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歌越來越難聽懂了?

杜拉拉職場


當今物質橫飛得年代,已經很少有音樂人能去用心做音樂,作出自己滿意的音樂,自己都不滿意的音樂,肯定不是用心做的,只是為了去迎合大眾,音樂已經變成了快消品,某音的出現,更是助長了這種氣焰,不過也不能否認某音的音樂也有好聽的,可取得,只是去年某音大火的歌曲到今年你還記得幾首,應該是寥寥無幾吧!

還有港臺歌手的沒落,當年火遍全中國的四大天王,亞洲歌王等,現今能有幾個歌手有他們的成就?

如今社會,我們需要沉下心來,安安靜靜做音樂的音樂人,我們也不要悲觀,多讓他們沉澱沉澱,相信他們能做出來,好聽的音樂!



道道說道


提出這種問題,只能說問者缺乏音樂欣賞水平。最近這些年,年年都有好歌,問者的欣賞水平有限,所以,感受不到這些好歌。

還有,現在由於社會環境變了,人們的文化社會豐富多彩,不像以前那樣,一首好歌出來,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現在呢,任你優秀的歌曲,要想傳遍大江南北,一般要兩三年時間。記得當年,我聽到《紅塵情歌》後,就向親朋好友推薦,但差不多兩年後,這首歌才傳遍大江南北。

我媳婦很喜歡唱歌,但是,她在音樂欣賞上,有所不足。我經常會搜索一些新歌來聽,遇到好的歌曲,就會保留下來經常聽,媳婦一開始都說不好聽,但是,聽上一兩個月後,就說好聽了。我懷疑,有許多人可能都像我媳婦這樣,第一次聽到新歌時,往往覺得一般,要聽許久,才會覺得好聽,要聽許多次,才會逐漸喜歡上。不知道這屬於啥原因,我把這種情況,歸結為音樂欣賞能力不足。哈哈哈。


陽光空靈


首先,感覺回答這個問題會暴露人的年代感。像我這種85後來說,我是真的感覺現在的大部分歌曲很難聽懂,曲子不是震耳欲聾就是平平無奇,作詞不是白話太多就是晦澀難懂,很少有我能聽的下去並記住的。但是同樣的歌曲我12歲和10歲的侄子卻感覺跟好聽,並能記住歌詞。所以說,歌曲聽得懂聽不懂和聽的人以及所處的年代有很大的關係。

在我上初中和高中的時候,正是港臺風在大陸刮的最厲害的時候,也是港臺最輝煌的時代。那個時代唱片業正是最風光的時候,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男生能夠得到一張周杰倫,女生能夠得到一張SHE的正版唱片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滿足和榮耀!

學生時代時間都很緊張,唯一的休閒娛樂就是聽一首《七里香》,一首《十年》,一首《江南》,一首《不想長大》,一首《遺失的美好》,等等。像我們女生還會抄錄喜歡的歌詞,互相攀比看誰的歌詞抄的最多,看誰的歌詞本最整潔最好看!

到了現在,步入社會快十年的我們早已沒有當初的心境,每天為生活,孩子,房子,車子在奔波,再沒有能靜下心來好好聽聽一首歌的旋律,品品一首歌的歌詞,探尋一下歌曲背後的故事。

現在的歌曲早已不是我們當初記憶中的樣子,它記錄的是現代社會中那個當時的我們,它記錄的是屬於這代人的故事,很難和我們產生共鳴,因此也就有了懷念過去一說。

其實是真的過去的歌曲就那麼好,現在的就那麼爛嗎?時代變了,社會也在進步著,流行的步伐越來越快,在有些人急功近利的情況下,有的歌曲確實粗製濫造,但我相信大部分還是能夠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最後,放上幾張我們那個年代喜歡的歌手,大浪淘沙,留下的始終是經典!











螃蟹愛看劇


我也忽悠兩句。首先,由於喬羽等老一輩詞作家漸漸老去,現在的人,已經寫不出象樣的歌詞了。歌詞歌詞,是歌曲的靈魂,是詩的精華。現在的歌詞,已經是閉門造車的產物了,開始胡編亂造了。比如有一首歌,叫《風吹麥浪》,詞作者竟然說“這秋天的景象”,也許是詞作者一直生長在大都市,根本就不知道這應該是“夏天的景象”,因為麥子收了之後,農民才開始種植高粱玉米大豆山芋花生等秋天收穫的農作物。當然,這歌詞雖然有點瑕疵,總體還是不錯的,總比《忐忑》強,可能就象小學生寫作文,實在寫不出一個字了。

其次,就是作曲。現在的音樂製作人都年輕,一味模仿港臺,模仿西方音樂,殊不知,他們恰恰不能理解音樂確實是有地域性的。比如日本音樂,朝韓的音樂,歐洲的音樂,不懂音樂的人都能聽出來,比如中國的雲南,四川,內蒙,音樂的地域性很強。有一句話叫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現在的音樂人已經偏離了方向,所以,近幾年已經沒有經典的音樂出現了,有的只是流行三五個月的作品了。因為已經沒有象施光南這樣的音樂大家對音樂的理解了。

