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的魏國究竟有多強大?

論歷史風雲


三家分晉時,魏國有一個先天不足的地理劣勢!那就是魏國的魏東與魏西在地理位置上不能連成一塊,而是被韓國的上黨郡所分割開來,整個國家處於晉西南一隅,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國土四分五裂,難以凝成合力,核心地區是運城谷地,北部為呂梁山,南鄰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西部和南部又毗鄰黃河。這就導致魏國在魏東、魏西間調兵,需要借道韓國,這樣的不利環境,在魏文侯魏斯的苦心經營下,化腐朽為神奇,使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第一強國。


常說秦國因商鞅變法而成強國,以致統一六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商鞅的變法,師從的不是別家,正是魏國的李悝變法。分家後,魏文侯四處尋訪人才,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吳起等人,以師傅之禮對待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以他們為標杆,招攏天下賢才,一時各國人才雲集魏地,李悝率先掀起變法,他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善種勤耕,多作物並重,國家以平準身份介入,在豐年以平價購買餘糧,荒年以平價售出,平抑糧價,保障國家糧食穩定豐產。政治上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獎勵對國家發展有功的人,使得人盡其才,各盡其力。

國家富足了,魏文侯用吳起等人推動軍事改革,利用魏國處天下中心物流發達的情況,率先採用鐵製兵器,打造一支重裝步兵,兵士穿三重鎧甲,拉十二石的強弩,並配有長戈長劍,這支隊伍的士兵百里挑上,戰鬥力驚人,稱為魏武卒。(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很優越,入選武卒就獲得極高的政治和經濟地位,除給予豐厚物質待遇外,還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這支隊伍,成為魏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史稱吳起“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


其時魏國之強,文化上建成天下的重心河西學派,軍事上統領三晉協調出戰,以樂羊為將攻破佔據中山國,派太子魏擊守衛,利用齊國內亂機會攻佔齊地,又佔領衛國幾個城池使飛地與本土聯成一體,在南方則三晉聯手對付楚國,連續擊敗它對中原的進攻。魏國的戰略重點在秦國,文侯以吳起為主帥,攻打經營西河地區,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已完全佔據了西河地區,向北還奪取了戎狄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設置了上郡,這樣,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切斷了它與中原諸國的交流。(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魏國到魏惠文王時開始後繼乏力,雖然還是強國,但出現下滑的趨勢,魏國建國之初,都城在魏西的安邑,魏文侯建都於此是為了防禦秦國,遏制秦國東出,而到了魏惠文王之時,在魏東營造新都大梁。定都安邑時魏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便會集中於魏西,魏武卒便就是在魏西的陰晉起家的,而在秦國割讓河西、秦東等地之後,魏國以為秦國不能崛起,便遷都大梁,準備遏制齊國崛起,這在戰略上是重大失誤。


南方鵬


提起“魏”,對古典文學熟悉的朋友很容易想到“魏晉”。儘管那個時代混亂而動盪,但曹魏作為新時代的開闢者,擁有蜀、吳無法與之抗爭的實力。

而再往前走,在社會更加動盪,征戰更加頻繁的戰國,還有另一個魏——戰國初期的大國。

這個魏到底有多強大?我們先看魏在他稱霸期間,和當時的其他國家相比有多強大。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魏桓子獲得了晉國中部的大片土地。更名姓“魏”的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魏國一建立,就處於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的複雜而危機重重的環境之中。

正是因為無法高枕無憂,魏桓子的孫子魏文侯,從即位起便意圖通過變法增強國力。

有關戰國變法,我們最熟悉的大概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但事實上,戰國變法之始,是魏國的李悝變法。

在李悝對魏國施行的大刀闊斧的改革中,包含軍事制度改革。魏國將沿用的春秋時代的動員兵制發展為募兵制,開始實現兵農分離的政策。然後將細化後的專業士兵作為魏國軍隊的基礎,並逐漸替代了戰時的臨時動員兵。這種新的“武卒制”,使得魏國軍隊很快成為“居有禮,動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的無敵勁旅。

