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趙雲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對於趙雲,我跟大家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數百年來趙雲一直民眾心中口碑極佳的的三國英雄,經常在遊戲、影視、小說,戲曲等被設為萬夫莫當、能力卓越的英雄人物。

但讀過正史後你會知道,歷史上的趙雲,沒有在長坂坡單騎救主,萬軍叢中來去自如;不曾多次擊敗魏吳名將;爵位上更不如馬、關、張、黃,在劉備生前,趙雲僅僅是一名翊軍將領;哪怕在《三國志》和《雲別傳》裡面的記載也是少的可憐,僅有數百字的介紹。

歷史上真實的趙雲並不是遊戲裡和演義裡面的萬人莫敵戰神;也不是以一敵百的長坂坡無雙名將。但真實的趙雲卻是德才兼備、眼光長遠、品行無可挑剔的完美型英雄。


“身長八尺,姿顏雄偉”,這是古代評價美男子的最好標準,趙雲正可獲得這樣的評價。

袁紹與公孫瓚爭霸河北,他慧眼獨具,看中了兵微將寡的劉備,與他同床而臥,並未劉備招募部曲,追隨他從河北、自汝南進入荊州。

當陽大敗,劉備被虎豹騎追逐,兩個女兒生死不明。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走,徐庶只能投降曹操。只有趙雲在亂軍保護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不負劉備“子龍必不棄我走”的信任。

漢水營戰,趙雲率領數十騎縱橫萬軍叢中,突圍救主。後更以“空營計”戲弄曹軍,擂鼓震天,箭弩齊射,曹軍大驚之下,自相踐踏,死傷無數。一戰打出了“一身是膽”和“虎威將軍”的稱號。

數百年後,唐朝立碑誇獎功績時,把滅百濟的主帥蘇定方比作趙子龍的“一身是膽,勇冠三軍”。


劉禪登基後,趙雲封為永昌亭侯,晉升中護軍,徵南、鎮東大將軍,這已是蜀漢極為重要的高層軍職。

趙雲一生最為之稱道的,不是他的武力、與謀略,而是他的長遠政治眼光。身為武將卻時刻關注整個政權的長遠利益,這樣的人極富個人魅力和道德情懷。

三國時期,戰亂四起,生靈塗炭。軍閥魚肉百姓、智士以欺詐成就功名,而子龍深處亂世,卻仿若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

當取得益州後,趙雲勸阻眾將分田酬功,力主將田地分為百姓,讓百姓可以安居復業,這樣的做法使得劉備順利獲得巴蜀百姓的民心。

夷陵之戰,趙雲勸阻劉備大軍東征,希望趁曹丕代漢,人心未穩之時全力北上。但劉備不聽,失敗而歸,導致蜀漢大將去之七八,這也註定了蜀漢的衰亡。此時,就算國士無雙的諸葛亮,也是無力迴天。


回顧三國蜀漢人物,那些功勳卓著、位高權重的人,很多在品性上都有瑕疵,如法正的睚眥必報、魏延的滿目自大;李嚴迷罔上下;關羽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張飛暴躁無常,鞭打部下,因此而死;馬超背父叛族,孝義兩失;姜維黷武透支國力,諸葛瞻視之為禍害等等。

與他們相比,趙雲的官職、戰功都不及他們,但後人更喜歡這位白馬銀槍,品行高潔、心繫百姓的將領。

如果子龍一生只是為了俗名而戰,他大可以追隨當時最強大的袁紹,何必跟著兵少將寡、顛沛流離的劉備?

某種意義上說,趙雲代表著劉備早年有別於其他軍閥的大義初衷,也代表這孔明蝸居茅廬時的救世理想。

趙雲厲害的不是他的武功、也不是他的謀略,而他性情耿直,敢言能言,一心匡扶漢室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偉大理想和高遠灼見的政治目光。

這是我心中的英雄,白馬銀槍-常山趙子龍


大國布衣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這首詩說的就是趙雲,趙雲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基本上是深入人心,一是常勝將軍,一生從無敗績;二是完人,道德高尚。

在真實的歷史上,對趙雲的形象又被理解為另一個極端,劉備的保鏢,默默無聞,一生沒有什麼戰績,然而真是這樣嗎?



一、趙雲出山

趙雲是受本郡百姓商議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趙雲投奔公孫瓚是郡內百姓民主商議的結果,正是因為在公孫瓚處,趙雲結識了同來投奔的劉備,之後趙雲因為兄長的去世,回家奔喪。趙雲回家前對劉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

7年後,趙雲再次出山,投靠劉備,之後一生就一直跟隨劉備。

二、主要戰功

1、博望之戰:202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以誘敵之計擊敗曹軍,趙雲在戰鬥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並因夏侯蘭知曉法律,又是趙雲的同鄉,趙雲向劉備求情推薦夏侯蘭。



2、平定荊南四郡: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趙雲因功被劉備任命為偏將軍,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太守。

