外行觀眾”

“內行觀眾”中的一些人,聽著德雲社的相聲,他們也會哈哈大笑,他們也能緩解生活中的壓力。但是他們畢竟是某方面的專家,他們得拿出專家的“範兒”來,給郭德綱們的相聲挑挑毛病以顯示他們的學問高深,如果趁機獲得一點兒關注就更好了,這一類人可以歸到譁眾取寵的類別裡來。好在這一類人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是“偽同行”,不足為慮,也成不了氣候!

不得不承認,郭德綱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和內行們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早期的德雲社,舉步維艱,是馬季先生,侯耀文先生,這些相聲名家的支持,才使德雲社站穩了腳跟,也才有了後來的一枝獨秀。


相聲名家的肯定,以及內行觀眾的支持是德雲社得以立足的根本。

德雲社從寂寂無名到今天名揚天下,“外行觀眾”們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到什麼時候,在任何場所,郭德綱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感謝衣食父母的支持”。因為這些“衣食父母”們,德雲社的成員才能衣食無憂,也因為“衣食父母”們,德雲社才有進一步擴展的動力。


無論是哪一類觀眾,都在激勵著德雲社的發展

“看熱鬧”和“看門道”的觀眾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比較堅守傳統,喜歡以高峰為代表的傳統演員;一類是喜歡年輕的如岳雲鵬、張雲雷等現場火爆的相聲演員。

郭德綱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有目的的發現每一個演員的優點,使他們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如高峰的“穩”,岳雲鵬“賤萌”,張鶴倫的“壞”,張雲雷的“帥”等等。可以說在德雲社,擁有一款類型的相聲演員適合你的喜好!

德雲社想長久立於不敗之地,內行觀眾和外行觀的支持眾缺一不可!,也正應了郭德綱常說的一句話:“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


相聲迷老於


無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德雲社是今天全國最大的相聲團體,從幾個閒散民間草根藝人發展到今天走向世界的相聲私企,風風雨雨實屬不易。然而,不僅僅德雲社的經營之術精湛,郭德綱于謙等人的表演水平值得欣賞,也歸功於眾多觀眾的支持。其實兩者還是相輔相成的。就拿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辦專場,其實郭麒麟的技藝並不足以辦個人專場,只是一個半大的孩子,其實根本就不值票錢,但是大多數觀眾可以說是看郭德綱還是支持德雲社,所以也選擇了去聽,觀眾的支持才讓德雲社有了今天的輝煌。

我看了將近二三十年的相聲,可以說也算是一個內行的觀眾,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覺得相聲的觀眾是需要培養的,郭德綱在最初在天橋說相聲,賠錢都幹就是在培養相聲觀眾。內行和外行觀眾最大的區別肯定是資深了,聽過郭德綱的大多數相聲,每一個包袱,每一段話裡面的內容都能進行思考和咀嚼,我感覺不像以前聽一個熱鬧了!以前覺得有的包袱說起來很逗,場面能調動的很好,但是現在聽第三四遍的時候,覺得相聲裡面的過度的話,和很哏的幾個回答也能很讓我痴迷。不管是內行和外行,我覺得只要是有人願意聽,郭德綱和于謙,德雲社就能繼續紅下去。即便聽了這麼多年相聲,我也依然覺得有很多精彩的段子值得再三回味。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郭德綱早期的傳統相聲作品,比如《文武雙全》《白事會》《怯洗澡》,傳統的段子感覺結構非常巧妙,比這兩年的要強吧!

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相聲,從來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就像寫劇本的編劇,壓根不是個藝術活,而是個技術活。

相聲打撂地攤那天起,走的就是一個簡單純粹的目的——逗樂。哪兒有什麼俗跟雅,今天來聽的男人居多,底層苦力居多,說相聲的就多帶兩句葷口;明天來了一看,戴眼鏡夾書本的學生居多,那就注意點,葷口點到即止;大後天再來一看,正趕上廟會,圍上來的人裡有些婦道人家,那就正正經經逗樂。什麼葷素俗雅,都在說相聲的那張嘴裡。哪個表演大師在解放前靠相聲餬口混飯吃的階段沒說過葷口?


郭德綱小劇場的崛起並不是迎合了觀眾的低級趣味,正相反,反而是迴歸了相聲的本質,人本來就是低級趣味的,芸芸眾生從裡到外高尚的有幾個?好,就算有,天天24小時高尚,他不也得偶爾聽點低級趣味的放鬆放鬆?高尚一輩子多累啊!


