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礦工應有的尊重和良好的待遇,將他們從井下解脫出來

煤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能源。90%的煤炭來自井工開採。井筒、巷道、硐室形成支撐開採的龐大地下工程結構,如同人的血管,承擔著煤炭、人員、材料運輸和通風等重要作用。建設這些工程需要在地下空間作業,存在各種風險,要付出遠超地面的代價進行施工,還存在一定職業傷害。除了給予礦工應有的尊重和良好的待遇外,科技工作者需創造新的技術、工藝以及裝備,將他們從井下解脫出來。

現在井巷施工多采用鑽眼爆破法,有害氣體排放汙染環境,且難以實現連續作業,效率低,作業面需要多人同時施工。以機械裝備減人,實現井巷掘進智能化是施工技術的發展方向。替代爆破的機械破巖是變革的根本,智能井巷裝備是基礎,遠程控制是保障,通過各種傳感元件代替人員感官判斷,可實現掘進前地層探測判識,機械連續破巖、排砟、臨時支護、永久支護,基本取代人員下井作業。具有記憶傳感功能的永久支護材料,可實現礦井工程結構的自我監測和安全預警,從根本上保障礦井開採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