3、平定益州:215年,劉備下令趙雲、諸葛亮、張飛等帶兵入川協助,趙雲與諸葛亮、張飛一起溯江西上,共同攻破江州,之後,趙雲獨自領兵攻破江陽、犍為等郡,與劉備會合於成都,因功被封為翊軍將軍。

4、漢水之戰:219年正月,漢中之戰黃忠殺了夏侯淵之後,曹操親自領兵來爭漢中,趙雲在一次帶著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情況時,遭到曹軍大量先鋒部隊的攻擊,趙雲帶著數十騎面對數千曹軍,毫無懼色,兩次衝進曹軍陣列,又殺出,邊殺邊退到營寨,並大開營寨門,使用空城計智退曹軍,並且擊退曹軍,此戰,趙雲有勇有謀,又因為英勇被軍中稱為“虎威將軍”,表示勇猛的雜號將軍,劉備後來聽說此事,也稱趙雲一身是膽。



5、第一次北伐箕谷之戰。228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雲率一支偏軍在箕谷設疑兵,被曹真主力擊敗,趙雲力守箕谷,親自斷後,陰擋了曹真軍由箕谷進入漢中的通道,有諸葛亮的全身而退創造條件,要不是趙雲擋住了曹真,整個漢中及諸葛亮全軍都有危險。

三、救幼主之功

1、當陽長阪救幼主。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顧不得妻子與兒子逃亡,趙雲保護著劉禪和甘夫人,平安回到劉備身邊,劉備身邊的人曾經提醒劉備,趙雲可能逃走了,但劉備非常信任趙雲,說趙雲不會離開。



2、孫夫人歸吳時救幼主。211年,劉備受劉璋邀請進入益州,同年孫權派人接自已的妹妹孫夫人回江東,孫夫人當時把劉備的兒子劉禪也一起帶走了,是趙雲和張飛兩人,截下東吳船隊,救下劉禪帶回。

四、勸諫劉備

1、成都勸諫劉備:215年,劉備攻下成都後,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有功諸將。趙雲反駁並勸諫劉備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現在國賊不只匈奴一個,還不到可以安定的時候,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便採納了趙雲的建議。



2、勸諫劉備不要伐吳。219年,關羽被殺,荊州被東吳佔領,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同時也為關羽報仇,龍顏大怒,百官皆不敢勸,只有趙雲勸諫劉備: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如果不打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劉備不聽,執意伐吳,結果兵敗。

五、趙雲道德高尚,不近女色。

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太守。趙範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姿色貌美,趙範想將她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之後不久,趙範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則毫無牽涉。



綜述,趙雲是一個道德高尚、有勇有謀、顧全大局,備受劉備信任,且能獨自帶兵打仗的儒將。

趙雲並不是劉備的保鏢,而是劉備的大將,趙雲只是缺少能立大功的機會,而戰功才是衡量一個將領是否歷害的依據。真實的趙雲在蜀漢的武將排名也居於前列,位在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李嚴、魏延之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正史中的趙子龍雖沒有演義裡那樣的武神形象,但也稱得上三國時期的一流名將。其一生所展現的功績與言論,如果說是三國時期的一名完美儒將,也無可厚非。



人物平生

趙雲是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東漢末年軍閥割據,趙雲率義從投奔公孫瓚。期間結識劉備,後因為兄長去世而暫別公孫瓚。約七年之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由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約三十年,先後在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中屢立戰功。劉備平定益州之時趙雲勸諫還田宅於民,劉備稱帝后勸諫不要伐吳,被後世稱讚為最有大局觀的儒將。景耀四年,被追諡為順平候。

主要功績




1.兩扶幼主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荊州,劉琮投降造成劉備孤立無援,劉備協荊州十餘萬百姓南逃。曹操令曹純率五千虎豹騎追擊,於當陽長阪追上了劉備。劉備丟妻棄子逃跑,獨有北歸尋救甘夫人和阿斗,保護甘夫人和阿斗平安迴歸。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援助防曹,劉備便領軍三萬入益州,此時趙雲留守荊州,任留營司馬管理軍務。又因孫夫人放縱驕橫,侍從親衛多有不法行為,劉備得知後命趙雲兼掌管內事。孫權聽聞劉備入蜀,派人接孫夫人回東吳,孫夫人啟程時將劉禪帶上,趙雲與張飛得知後,便帶兵於江上攔截奪回劉禪。

2.平定益州

“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舍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蕭氏續後漢書》

建安十八年,劉備從葭萌進攻劉璋,龐統攻雒縣時陣亡,劉備便召諸葛亮入蜀支援。諸葛亮與趙雲、張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江州得手以後,兵分兩路,趙雲獨自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兩大郡。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會師於成都,趙雲因功被拜翊軍將軍。



益州平定之後,有人建議將成都所佔良田宅院獎賞給眾將。趙雲則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的典故反駁此種做法,趙雲認為國賊並起,尚不到安逸享樂之時,益州百姓,剛經戰禍,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於民,民安則國安。得民心才能得兵源、得稅收。劉備便採納了趙雲的建議。

3.“空城計”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曹魏漢中主帥夏侯淵被斬。三月,曹操親征漢中,運糧於北山下,黃忠欲奪軍糧,領兵去後卻逾期未歸,趙雲便領數十騎出營查看。途中遭遇曹軍,曹軍勢眾,趙雲只能且戰且退。期間突圍而出後,又見部將張著受傷被圍,趙雲又折回殺入敵陣救出張著,退回營寨。



曹軍追至漢軍的營寨前,張翼欲閉門拒守。趙雲卻下令敞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見狀,疑有伏兵,心生退意。趙雲見曹軍遲疑之際,下令鳴擊戰鼓,弩箭齊發,曹軍頓時亂作一團,自相蹂踐,墜漢水淹死者眾多。次日劉備巡營查看,贊趙雲:“子龍一身是膽也!”