李悝改革後的魏國,人才濟濟。井田制廢除、傳統奴隸主貴族式微,大量新開墾的土地落入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手中,農業取得長足進步。李悝還親自為魏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部較系統的封建法典——《法經》,使魏國成為了被封建社會學習千年的法律典範。

正是因為魏國走在了戰國變法的前列,他才在戰國初期甩了其他諸侯國一大截,成為一方霸主。

在魏國持續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下,魏國國力不斷提升,威望升高。《竹書紀年》載:"(魏惠王)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韓)釐侯來朝"

而在公元344年,魏惠王召集主持了逢澤之會,有十二個諸侯國參與。對於具體是哪十二國,有幾種說法。《秦策》認為十二諸侯中有“魯、衛、曹、宋、鄭(韓)、陳、許之君。”《史記》記載,秦、趙、韓國都在十二諸侯之中,而這三國在後來也成為了戰國七雄。魏惠王不僅組織朝會,還帶領十二諸侯朝見周天子。這場史稱“逢澤之會”的朝會,是魏國走到他歷史巔峰、成為新一代霸主的標誌。

公元前354年到公元前350年,儘管魏國在“圍魏救趙”故事裡留下了失敗者的形象,但魏國最終在與趙國、齊國、楚國和秦國的戰爭中勝利,延續了之前的霸主地位。

我們再比較魏國和戰國七雄的其他國家。

魏國最終為秦國所滅,但讓秦國崛起的變法,也是建立在對魏國變法的學習之上的。可以說,作為七雄之一的魏國,他的壽命不是最長的,但卻對中國社會造成了長遠的影響。

而趙國和韓國,和魏國一樣都是三家分晉的產物。但韓國在早期就被魏國壓制,趙國和魏國也算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而相對於楚國、齊國這樣的老派諸侯國,魏國在發展速度上是他們難以企及的。

時勢造英雄,魏國正是在該出手的時候果斷出手,才使自己迅速崛起,創造出一段輝煌的歷史。


鄧海春


有多強?強到曾同時與秦齊衛宋趙楚六大強國交戰不落下風,還差點把趙國給滅了!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變法已五年小有所成的秦國竟開始找魏國的麻煩,於元裡(今陝西渭南澄城縣西)打敗魏邊防軍,兵鋒直指西河重鎮少梁,接著又攻入韓國,攻打焦城(今河南尉氏縣西北),魏韓乃合兵對抗,雙方激烈攻戰,拉開了中原爭霸大混戰的序幕。

趙國同韓國一樣,本也是魏國的小弟,但在公元前403年進行了公仲連改革後國力大增,又對魏國的附庸衛國早有垂涎,於是趁此機會也插上一腳,東渡黃河,陸續攻取了衛國的漆(今山東荏平)、富丘(又稱市丘)二城,兵指衛國都城濮陽。

對於趙國而言,吞併一河之隔的衛國,是一件近在眼前的好事。衛國佔據黃河與濟水之間的肥沃之地,人口稠密,油水十足,且吞下來後便有了足夠的戰略縱深,向東可以蠶食富裕的齊國,向南也有與魏國周旋的空間,此為勢在必得。

然而,肥美的衛國同時也是魏國的禁臠,趙國這麼做,等於在挑釁魏國的霸權,魏惠王於是大怒,即命大將龐涓領兵八萬救援衛國,務必要好好的教訓一下趙國這隻出頭雞,殺雞給猴看,看誰還敢搗亂。

於是,龐涓帶著八萬魏宋衛三國維和部隊出發了,目標竟是——

趙都邯鄲!

