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課程如何選擇?加拿大課程的優勢有哪些?

紅頭鳥


國際學校,太符合中國家長的心理需求了。

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為出國做好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我們不希望太早放飛孩子。

這個問題韜叔喝太多父母交流過,這裡主要談三點

一、與其怕TA出國不能適應,不如讓TA早點精神自立

家長的這兩個希望,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北美青少年和中國孩子的一個最大差異是什麼,家長知道嗎?這個差異從幼兒園開始就很明顯,在大學裡則看得更清楚。這就是“獨立”。

在中國的幼兒園還在餵飯的時候,加拿大幼兒園三四歲的孩子,都必須自己換鞋穿衣如廁吃飯,甚至洗碗,還要自己借書還書。小學的作業常常是一個課題,自己組團隊,查資料,做PPT,上臺演講辯論;中學就已經漸漸淡化班級的概念,高中課程要自己根據大學志願來選。

在家犯錯,主流的家教方式就是“natural consequences”和“logical consequences”。前者就是不涉及安全問題的,自己承擔後果。比如下雪愛美不穿雪褲,家長提醒無效就讓她自己凍著。後者就是指涉及安全問題的,家長就要干預制止,並給予一定的懲罰(比如禁足、減少娛樂時間)

而很多看起來學術成績優異的孩子進入北美大學,是很難適應的。特別是家長老師逼著學出來的孩子,突然沒人管,會很倉皇失措。

遲早都要放飛,不如早點放飛。讓孩子能早點知道“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對自己負責”“今天自己的選擇,就是明天的必然結果”,上帝不死,孩子怎麼主宰自己?怎麼長大成人?

二、國際學校不是出國讀高中或大學的必備

很多家長以為讀國際學校可以讓孩子進入留學的VIP通道,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加拿大在國內有BC大綱課程,然而其實如果高二高三從國內轉入加拿大公立或私立高中,國內普高和BC大綱課程在轉學分上沒有很大差異。普高高二讀完在安省能轉22學分,和在加拿大讀高中或者在中國讀BC大綱轉的學分一致。

那國內國際學校的A-level\\BC大綱\\IB、甚至AP(嚴格來說不能算課程體系)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國際課程畢業生,在錄取加拿大大學的時候,能不能比國內普高佔一些便宜呢?

三、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對升入加拿大大學是否有幫助呢?

對不起,幾乎沒有,甚至有反作用。

1、首先,最重要的差別不在於學的什麼課程,而在於你在哪裡高中畢業的。

以多倫多大學等安省名校為例,安省大學錄取分三種申請表格,代表了三種名額配比和錄取優先級。101表格是安省本地高中生使用,佔整個錄取人數的75%~80%;105D是外省(比如BC省、魁省)高中生使用,佔整個錄取人數的10%~15%;105E是國際高中生(中國印度為主),佔整個錄取人數的5%~10%;

中國孩子在安省讀高中畢業的,享受101表格本省待遇:12年級必修課6門最高分的GPA85%(私立高中基本確保);雅思6.5;其他是更沒難度的比如義工40小時和語文畢業考試及格。

是的,高中在安省畢業,才能享受安省大學的入學75%名額和更多的優錄機會!在中國讀的A-level、IB加拿大大學都認,但是還是分那個5~8%的國際生名額!而且IB和AP也不是加拿大名校的重點篩選項目,除非GPA和雅思等其他條件相同,才有參考意義。

簽證難度也不同。申請加拿大高中走“中小學計劃”不需要語言成績,資金只需要GIC和一年學費。而大學直錄如果沒有4個6以上的雅思,簽證的資金要求就變得很難。

2、為什麼會有反作用?

