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癌後,醫生讓我樂觀!保持樂觀真的能“治癌”嗎?

網上有傳言稱,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就能減小患癌幾率,即便已經患癌,心態上的積極樂觀也能幫助提高癌症治癒率。這種說法是否可信?人的性格、情緒對身體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的確,多年來人們一直深信著一些特定的性格會在某種程度上對患癌幾率及癌症預後有所影響,甚至萌生出了所謂“癌症性格“的概念:即容易導致罹患癌症的個人性格特質。但這樣的說法是否真實可信?臨床上是否存在支持這一說法的科學依據?

<center>得癌後,醫生讓我樂觀!保持樂觀真的能“治癌”嗎?/<center>

情緒療法防癌無科學依據

“癌症性格“的觀念無疑對不同人群均有程度不一的影響,特別是已經身臨不幸的癌症患者。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消息往往給人帶來強烈的消極情緒,同時,患者往往還會因為這一觀念而產生額外的精神負擔。比如,患者往往會質疑:我得了癌症是否是活該?是否是自找的?我的消極情緒是否會導致癌症惡化或影響治療效果?如果我積極轉變情緒、樂觀面對癌症,是否能有助於癌症的痊癒?

固然,面對自身患癌消息時能夠保持情緒平穩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此時癌症患者往往還會被鼓勵接受有效的社會心理干預以保持樂觀心態、提高生活質量。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為止,並不存在相關的有效證據能夠證明此類情緒療法能夠降低患癌風險、防止癌症惡化甚至幫助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當然,這並不足以否定社會和心理方面的干預手段對於癌症患者而言的價值和意義,它們仍然有助於患者恢復情緒穩定、緩解精神壓力並主動配合治療。

<center>得癌後,醫生讓我樂觀!保持樂觀真的能“治癌”嗎?/<center>

6萬人的研究顯示,癌症生存率與性格無關聯

長期以來,情緒穩定性較差或性格內向人群患癌風險更高的論調一直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支持,甚至有不少人據此認為癌症的預後也受到個人性格特質的影響,即“癌症性格”的患者生存期往往會更短。

然而,絕大多數針對這方面開展的科學研究結果都傾向於反映出癌症與性格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這不得不提醒我們反思,既往的固有觀念是否應該被質疑和挑戰?

2010年,一項至今為止研究規模最大、實驗設計最合理的科研成果成功得以發表。這項研究以6萬名受試者作為實驗對象,並對他們進行了至少長達30年的跟蹤隨訪,在充分考慮了諸如吸菸、飲酒等常見癌症風險因素的前提之下,研究者所得到的結論並不包括總體患癌風險與性格特質之間存在關聯。更進一步而言,甚至連癌症生存率與性格特質之間也並沒有關聯。

<center>得癌後,醫生讓我樂觀!保持樂觀真的能“治癌”嗎?/<center>

雖然現有的科研證據不足以證明人們的心理世界會對其患癌風險或癌症預後存在某種實質的影響,但毋庸置疑的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在面對癌症時所產生的情緒肯定會給其自身帶來感受上的變化,比如因為無法在癌症面前始終保持樂觀而蒙受負罪感或其他消極的感受。這個人群在既有觀念的影響下往往需要強迫自己在面對癌症時時刻保持正面樂觀的心態,這無疑是不現實的,反而會加重本身的精神負擔。事實上,難過、抑鬱、焦慮乃至恐懼等常見的負面情緒都是在面對重大人生變故時正常的心理反應,是一種必經的過程。如果逼迫自己忽視甚至扭曲這些情緒感受的存在,恐怕只會過猶不及,導致情緒狀態進一步惡化。

<center>得癌後,醫生讓我樂觀!保持樂觀真的能“治癌”嗎?/<center>

癌症不僅在身體層面侵蝕著人體,同時也會給人的心理狀態造成重創。雖然把某些宣傳能夠根治癌症的精神暗示療法作為唯一治療手段的做法並不應該提倡,但是,規範的心理治療及社會情感支持對於癌症患者及其家屬來說仍然有著其必要性及重大的意義。患者的態度、情緒以及感受或許每分每秒都會隨著病情等因素髮生變化,而這只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此外我們應該相信,只要假以時日,大多數患者都能具備面對並接受現實的能力,並鼓勵自己振作起來尋求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達到自身最佳狀態,盡其所能享受最高的生活質量,以繼續在生命之旅上堅持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