趙國的軍隊正在衛國嚴陣以待,卻發現龐涓的軍隊直接攻打邯鄲去了,不由大驚,趕緊回師去救,卻不想中途中了龐涓的埋伏全軍覆沒。龐涓趁勝掃清邯鄲周圍軍事據點,兵臨邯鄲城下,將其圍了個水洩不通,日夜攻城不止。


圖:龐涓劇照

趙國君主趙成侯萬萬沒想到,自己處心積慮的一次反撲行動,最後竟然落得如此下場,這可真叫偷雞不成蝕把米。戰爭拖到第二年,邯鄲終於撐不住了,糧草將盡,老百姓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房子都被拆去加固城牆或者當滾木礌石了,邯鄲城內“十室九殘”,實在太慘了,史稱“邯鄲之難”。

現在咋辦呢?趕快找幫手唄!龐涓只用了魏國不到四分之一的兵力,就把趙國打得落花流水,看來只有把天下所有強國全拖進這場大戰中來,才有可能反敗為勝了!

於是,趙成侯緊急派出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援,並立即率領一支部隊突圍出城,北撤至信都(今河北邢臺,趙國的陪都),在外線調兵佈局,組織力量反攻。

楚王接到趙侯的求援後,不去雪中送炭給趙國,反而趁火打劫魏國,他竟派出大將景舍攻入魏境,進入睢水與濊水間(皆在今河南商丘以南的豫東、皖西一帶)地區,以吸引魏國部分兵力,使其不得全力攻趙。睢、濊間這塊地盤原本就是楚國的地盤(其實大梁原本在戰國初期都屬於楚),幾十年來陸續丟給了魏國,楚國一直以此為恥,這次有機會當然要去找補回來!

至此,魏國可以說是三面作戰了,北攻趙,西拒秦,南對楚,一個國家竟能同時與趙秦楚三大國交戰而不落下風,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實力的確非同凡響。

魏惠王派人告訴龐涓,秦楚二國有寡人頂著,你給我拿下邯鄲滅掉趙國,只管放開手打,完全不必回救!寡人不要三晉聯盟了,寡人要統一三晉,縱橫天下,成千秋偉業!

這時又有臣子提醒惠王,如今七國爭雄,互相制衡博弈,一旦打大仗,各國都會趁勢捲入,企圖火中取栗,如果這時齊國和宋國也出戰,魏國面對天下五大國的聯合攻擊,咱們還能頂得住嗎?

魏惠王大笑:齊國富而不強,號為怯兵;宋二流貨色,不值一提!就算彼二國來攻,我又何懼?且等龐涓拿下邯鄲再說吧!

龐涓聽到魏王這麼說,心裡便有了底,他欣喜若狂,打了這麼多年仗,還從未打過滅國之仗,此戰,就是他揚威天下名垂千古的大好機會!

與此同時,齊威王果然定下了決策,派出使臣,唆使宋國與衛國背叛魏國,與齊國聯兵,一同攻打魏國。

此時正圍攻趙都邯鄲的龐涓八萬魏軍竟仍不退兵,邯鄲已被圍攻一年多,眼看就要破城,到口的肥肉怎能放棄。邯鄲人見此,希望徹底破滅,於是開城投降。流亡在外的趙王也大懼,趕緊遣使前來,割地賠款,連連乞和,魏惠王佔夠了便宜,於是見好就收,與趙國簽訂了停戰協議。龐涓於是留大部隊駐守邯鄲,而自領三萬輕兵部隊回師,準備教訓一下齊軍……

這場桂陵之戰的經過大家都很熟悉了,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桂陵一戰並未讓魏國傷筋動骨,小破皮而已,不過損失了區區三萬武卒,算個屁!魏國最盛時號稱有正規軍四十萬,其中武卒二十萬(重甲步兵),奮擊二十萬(輕裝步兵);另外還有輔助部隊三十萬,其中蒼頭二十萬(民兵預備役),廝徒十萬(雜役及運輸隊),另外還有車六百乘,騎五千匹。至桂陵之戰前後雖稍稍衰弱,但仍有“帶甲三十六萬”(秦統一天下的前夕,也不過六十萬軍隊而已),以至“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戰國策》中蘇秦語)可見此時魏國仍有滅秦之力


