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空心病”是這樣一回事!空心病是缺乏意義感和存在感價值觀

原來“空心病”是這樣一回事!空心病是缺乏意義感和存在感價值觀

育兒系列 | 情感婚姻 | 情緒管理 | 心理測試

2016年11月,北大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參加第九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時做了主題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

他認為“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

這些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原來“空心病”是這樣一回事!空心病是缺乏意義感和存在感價值觀

他說:“空心病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我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自此開始,教育屆、心理屆乃至全社會一片譁然與震驚。空心病一次迅速被廣為知曉,引發熱烈討論。

我不僅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名從教12年的大學老師,同時還是廣雅中學等多家知名中小學的心理顧問。對空心病一詞我在認同的同時,更在尋求解決之道。

原來“空心病”是這樣一回事!空心病是缺乏意義感和存在感價值觀

空心病如果說發病於大學特別是新生入學時段,那成因就是在孩子們高考前甚至是童年。

錯誤的家庭教育與極端的應試教育共同造成了如今高比例的空心病大學生。根據我的個人經驗,空心病已經日益低齡化,初中甚至小學高年級都已經出現了空心病青少年。

這是個社會問題,也是孩子們的心理問題。

如何破解?後期經驗覆蓋早期經驗!每個人都會與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做出積極回應。

我的經驗:大學階段,特別是大一大二是人格定型的最後關鍵期。若此時通過有效方法改造其認知,進而改變其人格,空心病的解決絕不是難事!只是這種改造絕不能簡單的建立在被迫的基礎上,只能是建立在認同的基礎上。

榮格離世前跟徒弟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作為老師的不要對學員的成長有期待,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

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那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這段話始終是我的指導思想。我據此在教學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每個學期開學面對新生的第一堂課,我都會告訴他們: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成為積極主動樂觀的人。

至於期末考試成績,我絕不看重!我習慣給學生很大學習壓力並持續整個學年。我可以說毫不在意學生的考試成績,卻極度關注其心理狀態、人格特質的變化。因為我相信是人格而非一時的成績決定了人的一生。

原來“空心病”是這樣一回事!空心病是缺乏意義感和存在感價值觀

最後,我很開心的看到,作為一所號稱“折翼天使集中營”的司法部與廣東省共建的原一本錄取線大學、現在的二本省屬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本科生們,在經過我一週到四周的教學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發生瞭如我所期待的積極的變化。本週,我選取了98年99年年齡段的大一新生的感悟分享給大家。也希望大家要堅信:空心病確實很嚴重,但有辦法解決!

作者 | 楊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