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別罵我。


大叔級職稱


如今的歌壇拋棄了中國歌曲創作的優良傳統。中國的戲曲要求“字正腔圓”。中國歌曲也要求“吐詞清楚”。也就是說,聽眾不用看字幕就能聽清楚唱詞,這是最起碼的要求。老一輩音樂家的作品都是如此,唱起來絕無拗口,聽起來毫不費勁。他們常常為了一個詞、一個音絞盡腦汁,有時簡直到了苛刻的地步。早年曾經流行的《長江之歌》,原本是有曲無詞。後來央視全國徵詞,詞作家胡宏偉的佳作入選。說實話,作為音樂人,我感覺詞曲配合已十分完美。沒想到一次在北京聽作曲家王世光講座,他還覺得歌曲開頭“你從雪山走來”的“你從”兩字出音(3、4)還不夠好。當時讓我驚訝之餘大為感慨:老一輩音樂家才是真正的大師!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成就了一代中國音樂的輝煌。反觀現時的許多明星,我們聽他唱歌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在唱些什麼。例如周杰倫,他的歌詞曲本身就不吻合,唱時又不重視吐詞,加上把美國人從非洲學來的快板亦照搬過來,只見他的身驅在扭動,嘴裡唱什麼東西根本無從抓捉。如此歌唱,竟也引得一批粉絲瘋狂,獲得大獎,可笑之極!到底是我等愚昧,還是他們無知?讓時間作證吧。


望君山人


不說好聽不好聽就說這歌詞,還是想說幾句,今年過年正月初八村裡辦了個廣場舞會,隊長說:舞多歌少你和兩三個人來一首:明天會更好;歌吧,歌曲你自己練吧可從QQ音樂裡學,打開一看。版本不少還有央視大型版本,心想這歌名很潮既跟新形勢又與政事搭邊,再細看歌詞這是說的啥?後半部分還可以,前部分在這裡不必用粗話來說了,沒事的時候去欣賞一下這漫天飛空的歌詞吧。

輕輕敲開你的心靈

慢慢睜開你的雙眼

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

春風不解風情吹動少年的心

讓昨日的淚痕隨記憶風乾了

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

候鳥出現它的影跡

帶來遠處的饑荒

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著消息

玉山白雪飄零

燃燒少年的心


柳澗鶯鳴


現在的歌曲很難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傳唱!也很難象過去的老歌曲一樣能傳唱許多年代!一首好的歌曲,首先要歌詞寫的優美,詞中有景,景中有情。能讓人唱起這首歌勾起美好的回憶,想象或遐想,能引起歌者和聽者產生共鳴。如我的袒國中: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稍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詞優美,讓人聽了就想起了家鄉,想起了家鄉那條河!另外曲調要優美動聽,婉轉悠揚,還要朗朗上口,一聽主旋律就能抓住人心,就能跟著哼幾句,就產生了想學此歌的衝動。就象.我愛你中國,我和我的祖國,馬兒呀你慢些走!思念,遠飛的大雁,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旋律優美,歡快,明朗,動聽。這些歌一輩子也聽不煩,唱不衰,永遠流傳下去也不會過時。它會一代一代流傳下去,成為永恆的經典!現在很多的歌曲都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和高度,唱幾天就無人知曉了!


白髮飄飄506


歌曲,好象一直在跟著時間走。比如一段時間流行校園歌曲,社會上就聽到到處都是校園歌曲。

周杰倫唱了一首雙截棍,成年人都說一句沒聽懂,小孩子反而聽懂了。因為小孩本身說話將說不清楚了。我跟女兒說我現在學的歌可好聽了,她說她們要聽的歌不是我們喜歡的歌。我說你們不就喜歡忐忑嗎。現在還有人唱嗎?是關於受眾問題。

還有什麼好聲音選秀。出現了什麼海豚音。被臺上的老師肯定了。好嘛,下面一唱就要飆海豚音。又上來一個改詞的。又被老師肯定了。好嘛,連經典歌曲都被改得一塌糊塗。這是導向問題。

都挺好電視劇裡時不時出來一段蘇州評彈,很好聽。突然來了一首歌曲。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真,算了,不說難聽了,反正不好聽。


荒山無泉


與提問者頗有同感。

一首好的、經典的、能廣為流傳的歌曲,需要由作詞、作曲、音樂伴奏與歌手(或歌唱家)演唱的完美配合,才能成功。但最近10多年來,這樣的歌曲,巳屬鮮見。我在網上也曾與有些歌手作過交流。在原因分析中,比較一致的是:

一,音樂工作者(包括詞曲作者和歌者)缺乏深厚的生活底蘊,已較嚴重地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群眾,失去了創作的源泉和激情。沒有了《小白楊》、巜天邊》那樣的故事;沒有了《思念》、巜難忘今宵》那樣的激情;沒有了巜青藏高原》、巜長江之歌》那樣的讚美⋯。

二,音樂工作者普遍急功近利,"快餐式"作品比比皆是。作詞脫離生活實際,內容不豐滿,歌詞不流暢;作曲不再追求抒情優美,朗朗上口,而是高低音轉換大起大落,甚至就是為了讓歌者飆高音;歌手演繹歌曲字不正腔不圓,演唱時要麼"娘娘腔",要麼"歇斯底里",讓人聽得受不了。

三,音樂創作愈來愈小眾化,"私人定製"。主要是為少數音樂人參加大型文藝演出活動、開個人演唱會、或者為歌手參加音樂類綜藝比賽節目而單獨創作,搞得有些作品晦澀難懂,曲高和寡,因而失去了廣為流傳的基礎。

建議音樂人都能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總書記在本次政協會議參加文藝界委員討論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創造出更好更多為人民群眾所歡迎的音樂作品來,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





玉堂行佛人


現如今的新歌大部分難聽,是聽的難受,歌詞東拼西湊,曲調就象唸經一樣。我可以接受零零後們來噴我,但是這想這樣說,年輕人們,過一兩年後你們還會覺得你們現在唱的歌好聽嗎?打個比方不適當,幼兒園小朋友看動畫片,大了點看《動物世界》。為什麼紅歌經典?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歌也大部分經典,那是作者用自己的閱歷在寫歌,歌者在用情唱才成了經典。我雖然連五線譜都不識,信不信我也能寫歌,不要問為什麼,拼唄湊唄,就學現在有些新歌怎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