美中不足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詐稱由斜谷道出兵,令趙雲、鄧芝據箕谷做疑兵,魏國曹真率大軍來戰,諸葛亮令趙雲、鄧芝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主力攻祁山。趙雲、鄧芝由於兵弱失利,好在趙雲親自斷後,軍資和軍士損失不大。



但祁山戰場,馬謖指揮失當,被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無奈退兵,北伐失敗。諸葛亮自貶三級的同時,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

歷史地位

“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三國志.趙雲傳》

“順平侯”本就是美諡,並不能從字面解釋為平平淡淡的一生,若真平淡,不如不諡。自易中天品三國將蜀漢“五虎上將”改為“四虎”外加一個趙雲以後,多有貶低趙雲之言,實則不妥。蜀漢政權以前後左右四將軍封賞關張馬黃是由於政治因素造成,關張二人為蜀漢武將集團前列無可厚非;馬超坐擁羌人背景,又是諸侯之光環,分得一席並無不妥;黃忠為荊州降將,威望頗深,荊州投降派中影響力較大,維穩內部勢力,佔得一席也在情理之中。那麼如此只能委屈趙雲,不是趙雲能力不行,而是官職就這麼多,正如魏延的功績不比黃忠差,由於資歷問題,也不得入四方將軍之列。

“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輒中幾會。”——《續後漢書》



趙雲雖未有演義裡那般神話,但觀前後戰功與言行,實屬有勇有謀,識得大體的一代名將。敗給曹真一戰屬於諸葛亮的戰略計劃,以少抵眾作為誘餌,還能井井有條的撤離戰場,並非一般將領能夠做到,貶官之事也屬於政治需求,北伐大業本就不被看好,首伐告敗當然要有所表示,諸葛亮都自貶三級,趙雲這等位高權重的大將又怎能不主動承擔責任。陳壽將趙雲與四方將軍並列一傳,統稱“國之爪牙”也體現了趙雲的地位並不比其他四位將軍要低。


棍哥觀史


趙雲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將,可到了現在,趙雲卻成了廢物,許多人都說“趙雲是被三國演義裡誇大了的,其實趙雲是XXXX”的一類話,那我們現在就看看正史中的趙雲是什麼樣子的。

再說趙雲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三國志》和《雲別傳》(原書散佚),很多人迷信《三國志》而否定《雲別傳》,其實有歷史方面常識的人都知道三國志在蜀史上有很多缺漏之處,因為蜀漢沒有官方修訂的史書,所以陳壽只能事倍功半的收集了很少的一些資料又採引魏史吳史來修訂了簡陋的蜀書,致使蜀漢的很多事蹟沒有記錄。而《雲別傳》其實是對趙雲的補傳,在裴松之的《上三國志注表中“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是表明了的。雲別傳的真實性也得到了歷來史家的肯定。



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曾有人說在正史裡趙雲長得不帥,而且年齡又大,翻開正史是這樣描寫趙雲的“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反倒是三國演義裡描寫成“濃眉大眼,闊面重頤”。趙雲生年不詳,年齡到現在都是個謎,又何來年齡大一說?




趙雲一生雖未斬過名將,官位不高,但能力、忠勇無二

趙雲一生雖未斬過成名大獎,但是在長坂坡一役,趙雲於敵陣中就回劉禪和甘夫人母子是何等艱難?這不光要武力,要的還有忠誠和無畏的精神,這比殺死一個名將簡單嗎?陳壽亦評“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趙雲官位不高,最高做到鎮東將軍,但別忘了,周瑜也不過是個偏將軍,另外,趙雲在劉備在世時是執掌內侍的將領,內侍之職不宜過高是歷來有的。


領兵能力強

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淵敗於定軍山後,曹操領二十萬大軍來戰,劉備據險避戰,堅守不出,曹操運糧北山,黃忠前去劫糧未回,趙雲獨領風騷數十騎出營巡視,遭遇曹操大軍,趙雲殺入敵陣力戰而退,魏兵追至營前,趙雲打開營門,魏軍疑有伏兵,趙雲又“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劉備稱讚他“子龍一身都為膽也!”。劉備為陸遜所破,正是趙雲接應。


有戰略眼光

益州定後,劉備欲賜手下房屋田地,趙雲阻“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被劉備採納。後關於被擒殺,劉備欲伐吳為關羽報仇,翊軍將軍趙雲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劉備不聽,後敗於陸遜之手,身死白帝城。


