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口渴,《金匱要略》中有12種治法(3)

9.利水化飲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胃有停飲,中陽受阻,津不上承之口渴證,兼見嘔吐。方用茯苓澤瀉湯。

關於口渴,《金匱要略》中有12種治法(3)

《嘔吐噦下利病》篇第18條雲:“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胃有停飲,胃失和降則嘔;飲阻氣機,津不上承則口渴;渴飲水多,更助飲邪,如此則愈飲愈吐,愈吐愈渴,而成嘔吐不止的胃反現象。

茯苓澤瀉湯通陽化氣,利水除飲。俾氣化水行,則嘔渴自止。正如《金匱要略淺注》所云:“今有挾水飲而病胃反,若吐已而渴,則水飲從吐而俱出矣;若吐未已而渴欲飲者,是舊飲不因其得吐而盡,而新水反因其渴飲而增,愈吐愈渴,愈飲愈吐,非從脾而求轉輸之法,其吐與渴,將何以寧,以茯苓澤瀉湯主之。”

10.育陰利水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水熱互結,鬱熱傷陰之口渴證,兼見小便不利。方用豬苓湯。

關於口渴,《金匱要略》中有12種治法(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13條雲:“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本證病變在肺,肺熱傷津,則渴欲飲水。肺傷則上源不清,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而小便不利,水邪內停,必與熱互結,鬱熱則進而傷陰,治宜利水除熱,滋陰潤燥而止渴,正如《金匱要略淺注補》雲:“此節豬苓湯證,是證發於肺經,肺主皮毛,而先病發熱,是肺有熱也。肺熱不布,故渴欲飲水也。”

11.內外兼治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百合病日久,陰虛內熱較甚之口渴證。內服百合地黃湯,外用百合洗方

關於口渴,《金匱要略》中有12種治法(3)

《百合病》篇第6條雲:“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是指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為主要表現的情志病,因其治療以百合為主藥,故名“百合病”。百合病出現口渴,說明陰虛內熱較甚,邪熱留連肺胃,津液已傷,此時僅服百合地黃湯恐藥力不夠,故採用內服、外洗並用之法。

內服百合地黃湯的基礎上,再配合百合洗方漬水洗身,洗其外亦可通其內,共奏清熱、養陰、潤燥之效,正如《張氏醫通》所言:“其一月不解,百脈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則一身之脈皆得通暢而津液行,渴自止。”

12.飲食調養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胃中津液受傷之口渴證。可用大麥粥或煮餅等。

關於口渴,《金匱要略》中有12種治法(3)

《婦人妊娠病篇》第10條白朮散方後注云:“若嘔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妊娠嘔吐,吐而傷津,故見口渴,可食大麥粥以生津液。李時珍謂大麥具有消渴除熱、益氣調中之功,意即此也。

(河南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醫院中醫內科-劉玉三、趙玲)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