千古名將英雄夢


魏國在立國之初,並不是實力最強的諸侯。

當時晉國有六卿,後來剩下智韓趙魏四家。其中以“智”勢最為強大,智伯甚至可以奴隸其他三家,逼迫他們交出一部分封地。但在三家聯合攻擊趙氏,圍攻邯鄲時,趙襄子成功說服韓魏兩家,三家聯合剿滅智氏。

公元前403年,晉國的魏斯、趙籍、韓虔,獲得了周朝承認,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並將晉國領地瓜分。司馬光《資治通鑑》敘事起點,就定在該年,並將它視作戰國的開端。



當時晉只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韓、趙共廢晉靜公為家人而分其地。

誰也沒有想到,魏國會在三晉中最先崛起。

在戰國之世,各種大變革紛至沓來。能最早改變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國家,往往能傲立潮頭,俯視群雄。魏國就是戰國變法的先行者。

最早的兩位君主魏文侯、魏武侯,用勵精圖治將魏國實力推向頂峰。魏文侯文治武功皆為一流。他魏文侯用李悝變法,“盡地力之教”。重視文教,尊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為師。軍事上,他命名將樂羊率軍奔襲攻取中山國。又任命西門豹為鄴令,開鑿漳水十二渠,當地農業生產大大增強。



軍事上,魏國建立武卒制度,魏武卒是當時戰鬥力最強的軍隊。西邊的秦國,首先嚐到了魏武卒的威力。前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魏國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為西河郡守。

公元前408年,魏國向趙國借道攻取中山國,於前406年消滅。公元前405年,魏國聯合趙國、韓國進攻齊國,掠入齊長城,俘虜了齊康公。

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晉聯軍又多次擊敗楚國,奪取了不少土地。魏國盛極一時。



但魏國有個致命的弱點。他環繞列強之內,國土都是四戰之地。一旦強鄰崛起,他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困境。



戰國中期,齊國、秦國崛起,魏國形勢開始惡化。第三位君主魏惠王時,雖然在黃河開發鴻溝灌溉,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但國力卻在常年征戰中日益消耗。

在東方,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魏國兩敗於齊國,元氣大傷。

公元前330年,經過商鞅變法逐漸強盛的秦國,奪取了魏國河西地區,魏國首都安邑完全暴露。魏國被迫將都城遷到大梁。此後,魏國在秦國進攻下日益衰落。

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發起了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以求合縱反秦,結果失敗。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秦軍擊敗了魏國和韓國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向秦國發起挑戰。

之後由於秦國壓迫,魏國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迎頭痛擊。



不過,戰後魏王對信陵君猜疑,更兼秦人又使用反間計,使魏王免去信陵君要職。信陵終日借酒澆愁,含屈而終。

信陵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司馬遷有鬍子


誠邀,如題。魏國是三家分晉的產物。春秋末年,晉國六大卿中,智氏想要滅掉趙族,韓魏兩家深感唇亡齒寒,於是與智氏一族決裂,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滅掉智家,繼而瓜分了晉國。魏國的建立其實也是戰國時期開始的標誌。



那麼小小的魏國究竟有多強大呢?

很多人會有疑惑,雖然晉國是中原大國,但是隻得到其三分之一的魏國能有多強大?估計也是在戰國七雄中吊車尾的命運吧。實際上正好相反,分解出來的韓趙魏三國都曾在戰國的舞臺上一展雄風,趙國自不用說胡服騎射,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對抗的東方國家;韓國實力最弱,但也曾滅掉鄭國,申不害變法後虎踞天下之中,而魏國,魏國就是戰國初期的天下第一霸主。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最強國,因為魏國的變法開展的比較早,軍事改革搞的比較出色,著名的“魏武卒”就是魏國軍隊的代表。俗話說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可以從其領土中考究一二,是時魏國不但本土是韓趙魏中最大的,而且北方掌握了 中山國,西方奪取了秦國黃河以西,函谷關以東德區域,南方多次與楚國世敵楚國交戰,各有勝負。韓趙都以魏國馬首是瞻,得益於此,魏國在七國中幾乎是盟主級別。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魏國的強大主要在戰國前期,到戰國後期,魏國的實力在七雄之中基本上算是倒數的,也就比韓國強一點。