“爪牙”趙雲,不可為帥

統軍者,愛士卒,樂與士卒為伍。趙雲反之,太為老闆著想啦。箕谷之戰諸葛亮賞賜士兵,趙雲卻說冬季再說;劉備登機,要大賞群臣,趙雲又出言阻止,大家出生入死,為的不就是封賞,光宗耀祖嗎?所以使得同僚都不待見趙雲。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趙雲統帥軍隊的機會很少,趙雲武力高,適合做牙將,謀策不錯,可做參軍,但很難做統帥。這是趙雲一生勳名不顯的原因。要是趙雲不這麼較真,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統帥。


縱觀趙雲一生,雖然沒有三國演義那麼誇張,但也是一代良將


有話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有五個主角:關羽、諸葛亮、劉備、曹操、孫策。

但在三國迷中,粉絲最多的並五位主角。亦非武聖人關羽。而是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的趙雲。

幾年前,曾看到一位網友稱自己是馬超粉。他不得不承認。趙雲粉是馬超粉的十倍。

在《三國演義》武將武力值的排名。趙雲也僅次於呂布: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但有一些噴子愛拿正史說事。稱在正史中,趙雲很平庸,僅僅是劉備衛隊長,是與典韋類似的保鏢,沒有什麼戰績。

下面就說一下正史中的趙雲:

公元202年,劉備屯兵於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坡。趙雲在此戰中神勇無比,大敗曹軍,生擒了敵將夏侯蘭。

公元215年,趙雲與諸葛亮、張飛一起攻破江州後。趙雲領兵攻破江陽、犍為等郡,與劉備會合於成都。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

曹操領兵攻打漢中,趙雲帶著數十騎偵察敵情。突然遇曹軍,趙雲帶著數十騎面對數千曹軍,衝入曹營,七進七出,殺回本營。然後大開營寨門,使用空城計智退曹軍。【《三國演義》過於神話了諸葛亮。唱空城計的不是諸葛孔明。而是趙雲】

公元前208年,劉備兵敗,趙雲保護著劉禪和甘夫人殺出重圍。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被誇大了。


孫權派人接自已的妹妹孫尚香回江東。孫尚香要把劉禪帶走。趙雲垮江截住孫尚香,救回阿斗。


劉備攻下成都後,準備封賞諸位將領。眾將都支持。只有趙雲反對。趙雲稱:我們初到蜀地,就搶奪百姓的房舍田地,分給諸將。會民心盡失。當前應當保護安撫百姓。劉備採納了趙雲的建議。《三國演義》中對此事的記載,完全符合史實。

總之,正史中的趙雲,也是一位智勇雙全,深得民心,具有戰略眼光,有道德節操的儒將。

在三國諸將中,趙雲粉最多。一言蔽之——百姓心裡有杆稱,公道自在人心。


楊朱學派


趙雲自古就是忠義的化身,他對蜀國的忠,對同袍的義,至今都讓人讚許不已。長坂坡一戰,趙雲獨自一人在曹操大軍中七進七出,捨生忘死就是為了救回自己劉備子嗣和夫人,明知不可為,但卻為了心中那份忠義,趙雲就是這麼的義無反顧。且在三國演義中與法正睚眥必報、呂布反覆無常、關羽目中無人、李嚴迷罔上下、曹操亂世奸雄、龐統心高氣傲等相比,趙雲是少數幾個品行完美的人物,他忠義無雙,他大公無私,總之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裡他就是忠義的化身。



而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可謂是絕世猛將。長坂坡一戰,趙雲就孤身一人深入曹軍數十萬大軍中去救劉禪、甘夫人和糜夫人,直至七進七出最終救出了他們。而在這過程中趙雲更是憑藉著自己無敵的武藝殺傷了數十萬曹軍大將,先是一槍將淳于導刺落馬下,之後更是接連殺夏侯恩、退張郃兩員大將,其餘的有名小將馬延、張顗、焦觸、張南、鍾縉、鍾紳等更是在趙雲手下堅持不了數回合就或死或傷。



但是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在這本書中很多的人物都被過度的抬高,亦或被過度的貶低。如關羽的戰績就被過分誇大,很多正史中不屬於他的戰績羅貫中都加到了他的身上,如斬華雄本是孫堅,但小說卻說是關羽。那麼在趙雲身上羅貫中是否也有虛構的一面呢?在正史中趙雲到底有多厲害?