A-level、IB體系可能造成的反作用在於:對於學術表現和學習能力不突出的孩子,如果讀中國普高課程或加拿大高中,可能會拿到90%的GPA,而讀IB體系可能只能拿到3~4,結合難度換算到百分制GPA可能是70%。這意味著什麼?要知道加拿大沒有SAT,GPA等於高考成績!GPA分數起不來,會直接導致與名校無緣。

韜叔在中國和加拿大的高中裡面,都見過這樣的反面案例。焦慮的華人媽媽非要把孩子塞進IB體系,以為和中國的重點中學一樣,跟著拖也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可是她們沒想到中國有高考,加拿大看GPA,最終孩子IB成績都在及格線徘徊,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多倫多大學的好專業。

BC大綱課程可能造成的反作用在於:大綱課是指加拿大BC省(不列顛哥倫比亞)規定,海外辦學只要使用的BC省大綱,就可頒發BC省的高中文憑。其他大省如安大略都是不允許這麼操作的。坦率地講,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管,中國的BC大綱課程與IB體系相比,其准入門檻極低,教學內容的隨意性極大。正因為如此,從2015年以來,BC省加大了對中國的BC大綱高中畢業證的關注,取締了一批國際高中的牌照(其中很多還在招生)。同時加拿大大學對於中國BC大綱課程及其學分的採信度也不斷下降。有的中國BC大綱國際學校甚至上了多倫多大學等大學招生部門的黑名單。

其次,如果計劃報考安省大學:如多倫多大學、西安大略、麥克馬斯特、滑鐵盧等名校,BC大綱文憑仍然是外省生源,錄取機會比國內高考直錄大一點,但是比安省高中畢業還是小很多。

3、師資和教學上,中國的國際學校和加拿大高中有多大差距?

平均而言,差距不小。當然,中國有20~30所水平較高的國際學校,這些學校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蘇,另外一些教育大省各省有一到兩所。這些高水平的國際學校幾乎成為全球知名大學的Feeder Schools。但是除此以外的大部分國際學校,甚至包括IB體系的學校,其師資也以海歸學生為主。這些年輕老師不能說一定教不好,但他們肯定是缺乏教學方面的訓練和教學經驗的,而且語言方面也不如Native Speaker。在加拿大他們連講臺都不能上,只能做課後一對一輔導的Tutor。

另外,韜叔認識很多加拿大的華人辦的私立高中,它們很多在國內同時辦國際學校,所以需要在加拿大常年登載招聘廣告,招募派駐到國內的外教。一般加拿大人,有幾個是像白求恩一樣願意不遠萬里跑到中國支教?而且加拿大人普遍比較安逸,給錢也不一定幹。所以大批的派往中國的老師或管理層,根本不可能招到有資質的教師甚至做過教學管理的西人。招聘時唯一的要求是:Native Speaker 加上 Caucasian(當然,只招白人是不敢寫進招聘廣告的,但是這是面試時的主要考察因素)。

這就是很多國內國際高中的現狀。

且不談綜合能力的培養,自我管理的鍛鍊,就談最功利的:美國常青藤錄取。中國一萬三千多所高中,2018年中國爬藤成功的高中,公私立都算進去,不超過30個,其中除了13所最牛學校,其餘十幾所高中都只收獲1~2個藤校Offer。

而加拿大全國只有兩千所高中,沒有官方爬藤數據,但韜叔比較熟的一個全國私校中排TOP100左右,多倫多私立高中排30位上下(由於前面還有30多所公立高中,所以在多倫多市的高中裡只能排60名)的Holy Trinity School(不是全國TOP20的Trinity College School中學), 去年獲得美國常青藤的Offer就有9個(5個學生),獲得美國TOP30的Offer近30個(15個學生)!

所以:

無論從大學升學,名校錄取的成功率,還是從師資和教學質量,國內的大多數國際高中還是沒法和北美高中相比的。同時一些課程選擇不當還會造成一些隱患。

韜叔建議學業不突出的孩子選擇國內普高課程或國際學校IG~A-evel體系,成績突出的孩子選擇普高或PYP~MYP~IB體系學校,再有餘力的可以選擇AP......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除了國內TOP30 的學校外(名單自己參考2018藤校中國錄取統計,無論公私立,一個學校有一個爬藤成功的就算),其他的都不能等到高中畢業。一定要到北美完成12年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