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決定最終成敗,你是競爭思維還是終局思維?


思維方式決定最終成敗,你是競爭思維還是終局思維?

也許你經常會問自己,當下做的事對不對,現在做的是不是最有價值的事,能不能經得住時間考驗?

要回答這一問題,胸懷和眼光就要跳出當下的格局。

我個人習慣於用“終局思維”考慮問題,這就要放眼未來5年後、10年後是什麼樣子,再逆向推導現在的行事路徑。


01

“終局思維”與“競爭思維”,誰將勝出

現在很多人講“終局思維”,簡而言之,就是學會“倒著思考”,預期3年、5年甚至10年的未來,再來確定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歷史上第一個運用“終局思維”贏得未來的人,是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

傳統觀念認為,美國捲入反法西斯戰爭,是從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開始的,其實,1939年8月美國就已經成為這場戰爭的決定性力量。當時,德國物理學家已經在理論驗證、工程技術方面開啟了原子能時代,並且給原子彈找到了可行的實施方案。當時,美國物理學家向羅斯福總統陳情:“只需一枚核彈,紐約就會在地圖上被抹去。”羅斯福之前是做過紐約州州長的。

1939年8月,羅斯福總統接受了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大批物理學家的建言,開始對原子能技術加大研發投入。此時,希特勒已開始投入原子彈研究,而且技術能力領先世界。

那麼,為什麼最終希特勒輸給了羅斯福?

因為羅斯福是“終局思維”,希特勒是“競爭思維”。

希特勒主導下的技術研發策略,是隻要一種技術不能在6個月內投入戰爭,研發工作就往後放。1942年美國“曼哈頓計劃”全面啟動,而這一年希特勒在原子能技術上的資金投入僅僅是35萬馬克,大概只能造1.6輛虎式坦克。不是希特勒花錢搞研發摳門,而是將資金分別投向很多不同的前沿技術,比如水下航母、洲際導彈、超遠程轟炸機等等,搞內部競爭,戰場是檢驗技術的唯一標準。

羅斯福總統是“倒著思考”的,必須搶先一步將原子彈造出來,否則,希特勒將統治世界。基於這個“終局思維”,美國政府的資源投入是不顧一切的。項目經費就花了20億美元,超過1940年日本所有的軍費開支。研發機構提出,想用白銀來做“電線”,就向美國財政部要6000噸白銀,你沒看錯,是6000噸白銀,結果財政部總共給了14700噸白銀,這比中國、蘇聯全國的白銀(銀幣)還多。

假如希特勒、羅斯福分別是兩家創業公司的CEO,這兩種研發策略有什麼區別?

希特勒、羅斯福都想搶先一步研發此前沒有的全新技術,相比之下,希特勒是想給很多技術團隊差不多的資源,使之相互競爭、優勝劣汰,羅斯福是孤注一擲,主抓前沿關鍵技術。

其實,雙方都是創業公司,都在重重迷霧中尋求一些新的可能性,產品(核彈)能不能做出來、何時能做出來、產品最終適不適用?都是未知的。

為何創業公司總是那麼耗錢?因為要不斷試錯,試錯一定有很多浪費,如果不浪費,根本就不知道路在哪裡,不知道哪些機會是可行的。

在羅斯福那邊,“終局思維”帶來更高的試錯效率,浪費最少,因為大的方向十分清楚,只會在具體細節上走一些彎路,這個成本是可以承受的,所以“曼哈頓計劃”不斷在加速推進。

可是,在希特勒那邊,“競爭思維”帶來很大浪費,最關鍵是,未能在決定性的大方向上贏得先機,輸掉了賽局。

哪怕是希特勒、羅斯福這樣的創業者,也要考慮試錯效率,犧牲了很多資源,最終能得到什麼?大方向如果出錯了,就是主帥無能、累死三軍。

同樣的激烈競逐,也發生在互聯網巨頭之間。

2012年前後,移動通信從3G向4G過渡,由此會帶來什麼改變?有人會說,用手機看視頻更快了啊,或者手機流量的費用下降了啊。這些都對,但回顧過去幾年,真正的價值是在這兒嗎?不是。

4G特別重要的一個成就是移動支付。只有這麼快的傳輸速度,才會掀起微信搶紅包的熱情,才會更方便用移動支付買東西。移動支付在中國的大爆發,對中國商業的推動,比手機看電影這事那就重要得太多太多了。那個時候,騰訊和阿里巴巴都看清楚了這一“終局”。

如果支付寶同時具有社交功能,著力拓展社交網絡而未遇阻力,微信的命運會怎樣?如果微信同時具有移動支付功能,而支付寶未能有效反擊,阿里巴巴的命運會怎樣?如果不是支付寶、微信支付最後拼得勢均力敵,騰訊、阿里巴巴怕是早已攻入對方的疆域。至今,很少有人真正看懂騰訊、阿里巴巴“支付大戰”背後的“終局思維”。

4G時代,谷歌(Google)公司費很大勁做街景地圖,也是基於“終局思維”。網絡搜索的用戶體驗,不僅僅在於網頁……街景地圖如果Google不做,別人做了,Google可能就是死路一條。

其實,Google的“核心算法”十分簡單,就是要把人類所有城市的地圖數字化,開車帶有攝像頭,在各個城市裡亂轉,做出詳細的場景記錄。這個工程一旦啟動,工程量很大,進展也不快,因為做法很笨,但只要持之以恆,競爭對手就望塵莫及。這就是“基於終局思維的最優選擇”,有時候看起來特別笨拙,卻是長遠的高明。