《三國志.關張馬趙黃傳》載:“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趙雲在歷史上雖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那般強,但也是與關羽、張飛、馬超這些蜀國名將並列的大將,這點可以從三國志將他們並列作傳就可以看出。而三國志在評價趙雲的時候,將他與灌嬰、夏侯嬰相提並論。那麼在歷史上這兩人都有何表現呢?先說灌嬰,他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在劉邦入關前他幫助劉邦先後佔領了河津、南陽、武關等地,並於洛陽東殺的秦軍潰不成軍。在楚漢爭霸的時候,他先後在白馬、魯下、燕西等地大敗項羽的楚軍,後更是平定了齊國,而最後也是他率領部隊將項羽逼得烏江自刎。西漢建立後,他又先後幫助劉邦平定燕和韓兩國的叛亂,最終也是他和周勃誅殺了呂氏一族,恢復大漢河山,最終官至丞相。



再說夏侯嬰,他也是西漢初期劉邦手下最重要的大將。楚漢爭霸的時候,就是他滅掉了項楚的最後一支力量項籍的部隊。而後在與胡人的大戰中,夏侯嬰更是殺的胡人的部隊潰不成軍,並最終幫助劉邦獲得了對胡人的勝利,之後他也官至太僕。可以說從這二人的功績來看,他們都是當世的猛將,而三國志將趙雲比作他二人,可以說在三國中趙雲的實力也是屬於頂尖的。



《三國志.關張馬趙黃傳》載:“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而且趙雲不但是位猛將,也是為智將。當年諸葛亮南征曹魏的時候,因兵弱敵強導致趙雲、鄧芝失利於箕谷,但此時的趙雲並沒有慌亂,他及時的收攏兵力繼續固守在箕谷,並用計抵擋住了曹真大軍對於祁山的支援。而後在祁山主戰場因馬謖失街亭導致蜀軍軍心大亂,在潰退之時也正是因為趙雲在後方斷後,蜀軍才能安然的退回漢中,而不至於損失慘重。



再比如當年漢中一戰,黃忠因去搶北山的數千萬軍良,後久不歸趙雲並帶數十騎去找他。但是在路上卻突然遇到了曹軍的先鋒部隊,趙雲眼見只得且戰且退,而後在退回營地的時候,曹軍也跟隨而來,此時的趙雲已退無可退。不過趙雲並不慌張,他大開營門等待曹軍的到來,而曹軍見此卻疑趙雲有伏兵,所以並趕忙撤退,在曹軍撤退時,趙雲卻突然鳴擊戰鼓,並以弩箭射擊,此時的曹軍大驚,並在慌亂的撤退當中死傷無數。



綜上所述可以說趙雲他不愧是位文武雙全的名將,更是有勇有謀,遇到再緊急的事情他都能穩如泰山,然後往往能想出奇策打出一個漂亮的絕地反擊戰。

《三國志.關張馬趙黃傳》載:“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當然趙雲不但是文武雙全的名將,也還是位仁將。當年劉備剛攻下成都之時,有人勸他將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良田都分給有功之臣,這樣就能大大增加這些將士對於劉備的忠心。而此時趙雲卻反駁到“益州的百姓剛遭受戰亂,這些也本來都是他們的,如果我們現在要佔他們的住宅和土地,那麼還怎麼活呢?再者現在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安居樂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民心”。而就是在趙雲的建議下,劉備最終決定不採納這個建議。



在正史中趙雲的評價很高,也很厲害,正如明代名臣李賢所說“智勇兼全。子龍可謂有古大臣之風”。趙雲就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名將,但是我們又不可能否認的是在正史中趙雲這一生很少單獨領兵作戰,更多的時候劉備是用趙雲來領內政,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就讓趙雲領桂陽太守,再不然劉備領兵進益州的時候,趙雲就先被任命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後更是被任掌荊州內事。



即使在領兵作戰的時候,他更多的也是作為先鋒,亦或者配合他人作戰,趙雲很少擔任過一軍主帥,即使當年入蜀作戰的時候,雖然趙雲曾獨自領軍取江陽、犍為等郡,但也並不是主帥,他只是在配合諸葛亮、張飛等人的作戰。當然不管如何,在正史中趙雲的忠是真的,趙雲的義也是真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趙雲才能流芳百世,名留青史。


澳古說歷史


趙雲不是劉備帳下最勇猛的將軍,也不是最智謀的將軍,那麼正史上趙雲厲害在哪裡呢?趙雲厲害之處在於他的完美,他幾乎沒有大的缺點,而這一點也正是劉備最欣賞他的地方。那麼趙雲如何完美,聽我慢慢細說。

趙雲最勇猛的時候不是所謂的長坂坡七進七出,那都是《三國演義》的杜撰,而在正史裡,趙雲也是一身是膽,勇猛異常,這又從何說起呢?

漢中之戰後期,曹操親自領兵來與劉備爭奪漢中。曹操準備了半年,在北山儲存了數以萬斛的糧食,目的就是為了熬敗劉備。此時劉備營中大將黃忠認為可以偷襲曹軍的糧食,於是趙雲隨黃忠一起去行動。事先有約定,黃忠偷襲,趙雲接應。

黃忠過了約定的時間還沒有到來,趙雲便引少量兵力前去查看。這時恰逢曹操親自領兵出現,趙雲於是和曹軍短兵相接。趙雲所率兵力較少,於是且戰且退,即使這樣,將軍張著還是受傷且陷入重圍。

