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一種國寶,堪稱我國的國粹,那就是玉器。上古之人,在日常勞作中需要打磨石頭製作工具和武器,在尋找石頭的過程中,發現了石之美者,也就是上古時代的玉器。

這個玉器,堪稱文明的前奏,可惜世界史不是由中國人編寫的,咱們沒有話語權。否則的話,以玉器的出現作為文明的標誌之一,則咱們大中華,那就槓槓的成了世界第一文明古國了。(開個玩笑)

我國的玉器文化實在太先進了。最著名的上古玉文化,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玉龍型器和勾雲型器。浙江的良渚出土了大量的玉琮和玉璧。山東的龍山文化以玉璋為代表,湖北的石家河文化崇尚人型器,還有安徽的凌家灘文化。。。不一而足。

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對玉器的喜好,好像是中華大地上古先民各民族的共同愛好。當然,各地產玉基本上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不是真玉,而只是玉石器!但就是這種玉石器,其硬度還得非常高的。上古時代尚未發明金屬工具,類似於良渚文化那種精美雕刻出來的神人獸面紋飾,還真不知道古人怎麼做到的。

所以先人就認為,古代有昆吾刀,可以切玉。這個昆吾刀是什麼玩意,現在人早就不清楚了。不過,筆者考證,上古時代的昆吾,乃是湖北安徽河南南陽一代。隨侯珠,和氏璧都出在這一代,此地還產金剛石,則昆吾刀可能就是他山之石,用來攻玉的金剛砂了。

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現在的考古發掘表明,商代晚期的武丁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新疆和闐玉,也就是真玉,今天所說的軟玉。這個和闐玉一出現,馬上就獲得了商代王族的追捧和熱愛。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古玉收藏家,武丁的妻子婦好,就是一位玉器的狂熱愛好者。其墓中出土的不但有新疆和闐玉,還有上古時代石家河玉器等其他遠古玉器。

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石家河是堯舜禹時期的三苗族退守湖北的最後堡壘,被夏民攻擊後最後的三苗族逃進了大山之中,後來歷代遷徙到了今天的湘西,貴州等地。石家河的玉器應該來自於被商湯伐滅的夏,到了婦好時代已經是800年前的老古董了。婦好對於玉的喜好,只是商王族對玉喜好的一斑,據說周武王伐紂,獲得玉器數億,然後分給了跟他一起討伐的諸侯。這個億不是今天的億,而是十萬,商族擁有各類玉器數十萬件,還是可信的。

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從遠古時期開始,頭戴玉冠,身配玉璜,南方的手持玉琮,北方的手捧玉龍,山東的手持玉璋,這就是遠古時代王者的標配了。良渚的玉山形器,紅山的玉箍型器就是上古時代的王冠。

祭天用的是玉琮,祭地用的是玉璧,上古先王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守護的是自己這一方的水土,築起高臺,佩戴玉器,用牛羊豕三牲祭祀天地,祈禱風調雨順。祈禱完畢後族人圍著篝火,用大鼎煮熟牛羊,在感謝天地和祖先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年一度的狂歡。這或許就是上古各種文化共同的特點了。

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不管哪種文化,玉器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自古以來這個玉器就價值極為驚人,古代竟然在黃金之上。現代人不能理解,其實我換種說法你就懂了。新疆的和闐離中原核心地區萬里之遙,在古代就算沒有戰亂,從和闐到安陽,長達4100公里,就算騎快馬,也得走上幾個月才能到。更何況中間的道路大部分都是荒漠和草原,古代沒有那麼多驛站,還得自備幾個月的乾糧才行。你想想這麼一塊和闐玉料送到中原,沒有幾十倍的利潤誰會幹?

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所以這玉,就極其名貴了。目前發掘出土的最大一套玉佩,是春秋時期晉侯墓出土的,長達2米多,45件玉璜為主體,加上玉珩、衝牙、玉管、料珠、瑪瑙管等,共計204件珠玉,才組成了晉侯這一套完整的玉佩。

你想想看,兩米多長,一個普通人身高1米7左右,那就是說這玉佩前面1米多垂著,後面還有一米垂著,身上掛了這麼多傢伙事,這晉侯走路恐怕是不太方便了。

對玉器該有多痴迷?他身上佩戴200多件珠玉!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這玉器到底在古代有多值錢呢?據說和氏璧可換十五座城池,但畢竟沒有換成功!著名的西周裘衛四器的三年衛盉,就寫了這麼一件事!西周恭王三年三月,王將在豐廈邑舉行典禮,矩伯為參加禮慶,但缺少必需的禮器和飾物,向裘衛商要了一件"瑾璋"(玉器),價值80朋,議定由矩以"十田"抵給。這個十田了不得,一田相當於一百畝地,也就是一塊玉璋,價值1000畝良田!我的個乖乖!1000畝良田值多少,我就不說了。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歷史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