但在整個戰國前期,魏國都是穩妥的坐在霸主之位上的。其實力之強,是其餘六國所不能比的。

而魏國之所以能在戰國前期率先脫穎,根本原因是魏國首先實施了變法。魏文侯在位時期,任用李悝為相,全面推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開創武卒制。那時的魏國文有李悝、翟璜、西門豹;武有樂羊、吳起等名臣悍將的支持,不僅打造出一個高效的統治體系,更鍛造出一支強悍的職業化軍隊——魏武卒。

此後,魏國便開始在強國的道路上一路高歌。那麼魏國當時有多強?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秦國和魏國的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竟然硬生生的被五萬魏軍給擊敗了。


雖說那時侯,秦國尚未開展商鞅變法。但赳赳老秦的戰鬥力,從來就是不容小看的。然而,即便如此,五十萬秦軍還是被魏國的五萬武卒狠狠的教訓了一頓。此後,秦國的西河之地被魏國佔領,而秦國勢力長期被魏國壓制,無法向東發展半步。

到魏武侯時代,魏國國力進一步上升,並且依託魏武卒的強大戰力,對外開始不斷東征西討,並把南方霸主楚國也給打趴下了,奪取了大量中原之地。從魏文侯、魏武侯,再到魏惠王前期,魏國一直穩坐戰國霸主之位近百年之久。

可惜的是,長期稱霸的魏國,儘管國力強盛、人才輩出,但最終卻沒能實現對天下的統一,反而被其他諸侯後來居上。但魏國變法,卻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之後各諸侯的變法,其實都或多或少的參照魏國變法為藍本的。


這些歷史要讀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晉國大夫魏斯、韓虔、趙籍為諸侯,韓魏趙三家開始脫離晉國正式獨立建國,它們與春秋時秦齊楚燕四國被後代史學家統稱為“戰國七雄”。

雖然在戰國後期秦國開始強大,並逐漸消滅六國,統一了中原。但是在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卻不是秦國而是魏國。魏國在魏文侯時期經過李悝的政治改革、吳起的軍事改革後,國力迅速增強,不僅超過了同為“三晉”的韓趙,也超過了春秋時期的三大國齊楚秦。

在戰國初期,由於魏文侯的主張,魏趙韓結成了“三晉”同盟,共同向外擴張。此時的秦國內亂頻繁,齊國忙於權力鬥爭,楚國內部腐朽,而“三晉”則在人力物力佔絕對優勢且又佔天下之樞的情況下,開始了對戰國版圖的重新劃分,一路所向披靡,諸侯莫敢當其鋒,丟失大片領土。魏國先後攻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滅亡了中山國,壓制了齊國的興起,將楚國勢力擠出中原,形成了以魏國為主,韓趙為輔的中原霸權。從前403年魏國獨立到前341年在馬陵、河西兩仗慘敗衰落為止,魏國稱霸中原足足有63年。

那麼作為戰國初期的霸主,鼎盛時期的魏國到底有多強大呢?

在魏文侯時期,魏國一家獨大,又聯合了韓趙,“三晉”共進退,而其他國家都處在恢復期,魏國的強大並不能有效體現。隨著時間的變遷,到魏武侯時期,楚齊秦先後開始了復興。前387年,經過“吳起變法”,楚國開始了復興——伐魏救趙、復陳蔡、平百越;前386年,齊完成“田氏代齊”,內部逐漸穩定;前384年,秦獻公自魏歸秦,經過改革,秦開始強大——從前366至前362年,先後敗魏於洛陰、石門、少梁。

到魏惠王即位時,周圍國家與魏的實力差距開始縮小,尤其是東方的齊國,在齊威王的治理下一片欣欣向榮,對魏國的霸業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而此時的三晉內部由於魏武侯的錯誤對趙政策加上趙國經過改革後國力的逐漸增強,趙國不甘心受制於魏,開始將都城從中牟遷往離中原更近的邯鄲,準備和魏國爭奪中原的控制權。出於對抗魏國的需要,齊趙兩國結成了同盟。