趙雲馳馬來到駐地搬兵,誰知道曹軍隨之尾隨而來。此時駐地蜀兵較少,而曹軍人多勢眾。蜀將張翼建議關閉營門進行堅守,趙雲則鎮定的下令打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來到近前,看到營門大開,沒有一張旗幟,懷疑其中有埋伏,於是下令撤軍而去。

等到曹軍剛撤退,趙雲下令弓箭手射出強弩,隨之掩殺而出。曹軍被突如其來的情況嚇得慌亂不已,於是四處逃竄,墜入漢水者不計其數。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戰後,劉備盛讚趙雲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軍中之人也都尊稱趙雲為虎威將軍,而後期《三國演義》杜撰諸葛亮空城計的橋段也有這件事情的影子。

趙雲不但勇猛智謀,也善於治兵。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趙雲、鄧芝率領蜀兵作為佯攻,出斜谷攻擊魏軍。由於人數較少,被曹真所敗。幸虧趙雲領兵斷後,據險自守,蜀兵才不至於全軍覆沒。

事後諸葛亮讚揚趙雲治軍嚴謹,臨危不亂。準備將一些冬衣獎勵給他,趙雲說道:軍事失利,不能有獎勵。等到嚴冬來到後再自然發放給將士就行。諸葛亮大為讚賞趙雲的品德,勝不驕,敗不餒,無論何時都鎮定自若。

趙雲除了勇猛,還對劉備特別的忠誠。趙雲和關羽、張飛不一樣,關羽、張飛有兩重身份,一重是兄弟,一重是部下,而趙雲從一開始就以部下自居,並且一生忠於劉備。因此,劉備對趙雲非常的放心,總是將最機密的事情交給他。那麼劉備信任趙雲如何體現呢?

劉備後期流竄至袁紹處後,被打散的部眾慢慢來聚集,令劉備感到意外的是幾年前分手的趙雲竟然也來了,於是劉備和他同床而眠,相談甚歡。劉備秘密交代趙雲,募集百餘名士兵作為自己的部曲,貼身包圍自己的安全。這是劉備第一次設置自己的警備隊伍,而隊長不是關羽,也不是張飛,而是趙雲,由此可見,趙雲在劉備心中的位置。

後劉備領兵入川,援助劉璋協防張魯。劉備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協助諸葛亮全權管理軍事。趙雲不但完美的完成了任務,還有預見性的幫了劉備一個大忙,什麼大忙呢?

當時孫權因為南郡的問題準備和劉備翻臉,於是寫信召自己的妹妹(劉備的夫人)吳夫人回江東。吳夫人不但自己要走,還順帶把劉禪給帶走了。趙雲及時警覺,率兵在半道截住了吳夫人,將劉禪強行要了回來。如果不是趙雲反應及時,恐怕劉備連個成年的繼承人都沒有。

趙雲的忠不但表現在保護劉備和劉禪上,在關鍵時候,趙雲總是對劉備說真話,做真事。當時關羽大意失荊州,身喪臨沮。劉備稱帝后欲東伐吳國,替關羽報仇。此刻連和劉備關係甚秘的諸葛亮都不說話,趙雲卻直言不諱的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趙雲勸劉備應當冷靜,此刻的大敵是曹魏,而不是孫權。消滅曹操後,孫權自然臣服。此刻興兵伐吳,一時三刻兵不卸甲馬不解鞍,空勞國力而已。劉備不聽,遂有了夷陵之敗。

趙雲既是劉備的警衛隊長,又是隨時可調用的大將,不但如此,趙雲還積極的給劉備舉薦人才,連丞相的事情都做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劉備在博望坡伏擊夏侯惇,趙雲生擒了魏將夏侯蘭。而趙雲和夏侯蘭是老鄉,因此趙雲就向劉備乞求放了夏侯蘭,並且舉薦夏侯蘭為軍正。劉備經過觀察,認為趙雲舉薦的這個人可以留用,於是夏侯蘭便成為了蜀軍的軍正。趙雲舉賢不避親,舉止坦蕩蕩,不管對敵人還是對自己人都是這樣。正是因為如此,劉備才讓他督管內務,甚至連傲嬌的孫權妹妹也忌憚趙雲的剛正無私。

趙雲就是這樣一個人,對劉備、劉禪極度忠臣,治軍嚴謹,領兵有方。既能貼身包圍劉備的安全,又能隨時領兵作戰。在他的保護下,當劉備再次被擊潰時,家屬並沒有失散。劉禪和甘夫人安然迴歸。這就是趙雲最大的功勞。

趙雲有缺點嗎?沒有。既能文又能武,文可以論斷時局,舉薦人才。武能領兵作戰,奇襲敵軍。因此,仔細想想,趙雲真的是一個完人。勇猛、正直、忠心、智謀、識大體,顧大局,這就是正式上真正的趙雲。


每日趣評


拋開《三國演義》中的神話,讓我們通過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看一看歷史中,真正的趙雲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文武兼備,儒將之風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兼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趙雲曾經在平定益州時,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

對於趙雲的總體評價是: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可以說是一位完美武將和治世能臣的綜合體,說其為一代儒將並不為過。和演義中勇冠三軍相比,更多了一些智慧,一些謀略。