什麼俗和雅,什麼內行和外行,那統統都是你們這個小圈子裡的人的無病呻吟、自我意淫、自我憤怒,民國時候的中國人和現在的中國人有什麼不一樣?

不是觀眾變了,觀眾始終沒變,變的是你們這幫所謂的內行和所謂的相聲精英。掛上藝術倆字之後就一直沒找到北在哪兒!



外行庸俗?這大棒子敲的,沒有庸俗,當年撂地攤的幾個祖師爺早半道餓死了。內行孤獨?這逼裝的,趕上去星巴克點杯咖啡玩空當接龍那個勁兒了。

內行外行無所謂,觀點無對錯,水平有高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挺好嗎?


峰大大123


我有點不明白為什麼觀眾會分為內行,外行。

我覺得去聽一個人的相聲,關鍵是這個還不可能是免費的,有時候還一票難求,允許張雲雷的小粉絲說一句~比如雲雷灰,哈哈。他們肯定是喜歡這個人的。喜歡這個人,肯定會關注他,瞭解他的一些作品,甚至知道包袱在哪,我覺得觀眾會分為,聽過的,沒聽過的。

聽過的呢,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互動,也知道該說什麼。

比如張雲雷的相思賦予誰,下一句就會觀眾說小辮兒張雲雷。

張小泉的~剪子

王麻子的~菜刀

楊九郎的~黃鱔

耳朵眼的~炸糕

哎呦喂~九郎好帥

讓我先~死一會

我一口老血噴在了~屏幕上

對不起,我只認真的左一遍又一遍的看過他的相聲。

像這種和觀眾的互動超級多。我覺得這些就是聽過的觀眾。

接不上的,就是沒聽過的觀眾。

只要不刨活,不亂接茬,就都完美。。



一張白紙雲雷張


不管是外行還是內行,最重要的是觀眾。

演員跟觀眾之間應該相互尊重,這樣才是良性互動共同進步。

之所以會有內行觀眾外行觀眾的討論,我想應該是受到最近關於觀眾刨活的問題展開的後續討論。

現在的觀眾特別愛搭茬,該搭不該搭的地方他都搭,有時候,一些讓演員進行不下去的惡意搭茬,就不是內行不內行的問題,而且個人素質問題了。

演員演出可能收收了你門票了,不合適說你什麼,但是你耽誤同樣掏了錢的其他觀眾的觀看體驗了。

搭茬搭的好的也就不說啥了,最討厭的就是刨活,讓演員臺上難堪的。

要說這部分觀眾外行,他們可比誰相聲都看的多,不然能知道下面的詞兒麼!

這個世界上,無論到什麼時候,觀眾內行不內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素質。

另外,演員包袱太老,忍不住刨活,說這麼老的段子我不喜歡,就是想讓他難堪。這部分刨活的觀眾也許是促進相聲進步的原動力,但是這麼做肯定太苛刻了。

最近看了一個新聞,說德雲女孩為了聽相聲,還要做筆記的,感覺現在的觀眾跟過去不一樣了,也許對觀眾的要求真的應該變一變了。

但是不變的永遠是,烘托氣氛可以,以讓其它觀眾不反感為前提,惡意起鬨不應該。


草野泥塗



“內行觀眾”也好,“外行觀眾”也罷,只要是觀眾對德雲社來說都很重要,當然真心喜歡德雲社相聲的觀眾更為重要!

你說外行重要?往往外行的觀眾根本不懂德雲社相聲的含義,容易聽風就是雨的批評罵人。

你說內行重要?往往真正喜歡挑毛病的也都是一些個所謂的專家教授、知名相聲演員。很多內行觀眾,才喜歡吹毛求疵,以顯示自己懂得多。

你說外行不重要?往往他們能夠不顧一切的支持德雲社,能夠捨得花錢去買票聽相聲。

你說內行不重要?往往他們能夠在理論層面上支持德雲社,能夠有理有據的去幫助德雲社駁斥那些汙衊者。


所以說,哪有什麼內行和外行,真正喜歡而且支持德雲社的觀眾,對於德雲社都是衣食父母,都是絕對重要的。這一點上郭德綱以及德雲社的全體演員都認識的非常清楚。


被網友親切的稱呼為“第一陪睡天團”的德雲社,這些年走來實在是不容易。他們能夠走到今天,有郭德綱的不懈努力、有德雲社演員的一直奮鬥,更重要的是有那些真心喜歡並支持德雲社的觀眾。郭德綱演出時常常會說到“郭德綱代表德雲社全體演員,向我的衣食父母致敬”。


