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什麼?

小說: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什麼?

俠客回到子休的旁邊石頭上坐下,說:“老先生,我們談談天吧。”

“天?”

“對,但此天非彼天也。我想跟你談談我們頭上的這個天。您認為天是最大的麼?”

“你的問題是一個判斷性的問題,因此我想通過推理來解答,那就是至大無外,世界沒有方外方內之分,只有主客觀之分。主觀的界限只能是客觀,物質世界之外只能是現實世界,現實的邊沿是精神。因此,至大者,不存在。”

“世界?你以此為最高範疇,我想問世界究竟是什麼?”

“世界是一切,宇宙是世界的存在方式。”

“宇宙是什麼?”

莊子休回答:“按字面來說,宇者,空間也;宙者,時間也。宇宙就是時間與空間的總稱,宇宙即時空。你知道時空的本質是什麼麼?”

俠客毫不猶豫的說:“時間是人們用來衡量世界萬物次序的量,是兩個時刻的間隔;空間是事物的容量。簡單言之,時空是我們為了感知方位,而發生的一種感覺。時空是人們對世界一致的感覺,時空是依附於人的,沒有人的感覺和思想就不會有時空。時空會隨著人的感覺、認識範圍的擴大而擴大。

“說到這裡,我想要提出我的一個發現——時空不具有同時性、統一性!比如關於兩件事有沒有同時發生的問題,假定兩件事在不同位置發生了,這兩件事的信號傳到人的大腦總需要消耗一些時間——除非有無限大的速度的信號存在,才不需要消耗時間。因此,當我身邊發生一件事時,除非有一個無限大信號告訴我很遠的地方也發生了另一件事,我才能認定它們同時發生。但無限大的信號根本不存在,因此絕對同時的情況不存在,同時性不存在。時間具有相對性,是分開的片段,不是統一一致的整體。

“照這個邏輯推論下去,時空既然是人們對世界一致的感覺

,時空會隨著人的感覺範圍的擴大而擴大。那麼最終決定時空的是什麼呢?我覺得這個問題是自明的,因為感覺來自於人對外界的實踐,實踐是感覺和認識的來源,隨著人對外界世界的實踐範圍的擴大,感覺和認識必然會擴大。那麼被感覺和認識決定的時間和空間也必然會跟著擴大,因此時間和空間歸根到底是由人的實踐、人的活動而決定的。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認識不是撇開人的作用去空洞的探討,而是必須要在人的活動範圍內進行對時間和空間的談論。坐井觀天,只看到天像井口那麼大的緣故也正是於此啊。

“從以上這個發現往下繼續推論——運動是由時間和空間來描述的,我們描述一個物體運動時,總說它在多長時間內移動多少距離。因為前面證明時間不具同時性,而具有相對性,因此運動也只是具有相對性,不存在絕對運動,運動只是相對的。

莊子休說:“你的論述邏輯很強,我很欣賞。但也感到遺憾,剛才你如果不是固執的保留成見,而是認可我對物質、意識劃分的理論,你就不必像現在這樣原地踏步了。你在這裡每一處所說的時間和空間,不過是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罷了。

概念是某一階段的反映,是時間本身和空間本身在人腦中的反映。既然,有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存在,就證明有客觀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以及實踐而存在的時空本身

“承認時空本身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和實踐,才能承認在人類出現之前,時空就已經存在——承認你死後一百年,時空照樣運轉著。因為認識和實踐都是人的產物,不能離開於人。時空是客觀存在的,是屬於物質性的。我問你物質性的時空本身的本質是什麼,你卻把意識性的時空概念來搪塞;我要你回答你對時空本身的認識,你卻搬出對時空概念的認識,對時空認識的再認識來搪塞,不是牛頭不對馬嘴麼?時空概念不是時空本身,而只是時空在人腦中的映像,怎麼能用前者來代替後者呢?

“時間是什麼?時間根本就不是什麼用來衡量事物次序的因變量,時間概念才是。時間的本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運動是物質性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絕對意義上、普遍的時間是整個物質世界、一切物質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普遍的時間就是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個屬性;相對意義上的、具體的時間則是某一類物質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是這類物質的屬性。相對時間的共性就是絕對時間。時間概念則是片面的反映了一部分物質的運動過程,只是對相對時間的反映,認識不可能窮盡絕對時間,而它又不斷的在深入的過程中。故而造成我們時間概念的變化。

“關於同時性的問題,同樣是犯了將時間概念當成時間本身的錯誤。兩件事是否同時發生,這跟信號傳入人腦後、人做出的判斷無關。要知道,認識是受條件限制的,不存在無限大信號,這僅能證明人的意識對物質的反映不具有同時性。這跟時間本身是否有同時性毫無關係,時間概念的相對性、分散性是用來說明人對時間本身認識的侷限性的,不是用來證明時空本身具有相對性和分散性的依據,因為後者決定前者,不能本末顛倒。

“正因為你顛倒了時間本身與時間概念的關係,從而得出一個頭足倒置的推論。關於運動,我們必須從宏觀的聯繫的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它。通常的運動一般被定義為‘物體在某時間內,移動了某段距離’。這純粹是一種狹隘的、片面、靜止的認識結論。這種認識中的運動無非是通過兩個靜止點來描繪,它只看到運動的始末,而沒有看到運動的過程與本身。關於時間概念也類似於此。因此,這種狹隘的認識肯定會將當成兩個絕對靜止間的相對變化,得出相對運動與絕對靜止這種以頭觸地的結論。它率先把靜止假定為絕對的,然後在從絕對靜止中去證明運動是相對的,而靜止是不是絕對的這個問題恰恰是需要事先給出證明的,不能作為假設。

“靜止如果是絕對的,那麼究竟是什麼把這個僵死的靜止變成運動呢?如何將一個絕對無變化的東西變成能變化的東西呢?這恐怕得藉助於外力,藉助盤古開天闢地的雙手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