常山趙雲,白馬子龍

初平二年,趙雲受常山郡百姓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依附袁紹,怎麼只有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我們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至此趙雲跟隨公孫瓚四處征討。



當時劉備也依附在公孫瓚處,趙雲得以與劉備深交。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時,派劉備前去抵抗袁紹,趙雲隨劉備出征,為劉備掌管騎兵。

後來趙雲的兄長去世,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知道趙雲不會回來,因此握著趙雲的手捨不得分別。趙雲說:“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情。”

同窗之誼,舉賢任能

建安五年,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趙雲到鄴城見到劉備,二人同床眠臥。劉備秘密派遣趙雲招募兵士數百,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的部眾,而此事袁紹並不知道。

建安七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派夏侯敦、于禁等領兵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伏兵擊破曹軍,趙雲於戰鬥中生擒曹操手下大將夏侯蘭。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於是向劉備求情,免夏侯蘭一死。而夏侯蘭又明於法律,劉備於是用他為軍正。

當陽長坂,護主有功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備軍勢力弱小,不足以抵抗,往江陵敗逃,因為荊州十餘萬百姓相隨,致使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曹操派麾下精奇快馬追趕,在當陽長坂附近追上劉備。

危急之下劉備丟下妻子、孩子,僅帶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逃跑,混亂中不見了趙雲。 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往北邊曹操那裡去了。”劉備直接用手戟打過去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而後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此戰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不納美人,不誤國事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太守。趙範有一個守寡的嫂子姓樊,有傾國的美貌,趙範想將她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範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範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則毫無牽涉。

長江救主,力拒東吳

建安十四年,劉備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數萬人兵馬之後,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後,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而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守衛荊州,並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

此時孫夫人放縱驕橫,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也都有不法行為。劉備知曉後特命趙雲掌管內事,孫權知劉備西征益州之後,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孫夫人趁機將劉禪也一併帶走,幸虧趙雲與張飛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併成功奪回劉禪。

攻伐之功,固業之謀

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從葭萌進攻劉璋,並召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諸葛亮與趙雲、張飛等率軍一路平定郡縣。在攻克江州後,兵分兩路,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駁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現在國賊不止像匈奴,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便採納了趙雲的建議。

有膽有識,退敵有謀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聽從法正黃權等人的建議進攻漢中,漢中守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斬。三月,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大量軍糧運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趙雲於是授予黃忠兵力去北山。 在約定的時間之後黃忠仍未回來,趙雲便帶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恰巧碰到曹操派出的大軍。

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剛和敵人交手,曹操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雲且戰且退,退入漢軍的營寨,此時部將張著上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突擊曹軍,並救出張著,將他帶回營寨內。

此時曹軍已殺到漢軍營寨門前,張翼想關閉寨門,趙雲讓他打開大門,兵士們偃旗息鼓,多備強弓硬弩。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便向後退出。此時趙雲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以弓弩箭矢射曹軍,曹軍自相踐踏,於漢水中淹死甚多。

次日,劉備來到趙雲兵營察看昨日戰鬥之處,讚歎道:“子龍一身是膽!”於是設宴歡慶直至黃昏,軍中稱呼趙雲為“虎威將軍”。

國恨私仇,立論有據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伐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伐吳並非上策。”


但是憤怒的劉備不聽趙雲忠言,執意東征,留趙雲都督江州。章武二年,劉備東征大軍敗於夷陵,劉備逃回永安,趙雲進軍永安,而吳軍已退。 建興元年,劉備病逝永安宮,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封為永昌亭侯。

治軍有方,行軍有法

建興五年,在平定南中並和東吳結盟之後,諸葛亮率領諸將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雲隨諸葛亮轉駐漢中。

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兵佔領箕谷。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雲、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雲鄧芝由於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好在趙雲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的損失。部隊撤退時,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

品高德厚,賞罰有度

蜀軍退兵時,諸葛亮問:“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時整齊一如出兵之時,這是何故?”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後,因此物資沒有損失,人員編制整齊。”


當時趙雲軍中尚有多餘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趙雲部隊將士。 趙雲說:“我軍軍事失利,怎麼還要賞賜呢?請將這些物資全部納入赤岸府庫,在十月寒冬的時候,再賞賜給將士們使用。”諸葛亮對趙雲品行大為稱讚。

一門忠烈,蜀漢功臣

建興七年,趙雲去世。景耀四年,劉禪下詔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仔細研讀正史的話,可以發現趙雲是一個很出色的將領。

在陳壽的《三國志》裡,趙雲比《三國演義》要遜色的多,提到趙雲戰功的不過三處,一是當陽之戰時保護甘夫人和後主安全突圍,二是在攻打益州之戰裡,趙雲經江陽與諸葛亮等在成都會師,三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率部為疑兵吸引魏軍注意力,後來在面對曹真大軍時雖然失利,但是“斂眾固守”,損失不大。