在魏惠王時期,由於周圍趙秦齊楚的強大,戰國格局不再是“一家獨大”而是“一超多強”,此時我們才能更客觀的看到這個“超”與“強”的差距,魏國到底有多強呢?從前354至前350年的諸侯混戰可見一斑。

前354年,趙攻魏附屬國衛國,取東陽地區,魏則以龐涓為將,率兵八萬救衛,龐涓卻直趨趙都邯鄲,在消滅回師的趙軍主力後,魏軍開始進攻邯鄲,史稱“邯鄲之難”。趙向齊楚求救,楚同意給予趙聲援,齊原則上也同意救趙,但和楚一樣都沒有出兵。同年,秦想試試“商鞅變法”的成果,在元裡打敗魏軍,攻取少梁。此時魏國開始兩線作戰。

前353年,齊以田忌為將,田嬰(孟嘗君之父)為副,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救趙。孫臏以偏師佯攻魏平陵、大梁使得龐涓輕視齊軍,齊軍主力則埋伏於桂陵。同年,龐涓攻克趙都邯鄲,率偏師南下途中在桂陵遭齊軍伏擊,全軍覆沒,龐涓被俘。此時,楚出兵攻佔魏睢、濊之間的土地。此時魏國開始四線作戰。

前352年,秦攻取魏舊都安邑;齊宋衛聯軍乘勝包圍魏重鎮襄陵,魏惠王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與韓組成聯軍大敗諸侯軍於襄陵,齊恐懼,放龐涓,並請楚調停,自此,齊楚退出戰場。此時魏又是兩線作戰。

前351年,秦攻取魏固陽,攻取趙藺邑;同年,魏趙和談,魏將邯鄲歸還給趙,趙則成為魏國小弟。此時,魏的敵人只剩下西邊的秦國。

前350年,魏軍主力向西攻秦,包圍秦孝公於定陽,秦孝公想決一死戰,商鞅則認為“以一秦敵大魏,恐不如”,主張向魏求和,歸還河西,魏同意秦的求和然後退兵。

至此,長達4年的中原混戰結束了,魏國由於軍事上的勝利,達到了拆散齊趙聯盟的目標,同時壓制了秦齊楚三大國,保住了霸主地位。此後,魏國雖然依舊雄霸中原直到前341年,但卻受到齊楚秦三國強有力的衝擊與挑戰,魏國獨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也宣告了戰國時期均勢的到來。

對於一個強國而言,能同時戰勝兩個方向的敵人就已經很吃力了,但戰國初期的魏國在處於四大強國的圍攻之下,仍能堅持完成既定目標,攻佔另一大國趙國的都城(這是戰國曆史上除了秦國統一戰爭之外的唯一一次一個大國通過攻堅戰攻破另一個大國都城的戰役,魏的實力可想而知),並先後打敗其他三國,實力可見一斑。但是,由於魏的地緣政治問題,魏必須通過戰爭來維持霸業,一旦魏在戰場上失去了優勢,魏的霸業就會倒塌。


