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商譽減值對公司的淨資產和淨利潤有何影響?

沒事聊幾句


答案是對於淨資產和淨利潤影響甚巨。

最近這幾天是天雷滾滾,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截至1月30日,4天之內,有260家公司預虧超過1個億,其中87家預虧超10億元,35家預虧超20億元,20家預虧超30億元。按照預虧上限計算,上述260家累計虧損2815億元。

那麼大額的虧損很多都是由於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引起的,比如天神娛樂預計2018年虧損至少73億,至多78億,原因就是計提了鉅額商譽減值。又比如養豬的雛鷹牧業原預計2018年度淨利潤虧損15億—17億元,修正後預計虧損29億—33億元,一查也是計提了鉅額的商譽減值。多麼慘痛的領悟,商譽對於淨利潤影響甚巨,分分鐘可以讓業績大變臉。

估計很多人對於商譽還是很陌生的,趁這個機會把我認識的商譽和大家一起分享。

先來認識下什麼是商譽?

它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如地理位置優勢、人員素質高、歷史悠久、經營效率高等。商譽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在企業合併時,它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併企業淨資產公允價值差額。商譽既不是無形資產,也不能單獨轉讓、出售,也不能以獨立的一項資產作為投資。

估計很多人看了這個概念是雲裡霧裡,其實簡單來說,商譽這個東西沒有實體,摸不著看不到,不能買賣和投資,其他它只是企業的一個內在價值,平時是顯現不出來的,只有在出售或是人家來購買時才能體現出來。

注:根據《新企業會計準則》商譽不屬於無形資產。商譽的形成只有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合併才能體現出來的。

舉個簡單例子

我現在開了一家奶茶店,投入成本10萬元,經過了幾年發展,效益還不錯。現在張三想來收購我這家奶茶店,我也同意了。讓第三方評估機構一評估,我現在這家奶茶店值60萬了,但最後張三支付給我100萬,這40萬的差額就是所謂的商譽。

這時候有人會問了,明明第三方評估也就60萬,怎麼張三願意支付100萬呢

張三認為我這個奶茶店地段好、有潛力、有一定口碑和聲譽,就願意額外多支付給我40萬。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商譽是張三來確認的,也就是在張三報表中體現出來的。

正是由於商譽的這些特性,有些投資人在對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進行分析時,如果資產負債表中有商譽這一欄金額的,首先把商譽這塊先剔除掉,剩下的才是企業真正的資產。由於商譽這個東西太虛了,如果發現資產負債表中的商譽佔資產比重比較高的企業,就需要警惕了。

因為商譽太容易操控企業利潤了。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二十三條 企業合併所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商譽不進行攤銷。

也就是說,商譽不需要和無形資產一樣進行每個月攤銷,但每年年底需要進行減值測試。這個步驟就很容易操控利潤,為什麼這麼說呢,只要認為當年利潤高了,就可以通過減值測試計提減值準備,這個有很大的主觀性。這樣利潤就有很大的下降空間,也意味著可以少交所得稅了,起到很好的“避稅”效果。

來看看我們的股市情況,據國金證券統計,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部A股商譽總計1.45萬億元。其中,主板商譽規模為7948.5億元,佔淨資產的2.4%;中小板商譽規模為3774億元,佔淨資產比為10.7%;創業板商譽規模為2761.4億元,佔淨資產比為18.8%。

針對這一現象,11月16日,證監會專門出臺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就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風險進行提示,提高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增強商譽及減值評估結果的真實合理性。

當前A股上市公司商譽總額已經佔到淨利潤的一半,多麼可怕的體量。一旦被併購公司業績出現下滑或者不及併購前的承諾,併購方就要在中報和年報中計提商譽減值,在一定程度上這將侵蝕企業的利潤,甚至可能導致虧損。

如果你在股市中就特別需要警惕那些會大幅減值商譽的企業,這些就是一個個所謂的“雷”,一旦商譽減值就意味著業績大變臉,很多時候在沒計提減值前公司還是存在利潤的,等計提完後發現公司已經變虧損了。

那作為一名股民該如何來規避這種風險呢?

我個人認為,首先應該是儘量迴避商譽佔淨資產高的公司;其次是對於有商譽的公司,得密切跟蹤其公司的基本面,不斷測試公司商譽減值的風險,一旦有減值的苗頭,應該是及時賣出。


中國財務人


商譽對於企業來說,就是紙面上的財富,從會計準則上對淨資產和利潤有重大影響。

當收購的資產,是溢價收購時,比如,很多上市公司收購小企業,本質資產是1個億,但是他花2億收購,那麼溢價率就是100%,如果未來該資產能把這多賺的一個億賺回來,那麼商譽溢價就是值的,這也是很多資產都有原來管理層保證,業績承諾的原因。

溢價收購舉例,萬達電影收購傳奇影業,被否決,就是溢價收購

相對於溢價收購,還有折價收購,這可就撿便宜了,比如,融創收購萬達文旅城,一筆收購就賺了幾百億,把樂視虧的150億都覆蓋了

溢價收購的資產,達不到原來預期盈利時,就出現了商譽減值,也就是說本來以為買的是鳳凰結果,長大了以後才知道是一隻雞,當然就不值錢了


孔方策論


呵呵,不出個名詞,怎麼能找東西背鍋啊!虧損不找虧損的原因,減持不找減持的源頭,套現裝作是看不見的樣子,等到一切塵埃落定,破罐子破摔的時候,來一句商譽減值。呵呵,這個臉皮。我想說這和申請破產有什麼區別,它為什麼不直接申請破產。服了我的大股市,我的大監管層。


一個眼神寂滅你


上市公司"商譽減值"這對我等小散來說,還屬於生疏的詞語,要不是這次春節前的天雷滾滾,百股跌停的慘象,才有了深刻的體會。

我認為,上市公司商譽減值對公司的淨資產肯定是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為以前憑藉上市公司信譽的光環收購一些企業,使公司淨資產增值了,現在商譽減值了淨資產也會減值。

至於淨利潤,是公司的經營活動,只要保持正常,可能影響不大。


老鍾58292


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制止商譽這種虛幻的東西,到現在才提出減值,受傷的卻是股民。應進行追責。


861133


肯定有影響,這些商譽並不是該公司的自有商譽而是收購其它公司時產生的天量溢價,屬於實際支出。一次性攤銷必然造成核心會計指標變壞,未來三年是否能轉正存疑。


乾貨十


商譽減值對公司的淨資產和淨利潤有重大影響,根據會計準則,發生商譽減值可以一次性計提或者分兩三年計提。商譽一般發生在收購兼併中,如果涉及金額巨大,一旦發生商譽減值,幾年賺的都不夠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