郭德綱又一首代表作品,叫做《大實話》。其中有段話唱到:“要說親,觀眾們親,觀眾演員心連著心。曾記得早年間,有那麼句古話,沒有君子不養藝人”。這是每次商演郭德綱都會唱到的一首歌,可以見得在郭德綱心裡觀眾有些多麼重要的地位。

其實,德雲社帶給我們快樂,我們哪怕不能買票看相聲,但真心支持也是好的。千萬不要一邊聽著免費的相聲在那笑,一邊開口閉口批評德雲社!


雨天論娛樂


頭次聽說,聽相聲還分內行觀眾和外行觀眾?好吧怎麼說。我覺得還是外行觀眾重要吧。為什麼?

因為聽相聲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外行觀眾。哪有那麼多的內行觀眾?相聲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能把觀眾逗樂了。假如一場相聲演出。1000個人的場次。800人外行觀眾。你講一相聲把那200多的所謂內行人逗得哈哈大笑。因為他們是內行啊!知道你的笑點包袱在哪裡。也知道你要表達的意思。和隱喻。而那800多人聽的是一頭霧水。這樣的演出能算成功嗎?

還有就是如果那800多人外行觀眾在哈哈大笑。那200多人內行觀眾不屑一顧的效果更好。我想都知道吧

就像電影,沒有那部電影是專門給專業的影評人看的吧!它們還是要照顧大多數外行的觀眾。

蛇魚熊掌不可兼得。創作的時候。就要有重心。我的相聲作品怎麼也能讓外行的觀眾也愛聽?如果一門藝術只有幾個內行觀眾喜歡。那它裡消失也不遠了。



老嶽娛樂觀


最好的情況是,既能夠得到內行的認可,也能夠得到外行的喝彩。相聲的專業術語叫“相空一起打”(相指內行,空指外行)。

早期的德雲社,主要是看郭德綱、于謙。那個時候二人初出茅廬,對作品很上心。一件作品要打磨數次才能成型。早期那些經典作品,相同題目的都有好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最好。

那個時候德雲社的作品非常嚴謹、完全符合傳統相聲的結構,還能夠緊跟時代、貼近生活、逗得觀眾滿堂大笑。

郭德綱04年到06年的相聲,得到了外行、內行的一致認可。觀眾們很歡迎,內行認為其已達到大師水準。



進入10年代後,郭德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演出、管理團隊、培養學生上面了,用在作品上的心思就少了一些。

雖然每年都有新作品推出,但質量明顯大不如前。基本都是拿于謙的家人找樂、甚至會出現些屎尿屁等過於通俗的段子。

另外,郭德綱的單口還有很多坑沒有填,粉絲們望眼欲穿。

郭德綱這幾年的作品雖然也有很多觀眾喜歡,但在內行那裡是有爭議的。大多認為不如05、06的巔峰時期。並且表演方式越來越接近聊天,結構不夠完整。



德雲社這兩年也推出了不少新人,岳雲鵬、張雲雷等人,在市場上大受歡迎。他們的相聲和傳統相聲有一定區別,或許這就是相聲隨著時代的變化吧。到底好不好,還得時間來檢驗。

郭德綱的徒弟孟鶴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要把粉絲變成觀眾”。這說明他們還是非常清醒的。真實的觀眾只關注作品本身,這對演員進步大有好處。

雖然理智上我們不能苛求一個演員永遠處於巔峰狀態,但觀眾就是不滿足,永遠想看到更好的。還是期待德雲社出更多好作品吧。


一鍋魚三樣


就一斗樂的,原先了地攤,現在有自己的館子了,牛了,可別往下坡路說,那可就麻煩了,現如今互相鬥法,已夠煩的了,是抬,的太高,過去連說相聲的大師都不願意把兒子送去說相聲,


打莊子


內行也好外行也吧,只要受眾喜歡。內行可能苛求多,外行只是在乎可樂可笑,但根本是演員的表演功底和段子本身內容趨於統一,加上對現場的掌控,內外行都覺得賞心悅耳,這時外行內行都同時叫好。門道和熱鬧都重要,內行使得藝人的技藝更加進步,外行讓藝人的日子更豐富。商才演是衡量的標準,票房更是好壞的硬道理,內外行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