5G時代就要來了,通訊信道更加寬敞、通訊時延大大縮短,可以預期,巨頭們又要啟動“終局思維”了,要在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等領域展開生死競逐。


02

如何成功運用“終局思維”

“終局思維”被很多人視作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將“開放式問題”轉換成“封閉式問題”,將“戰略性問題”轉換成“戰術性問題”。

舉例來說,當年,中國人從造原子彈到氫彈,只花了幾年時間,比美國人、蘇聯人要快很多,是不是中國核能技術已經超越美國、蘇聯呢?不是。沒有造出原子彈前,人家面對的是“開放性問題”,能不能做成、怎麼才能做成,都是不知道的,必須來回摸索。等人家成功了,中國再做就變成了“封閉性問題”,少走了很多彎路、少付出很多試錯成本。

具體如何運用“終局思維”,這裡提供兩個參考:

1)看十年,做一年

領導者最大的本事是什麼?就是心中多了一點“可靠的確定性”。

2007年,阿里巴巴市值大概是100億美元,當時淘寶在急劇擴張,而且還有一塊重要資產“雅虎中國”。回到當時的時間點,下一步往哪裡走,集團內部反而十分迷茫。

當時,阿里旗下增長最快的,是淘寶,所以,很多人認為一切都要向淘寶傾斜,支付寶應該成為淘寶的一個職能部門,而不是單獨向外發展。同時,“雅虎中國”也是一個估值10億美金的重要資產(已經被楊致遠注入阿里,對價一定比例的阿里股權),所以,搜索引擎、門戶網站也要好好做下去,跟百度、新浪有的一拼。

回頭想想,基於當時阿里巴巴的業務狀況,資源向高估值的資產、高增長的業務傾斜,有什麼不對呢?如果馬雲當時只是看一年,做一步,可能你現在就不能用支付寶搶火車票了。

當時,馬雲帶著大家開了阿里巴巴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略會,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戰略,是建設一個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才是阿里巴巴未來真正的關鍵。

馬雲是立足十年以後的“終局”,逆向思考,決定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覺得看不清楚未來,陷入迷茫,真正花時間去琢磨未來,形成一個對未來的判斷,反而能將當下帶入一個新的格局。

現今,你我都看到了,阿里巴巴的發展方向跟10年以前的“務實思考”是相反的——支付寶不僅沒有淪為淘寶的一個職能部門,反而進化成了螞蟻金服;搜索引擎、門戶網站不僅沒有成為集團的主攻方向,反而成為電商平臺的一個職能部門。

2)將終端作為創新源頭

為什麼蘋果公司幾乎不做原始技術創新,反而設計了世界上最具有創新力的電子產品?因為蘋果是“倒著思考”的,總共就兩個動作:

一、找準終端(用戶體驗),然後尋找技術,沒有現成技術就發明,再向下琢磨是什麼道理、什麼原理,推動底層技術的形成;

二、基於終端(用戶體驗),錨定一個方向快速迭代。

比如,蘋果的AirPods耳機,摘下一隻耳機時,音樂會停止,兩隻耳朵都戴上,音樂又會自動啟動,跟此前的藍牙耳機完全不同。

這個技術,就是源於對人的便利性需求的理解。發現需求之後,實現需求很難。蘋果能做出來,是因為他們的底層創新技術開發。AirPods耳機裡集成了全球最好的資源,但有一個東西供應商做不了,就是裡面達到兩耳協同效應的連接芯片,於是蘋果直接做底層開發,研發出了這種芯片。

比如,iMac電腦從2014年到今天,外觀樣式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其實,iMac的迭代思路十分清晰,創造一種底層愉悅感——輕靈的體積內蘊含著非常強悍的運算能力。所以,iMac的迭代思路就是不斷變薄,靠各種技術進步來推進這個迭代過程,諸如液晶顯示屏背光模組的貼合、厚度的簡化,產生高性能運算能力的核心元器件的轉化,等等。這就是基於終端、沿著錨定方向的持續迭代。

終端、終局,往往給當下掃除黑暗和迷霧。

想想5年、10年以後會怎麼樣,再決定你現在該怎麼做。

如果你有一個“更長遠的終局思維”,就不會擔心互聯網江湖會有什麼“冷凍期”。當年在Google、Facebook上市之後,也有很多人覺得互聯網沒機會了。但實際上,在Google、Facebook之後,美國每年還是能誕生一家幾百億美金的互聯網公司,比如說Uber、Twitter等等巨頭。

社交媒體是每隔四五年就會出現大機會的行業,背後的邏輯就是人群的更替——新興人群在新環境下,對新的自我表達方式的訴求。

從QQ、微信最近的公開數據中可以看出,QQ、微信作為年輕人的熟人社交工具,目前用戶基本已經見頂了,熟人關係鏈已經基本建立,年輕用戶的興趣交友需求要有新的平臺來滿足,這才有抖音、小紅書、soul等新興社交平臺的崛起。

同樣,在美國的青少年當中,這兩年也有很多人已經不願意使用Facebook、Twitter了,覺得舊平臺不夠酷。這導致了大量用戶從Facebook、Twitter甚至Instagram等較老的社交平臺中退出,轉而青睞以同行或視頻為中心的小眾應用程序。YouTube和Snapchat將成為大贏家。

在我看來,“終局思維”使你考慮問題更加長遠和深入,有時會領先同齡人和競爭對手幾個維度。從最難的、最大的問題開始,用倒序思考,以歷史的大胸懷應對眼前的小時代。

思維方式決定最終成敗,你是競爭思維還是終局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