墨雨君讀史


從晉國獨立出來後,魏國的地緣安全優勢蕩然無存。向西是實力強大的“西毒”秦國,東面是“東邪”齊國和“傻傻的”宋國,南面也有個強大的“南帝”楚國,向北是軍事實力強大“北丐”趙國,像這樣的形勢,王重陽來了也沒有辦法,所以魏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被稱為 “四戰之國”,四面受敵國家安全形勢十分嚴峻。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魏文侯開啟了率先改革變法的進程。他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而魏國恰恰是各類人才特別是法家人才聚集的地方。儒家學派的大師孔子弟子子夏,當時正在魏國辦學,學校裡有段幹木、田子方等一批優秀的學生。魏文侯首先拜子夏為師,倡導“賢重於貴”的理念。他又多次屈尊拜見著名隱士段幹木,但段幹木是個清高的人,魏文侯一來,他就跳牆逃跑,但魏文侯一點都不在意,每次路過段幹木家時,總要畢恭畢敬行注目禮。魏文侯以這種禮賢下士的精神,為魏國聚集一批人才,開始了變法運動。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持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著名軍事家吳起訓練虎狼之師;著名水利專家西門豹治理鄴城,把幾個巫婆扔進河裡喂河神,革除巫風。著名將領樂羊,付出吃掉自己孩子的代價,滅了中山國。經過改革變法,魏國迅速強大起來。為了改變四面受敵的安全形勢,魏國四處出擊,相繼打敗秦國、楚國、齊國,獲得了大片的土地,成為戰國早期最強大的國家。魏國是個牛人輩出的地方,更是法家人才的集散地。李悝,吳起、範睢、孫臏、張儀、樂毅等在戰國時期叱吒風雲的改革家、軍事家、外交家都出自魏國。魏國就像一個慈善家,專門為各國培養人才。魏惠王喜歡人才,他把這些人才像個菩薩一樣供著,但並不重用。其實,他更喜歡夜明珠一類的寶物。有一次,魏惠王和齊威王打獵,魏惠王問齊威王手裡有什麼寶物,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很開心地說,自己有十顆夜明珠,而齊威王說,夜明珠我沒有,我有幫我治理國家的賢臣和鎮守邊疆的大將。這樣一對比,搞得魏惠王像個土豪一樣氣度狹小。正是因為如此,魏國的人才紛紛流失,商鞅去了秦國,吳起去了楚國,孫臏去了齊國,更為殘酷的是,這些人才到了別的國家,回過頭來就帶兵痛扁魏國,不僅是“帶路黨”,還是“急先鋒”。所以,東漢思想家王充說,“六國之時,賢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戰國時代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魏國的衰落,顯然與其“敬而不用”的人才政策有關。


滄浪之水中國深圳


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發生,魏桓子、韓康子本為智伯一方,卻又倒戈,與趙氏共滅智伯,並瓜分其所有領地,從此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

魏、韓、趙戰勝智氏,並三分其地,至此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為諸侯,脫離晉國,此時晉只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史稱“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滅亡。
魏國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

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

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併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



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文侯時期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開始。

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後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

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解讀歷史人物


魏國在東周春秋列國前期是不存在的,前期是晉國,在春秋時期是為五霸,與秦穆公,齊恆公,楚莊王,宋襄公的國家同為五霸。早期由於公族內(本家)爭奪王權異常激烈,晉文公在外流亡30多年,後在秦國幫助下回國奪取了王位,在位時力精圖治,南拒楚國,西抗強秦,東敵燕齊,國力強勝,政治上打壓公族,重用世族,因此埋下了隱患,他駕崩後,到了春秋晚期,經過幾代不屑子孫的治理,王權衰落,晉國的權力被六大世族撐握,最終被有智有謀的韓家,趙家,魏家瓜分了晉國。史稱三家分,建立了韓,趙,魏三個王國。三個王國的首任國王均為有志之士,均將國家治理的緊緊有條,但由於魏國地處中原,左有秦國虎視丹丹,上有趙國,下有韓,楚,右有齊,燕等國,是為四戰之地,有壓力魏文候魏斯第一個開始變法強軍,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改良社會制度,任用兵家吳起操練新軍,史稱魏武卒,任用西門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社會得到了巨大變革,國力在戰國前期最強,奪取秦國河西,北攻中山國,向東擊敗齊國,南壓楚國,使其不得北上。文候駕崩後,武侯繼位,國力繼續強盛,但朝臣的爭權奪勢,逼走了吳起,罷免了李悝,新的人才也得不到重用,到了魏惠文王時,國力開始下降,惠文王吃老本。再後來不世出的法家人才商鞅登場,但不受重用,後來去了秦國掀起了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二十年後,秦國擊敗了魏國,奪回河西,魏國被迫遷都,東面又敗於齊國,從此魏國實力持續下降,最終被秦王政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