趙雲的記錄,還是在裴松之注的《三國志》裡引用的《雲別傳》裡得到完善。在漢水之戰中,趙雲帶數十騎去接應“過期不還”的黃忠,結果和曹軍遭遇。趙雲剛和曹軍前鋒交戰,對方大隊就已經趕來,趙雲率兵突擊對方,衝散曹軍以後才撤回,再以空城計大敗曹軍。

現在有些人覺得《雲別傳》並非正史,但是裴松之所在年代距離三國時期並不遠,《趙雲別傳》成書應該更早,如果有大的錯誤應該有資料提到,但是現在質疑的大多是後來才出現。而且裴松之是奉旨修正《三國志》,可以調用的資源比私撰史書的陳壽更多,所以裴松之所注《三國志》也一直被史學界當做正史看待,《資治通鑑》等也引用了裴松之對於漢水之戰的描述。


而且在《三國志》裡,陳壽也是把趙雲和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並列作傳,以陳壽對趙雲的描述,這顯然是很不合理的一個事情,所以裴松之所注的漢水之戰屬實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能和同樣在漢中立功的黃忠並列。

而且即使以陳壽的《三國志》為依據,也可以認為趙雲是和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並列的名將,足見其能力。


不沉的經遠


明代的作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將蜀漢大將趙雲描述成了一個智勇雙全、近乎完美的人物,還把他列入虛構出的“西蜀五虎將”中。不過,近年以來不斷有人質疑趙雲的歷史地位,認為他只是一位作用不大的雜號將軍。那麼,歷史上的趙雲真的只是碌碌無為嗎?


其實,羅貫中杜撰“五虎將”的靈感正是來自於正史《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西晉的史學家陳壽在編寫正史《三國志》時,刻意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的事蹟合為一傳,用意很明確。他認為這五員老將在蜀漢開國的過程中功勳有所相近:關羽、張飛、馬超功勳最佳,黃忠次之,趙雲處於最末。

緊接著,陳壽對趙雲、黃忠作出了自己的評價,原文如下: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大意為:黃忠與趙雲兩人身強力壯,勇猛好戰,都是昭烈帝劉備所倚重的左右手,難道不像是西漢的開國名臣灌嬰、夏侯嬰這樣的人嗎?


既然陳壽如此稱讚趙雲,那麼歷史上的趙雲究竟有哪些功勳呢?根據正史的記載,趙雲最初只是幽州軍閥公孫瓚的舊部,後來投奔了客居於袁紹麾下的左將軍劉備。此後,一直追隨劉備南征北戰,不曾離棄,為蜀漢立國奠定了根基。

趙雲跟隨劉備前後二十餘年,轉戰於荊州、益州等地,所事無不兢兢業業。公元207年,劉備還駐守在新野時,面臨著曹操大軍壓境。一向穩重的劉備丟盔卸甲,竟然丟下妻兒逃跑。趙雲在亂軍之中一直庇護著劉備的甘夫人與長子劉禪撤退,因功被授予“牙門將軍”的職位。


這件事被《三國演義》演繹為“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故事,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歷史小說,存在許多不合常理的情節,但趙雲匡扶幼主這件事在歷史上卻是真實存在的。赤壁之戰後,趙雲又參加了平定荊州南部桂陽郡的戰役,至少在他入川以前就已經得到了“翊軍將軍”這樣的職位。

公元211年以後,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逆流而上進入益州地界,幫助劉備討伐益州牧劉璋。趙雲單獨平定了益州南部的江陽、朱堤、犍為等地,然後才北上與劉備會師於成都。當時,益州北部的漢中郡為曹操所奪,威脅到整個川地的存亡,於是劉備與趙雲、張飛、魏延等人整軍備武,北上攻取了漢中。

公元221年(蜀漢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於成都,拜趙雲為徵南將軍,鎮守江州(古重慶)一帶。第二年秋,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退回永安(白帝城),只好臨時抽調趙雲來抵禦陸遜。但趙雲的軍隊剛從江州出發,吳軍就先行撤退了,蜀漢因此轉危為安。


趙雲一生最高官至徵南將軍,後因跟隨諸葛亮北伐失敗,遭貶為鎮軍將軍,此時他已經年逾古稀,不久後就去世了。“徵南將軍”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高級將領(“四徵”將軍之一),位置要比前、後、左、右四大將軍低上一級,但絕非是“翊軍將軍”、“破虜將軍”這種雜號將軍可比。就連曹操的親信夏侯淵在鎮守漢中時,所擔任的徵西將軍也屬“四徵”將軍之一。

而且,在正史《三國志》中,趙雲的事蹟能與關、張、馬、黃四人合傳,首先就表明了作者陳壽對趙雲的認可度很高。只不過,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一部《三國演義》將趙雲的功績進行了高度神化,塑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藝術形象。爾後,隨著小說神話的破滅,一些網絡文學反其道而行之,將蜀漢大將趙雲貶低為碌碌無為的雜牌將軍,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最後,筆者想借用蜀漢名臣楊戲的話來評價趙雲:徵南厚重,徵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徵南將軍趙雲忠厚而穩重,徵西將軍陳到忠心且稱職,兩人皆統管拔擢武將之事,可躋身猛將的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